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8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皮腰椎间盘内臭氧注射的动物实验研究 被引量:263
1
作者 俞志坚 何晓峰 +5 位作者 陈勇 曾庆乐 刘炽洪 赵忠清 陆勇 李彦豪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66-369,共4页
目的 观察臭氧对家犬正常髓核组织的作用及其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方法 家犬 5只 ,于透视下用 2 0GChiba针刺入犬腰椎间盘中心部 ,抽取 10ml臭氧 ,经穿刺针注入3ml,在椎间孔处将剩余气体注入椎旁组织。其中L 2~ 3和L 3... 目的 观察臭氧对家犬正常髓核组织的作用及其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方法 家犬 5只 ,于透视下用 2 0GChiba针刺入犬腰椎间盘中心部 ,抽取 10ml臭氧 ,经穿刺针注入3ml,在椎间孔处将剩余气体注入椎旁组织。其中L 2~ 3和L 3~ 4注入臭氧浓度为 5 0 μg/ml,L4~ 5和L 5~ 6注入臭氧浓度为 30 μg/ml,以L6~ 7椎间隙作为正常对照。 3只犬注射臭氧 1次 ,分别在术后1周、1个月和 2个月后处死取标本 ,另外 2只犬注射臭氧 2次 ,间隔 1周 ,术后 1个月和 2个月处死取标本 ;将实验和正常对照标本中椎间盘髓核作大体、电镜下和光镜下观察 ,将相应水平的终板、脊髓、神经根和腰大肌作大体、光镜下观察。结果 术后实验动物均无严重的行为异常。术后 1个月和2个月 ,腰椎间盘髓核水分较正常明显减少而萎缩 ,胶原纤维明显增生。 2种不同浓度的臭氧对髓核影响无明显差别 ,注射 2次臭氧较注射 1次者髓核的萎缩程度更明显。 5处椎间盘水平的腰大肌标本内有少量肌纤维萎缩 ,16个终板呈轻到中度增厚。结论 本研究显示椎间盘内 2种浓度的臭氧注射安全性好、能使髓核缓慢萎缩 ,为该技术在临床的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腰椎间盘内臭氧注射 臭氧 介入性放射学 动物实验 腰椎间盘突出症
原文传递
老年人恶性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92
2
作者 钱晓军 翟仁友 +1 位作者 戴定可 于平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342-344,共3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老年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介入治疗方法及近期疗效和影响黄疸消退的因素。方法29例70岁以上患者,男19例,女10例,平均74.5岁。其中肝癌6例,胆管癌9例,胆囊癌3例,胰腺癌8例,转移癌3例。梗阻部位在胆总管13例,肝总... 目的回顾性分析老年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介入治疗方法及近期疗效和影响黄疸消退的因素。方法29例70岁以上患者,男19例,女10例,平均74.5岁。其中肝癌6例,胆管癌9例,胆囊癌3例,胰腺癌8例,转移癌3例。梗阻部位在胆总管13例,肝总管肝门区以上16例。10例单纯外引流或内外引流,19例放置了胆道支架,所用支架6种20枚,术后1周造影或摄片复查。术前、术后查血生化全项,分析影响黄疸消退的因素。结果复查时引流通畅,支架扩张良好。黄疸消退19例明显,2例比较明显,8例不明显。留置支架者胆红素由(347.13±136.29)μmol/L降至(222.30±116.45)~(117.82±87.72)μmol/L;单纯外引流者由(448.02±96.79)μmol/L降至(292.41±135.26)~(119.36±162.11)μmol/L,单纯引流与留置支架效果无明显区别。引流术后早期出现并发症13例,死亡7例。发现黄疸消退与肿瘤类别、术前尿素氮、术后白蛋白、α-羟丁氨酸脱氢酶及尿素氮相关;与梗阻部位、胆红素、丙氨酸转移酶、碱性磷酸酶无明显相关性。结论介入治疗恶性黄疸方法简单、疗效确实。但对高龄患者治疗时应严格掌握其适应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梗阻黄疸 介入疗法 介入性放射学 老年人
原文传递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80
3
作者 张贵祥 陆军 +4 位作者 潘纪青 张悦萍 周根泉 缪竟陶 何之彦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00-304,共5页
