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5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穆时英年谱简编 被引量:22
1
作者 李今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237-268,共32页
关键词 穆时英 年谱简编 《蜜蜂》 《无题》 浙江省 创刊号 上海 散文 都市
下载PDF
在裂变中裂变——论余华的长篇小说《兄弟》 被引量:10
2
作者 洪治纲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96-104,共9页
关键词 长篇小说 《兄弟》 余华 裂变 叙事风格 故事结构 人物关系 自我超越 荒诞
下载PDF
圣经、大自然与自我——简论17世纪英国宗教抒情诗 被引量:10
3
作者 胡家峦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63-70,共8页
关键词 17世纪 抒情诗 大自然 圣经 宗教 英国 简论 十四行诗 爱情诗 上帝 世俗 诗歌
原文传递
论马卡宁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 被引量:8
4
作者 侯玮红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60-66,共7页
马卡宁是当代俄罗斯文坛上最为活跃的作家之一。本文考察了迄今为止马卡宁发表的主要作品 ,着重探讨他在艺术上的大胆探索和特立独行的艺术品格。本文将其创作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6 0— 80年代初的早期 ,80年代的中期和 90年代以来的... 马卡宁是当代俄罗斯文坛上最为活跃的作家之一。本文考察了迄今为止马卡宁发表的主要作品 ,着重探讨他在艺术上的大胆探索和特立独行的艺术品格。本文将其创作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6 0— 80年代初的早期 ,80年代的中期和 90年代以来的近期。早期作品立足于日常生活 ,主要运用写实笔法 ,描绘在“温饱考验”中普通人沦为新一代市侩的心理蜕变和丧失道德立场的过程。中期作品运用夸张、隐喻、象征等假定性手法 ,反映整个社会的苦闷情绪和精神危机。近期作品大量引入幻象和仿写成分 ,通过对历史的反思继续探究善恶问题 ,深刻挖掘个性丧失的根本原因。马卡宁的创作过程反映了他对人性问题的不懈探索和对精神自由的努力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卡宁 艺术风格 小说创作 90年代以来 80年代 俄罗斯文坛 艺术品格 特立独行 创作历程 日常生活 早期作品 道德立场 中期作品 精神危机 精神自由 人性问题 创作过程 普通人 假定性 运用 丧失 写实 象征 苦闷 幻象
原文传递
把世界名剧搬上舞台的“业余”翻译家——英若诚剧本译著赏析 被引量:8
5
作者 吴来安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70-72,共3页
英若诚先生虽然逝世(2003年12月27日)已经一年多,但他似乎还没有远去。只要在媒体里见到他的名字,脑海里马上就会浮现出《龙须沟》里的三元茶馆掌柜、《骆驼样子》里的车厂主刘四、《茶馆》中的老刘麻子和小刘麻子等一个个鲜活的人物... 英若诚先生虽然逝世(2003年12月27日)已经一年多,但他似乎还没有远去。只要在媒体里见到他的名字,脑海里马上就会浮现出《龙须沟》里的三元茶馆掌柜、《骆驼样子》里的车厂主刘四、《茶馆》中的老刘麻子和小刘麻子等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他的表演艺术之精湛、成就之丰硕,以至于遮掩了他在翻译事业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其实,他的翻译生涯比其舞台生涯更长,所取得的成就同样辉煌。还未大学毕业(1950年前)他就已经翻译了爱森斯坦的(《电影感》;1953年又译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奥赛罗>导演计划》,这部译著至今仍是表演艺术上的一部经典著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若诚 2003年12月27日 译著 翻译家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赏析 剧本 业余 世界 《骆驼样子》 表演艺术 《龙须沟》 1950年 1953年 人物形象 《茶馆》 翻译事业 舞台生涯 爱森斯坦 大学毕业 经典著作 成就
原文传递
当代文学中的冯雪峰——以《文艺报》为中心 被引量:7
6
