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介入治疗现状及其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
作者 杨熙园 沈雅平 +3 位作者 龙吉甫 刘卫新 王婷 周石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6年第7期18-21,共4页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由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引起下肢动脉狭窄、闭塞,进而导致肢体慢性缺血.随着社会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的老龄化及饮食结构改变,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率逐年提高.近年来随着介入新器材的不断面世和...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由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引起下肢动脉狭窄、闭塞,进而导致肢体慢性缺血.随着社会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的老龄化及饮食结构改变,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率逐年提高.近年来随着介入新器材的不断面世和基因药物临床研究的出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接受动脉腔内介入治疗的比例逐渐增加,患者的保肢率明显提高[1].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主要累及髂、股、胭动脉,目前随着TASC II 共识文件的出现,有助于选择治疗方案,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腔内介入治疗[2].介入治疗具有微创、可重复、高效等优点,可显著降低其对患者机体的刺激,减少对机体创伤,安全性高.随着对介入治疗方面的深入研究,其运用价值能得到了明显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闭塞症 介入治疗 疗效 保肢率
原文传递
肢体缺血性疾病腔内治疗的现代策略 被引量:8
2
作者 张福先 赵永恒 +4 位作者 闫巍 邢晓燕 张昌明 胡路 冯亚平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863-865,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介入腔内治疗方法为首选,结合传统手术技术治疗肢体缺血性疾病的有效性。方法自2006年1月至2008年3月北京世纪坛医院血管外科应用介入腔内治疗方法为首选,结合传统手术技术治疗肢体缺血性疾病70例。其中年龄最大83岁,最小58... 目的探讨应用介入腔内治疗方法为首选,结合传统手术技术治疗肢体缺血性疾病的有效性。方法自2006年1月至2008年3月北京世纪坛医院血管外科应用介入腔内治疗方法为首选,结合传统手术技术治疗肢体缺血性疾病70例。其中年龄最大83岁,最小58岁,平均73岁。男女比例为4∶1。70例中80%有间歇性跛行,跛行最近距离20m,30%有静息痛,10%足溃疡及坏死。全部病例入院后进行了肢体血管超声、MRA、血管造影检查和踝肱指数(ABI)测定,其中63例(90%)有两个部位以上的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56例(80%)累及膝关节以下。治疗前ABI平均为0.58。全部70例病人进行了腔内治疗同时辅助传统的手术技术。结果腔内手术成功率92%,90%病人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疗效达到优秀为39例(56%)、良好为28例(40%)、一般为3例(4%)无不良和死亡病例。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7%,治疗后ABI平均为0.90,平均增长了0.32。1年通畅率为86%,再狭窄率为6%,二次处理1年通畅率为90%。结论介入腔内治疗方法做为首选,结合传统手术技术能有效的治疗肢体缺血性疾病,同时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反复应用的优点,值得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治疗 肢体缺血性疾病 肢体重症缺血性疾病
原文传递
介入腔内治疗肾动脉狭窄对患者肾功能、心功能以及血清ET-1、Scr水平的影响
3
作者 王野 马丹妮 +2 位作者 周凤伟 马俊玲 任东铭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5期0159-0162,共4页
探讨介入腔内治疗在肾动脉狭窄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对肾功能、心功能以及血清内皮素(ET-1)、肌酐(Scr)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在鞍钢总医院诊治的30例肾动脉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选取年限为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采用简单化随机表法将30... 探讨介入腔内治疗在肾动脉狭窄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对肾功能、心功能以及血清内皮素(ET-1)、肌酐(Scr)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在鞍钢总医院诊治的30例肾动脉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选取年限为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采用简单化随机表法将30例肾动脉狭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药物治疗方案,观察组患者实施介入腔内治疗方案。采集所有研究对象的空腹静脉血,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的ET-1和Scr水平,比较并分析两组研究对象血清中的ET-1、Scr水平的差异,肾功能指标(肾动脉峰值血流速度与阻力指数)和心功能指标(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及临床疗效差异。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肾功能指标、血清ET-1和Scr水平均有所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明显更高(P<0.05),患者血清中ET-1和Scr水平明显更低(P<0.05),肾功能指标肾动脉峰值血流速度明显更高,阻力指数更低(P<0.05)心功能指标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均明显更低(P<0.05)。结论 介入腔内治疗在肾动脉狭窄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显著,其能有效促进肾脏血流,抑制血清ET-1和Scr的释放,改善患者的肾功能、心功能,具有临床推广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治疗 肾动脉狭窄 血清皮素 血肌酐