目的 探讨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 5 7例共 79个椎体行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 ,其中血管瘤 6例 6个椎体、骨质疏松 9例 16个椎体、椎体恶性肿瘤 42例 5 7个椎体。经CT扫描定位 ,将不透X线骨水泥 (主要成分为粉剂甲基... 目的 探讨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 5 7例共 79个椎体行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 ,其中血管瘤 6例 6个椎体、骨质疏松 9例 16个椎体、椎体恶性肿瘤 42例 5 7个椎体。经CT扫描定位 ,将不透X线骨水泥 (主要成分为粉剂甲基丙烯酸树脂多聚体和液态甲基丙烯酸树脂单体 )按粉剂与液体为 4∶1比例混合调制成糊状 ,用 1ml注射器匀速缓慢注入病变椎体。结果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后 ,骨水泥在CT表现为点状分布 3个 ,斑片状分布 6个 ,团状分布 42个 ,弥散分布2 8个。CT和平片随访观察骨水泥密度、形态与术后所见无变化 ,未见椎体进一步压缩。 15例良性病变全部达到止痛效果 (15 / 15 ) ,恶性肿瘤止痛效果达 90 5 % (38/ 42 )。止痛从注入骨水泥开始到 7d显效 ,持续 6个月。本组没有发生并发症。结论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适用于椎体血管瘤、骨质疏松、转移瘤等溶骨性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 临床应用 脊柱骨折 介入性放射学 聚甲基丙烯酸类 椎体肿瘤 骨质疏松
原文传递
血管内支架在治疗颈内动脉高度狭窄疾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76
4
作者 李慎茂 董宗俊 +5 位作者 武剑 朱凤水 董岩 李坤成 华扬 王拥军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2期817-819,共3页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在颈内动脉高度狭窄病例中的应用。方法  1998~ 1999年 ,对8例颈内动脉高度狭窄病例进行了经皮血管内成形术 (PTA)与支架治疗 ,采用了 3种支架。在充分准备后 ,根据病变的不同 ,采取不同的支架与操作 ,使手术完...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在颈内动脉高度狭窄病例中的应用。方法  1998~ 1999年 ,对8例颈内动脉高度狭窄病例进行了经皮血管内成形术 (PTA)与支架治疗 ,采用了 3种支架。在充分准备后 ,根据病变的不同 ,采取不同的支架与操作 ,使手术完全成功。结果 所有病例术后影像学复查表明是成功的 ,临床症状消失或好转。 8例一过性缺血 (TIA)及头痛、头晕完全消失 ;8例肢体无力者6例恢复 ,2例好转 ;4例一过性黑朦症状消失 ;2例语言障碍者 1例好转 ,1例无效。结论  (1)血管内支架方法治疗动脉硬化所致的颈内动脉狭窄是安全有效的 ;(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血管成形术 介入性放射学 PTA
原文传递
子宫肌瘤介入治疗临床疗效观察(附21例报告) 被引量:70
5
作者 陈君辉 胡大武 +3 位作者 段天红 朱培菊 陈学浩 陈励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34-336,共3页
目的 评价运用无水乙醇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2 1例子宫肌瘤患者均采用经皮股动脉穿刺双侧子宫动脉插管 ,其中超选择至双侧子宫动脉远段16例 ,单侧 3例 ,用无水乙醇栓塞 ;另 2例在子宫动脉近端用明胶海绵条... 目的 评价运用无水乙醇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2 1例子宫肌瘤患者均采用经皮股动脉穿刺双侧子宫动脉插管 ,其中超选择至双侧子宫动脉远段16例 ,单侧 3例 ,用无水乙醇栓塞 ;另 2例在子宫动脉近端用明胶海绵条栓塞。结果 所有病例随访3~ 6 4个月 (平均 2 5个月 ) ,19例无水乙醇栓塞病例 ,其中 15例临床症状消失 ,4例明显改善 ;2例明胶海绵条栓塞病例 ,2个月及 5个月后临床症状有所复发。B超示瘤体体积缩小 40 %~ 90 %。无一例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子宫肌瘤的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尚需进一步观察远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肌瘤 介入性放射学 乙醇 乙宫动脉栓塞术 治疗 疗效