作者 孙晓忠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86-98,共13页
在现代文学史中,冯雪峰是不可回避的研究对象,但“当代文学”语境中的冯雪峰,关注者不多。本文试图以冯雪峰与《文艺报》的关系为线索,通过他在建国后的办刊理念与文化实践,通过分析左翼文学的内部差异。
关键词 《文艺报》 当代文学 冯雪峰 中心 现代文学史 文化实践 办刊理念 内部差异 左翼文学 社会主义 左翼思想 建国后
原文传递
“罪与罚”主题价值内涵的变迁 被引量:7
7
作者 李倩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17-122,共6页
“罪与罚”是欧洲文学史的一个重要母题 ,作为欧洲文学两大源头的希腊文学和希伯莱文学在表现这个母题时体现出鲜明的文化差异性 :希腊文学中我们看到的是对“我在”的求证 ,而在希伯莱文学中我们看到的是对“他在”的求证。中世纪“罪... “罪与罚”是欧洲文学史的一个重要母题 ,作为欧洲文学两大源头的希腊文学和希伯莱文学在表现这个母题时体现出鲜明的文化差异性 :希腊文学中我们看到的是对“我在”的求证 ,而在希伯莱文学中我们看到的是对“他在”的求证。中世纪“罪与罚”作为一种宗教理念对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 ,理性的、有节制的生活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觉选择。陀斯妥也夫斯基则通过对罪的虚化、弱化 ,强调对罚的自觉担当 ,强调人面对不合理的外部世界的一种自主选择。至此 ,罪与罚主题完成了一个循环 ,由哲学命题回归为哲学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罪与罚” 哲学命题 道德命题 欧洲文学史
下载PDF
“每骄傲一次,就完美一小会”——论臧棣 被引量:8
8
作者 姜涛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01-107,共7页
关键词 臧棣 骄傲 完美 诗歌语言 文学史 诗人
下载PDF
论俞万春的《荡寇志》 被引量:5
9
作者 魏文哲 《明清小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25-233,共9页
一 俞万春是一个保守、顽固而凶恶的封建卫道士.他作<荡寇志>的动机和目的是反对<水浒传>,攻击和污蔑梁山好汉.
关键词 《荡寇志》 《水浒》 水浒传 卫道士 梁山 金圣叹 罗贯中 伪作 招安 宋江
下载PDF
“花一般的罪恶”——四十年代中国诗坛对波德莱尔的译介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松建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76-100,共25页
波德莱尔是最具国际影响的法国近代诗人。“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文人学者接连不断地译介他的作品。但人们比较熟悉的是波德莱尔在二、三十年代新诗坛上被译介的情况,而关于他的作品在四十年代中国的传播情况,学术界一直有所忽略。因此... 波德莱尔是最具国际影响的法国近代诗人。“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文人学者接连不断地译介他的作品。但人们比较熟悉的是波德莱尔在二、三十年代新诗坛上被译介的情况,而关于他的作品在四十年代中国的传播情况,学术界一直有所忽略。因此,本文通过对于大量原始史料的钩沉和梳理,辨析了四十年代中国诗坛是如何理解波德莱尔诗学的。重拾这一话题的用意不但在于还原波德莱尔在文学史上的本来面目,更欲观察他在中国新诗现代性的建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德莱尔 四十年代 译介 诗坛 “五四”新文学运动 罪恶 国际影响 三十年代 本来面目 建构过程 中国新诗 学术界 文学史 现代性 作品 诗人 文人 钩沉 诗学
下载PDF
美国学术界读到了怎样的《管锥编》?——评艾朗诺的英文选译本 被引量:5
11
作者 陆文虎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5-69,159,共6页