下载PDF
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治疗体会 被引量:5
4
作者 李笃强 皮兴涛 +2 位作者 郭鹏 冯文东 曹文东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17年第6期1052-1054,1060,共4页
目的探讨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介入腔内治疗与传统开放手术临床疗效对比。方法选取2011年11月至2016年11月下肢血栓塞性脉管炎患者92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共28例采用传统手术治疗,观察组共64例采用介入腔内治疗,比... 目的探讨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介入腔内治疗与传统开放手术临床疗效对比。方法选取2011年11月至2016年11月下肢血栓塞性脉管炎患者92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共28例采用传统手术治疗,观察组共64例采用介入腔内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患肢治疗后半年最大行走距离及ABI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患者最大行走距离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肢踝肱指数(AB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2%明显高于对照组78.6%(P<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3.6%)高于观察组(3.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腔内治疗可明显改善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有高治愈率,高安全性,小创伤性的优势,有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 闭塞性脉管炎 介入治疗
下载PDF
急性闭塞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的诊治分析(附9例报告) 被引量:3
5
作者 马洺远 林纲毅 +3 位作者 蔡宗洋 刘文亚 马创鑫 李思慎 《当代医学》 2020年第23期106-109,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acuteocclusive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ischemia,AOSMAI)的诊断与治疗,降低病死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9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9例均为急性腹痛...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acuteocclusive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ischemia,AOSMAI)的诊断与治疗,降低病死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9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9例均为急性腹痛就诊,其中3例伴有消化道出血,经CTA、血管造影确诊,8例行介入腔内治疗,1例肠系膜上动脉夹层行保守治疗,痊愈8例,死亡1例。结论对于腹痛剧烈而腹部体征轻微的患者,应警惕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可能,CTA、血管造影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早诊断、早介入腔内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夹层与血栓两者的治疗有区别,7F导引导管可作为肠系膜上动脉血栓抽栓的首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 介入治疗 夹层 栓塞
下载PDF
介入腔内治疗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初步诊疗体会 被引量:2
6
作者 韩文豪 侯国欣 +1 位作者 仝现州 刘磊 《医药论坛杂志》 2014年第12期109-110,共2页
目的探讨介入腔内治疗在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应用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对行介入腔内治疗的6例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6例患者均经CTA及动脉造影证实为肠系膜上动脉夹层,2例行裸支架置入,1例行置管溶栓后裸支架置入,1... 目的探讨介入腔内治疗在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应用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对行介入腔内治疗的6例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6例患者均经CTA及动脉造影证实为肠系膜上动脉夹层,2例行裸支架置入,1例行置管溶栓后裸支架置入,1例行裸支架置入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2例行腹膜支架置入。结果经介入腔内治疗的6例患者临床症状较术前明显缓解,其中行置管溶栓后裸支架置入患者饮食后有间断腹部疼痛不适。无肠坏死,破裂出血及围手术期死亡患者。结论介入腔内治疗为治疗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有效的方法,微创、安全、效果确切,可根据病例具体情况选择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治疗 肠系膜上动脉夹层