原文传递
Graves病介入治疗的病理及临床研究 被引量:65
6
作者 庄文权 陈伟 +3 位作者 肖海鹏 杨建勇 黄勇慧 陈国锐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7期452-455,共4页
目的 探讨难治性Graves病介入栓塞治疗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栓塞后甲状腺病理形态变化。方法  2 2例难治性Graves病 ,经超选择插管至甲状腺上、下动脉 ,使用聚乙烯醇或白芨微球栓塞治疗 ,观察栓塞后临床症状及甲状腺大小的变化。对其... 目的 探讨难治性Graves病介入栓塞治疗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栓塞后甲状腺病理形态变化。方法  2 2例难治性Graves病 ,经超选择插管至甲状腺上、下动脉 ,使用聚乙烯醇或白芨微球栓塞治疗 ,观察栓塞后临床症状及甲状腺大小的变化。对其中 6例伴巨大甲状腺者 ,栓塞后行手术治疗并观察栓塞后甲状腺病理形态变化。结果  6例栓塞 2~ 3周后行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 ,手术顺利 ,临床治愈。未手术的 16例 ,除 2例尚需分别用他巴唑 5~ 10mg/d或丙基硫氧嘧啶 5 0~ 10 0mg/d治疗外 ,14例均获治愈。随访 3~ 30个月 ,甲状腺功能正常 ,甲状腺明显缩小 ,无严重并发症。甲状腺病理切片示甲状腺上、下动脉及其微细分支大部分闭塞、机化 ,相应甲状腺组织发生化学性炎症性坏死及纤维化。结论 介入栓塞甲状腺上、下动脉 ,可使Graves病临床治愈 ,为Graves病的治疗或作术前准备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VES病 介入疗法 病理 临床研究 介入性放射学
原文传递
经皮椎体成形术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0
7
作者 何仕诚 滕皋军 +4 位作者 曾水林 郭金和 方文 朱光宇 刘振田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62-365,共4页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 (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的几个关键技术和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骨水泥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polymethylmethacrylate ,PMMA)的粉、液比例分别按 1∶1、3∶2、2∶1共 3种方式调配 ,每组 10份 ,在体外...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 (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的几个关键技术和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骨水泥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polymethylmethacrylate ,PMMA)的粉、液比例分别按 1∶1、3∶2、2∶1共 3种方式调配 ,每组 10份 ,在体外测试其聚合过程。将 4具正常成人尸体胸腰段 ,分成2组 ,1组取T12~L4共 10个椎体 ,在CT +X线透视下行经皮椎体穿刺 ,注入骨水泥 ,另 1组取T12~L4共 10个椎体 ,作抗压强度测试的对照组。将注射组和对照组分别游离成各 10个单个椎体 ,双盲法测量其纵向最大抗压强度。结果  3种比例骨水泥的稀、稠阶段持续时间及聚合时温度的升高值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合适的PMMA粉、液比例为 3∶2 ;均未发生椎弓根及椎体前缘骨皮质损伤 ,平均每个注入骨水泥 4.5ml,有 4个椎体出现椎旁静脉渗漏 ;注入PMMA的椎体的最大抗压强度比对照组提高约 38% (P <0 .0 5 )。结论 掌握适宜的PMMA粉、液比例和注射时机是PVP成功的关键因素 ;采用经椎弓根穿刺行PVP是可行的途径 ;椎体内注入PMMA可显著增强其抗压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成形术 聚甲基丙烯酸类 介入性放射学 椎体肿瘤 骨质疏松症
原文传递
中央型肺癌介入化疗加栓塞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56
8
