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古诗中以动衬静的几种方式
1
作者 张建福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1年第7期59-60,共2页
清代王夫之《薑斋诗话》卷二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情中景,景中情。"诗就是借景言情,一切写景都是为了写情。以动写静,这种艺术手法,就是以静意观动景,而后以动景达静意,从而表现出"妙合... 清代王夫之《薑斋诗话》卷二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情中景,景中情。"诗就是借景言情,一切写景都是为了写情。以动写静,这种艺术手法,就是以静意观动景,而后以动景达静意,从而表现出"妙合无垠"的艺术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观 景达
原文传递
曲尽其妙 各臻完美──《明湖居听书》与《看戏》比较谈
2
作者 伍敏涛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教师版)》 1997年第4期27-28,共2页
曲尽其妙各臻完美《明湖居听书》与《看戏》比较谈中南林学院附中伍敏涛节选自刘鹗长篇小说《老残游记》的《明湖居听书》(人教版高中第四册)与著名作家叶君健的散文《看戏》(人教版初中第一册)都是描写演唱艺术的不可多得的珍品。... 曲尽其妙各臻完美《明湖居听书》与《看戏》比较谈中南林学院附中伍敏涛节选自刘鹗长篇小说《老残游记》的《明湖居听书》(人教版高中第四册)与著名作家叶君健的散文《看戏》(人教版初中第一册)都是描写演唱艺术的不可多得的珍品。两文在选材剪裁、侧面烘托、描摹声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湖居听书》 梅兰芳 表演艺术 观众 白妞 京剧艺术 演唱艺术 中南林学院
下载PDF
试论德拉·梅尔的诗歌艺术风格
3
作者 刘仪华 《南通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3期62-65,共4页
试论德拉·梅尔的诗歌艺术风格刘仪华瓦尔特·德拉·海尔(WalterDelaMare.1873—1965)是一位艺术风格独待的英国诗人。田于他在名噪一时的“乔治五部诗集”中发表了作品.有人就把他归纳到所谓“... 试论德拉·梅尔的诗歌艺术风格刘仪华瓦尔特·德拉·海尔(WalterDelaMare.1873—1965)是一位艺术风格独待的英国诗人。田于他在名噪一时的“乔治五部诗集”中发表了作品.有人就把他归纳到所谓“乔治派诗人”之列,但是,德拉·梅尔作为诗人的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艺术 诗歌韵律 旅行者 艺术手法 艺术风格 当代英国文学 语气 艺术技巧 整体氛围
下载PDF
王维诗歌静美手法浅探
4
作者 杨峰明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第8期164-165,共2页
王维诗歌静美,历来为人所称道。以动衬静、化动为静和以色显静是王维表达诗歌静美的三种手法。
关键词 王维 色显
下载PDF
动静结合景更美
5
作者 田祥鸿 《小学生导读》 2002年第Z1期50-51,共2页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事物,有些处于静止不动的状态,称为静态;
关键词 态描写 鸟的天堂 结合 态描写
原文传递
论民族音乐的动与静
6
作者 银洲 《中国音乐》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68-69,共2页
音乐是一种在时空中运动着的有组织的乐音;是表现人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感受,并通过听觉引起审美欣赏活动的艺术。音乐从创作到欣赏都离不开具体人的思想感情。音乐创作过程包括演唱、演奏和欣赏者的联想。
关键词 民族音乐 音乐艺术 音乐创作 思想感情 表现形态 小行板 对立统一 休止符
原文传递
鸟鸣山更幽──谈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动态描写
7
作者 赵桂云 刘胜彩 《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 1994年第3期23-25,共3页
鸟鸣山更幽──谈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动态描写赵桂云,刘胜彩王维是盛唐杰出的诗人,他的山水田园诗流传久远影响颇深.同时他还是著名的画家,后世推之为南宗山水画派的始祖.因此他的诗朴素、清新、明丽、含蓄、充满诗情画意,在我国文... 鸟鸣山更幽──谈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动态描写赵桂云,刘胜彩王维是盛唐杰出的诗人,他的山水田园诗流传久远影响颇深.同时他还是著名的画家,后世推之为南宗山水画派的始祖.因此他的诗朴素、清新、明丽、含蓄、充满诗情画意,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唐末殷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田园诗 王维山水诗 态描写 艺术手法 意境 对立统一 鸟鸣 结合 自然景物
