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古诗中以动衬静的几种方式 |
张建福
|
《时代文学(下半月)》
|
2011 |
0 |
|
2
|
曲尽其妙 各臻完美──《明湖居听书》与《看戏》比较谈 |
伍敏涛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教师版)》
|
1997 |
0 |
|
3
|
试论德拉·梅尔的诗歌艺术风格 |
刘仪华
|
《南通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5 |
0 |
|
4
|
王维诗歌静美手法浅探 |
杨峰明
|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9 |
0 |
|
5
|
动静结合景更美 |
田祥鸿
|
《小学生导读》
|
2002 |
0 |
|
6
|
论民族音乐的动与静 |
银洲
|
《中国音乐》
CSSCI
北大核心
|
1994 |
0 |
|
7
|
鸟鸣山更幽──谈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动态描写 |
赵桂云
刘胜彩
|
《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
|
1994 |
0 |
|
8
|
王维《过香积寺》的艺术特色 |
鲍寅初
|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
1996 |
0 |
|
9
|
从无语到千言万语——浅谈写景散文的“三美” |
彭飞
|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
2014 |
0 |
|
10
|
动静结合 相映成趣——古诗词教学札记 |
张树宝
|
《语文天地》
|
2008 |
0 |
|
11
|
古诗歌鉴赏检测例析 |
翟凤举
|
《考试(高考文科版)》
|
2006 |
0 |
|
12
|
寂寂空山——析入深林王维《鹿柴》“以动衬静”手法 |
黄燕
|
《湘潮(理论版)》
|
2011 |
1
|
|
13
|
江月无言灯曳曳 我心悠悠谁人识——杜甫《漫成一首》赏读 |
李经文
|
《语文世界(中旬刊)》
|
2004 |
0 |
|
14
|
语文“习题”变“问题”的问题及对策 |
李文华
|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
2006 |
0 |
|
15
|
以动衬静的意境美——王维《山居秋暝》赏析 |
龚金彦
陈银梅
|
《科技信息》
|
2007 |
0 |
|
16
|
读水 |
林爽
|
《语文世界(上旬刊)》
|
1997 |
0 |
|
17
|
鹿柴 |
王维(唐)
|
《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
|
2020 |
0 |
|
18
|
可视可触 妙手写声音──谈鲁彦《听潮》中的声音描写 |
刘文华
|
《青海教育》
|
2000 |
0 |
|
19
|
蔡丹作品 |
蔡丹
|
《中国拍卖》
|
2020 |
0 |
|
20
|
反衬的几种形式 |
焦健
|
《湖南教育(上旬)(A)》
|
2000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