艾朗诺(Ronald Egan)于1976年以论文<〈左传〉及先秦叙述形式>取得哈佛大学中国文学博士学位.1977至1983年间,他在哈佛大学维莱斯勒学院教授中文,并兼任<哈佛亚洲研究>杂志(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的执行主编.... 艾朗诺(Ronald Egan)于1976年以论文<〈左传〉及先秦叙述形式>取得哈佛大学中国文学博士学位.1977至1983年间,他在哈佛大学维莱斯勒学院教授中文,并兼任<哈佛亚洲研究>杂志(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的执行主编.1987年至今,他在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圣巴巴拉分校东亚语言文化研究系担任系主任及中文教授,并不时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授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界 《管锥编》 美国 译本 文选 哈佛大学 1976年 1983年 1987年 加利福尼亚 博士学位 中国文学 叙述形式 亚洲研究 文化研究 州立大学 加州大学 人文学科 系主任 洛杉矶 for the 委员会 研究员 中文 教授 of 分校
下载PDF
儒学的转型和文学的解构——论韩愈的思想与创作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壮鹰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21-28,共8页
“安史之乱”以后,唐代在思想与文学上都有一次解构潮流,而韩愈是这一潮流的重要代表。他在儒学道统中独宗孟子,其意在于以孟子的心学为起点来重铸儒学,以对抗佛学的心学,从而开辟了儒学的汉学到宋学的转型之路;韩愈的文道合一的思想也... “安史之乱”以后,唐代在思想与文学上都有一次解构潮流,而韩愈是这一潮流的重要代表。他在儒学道统中独宗孟子,其意在于以孟子的心学为起点来重铸儒学,以对抗佛学的心学,从而开辟了儒学的汉学到宋学的转型之路;韩愈的文道合一的思想也与他对儒学的重铸具有密切联系。另外,韩愈在诗文创作上虽以“复古”为口号,但实质上是解构一切旧的文体范式,以凌轹古人、创意造言为务。韩愈的解构实践和观点,在中国文学史上发生了很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愈 儒学 解构 思想 转型 “安史之乱” 中国文学史 密切联系 文道合一 诗文创作 潮流 孟子 心学 复古
原文传递
“我”与“我们”:茅盾作家论的意义标志 被引量:5
13
作者 周兴华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53-160,共8页
“我”与“我们”是茅盾作家论的两个耐人寻味的意义标志。它们就像一位向导,将读者引向了茅盾的内心世界。这两个标志的忽多忽少和忽隐忽现,既传达了茅盾精神定位方面的信息,又展示了他在个人与集体、心灵与理念之间摇摆不定的复杂状况... “我”与“我们”是茅盾作家论的两个耐人寻味的意义标志。它们就像一位向导,将读者引向了茅盾的内心世界。这两个标志的忽多忽少和忽隐忽现,既传达了茅盾精神定位方面的信息,又展示了他在个人与集体、心灵与理念之间摇摆不定的复杂状况,由此映射出了大变动时代一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们” 作家论 “我” 茅盾 标志 意义 耐人寻味 内心世界 心路历程 知识分子 传达 心灵
原文传递
台阁与山林的交融——李东阳诗歌的审美趣尚 被引量:4
14
作者 郭瑞林 《中国韵文学刊》 2005年第1期48-50,共3页
明代李东阳历仕四朝,为官五十年,身居宰辅之位十九年,又是成化、弘治间的文坛领袖。他不仅开创了茶陵诗派,影响了一代诗人,还在革除台阁体影响方面作出了很大努力;同时,以其台阁大臣的身份而又深怀山林情结和思乡情结,于是他在艺术上有... 明代李东阳历仕四朝,为官五十年,身居宰辅之位十九年,又是成化、弘治间的文坛领袖。他不仅开创了茶陵诗派,影响了一代诗人,还在革除台阁体影响方面作出了很大努力;同时,以其台阁大臣的身份而又深怀山林情结和思乡情结,于是他在艺术上有意识地打破台阁与山林的畛域,将台阁与山林二体加以揉合,从而创造出一种新的诗歌审美趣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趣尚 李东阳 山林 诗歌 交融 思乡情结 台阁体 有意识 诗派 诗人
下载PDF
“思”与“在”的世界——笛卡尔哲学二元论新解 被引量:4
15
作者 韩秋红 杨赫姣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6-20,共5页