下载PDF
王维《过香积寺》的艺术特色
8
作者 鲍寅初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1996年第4期26-32,共2页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这首《过香积寺》诗同《田园乐七首》、《鸟鸣涧》、《积雨辋川庄》等诗篇一样,是作者后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诗...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这首《过香积寺》诗同《田园乐七首》、《鸟鸣涧》、《积雨辋川庄》等诗篇一样,是作者后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诗人在描写闲静孤寂的景物中,流露了对现实非常冷漠的心情。其艺术特色表现为: 一、动静结合。“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写古木参天的丛林中,杳无人迹,可见深山之荒僻与幽静,忽然“嗡嗡”的钟声在深山中缭绕,使本来就很寂静的深山显得越发安谧。前句写静,后句写动,以动衬静。“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意思是泉水由于受到危石的阻挡,发出了沉的响声,照在青松上的阳光,由于山高林密,气候阴凉,给人寒冷的感觉。“咽”写出了泉水在嶙峋的岩石之间流动所发出的幽咽之声,如此低微的声音诗人居然能听到,可见深山之“静”;阳光照在松林上给人冷的感觉,可见深山之“幽”,前句写动,后句写静。刘熙载《艺概·诗概》中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王维深谙此道,静之精神写不出,以声写之。且看他的其他诗作:《酬诸公见过》“雀噪荒村,鸡鸣空馆”;《鹿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维 艺术特色 山水田园诗 危石 结合 刘熙载 古木 鸟鸣涧 消极避世
下载PDF
从无语到千言万语——浅谈写景散文的“三美”
9
作者 彭飞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14年第7期118-119,共2页
在写景散文创作过程中,从无言到千言万语,要突破常规语言的限制,细致地捕捉景物的形态及变化,展现出景物在一定时空里的情致美。一是借助绘画技巧,善于展示斑斓的色彩,勾勒万种形态,增强景物的视觉冲击力;二是善于描写景物的动态美,或... 在写景散文创作过程中,从无言到千言万语,要突破常规语言的限制,细致地捕捉景物的形态及变化,展现出景物在一定时空里的情致美。一是借助绘画技巧,善于展示斑斓的色彩,勾勒万种形态,增强景物的视觉冲击力;二是善于描写景物的动态美,或直接刻画,或借助客体的力量,催生动态之美,或借客体的动态来烘托主体;三是在细致刻画景物的基础上,融入主体的情思,形成一定的"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绘画美 有我之境 客体
下载PDF
动静结合 相映成趣——古诗词教学札记
10
作者 张树宝 《语文天地》 2008年第11期57-58,共2页
动静结合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动,即运动或声响;静,即静止或寂静。动静结合的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比较复杂,笔者仅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略举几例,浅谈"动"与"静"的关系及其艺术效果。第一,以动衬... 动静结合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动,即运动或声响;静,即静止或寂静。动静结合的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比较复杂,笔者仅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略举几例,浅谈"动"与"静"的关系及其艺术效果。第一,以动衬静,动中寓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诗词教学 结合
下载PDF
古诗歌鉴赏检测例析
11
作者 翟凤举 《考试(高考文科版)》 2006年第1期6-6,39,共2页
江宿 (明)汤显祖寂历秋江渔火稀, 起看残月映林微。波光水鸟惊犹宿, 露冷流萤湿不飞。注:寂历:寂寞。慈仁寺荷花池 (清)何绍基坐看倒影浸天河, 风过栏干水不波。想见夜深人散后, 满湖萤火比星多。注:慈仁寺:寺庙名。一、阅读与思考 ... 江宿 (明)汤显祖寂历秋江渔火稀, 起看残月映林微。波光水鸟惊犹宿, 露冷流萤湿不飞。注:寂历:寂寞。慈仁寺荷花池 (清)何绍基坐看倒影浸天河, 风过栏干水不波。想见夜深人散后, 满湖萤火比星多。注:慈仁寺:寺庙名。一、阅读与思考 1、两首诗都是写景。一为诗人秋夜江上所见所闻,一为诗人夏夜池边触景生情。汤诗比何诗的视野较为开阔,何诗的目光相对集中。试问,这两首诗的第三、四句都是实写眼前景物吗?请简要作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鉴赏 参考答案 慈仁寺
