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代化浪潮的经济思想回响——近代中国的三种立国思潮 被引量:6
1
作者 张霞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35-140,共6页
从19世纪中后期起,中国社会在内忧外患中开始了由传统农耕文明向近代工商文明的演进。现代化浪潮中,如何选择文明演进的方向引起了中国思想界的激烈争论,于是形成了三种立国思潮:以商立国论、以工立国论和以农立国论。本文在对三种立国... 从19世纪中后期起,中国社会在内忧外患中开始了由传统农耕文明向近代工商文明的演进。现代化浪潮中,如何选择文明演进的方向引起了中国思想界的激烈争论,于是形成了三种立国思潮:以商立国论、以工立国论和以农立国论。本文在对三种立国思潮产生的背景、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内容等方面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之作了简要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国 立国 立国
下载PDF
“以农立国”还是“以工立国”?——民国时期立国之争的再思考 被引量:5
2
作者 禹思恬 周建波 梁银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46-154,共9页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出现了一次关于"何以立国"的争论,争论的核心是"以工立国"还是"以农立国"。此次争论包括了耳熟能详的一些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等社会名流,以章士钊为代表的"守旧派"...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出现了一次关于"何以立国"的争论,争论的核心是"以工立国"还是"以农立国"。此次争论包括了耳熟能详的一些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等社会名流,以章士钊为代表的"守旧派"、梁漱溟、晏阳初等乡村建设运动者为代表的"改良派"和以董时进为代表的"创新派"坚持"以农立国",他们的出发点是中国对于农国地位以及农国精神的维护;吴景超、张培刚、孙倬章则是"以工立国"派的重要拥趸,他们主要着眼于现实,提出只有建立强大的工业基础才能挽救民族于危亡之中。此外"非名流"乃至"草根"阶级也参与到了论战中,与他们相比,"名流"论战者有着更为宏观、全局性和深层次的把握。传统认为"工农之争"的论战以"以工立国"派的胜利而告终,然而从不同的视角看,"以农立国"的观点不无道理,甚至对于现阶段经济的发展仍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 立国 立国
下载PDF
“以农立国”还是“以工立国”——对1920—1940年代关于农村建设争论的评析 被引量:4
3
作者 庄俊举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93-97,共5页
1920—1940年代中国知识界掀起了对农村建设的争论,在这场争论中也分成了若干派别,如“以农立国派”、“以工立国派”、“调和派”、“先农后工派”和“革新制度派”等。这场争论表明,对于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的变革,... 1920—1940年代中国知识界掀起了对农村建设的争论,在这场争论中也分成了若干派别,如“以农立国派”、“以工立国派”、“调和派”、“先农后工派”和“革新制度派”等。这场争论表明,对于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的变革,要避免非此即彼的简单的二元化思维模式。同时,要将农村本身与宏大的经济体制和社会变迁连在一起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体制问题是农村建设的根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国 立国 农村建设 中国
下载PDF
中国工业化问题系统研究序幕的开启——“以农立国”与“以工立国”的争论 被引量:3
4
作者 邱金辉 聂志红 《科学.经济.社会》 CSSCI 2006年第3期26-29,共4页
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以农立国”和“以工立国”的争论,是中国是否要实现工业化的争论,是进步和退步的争论。本文对这场争论发生的背景、过程及影响进行了全面分析,认为,这场争论正式宣告了中国将顺应潮流,追求进步,选择工业化作为未来... 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以农立国”和“以工立国”的争论,是中国是否要实现工业化的争论,是进步和退步的争论。本文对这场争论发生的背景、过程及影响进行了全面分析,认为,这场争论正式宣告了中国将顺应潮流,追求进步,选择工业化作为未来发展的方向;这次论战是中国思想界彻底抛弃传统思维,开启工业化问题系统研究序幕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国 立国
下载PDF
20世纪30年代思想界关于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争论 被引量:3
5
作者 郑大华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06-211,共6页