对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重新思考,试图打开一扇领悟"思与在"真实奥秘的全新大门。笛卡尔所论证的"我思故我在"不仅有着确立人类自身主体地位的功效和目的,同时也包含着他面向生活世界的深沉思考。也就是... 对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重新思考,试图打开一扇领悟"思与在"真实奥秘的全新大门。笛卡尔所论证的"我思故我在"不仅有着确立人类自身主体地位的功效和目的,同时也包含着他面向生活世界的深沉思考。也就是说,"我思故我在"既是承认"思"的形上之气质,在人类思维领域为人类自身能力"立法";又是在"在"之中超越了以往人们对于"思"与"在"关系的理解。"思"与"在"不再只是对于"谁是第一性?"亦或是"本体如何演变?"这些问题的探讨,更多地表现为为体现"我"的世界的"全"所做出的积极努力。因此,"在"不仅体现笛卡尔对于客体实在性的关怀,也表现出他对真实生活世界的领悟。所以我们认为笛卡尔是从"我思—我在—他在"的凸显主体之认识道路拓宽到"他在—我在—我思"凸显生活世界之实践道路,其意在引起一种新思考,形成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笛卡尔 二元论 我思 生活世界
下载PDF
钱锺书比较文学研究的贡献与启示 被引量:3
16
作者 季进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6-24,共9页
我们谈到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尤其是比较文学1980年代在中国的复兴,总是要谈到钱锺书及其《管锥编》等著作。钱锺书也理所当然地被视为中国比较文学举足轻重的大家。可是,大家也都知道,钱锺书从来没有认可过“比较文学家”的身份,... 我们谈到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尤其是比较文学1980年代在中国的复兴,总是要谈到钱锺书及其《管锥编》等著作。钱锺书也理所当然地被视为中国比较文学举足轻重的大家。可是,大家也都知道,钱锺书从来没有认可过“比较文学家”的身份,很不愿意被贴上“比较文学”的标签。他在给郑朝宗的信中,明确宣称他的方法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比较文学,而是“打通”,“以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打通,以中国诗文词曲与小说打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锺书 比较文学研究 中国比较文学 1980年代 《管锥编》 外国文学 中国文学 文学家 著作 小说 诗文
原文传递
我家座上客——交游来往的人物 被引量:4
17
作者 朱偰 陈以爱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6-68,73,共4页
关键词 人物 交游 回忆录 “文革” 自我批判 参考资料 造反派 境遇 父亲 写作
下载PDF
神性的维度--试论《离骚》的“他在”视域 被引量:4
18
作者 何光顺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35-142,共8页
从神性诗和人性诗的变奏看,中国诗歌多以人性诗为基调,而神性诗则多付诸阙如。正是从这个角度说,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文学对于神性的抒写,以立足于他在视域的吟唱,表现生命理想的他在境界,便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了独特的价值。《离骚... 从神性诗和人性诗的变奏看,中国诗歌多以人性诗为基调,而神性诗则多付诸阙如。正是从这个角度说,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文学对于神性的抒写,以立足于他在视域的吟唱,表现生命理想的他在境界,便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了独特的价值。《离骚》的神性诗特征和他在性维度主要体现在命名的神圣、神人求合的艰难、向死而生的超越和诗人对于神性缺席的政治庸俗化时代的反省、批判乃至绝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骚》 神性 神性诗 诗人
下载PDF
红学:从盐谷温到鲁迅 被引量:3
19
作者 钟扬 《红楼梦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9-33,共15页
关键词 《中国小说史略》 鲁迅 红学 1902年 1912年 1920年 1917年 1918年 1919年 博士学位 元曲研究 文学概论 “小说” 郭绍虞 第六章 出身 著作
原文传递
刘庆邦小说中的农民 被引量:1
20
作者 吴建华 孙明岗 《理论与创作》 2005年第6期88-90,共3页
一 当越来越多的作家把目光投向城市、官场、财富和时尚,刘庆邦始终深情地关注着农村、农民这一中国社会生活的中心问题,他在艰苦的劳作中构建起了自己独特的文学王国.
关键词 刘庆邦 农民 小说 中心问题 社会生活 王国 文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