作者 李涛 李茂进 +1 位作者 胡红耀 郭玉鑫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693-695,共3页
目的 分析供血动脉的介入化疗及栓塞对中央型肺癌的疗效。方法 中晚期中央型肺癌 60例 ,均经病理证实。行支气管动脉及其他供血动脉造影 ,确认为肿瘤供血动脉后 ,灌注化疗药 ,再经导管注入明胶海绵与丝线栓塞供血动脉。结果  60例患... 目的 分析供血动脉的介入化疗及栓塞对中央型肺癌的疗效。方法 中晚期中央型肺癌 60例 ,均经病理证实。行支气管动脉及其他供血动脉造影 ,确认为肿瘤供血动脉后 ,灌注化疗药 ,再经导管注入明胶海绵与丝线栓塞供血动脉。结果  60例患者 ,总有效率 1 0 0 % ,其中显效率 48例(80 % )。获得手术根治机会者 3 3例 (55% ) ,术后化疗 ;余 2 7例行综合治疗 ,随访 1 8~ 3 4个月 ,无一例患者死亡。结论 介入化疗加栓塞是治疗中央型肺癌的有效方法。配以综合治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介入性放射学 栓塞治疗 化疗
原文传递
急诊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 被引量:56
9
作者 金征宇 张青 +11 位作者 黄一宁 崔丽英 杨宁 刘巍 潘杰 高山 叶健 徐蔚海 刘芳俭 王乐英 陈君 戴建平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720-725,共6页
目的 观察急诊动脉内溶栓 (intra arterialthrombolysis ,IAT)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并发症 ,分析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对 2 5例发病在 6h内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行IAT治疗。血管再通程度根据“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标准”(TIMI)... 目的 观察急诊动脉内溶栓 (intra arterialthrombolysis ,IAT)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并发症 ,分析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对 2 5例发病在 6h内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行IAT治疗。血管再通程度根据“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标准”(TIMI)分类。临床结果评价在溶栓后 30d进行 ,根据改良的Rank分数 (MRS)分为好结果 (MRS 0~ 3)、差结果 (MRS 4~ 6 )两类。结果 溶栓前 18例 (72 % )患者为TIMI 0~ 1,7例 (2 8% )为TIMI 2。溶栓后 13例 (72 % )患者部分 /完全再通 ,5例 (2 8% )未再通。18例患者 (72 % )为好结果 ,7例 (2 8% )为差结果 ,其中 4例死亡。发生症状性脑出血 4例 (16 % )。结论 急诊动脉溶栓是可行安全的 ,溶栓前侧支循环、再通及溶栓后 2 4h神经学检查上的提高 (NI)与好结果密切相关 ,无再通与脑出血及死亡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 动脉内溶栓 治疗 缺血脑梗死 介入性放射学
原文传递
应用微导管同轴导管系统行超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大咯血 被引量:53
10
作者 刘晋新 王巧兮 +2 位作者 林怡蔼 郭玉鑫 甘万崇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63-465,共3页
目的 探讨经微导管同轴导管系统使用丝线微屑行超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 ,以达到安全有效的治疗大咯血的目的。材料与方法  3 6例大咯血患者 (女 8例 ,男 2 8例 ,年龄 2 1~ 76岁 ,平均 3 8.5岁。咯血量 3 0 0ml/2 4h)均采用经微导管... 目的 探讨经微导管同轴导管系统使用丝线微屑行超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 ,以达到安全有效的治疗大咯血的目的。材料与方法  3 6例大咯血患者 (女 8例 ,男 2 8例 ,年龄 2 1~ 76岁 ,平均 3 8.5岁。咯血量 3 0 0ml/2 4h)均采用经微导管同轴导管系统行超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 ,栓塞剂为丝线微屑和 /或明胶海绵微屑。全部病例随访 6~ 18个月。结果 即刻止血 3 1例 ,咯血明显减少 4例 ,有效率 97% ( 3 5 /3 6) ,1例无法止血。无严重并发症 (主要是脊髓损伤 )发生。结论 经微导管同轴导管系统使用丝线微屑进行超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大咯血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动脉栓塞 咯血 治疗 介入性放射学 微导管同轴导管系统