下载PDF
寂寂空山——析入深林王维《鹿柴》“以动衬静”手法 被引量:1
12
作者 黄燕 《湘潮(理论版)》 2011年第10期26-26,共1页
王维因其"清淡悠远、空寂超旷"的山水诗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诗佛"之美誉,他的诗下的静美带有幽冷空寂的色彩,尽管还不至于幽森枯寂。《鹿柴》是其中很具代表性的一首诗歌。诗人正是以他特有的画家、音乐家对色彩、... 王维因其"清淡悠远、空寂超旷"的山水诗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诗佛"之美誉,他的诗下的静美带有幽冷空寂的色彩,尽管还不至于幽森枯寂。《鹿柴》是其中很具代表性的一首诗歌。诗人正是以他特有的画家、音乐家对色彩、声音的敏感,才把握住了空山人语响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刹那间所显示的特有的幽静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淡悠远 空山
原文传递
江月无言灯曳曳 我心悠悠谁人识——杜甫《漫成一首》赏读
13
作者 李经文 《语文世界(中旬刊)》 2004年第9期16-16,共1页
关键词 杜甫 艺术技法 人的存在 对立因素 向船尾 白鹭 实际感受 宿鹭 转过身
下载PDF
语文“习题”变“问题”的问题及对策
14
作者 李文华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23-,共1页
关键词 习题 仁人 语文 教参 问法 新课程教学 答案 开放性 回答 故乡
下载PDF
以动衬静的意境美——王维《山居秋暝》赏析
15
作者 龚金彦 陈银梅 《科技信息》 2007年第4期135-135,共1页
《山居秋暝》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作品通过以动衬静的手法,描绘出一幅明丽、幽静的田园风景图。
关键词 意境美
下载PDF
读水
16
作者 林爽 《语文世界(上旬刊)》 1997年第4期20-20,共1页
慢步在小河边,风平水静,一片浅黄的质底上,映衬着一层碧绿.我凝视那片碧绿,用神去感,用眼去听,用心去读.
关键词 爱打扮 南阳市 中有 河南省 鹅卵石 小石子 沙子 手指 姑娘
下载PDF
鹿柴
17
作者 王维(唐) 《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 2020年第1期60-60,共1页
空寂的山谷中看不见人影,却能听到人讲话的声音。落日的余辉反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驳驳的树影映在青苔上。诗里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落笔先写空山... 空寂的山谷中看不见人影,却能听到人讲话的声音。落日的余辉反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驳驳的树影映在青苔上。诗里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新自然 空寂 空山 鹿柴
下载PDF
可视可触 妙手写声音──谈鲁彦《听潮》中的声音描写
18
作者 刘文华 《青海教育》 2000年第Z2期55-55,共1页
关键词 鲁彦 声音形象 海潮 象声词 个性特征 可视 修辞手法 岩石 波浪冲击
下载PDF
蔡丹作品
19
作者 蔡丹 《中国拍卖》 2020年第10期82-82,共1页
古人多有写莲,画莲之人,与周敦颐《爱莲说》里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纯净气质相比,蔡丹笔下的莲花更接近于杨万里《小池》笔下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般的清新妙趣。蔡丹笔下的莲颇有&qu... 古人多有写莲,画莲之人,与周敦颐《爱莲说》里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纯净气质相比,蔡丹笔下的莲花更接近于杨万里《小池》笔下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般的清新妙趣。蔡丹笔下的莲颇有"以动衬静,以静制动"的意味,形成有趣的画面视觉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莲说》 杨万里 视觉对比 周敦颐
原文传递
反衬的几种形式
20
作者 焦健 《湖南教育(上旬)(A)》 2000年第13期55-55,共1页
关键词 孔乙己 社会的悲剧 中国留学生 藤野先生 咸亨酒店 石壕吏 结尾部 富士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