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介孔吸附剂表面分形分析 被引量:15
1
作者 赵振国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19-223,共5页
用自溶液中吸附的方法测定了介孔硅胶和活性炭的分形维数D .结果表明 :( 1)硅胶自四氯化碳或环已烷中吸附脂肪醇、酮、酯和含氧芳香化合物 ,活性炭自水中吸附芳香化合物的等温线均服从Langmuir方程 .用极限吸附量nsm 和表观分子面积σa... 用自溶液中吸附的方法测定了介孔硅胶和活性炭的分形维数D .结果表明 :( 1)硅胶自四氯化碳或环已烷中吸附脂肪醇、酮、酯和含氧芳香化合物 ,活性炭自水中吸附芳香化合物的等温线均服从Langmuir方程 .用极限吸附量nsm 和表观分子面积σa,根据方程lognsm=-D2 logσa+常数 ,可计算出分维D .nsm 和σa 是根据Langmuir方程和吸附剂比表面数据求出的 .( 2 )用液相吸附法求出的介孔硅胶的分维值与由气体吸附法求出的值相同 ,并均近于 2 .当表面曲率半径大于吸附分子大小时 ,吸附剂表面可是低分维的 .( 3 )由液相吸附法得到的介孔活性炭的分维也近似为 2 .可能的解释是 ,活化作用改变了原始炭的微孔结构 ,使其成为介孔和大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剂 固体表面 分形分析 液相吸附 自溶液中吸附
下载PDF
新型介孔吸附剂的制备及吸附性能 被引量:9
2
作者 吴胜举 吴翠荣 李风亭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897-1904,共8页
采用挥发诱导自组装(EISA)技术,以乙醇为溶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结构导向剂,合成了孔径为5.4nm的巯基功能化介孔材料,并用FTIR、EA、N2吸附-脱附和XRD分析技术对介孔材料进行了表征.同时,以Cr3+、Pb2+为目标污染物,考察了介... 采用挥发诱导自组装(EISA)技术,以乙醇为溶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结构导向剂,合成了孔径为5.4nm的巯基功能化介孔材料,并用FTIR、EA、N2吸附-脱附和XRD分析技术对介孔材料进行了表征.同时,以Cr3+、Pb2+为目标污染物,考察了介孔吸附剂对污染物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介孔吸附剂的吸附性能受pH值(初始与终态值)、振荡时间、温度和重金属离子初始浓度的影响显著.在T=303K、pH=5、振荡时间为1h,振荡频率为150r·min-1,污染物初始浓度低于0.4mmol·L-1时,吸附剂对Cr3+、Pb2+的去除率分别在85%和90%以上.介孔吸附剂对Cu2+、Pb2+的等温吸附行为与Langmuir模型相吻合(R2>0.99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剂 重金属 CR^3+ PB^2+
原文传递
介孔吸附剂SiO_2-TiO_2的合成及其水蒸气吸附性能 被引量:3
3
作者 魏小兰 赵靖华 +3 位作者 丁静 蒋赣 李江 杨建平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4-19,共6页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介孔吸附剂SiO2-TiO2,通过N2吸附-脱附等温线和透射电镜对SiO2-TiO2的结构及形貌进行表征,考察钛掺杂硅胶中钛含量对硅胶结构的影响.用动态水蒸气吸附分析仪研究SiO2-TiO2吸附剂对水蒸气的吸附和再生性能,并通过程...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介孔吸附剂SiO2-TiO2,通过N2吸附-脱附等温线和透射电镜对SiO2-TiO2的结构及形貌进行表征,考察钛掺杂硅胶中钛含量对硅胶结构的影响.用动态水蒸气吸附分析仪研究SiO2-TiO2吸附剂对水蒸气的吸附和再生性能,并通过程序升温脱附测试估算了饱和吸附水的脱附活化能;最后采用Frenkel-Halsey-Hill模型分析吸附剂的粗糙程度及孔径分布范围.结果表明,随着钛/硅摩尔比的减小,材料的比表面积增大,孔径分布变窄,平均孔径减小,吸附水的脱附活化能降低,且吸附剂再生温度低,在低相对湿度即30%以下时的水蒸气吸附性能较MCM-41型二氧化硅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剂 二氧化硅 钛掺杂 溶胶-凝胶法 吸附等温线 程序升温脱附 吸附剂再生
下载PDF
铁掺杂介孔氧化硅-石墨化炭复合物对橙黄Ⅱ的吸附 被引量:1
4
作者 周伟莉 李进军 吴峰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93-1200,共8页
利用水热法合成铁掺杂介孔氧化硅-石墨化炭复合物(Fe MS),并对其进行结构表征,发现其具有介孔结构,且高铁含量的Fe MS含有明显的石墨化炭物种.比较了传统吸附剂活性炭、SBA-15及Fe MS分别对橙黄Ⅱ的吸附性能,考察了初始p H、投加量、初... 利用水热法合成铁掺杂介孔氧化硅-石墨化炭复合物(Fe MS),并对其进行结构表征,发现其具有介孔结构,且高铁含量的Fe MS含有明显的石墨化炭物种.比较了传统吸附剂活性炭、SBA-15及Fe MS分别对橙黄Ⅱ的吸附性能,考察了初始p H、投加量、初始浓度、吸附时间对吸附的影响,并对吸附过程进行了动力学研究和吸附等温模型的模拟.结果表明:Fe MS对橙黄Ⅱ有很好的吸附性能,且高铁含量的Fe MS吸附量优于低铁含量;Fe MS吸附橙黄Ⅱ的最佳p H值为7,最高吸附量能达到1108 mg·g-1;初始浓度对橙黄Ⅱ吸附效率有明显的影响;对低浓度的橙黄Ⅱ,可在120 min内达到吸附平衡;Fe MS对橙黄Ⅱ的吸附动力学数据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Fe MS对低浓度橙黄Ⅱ的吸附符合Henry等温模型,饱和吸附量与橙黄Ⅱ的浓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 吸附剂 表面官能化 石墨化炭 橙黄Ⅱ.