下载PDF
未破裂期输卵管妊娠的介入治疗 被引量:55
11
作者 单鸿 马壮 +5 位作者 姜在波 严英 关守海 朱康顺 黄明声 陈汉威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78-80,共3页
目的 加强对输卵管妊娠介入治疗中所存在的若干问题的认识。方法  40例未破裂输卵管妊娠患者 ,经阴道输卵管或经子宫动脉两种途径灌注氨甲喋呤治疗 ,选用Rosch Thurmoud输卵管再通装置 ,以及 4 1~ 5 0F导管。超声和尿人绒毛膜促性... 目的 加强对输卵管妊娠介入治疗中所存在的若干问题的认识。方法  40例未破裂输卵管妊娠患者 ,经阴道输卵管或经子宫动脉两种途径灌注氨甲喋呤治疗 ,选用Rosch Thurmoud输卵管再通装置 ,以及 4 1~ 5 0F导管。超声和尿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β hCG)值的变化是监测本组治疗效果的主要指标。结果  12例接受经阴道输卵管孕囊内注射治疗 15次 ,其中 3例接受 2次药物注射 ;2 8例接受子宫动脉内插管治疗。终止妊娠总体成功率为 97 5 % ;尿 β hCG值平均下降时间为11 7d(4~ 2 8d) ;正常月经在治疗后 7~ 45天内恢复。结论 通过对输卵管妊娠病理学、胚囊发育与血供特点、血清与尿液hCG值变化的认识 ,有助于介入技术在该领域中更好地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卵管妊娠 介入性放射学 异位妊娠 介入疗法
原文传递
门静脉左支分流降低术后肝性脑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2
12
作者 诸建国 朴龙松 +4 位作者 陈肇一 黄鹤 吕春燕 徐家兴 孙晓丽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6期437-440,共4页
目的 检测和分析家兔门静脉及其分支的血氨浓度差异从而指导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中对门静脉分支的选择,降低分流引起的肝性脑病的发病率。评价选择性门静脉左支作为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分流道的临床意义,分析门静脉左、右支的血... 目的 检测和分析家兔门静脉及其分支的血氨浓度差异从而指导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中对门静脉分支的选择,降低分流引起的肝性脑病的发病率。评价选择性门静脉左支作为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分流道的临床意义,分析门静脉左、右支的血液动力学变化及重要液递物质浓度差异对术后预防肝性脑病及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 在家兔门静脉系统各分支分别取血测定血氨浓度并进行比较。341例有目的地选择肝内门静脉左支作为穿刺靶点,行经颈静脉肝内门静脉左支门腔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leftbranch of portal vein portosystemicshunt,TILPS)建立门腔分流道,避开富含营养、毒素的门静脉右支血液。肝实质通道用8mm直径球囊扩张,限制分流口径。结果 所测得血氨浓度,肠系膜上静脉高于门静脉左、右主支,(19.3±19.3)μmol/L与(156.5±20.9)μmol/L、(176.3±22.5)μmol/L,t值为2.35、2.25,P<0.05;高于脾静脉与腔静脉;门静脉右支高于左支、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内无一例发生肝性脑病。随访期间(术后1年),TILPS术后341例患者仅5例 (1.47%)出现肝性脑病,19例(5.57%)出现支架内狭窄。结论 家兔门静脉系统各分支的血氨浓度存在差异,提示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中门静脉左右支的选择可能会影响术后肝性脑病的发病率。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实验 介入性放射学 门静脉左支分流降低术 脑病 临床研究