20世纪30年代,中国思想界曾围绕中国经济发展的道路问题发生过一场激烈争论,争论的一方是以梁漱溟为代表的主张复兴农村的“以农立国”论者,另一方是以吴景超为代表的主张繁荣都市的“以工立国”论者,除此也有人主张“第三条路”和“先... 20世纪30年代,中国思想界曾围绕中国经济发展的道路问题发生过一场激烈争论,争论的一方是以梁漱溟为代表的主张复兴农村的“以农立国”论者,另一方是以吴景超为代表的主张繁荣都市的“以工立国”论者,除此也有人主张“第三条路”和“先农后工”,“发展农业资本主义”。就争论的问题来看,其焦点在于是促进农业以引发工业,还是发展工业以救济农业,抑或先农后工?亦即中国的经济发展是走“农化”的道路,还是走“工化”的道路,或者走先“农化”后“工化”的道路的问题。尽管论战各方都缺乏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正确认识,也没有搞清农业与工业、乡村与城市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辩证关系,但他们都提出了一些值得我们重视的有价值的思想和主张。因此,反思这场争论,不仅有其学术价值,也有其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30年代 立国 立国
下载PDF
试析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中国经济现代化道路论战
6
作者 杨薏霏 《经济研究导刊》 2023年第16期4-9,共6页
中国在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关于经济现代化道路的论战,是立足于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充分暴露、中华民族内忧外患以及中国本土文化传统碰撞转型的时代语境,中国学界围绕“中国经济是否要现代化”“中国经济现代化实践路径”“中国经济现代... 中国在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关于经济现代化道路的论战,是立足于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充分暴露、中华民族内忧外患以及中国本土文化传统碰撞转型的时代语境,中国学界围绕“中国经济是否要现代化”“中国经济现代化实践路径”“中国经济现代化道路再反思”这三个核心问题展开的大辩论。由于对问题理解的分歧,使其大致分为“以农立国”派与“以工立国”派,论战的角度多元、内容多样,呈现出中国学界早期对经济现代化问题的朴素理解。在中国经济现代化道路论战中,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论述贯穿始终,在关键时刻锚定大局,在步入尾声时打扫战场,在同错误思想的斗争中宣扬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现代化道路,捍卫了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历史必然性,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精神滋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经济现代化 立国 立国 新民主主义
下载PDF
“以农立国”与“以工立国”:近代中国发展道路之争的历史考察与现实启示
7
作者 李蕴哲 陈旭东 《经济论坛》 2023年第2期46-54,共9页
20世纪20、30年代,一批当时知名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等参与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其核心是中国究竟要走“以农立国”还是“以工立国”发展道路。“以农立国”派代表人物包括章士钊、梁漱溟、晏阳初、董时进等,其出发点是对中... 20世纪20、30年代,一批当时知名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等参与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其核心是中国究竟要走“以农立国”还是“以工立国”发展道路。“以农立国”派代表人物包括章士钊、梁漱溟、晏阳初、董时进等,其出发点是对中国农业国地位秩序、社会结构和伦理精神的维护;吴景超、张培刚等作为“以工立国”派代表,则认为要挽救民族于危难,非建立强大的工业基础不可。论战最终以“以工立国”派的胜利收尾,工业化对于中国前途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得到明确,同时也促使“农本工商末”传统经济思想教条进一步瓦解,不可避免地汇入工业化思想的时代洪流之中。这一争论使中国的工业化历史进程得到极大推进,同时也促进了农业、农村的发展,于当下中国的新型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仍有现实镜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国 立国 发展道路之争 新型业化 农业现代化
下载PDF
论中国近代工业化思想的演变与发展 被引量:1
8
作者 陈国清 向德忠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79-80,共2页
中国近代工业现代化思想萌芽于林则徐、魏源,最终形成于孙中山;中国近代工业现代比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充满痛苦的思想历程;先驱者的工业现代化思想尽管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但对我们今天的工业现代化仍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中国 近代 业化思想 师夷制夷 立国
下载PDF
康有为维新变法的经济思想 被引量:1
9
作者 杨广玺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9年第4期69-74,共6页