下载PDF
萘在典型介孔碳上的脱附性能研究
5
作者 李子宜 刘应书 +2 位作者 杨雄 孟苗苗 张传钊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478-1484,共7页
本文基于程序升温脱附(TPD)热重实验对典型多环芳烃,萘,在三种典型介孔碳CMK-3、CMK-5和FDU-15以及传统椰壳活性炭(AC)上的脱附性能进行了研究。采用Kissinger方程预估、Coats-Redfern方程求算、主曲线法校验的组合式热分析方法准确获... 本文基于程序升温脱附(TPD)热重实验对典型多环芳烃,萘,在三种典型介孔碳CMK-3、CMK-5和FDU-15以及传统椰壳活性炭(AC)上的脱附性能进行了研究。采用Kissinger方程预估、Coats-Redfern方程求算、主曲线法校验的组合式热分析方法准确获取了萘在四种吸附剂上的脱附动力学三因子(脱附活化能E_a、指前因子lnA与机理函数)。结果表明,CMK-3、CMK-5和FDU-15对萘的脱附再生性能明显优于椰壳AC,脱附峰值温度排序呈:CMK-5<CMK-3≈FDU-15<椰壳AC。萘在椰壳AC(E_a=101.5 kJ/mol)上的脱附内扩散阻力最大,CMK-3(E_a=67.0 kJ/mol)居其次,二者均为扩散控速。萘在CMK-5(E_a=58.3 kJ/mol)与FDU-15(Ea=46.5 kJ/mol)上的脱附过程均为反应控速,CMK-5由于微孔较多而E_a较高,但较FDU-15具备更为有序的多类型孔道分布,整体上对萘的脱附性能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吸附剂 大气污染 脱附动力学 热分析
原文传递
航空煤油在不同孔径的Ag基介孔材料吸附剂上深度吸附脱硫的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孟祥瑞 王玉和 《化学工程师》 CAS 2012年第4期9-14,共6页
以3种不同孔径的介孔材料MCM-41,SBA-15,大孔SBA-15(SBA-15-L)为载体,采用离子交换法制备了Ag/Al-MCM-41,Ag/Al-SBA-15和Ag/Al-SBA-15-L介孔材料吸附剂。利用XRD,N2吸附,SEM-EDS,ICP-MS等手段对所制备的吸附剂进行了表征,并在固定床上... 以3种不同孔径的介孔材料MCM-41,SBA-15,大孔SBA-15(SBA-15-L)为载体,采用离子交换法制备了Ag/Al-MCM-41,Ag/Al-SBA-15和Ag/Al-SBA-15-L介孔材料吸附剂。利用XRD,N2吸附,SEM-EDS,ICP-MS等手段对所制备的吸附剂进行了表征,并在固定床上对航空煤油进行了吸附脱硫研究。结果表明,交换Ag+所制备的吸附剂依然保持介孔材料的特性,并可将含S量为150×10-6的航空煤油中的硫化物,选择性的吸附脱除到S含量低于1.0×10-6。其中,在Ag/Al-MCM-41,Ag/Al-SBA-15和Ag/Al-SBA-15-L吸附剂上,可分别得到8.0,9.0和17.0mL的清洁航空煤油(含硫量小于1.0×10-6)。实验结果也表明,所制备的吸附剂吸附脱硫性能主要取决于介孔材料载体的孔径大小,载体的孔径越大,Ag+的利用率越高,吸附剂的吸附脱硫性能越强。将吸附饱和的Ag/Al-SBA-15-L吸附剂,于空气中在350℃进行再生5h,吸附剂的吸附性能可以100%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材料吸附剂 航空煤油 吸附脱硫 吸附剂再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