原文传递
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弹簧圈治疗颅内动脉瘤 被引量:43
13
作者 刘建民 黄清海 +3 位作者 许奕 洪波 赵文元 周晓平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848-851,共4页
目的 初步总结使用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DC)治疗颅内梭形及宽颈动脉瘤的体会 ,探讨其适应证、方法、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5例颅内梭形动脉瘤及 12例宽颈动脉瘤 ,首先将冠脉支架跨动脉瘤颈放置 ,通过支架的网孔将微导管... 目的 初步总结使用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DC)治疗颅内梭形及宽颈动脉瘤的体会 ,探讨其适应证、方法、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5例颅内梭形动脉瘤及 12例宽颈动脉瘤 ,首先将冠脉支架跨动脉瘤颈放置 ,通过支架的网孔将微导管送入动脉瘤腔 ,继续填塞GDC。结果13例动脉瘤致密填塞 ,3例大部分填塞 ,1例支架未能送入颅内而单用弹簧圈部分栓塞 ,载瘤动脉通畅 ,临床效果优良。结论 联合使用支架及微弹簧圈是治疗颅内梭形及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远期疗效需进一步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脉瘤 介入性放射学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支架 电解可脱弹簧圈 治疗
原文传递
CT导引腹腔神经丛阻滞治疗上腹部顽固性癌性疼痛的研究 被引量:43
14
作者 崔恒武 田建明 +5 位作者 王培军 陈爱华 左长京 萧毅 王敏杰 范月兰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2期831-834,共4页
目的 评价腹腔神经丛阻滞的止痛疗效,分析影响止痛效果的因素。方法 42 例由胰腺癌、肝癌、胃癌、结肠癌、胆管癌引起的顽固性上腹痛或伴有牵涉性背痛的患者经CT导引两侧腹腔神经丛酒精阻滞,止痛效果被分为0~Ⅲ级,并通过工... 目的 评价腹腔神经丛阻滞的止痛疗效,分析影响止痛效果的因素。方法 42 例由胰腺癌、肝癌、胃癌、结肠癌、胆管癌引起的顽固性上腹痛或伴有牵涉性背痛的患者经CT导引两侧腹腔神经丛酒精阻滞,止痛效果被分为0~Ⅲ级,并通过工作站三维重建观察对比剂扩散情况。结果 经3 个月随访观察,在2 周、1 个月、2 个月、3 个月,止痛总有效率分别为92-86 % 、88-10% 、85-00% 、80-56 % 。有显著止痛效果的病人,可观察到对比剂扩散较完全,能从两侧包绕腹主动脉。本组无一例有严重并发症。结论 CT导引下腹腔神经丛阻滞治疗上腹顽固性癌性疼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应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性放射学 腹部 疼痛 疼痛 CT
原文传递
经颈静脉髂-股静脉血栓清除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1
15
作者 徐克 冯博 +3 位作者 苏洪英 周玉斌 赵仲春 张曦彤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768-771,共4页
目的 探讨经颈静脉血栓清除术 ,即血栓拖拉 抽吸术治疗髂 股静脉血栓形成 (I FVT)的有效性。方法 急性I FVT 7例。首先经颈静脉或经健侧股静脉置入腔静脉滤器 ;然后送入自行组合式血栓抽吸和拖拉装置行I FVT清除术 ;残存狭窄者采用经... 目的 探讨经颈静脉血栓清除术 ,即血栓拖拉 抽吸术治疗髂 股静脉血栓形成 (I FVT)的有效性。方法 急性I FVT 7例。首先经颈静脉或经健侧股静脉置入腔静脉滤器 ;然后送入自行组合式血栓抽吸和拖拉装置行I FVT清除术 ;残存狭窄者采用经皮动脉成形术 (PTA)或静脉内支架置入术。术后均行严格抗凝及溶栓治疗。结果  7例经颈静脉血栓清除术治疗均获得成功。表现为髂 股静脉通畅 ,肿胀消退 ;1例术后患肢肿胀出现反复 ,再次治疗后肿胀消退。全部病例均未发生肺梗死。术后随访 5 5~ 3 1 0个月 ,平均 18 7个月 ,无症状性复发。结论 经颈静脉血栓清除术是治疗I FVT的一种简便实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性放射学 静脉血栓形成 肺动脉栓塞 治疗
原文传递
Budd-Chiari综合征的影像综合诊断与介入治疗 被引量:38