原文传递
介入腔内治疗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应用
7
作者 周意明 姜蕾 +4 位作者 翟仁友 高堃 魏宝杰 王剑锋 黄强 《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 2014年第2期33-36,共4页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SO)的介入腔内治疗。方法收集37例LEASO患者,共进行40次手术,处理病变血管56支,其中狭窄病变39处(39/56,69.64%),闭塞病变17处(17/56,30.36%),其中髂动脉病变19处(19/56,33.93%),股动脉病变30处(30/56,53...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SO)的介入腔内治疗。方法收集37例LEASO患者,共进行40次手术,处理病变血管56支,其中狭窄病变39处(39/56,69.64%),闭塞病变17处(17/56,30.36%),其中髂动脉病变19处(19/56,33.93%),股动脉病变30处(30/56,53.57%),胫动脉病变7处(7/56,12.50%)。结果支架植入6处,球囊成形(PTA)9处,PTA+支架植入38处,手术成功率为94.64%(53/56),术后30天内无死亡病例。手术成功病例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术前踝肱指数(ABI)为0.35±0.05,术后明显升高(0.73±0.14,P<0.01)。结论介入腔内治疗LEASO成功率高,安全可靠,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硬化闭塞症 介入治疗 支架 经皮血管成形术
原文传递
介入腔内治疗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患者的护理
8
作者 史维 《常州实用医学》 2016年第4期255-256,共2页
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是一种血管外科罕见的急症,病情进展快,早期及时诊断是治疗的关键,多数患者可以借助介入治疗得到恢复。介入腔内治疗时,规范的围手术期护理对于疾病的恢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病死率... 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是一种血管外科罕见的急症,病情进展快,早期及时诊断是治疗的关键,多数患者可以借助介入治疗得到恢复。介入腔内治疗时,规范的围手术期护理对于疾病的恢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病死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治疗 肠系膜上动脉夹层 护理
下载PDF
复杂颅内动脉瘤的血管腔内治疗 被引量:1
9
作者 肖兵 赵卫 +6 位作者 杨智勇 胡继红 李向新 姜永能 王崇谦 向述天 王滔 《云南医药》 CAS 2007年第3期235-239,共5页
目的总结血管内栓塞治疗30例颅内复杂性动脉瘤患者的体会,探讨颅内复杂性动脉瘤介入治疗方法、技术操作要点、存在问题及临床应用前景。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血管内治疗30例复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采用成篮可脱弹簧圈技术、球... 目的总结血管内栓塞治疗30例颅内复杂性动脉瘤患者的体会,探讨颅内复杂性动脉瘤介入治疗方法、技术操作要点、存在问题及临床应用前景。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血管内治疗30例复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采用成篮可脱弹簧圈技术、球囊再塑形技术、支架载瘤动脉成形术及载瘤动脉闭塞术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32个,栓塞瘤腔患者中完全栓塞(动脉瘤不显影)16个(50%),近全栓塞(瘤颈残留)7个(21.9%),部分栓塞(瘤腔残留)3个(9.4%),失败1例(3.1%)。2个单纯行支架载瘤动脉成形术后瘤腔内血流明显变慢,等待二期囊内栓塞。载瘤动脉闭塞术治疗1个巨大动脉瘤,夹层动脉瘤1个,均完全闭塞载瘤血管。1例蛇形动脉瘤仅行Mata's试验。结论对复杂颅内动脉瘤,特别是有再出血风险的患者,在评估其全身状况的前提下,应该尽早、尽快结合其血管构筑学及与周围组织关系拟定个体化血管内介入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颅动脉瘤 介入血管治疗
下载PDF
探讨经皮穿刺介入腔内覆膜支架治疗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疗效
10
作者 夏充硕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10期0009-0012,共4页
分析主动脉夹层病人在临床治疗中使用经皮穿刺介入腔内覆膜支架的效果。方法 纳入了70例主动脉夹层病人进行数据探讨,选取时间从2023年的1月份开始,然后到2023年12月份结束,在分组中使用抽签法,每组35例,在研究组临床治疗中使用经皮穿... 分析主动脉夹层病人在临床治疗中使用经皮穿刺介入腔内覆膜支架的效果。方法 纳入了70例主动脉夹层病人进行数据探讨,选取时间从2023年的1月份开始,然后到2023年12月份结束,在分组中使用抽签法,每组35例,在研究组临床治疗中使用经皮穿刺介入腔内覆膜支架,在对照组临床治疗中使用常规药物保守治疗。结果 比较再手术率得出研究组显著更低,治疗后的血清指标水平体现为研究组更低,各项肝功能以及肾功能指标水平的对比为研究组更低,而对比并发症为研究组更低,比较各项生活质量评估分值得出研究组更高,组间差异为P<0.05;对比两组病死率为P>0.05,对比两组治疗前的各项数据为P>0.05。结论 主动脉夹层病人在临床治疗中使用经皮穿刺介入腔内覆膜支架的效果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穿刺介入覆膜支架治疗 主动脉夹层 临床疗效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