康有为是代中国的重要历史人物。他发动的戊戌变法运动,顺乎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中国近代反帝反封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爱国性和进步性彪炳史页。康有为发功的这场运动,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诸多方面的改革。其中他认为“... 康有为是代中国的重要历史人物。他发动的戊戌变法运动,顺乎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中国近代反帝反封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爱国性和进步性彪炳史页。康有为发功的这场运动,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诸多方面的改革。其中他认为“变之之法,富国为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新变法 发功 立国 资产阶级改良派 上清帝第六书 维新思想 光绪皇帝 进步性 上清帝第五书 船坚炮利
下载PDF
20-30年代学术界关于“以农立国”与“以工立国”之争探析
10
作者 蔡双全 《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第5期61-64,77,共5页
20-30年代,中国学术界发生了一场"以农立国"与"以工立国"的争论。章士钊、梁漱溟等人从反省西方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种种弊端出发,力主"以农立国",强调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极端重要的地位,而孙倬章、吴景... 20-30年代,中国学术界发生了一场"以农立国"与"以工立国"的争论。章士钊、梁漱溟等人从反省西方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种种弊端出发,力主"以农立国",强调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极端重要的地位,而孙倬章、吴景超等人则从爱国救亡的思路出发,认为实现国家工业化既符合世界发展的历史潮流,更是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现状的迫切需要,力主"以工立国"。这场争论,加深了对中国社会特殊国情的认识,对于探索经济建设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国 立国 “农国精神” 业化道路
下载PDF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关于中国立国道路的论争
11
作者 陈宏明 《中外企业家》 2010年第6X期106-107,共2页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关于中国立国道路的论争是当时备受关注且颇具影响的一个重要议题,在这次论争中,形成了三大派,即以农立国派、以工立国派和农工并重派。而在以农立国派和以工立国派中又呈现出一些复杂的形式。在这次论争中所涌现出的...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关于中国立国道路的论争是当时备受关注且颇具影响的一个重要议题,在这次论争中,形成了三大派,即以农立国派、以工立国派和农工并重派。而在以农立国派和以工立国派中又呈现出一些复杂的形式。在这次论争中所涌现出的一些如何建设现代国家的思想和理念对我国当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国 立国 并重
下载PDF
抗战时期知识界关于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论争
12
作者 盛雷 《长江文明》 2015年第1期73-85,共13页
抗战全面爆发后,工业化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已经逐渐为社会各界所认同。然而,有部分学者仍然坚持农本主义,对工业化抱有疑虑甚至抵触的思想。他们看到农业经济产值仍然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占绝对优势,并且农业为抗战提供了不竭的物质基础,... 抗战全面爆发后,工业化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已经逐渐为社会各界所认同。然而,有部分学者仍然坚持农本主义,对工业化抱有疑虑甚至抵触的思想。他们看到农业经济产值仍然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占绝对优势,并且农业为抗战提供了不竭的物质基础,由此他们再次抛出'以农立国'的论调,并再次引发知识界关于农工立国问题的论争。论争的一方是以杨开道为代表的'以农立国'派,另一方是以周宪文为代表的'以工立国'派。两派论争的焦点问题在于,农业的重要性问题、当下复兴农本的可行性、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应以农为本还是以工为本。通过论争,'工国'派学者对农本主义思想中不合时宜的部分进行了批判,很大程度上解除了阻碍中国经济变革的思想束缚。通过论争,知识界加深了对工业化及相关问题的认识,中国若要求强、求富,必须走工业化的道路。同时,知识界对于农业与工业的关系有了新的、更加深入的认知。反思此次论争,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还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知识界 立国 立国 业化
原文传递
“生产教育”向何处去?——1930年代教育界关于“以农立国”与“以工立国”的争论
13