16
作者 祖茂衡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2年第2期108-115,共8页
根据近10年来国内文献报告,Budd-Chiari综合征在我国黄河和淮河中下游区域已经成为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其发病率在苏、鲁、豫、皖交界地区高达10/10万。超声、CT、MRI和血管造影的综合应用使Budd-Chiari综合征的检出率显著提高。尾状叶... 根据近10年来国内文献报告,Budd-Chiari综合征在我国黄河和淮河中下游区域已经成为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其发病率在苏、鲁、豫、皖交界地区高达10/10万。超声、CT、MRI和血管造影的综合应用使Budd-Chiari综合征的检出率显著提高。尾状叶增大,肝静脉之间交通支形成,肝静脉或下腔静脉结构消失,下腔静脉钙化,肝脏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等已经成为Budd-Chiari综合征特有的的影像学表现和征象。尽管Budd-Chiari综合征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仍未明确,但是,Budd-Chiari综合征的介入治疗在我国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使用球囊扩张和血管内支架植入能够使阻塞的肝静脉或(和)下腔静脉再通,多种介入技术的联合应用使Budd-Chiari综合征的介入治疗的禁忌证逐渐缩小,采用多途径穿刺可以明显提高介入治疗成功率。介入治疗Budd-Chiari综合征的成功率可以达到96%,介入治疗术中病死率低于1/425,再狭窄发生率为20%。介入治疗已经成为Budd-Chiari综合征首选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DD-CHIARI综合征 诊断 治疗 肝静脉血栓形成 介入性放射学 支架 血管成形术
下载PDF
立体定位导丝导向活检不能触及的乳腺病灶 被引量:41
17
作者 葛玲玉 钱秉坤 +6 位作者 许顺良 章熙道 张胜 林冰影 彭志毅 黄钟英 刘小蕉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89-192,共4页
目的 探讨立体定位导丝导向活检不能触及的乳腺病灶的价值。方法 对 2 5例不能触及的乳腺病灶行立体定位导丝导向活检 2 6处 ,对每处病灶计算出穿刺针针尖至病灶中心的距离(D) ,并直接测量出留置的导丝头端至病灶中心的距离作对照。... 目的 探讨立体定位导丝导向活检不能触及的乳腺病灶的价值。方法 对 2 5例不能触及的乳腺病灶行立体定位导丝导向活检 2 6处 ,对每处病灶计算出穿刺针针尖至病灶中心的距离(D) ,并直接测量出留置的导丝头端至病灶中心的距离作对照。判断标准 :优 :D≤ 2 5mm ;良 :D =2 6~ 4 9mm ;差 :D≥ 5 0mm。结果 定位优 2 0例次 ,良 5例次 ,差 1例次。穿刺针针尖至病灶中心距离的计算值与直接测量值相符。 1次性病灶切除 2 6例次 ,标本体积的中位数为 10 5cm3,检出乳腺癌 6 (6 / 2 6 )处。结论 立体定位导丝导向活检不能触及的乳腺病灶能以最小的手术范围完整切除病灶 ,定位定性效果确切 ,可避免假阴性。提高了乳腺癌的早期检出率及诊断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疾病 介入性放射学 放射外科手术 立体定位 活检 乳腺癌
原文传递
肝癌介入治疗后胆汁瘤的形成与临床意义 被引量:37
18
作者 罗鹏飞 符力 +4 位作者 陈晓明 邵培坚 周泽健 张良明 李伟科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1期757-760,共4页
目的 探讨肝癌介入治疗后肝内胆汁瘤形成的病理基础和临床意义。方法 对 35 0例接受TAE(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 )和PEI(经皮肝穿刺癌灶内无水酒精注射术 )治疗的中晚期肝癌患者进行CT随访 ,对疑有胆汁瘤的 11例又行经皮穿刺胆汁瘤造影 ... 目的 探讨肝癌介入治疗后肝内胆汁瘤形成的病理基础和临床意义。方法 对 35 0例接受TAE(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 )和PEI(经皮肝穿刺癌灶内无水酒精注射术 )治疗的中晚期肝癌患者进行CT随访 ,对疑有胆汁瘤的 11例又行经皮穿刺胆汁瘤造影 ,10例行经皮穿刺活检 ,1例接受外科手术切除 ,所有胆汁瘤均进行外引流或酒精消融治疗。结果 共发现 11例胆汁瘤 (11/ 35 0 ,3.1% ) ,且均呈囊状扩张 (11/ 11)。其中 4例胆汁瘤还伴有边缘模糊的柱状扩张 (4 / 11) ,3例伴有肝内胆管呈“软藤状”扩张 (3/ 11)。病理检查主要表现为胆管壁坏死、胆汁外溢及炎性细胞浸润 ,经外引流或酒精消融处理后 ,9例症状改善 (9/ 11)。结论 胆汁瘤是肝癌介入治疗后由于胆管壁坏死所致的一种并发症。其诊断有赖于影像学检查 ,与残癌鉴别有助于进一步处理。外引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介入治疗 胆汁瘤 介入性放射学
原文传递
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后拔管综合征的预防 被引量:38
19
作者 方盈 《护理学杂志(综合版)》 2001年第5期282-283,共2页
为了减少或避免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拔管综合征 ,将 6 0例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 30例 ,均于术后 4h拔除鞘管。观察组采取拔管前补充血容量、调整心率、局部镇痛后拔管 ;对照组拔管前 30 min肌内注射哌替啶 5 0 m g后拔管 ;测... 为了减少或避免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拔管综合征 ,将 6 0例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 30例 ,均于术后 4h拔除鞘管。观察组采取拔管前补充血容量、调整心率、局部镇痛后拔管 ;对照组拔管前 30 min肌内注射哌替啶 5 0 m g后拔管 ;测量两组拔管前后的血压、心率。结果观察组拔管前后血压、心率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 P>0 .0 5 ) ;对照组拔管前后血压、心率比较 ,差异有极显著性和显著性意义 (P<0 .0 1和 P<0 .0 5 )。提示拔管前补充血容量、提高心率、分散病人注意力、改进镇痛方法可以避免拔管综合征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支架术 拔管综合征 介入性放射学
下载PDF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 被引量:34
20
作者 刘建民 许奕 +5 位作者 赵文元 洪波 黄清海 周晓平 吴月风 倪宝英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57-459,共3页
目的 探讨电解可脱弹簧圈 (GDC)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指征、术前评估方法、技术操作要点、并发症防治、疗效、存在问题及临床应用前景。方法  1998年 7月至 2 0 0 0年 2月对 93例 118个颅内动脉瘤患者施行了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栓塞术 ,... 目的 探讨电解可脱弹簧圈 (GDC)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指征、术前评估方法、技术操作要点、并发症防治、疗效、存在问题及临床应用前景。方法  1998年 7月至 2 0 0 0年 2月对 93例 118个颅内动脉瘤患者施行了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栓塞术 ,其中 84例为破裂动脉瘤 ,按Hunt Hess分级 :Ⅰ级 18例 ,Ⅱ级 2 9例 ,Ⅲ级 2 5例 ,Ⅳ级 10例 ,Ⅴ级 2例。 72例行急诊栓塞 ,手术在DSA动态监视下完成 ,术后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 ,并予以 3H(高血容量、高血压、血液稀释 )治疗。结果 动脉瘤完全闭塞 10 4个 (88 14% ) ,栓塞程度达 90 %以上 11个 (9 32 % ) ,栓塞程度在 90 %以下 3个 (2 5 4% )。全组死亡 3例 (3 2 3% )。 1例术后 1 5个月复发出血经手术夹闭痊愈 ,2例术后复查发现瘤颈扩大 ,经再次填塞后痊愈。术后随访 2~ 2 2个月 ,1例 (1 0 7% )重残 ,7例 (7 5 3% )有轻度神经功能缺失症状 ,其余恢复良好。结论 短期随访结果表明 ,GDC栓塞颅内动脉瘤具有微创、安全、效果可靠的优点。致密填塞动脉瘤疗效可靠 ,部分填塞可能导致动脉瘤继续扩大、破裂出血。破裂动脉瘤应急诊栓塞治疗 ,术后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 ,可明显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脉瘤 介入性放射学 栓塞疗法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