作者 周楠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4-59,共6页
20世纪20至40年代,中国思想界关于中国发展道路"以农立国"与"以工立国"发生激烈争论,影响深远。这场争论在教育领域同样有所反应,集中体现在1930年代教育界关于生产教育的讨论中。围绕生产教育中"生产"... 20世纪20至40年代,中国思想界关于中国发展道路"以农立国"与"以工立国"发生激烈争论,影响深远。这场争论在教育领域同样有所反应,集中体现在1930年代教育界关于生产教育的讨论中。围绕生产教育中"生产"究竟以农业生产还是工业生产为主,教育界先后形成了"农业为主"论、"工业为主"论、"农工并重"论等三派观点。表面上看,"农工并重"论获得一致认可;就实质而言,应是"工业为主"论占据优势。回顾这场教育领域的争论,可以为认识中国发展道路"以农立国"与"以工立国"之争提供更为丰富的历史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教育界 立国 立国 生产教育
下载PDF
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化”问题论争及其思想史意义 被引量:6
14
作者 顾海良 《经济思想史学刊》 2023年第2期3-29,共27页
20世纪20年代初,李大钊、恽代英、瞿秋白等中国共产党思想家,关于“以工立国”的理论及其中国工业化道路和方式的各种观点,形成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本思想;杨明斋对“以农立国”论基本观点的驳斥,对那一时期中国... 20世纪20年代初,李大钊、恽代英、瞿秋白等中国共产党思想家,关于“以工立国”的理论及其中国工业化道路和方式的各种观点,形成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本思想;杨明斋对“以农立国”论基本观点的驳斥,对那一时期中国思想界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甚至可以被看作20世纪30年代关于“中国现代化问题”探索的直接的思想来源。1933年7月,《申报月刊》设立“中国现代化问题”特辑,提出了“中国现代化问题”以及现代化中“工业化”意义和道路等问题,成为中国思想界第一次以“中国现代化”为主题进行的思想交流和交融,其中也不乏见解相异的思想交锋。在这一论争中提出的一系列观点,受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十多年间已经形成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思想的影响,开辟了中国现代化思想研究的先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国”和“立国 “中国现代化问题”特辑 业化和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
原文传递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农立国派与以工立国派之争
15
作者 于雁 《德州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72-76,共5页
本文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工立国派与以农立国派之间的论战为研究对象 ,归纳总结了论战双方的主要观点 ,指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和扩张是以工立国派的立论基础 ,而文化冲突则是以农立国派的思想根源。
关键词 立国 立国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文化冲突
下载PDF
“十三五”肇始,建党95周年如期将至
16
作者 文骐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1,共1页
"十三五"规划将发端于2016年,是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 设若以1949年为首个重大节点,面对经历了历史性波澜跌宕、饱尝了清平世界与离乱时代、沐浴过动荡岁月的新中国,毛泽东同志在1949年秋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上说:... "十三五"规划将发端于2016年,是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 设若以1949年为首个重大节点,面对经历了历史性波澜跌宕、饱尝了清平世界与离乱时代、沐浴过动荡岁月的新中国,毛泽东同志在1949年秋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上说:“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国政协会议 清平世界 意识形态领域 文化状况 立国 东方大国 执政方略 北冥 南冥 社会主义运动
下载PDF
值得高兴 值得忧虑
17
作者 谢国平 《浦东开发》 2013年第2期3-3,共1页
正1897年,戊戌变法的前夜,维新派领袖梁启超写道:"中国之人,耐劳苦而工价贱,他日必以工立国者也。"次年,维新派另一领导人康有为大胆上书年轻的光绪皇帝,主张"成大工厂以兴实业",把中国"定位工国"。应该... 正1897年,戊戌变法的前夜,维新派领袖梁启超写道:"中国之人,耐劳苦而工价贱,他日必以工立国者也。"次年,维新派另一领导人康有为大胆上书年轻的光绪皇帝,主张"成大工厂以兴实业",把中国"定位工国"。应该说在当年,这种"以工立国"的认识是非常激进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务经济时代 维新派 中华人民共和国 经济增长模式 立国 重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