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7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经分今古与立学官私——常州学派构筑“今古文学”观的两条路径
被引量:
1
1
作者
贝承熙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105-116,共12页
清代常州学派中,最早重视“今古文学之争”这一事件的是刘逢禄、宋翔凤二人。他们分别从“今古文经之别”与“官私之别”两个角度,构筑了两种理解汉代“今古文学之争”事件的路线。刘逢禄指出,汉代经学史是围绕着今古文经之争展开的,其...
清代常州学派中,最早重视“今古文学之争”这一事件的是刘逢禄、宋翔凤二人。他们分别从“今古文经之别”与“官私之别”两个角度,构筑了两种理解汉代“今古文学之争”事件的路线。刘逢禄指出,汉代经学史是围绕着今古文经之争展开的,其中古文经是古文学家为了批驳今文经而篡改的史学著作,而真正传承孔子之意的唯有今文经学。宋翔凤则以另一路径建构今古文学,认为二者出于官私之别,官私的背景令二者分别取法孔子与周公,而由于汉代所有经学均有官私之分,“今古文学”就成为可以解释两汉所有经学争议的重要框架。这两条路径分别奠定了后世对“今古文学”的基本认识,晚清学者所强调的今古文经文字之别、真伪之别、经史之别、官私之别、周孔之别,均发于刘、宋二人之滥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今
古
文学
常州学派
刘逢禄
宋翔凤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王闿运兼综今古文的公羊学风格
被引量:
1
2
作者
刘平
李克琴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85-187,共3页
作为晚清颇具盛名的经学家,王闿运毕生致力于经典笺释,广涉经史子集,其经学思想并不措意于学术史中今、古文门户的争辩,而是独树一帜,具有今古文兼具的公羊学风格,成为晚清学术思想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一环。
关键词
王闿运
今
古
文学
公羊学
学术性格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文与政之间:西汉今古文学之争的另一种解读——兼论争立“古文”学并非始于刘歆
3
作者
曹海琴
张立克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5-120,共6页
西汉今古文学之争的性质问题历来众说纷纭,学者或视之为学术义理之争或视之为利禄之争。细读史料发现这桩学术公案背后有着错综复杂的学术与政治背景。刘歆的初衷是为了解决六艺经典散佚缺失导致"道术"分裂的问题,但却卷入了...
西汉今古文学之争的性质问题历来众说纷纭,学者或视之为学术义理之争或视之为利禄之争。细读史料发现这桩学术公案背后有着错综复杂的学术与政治背景。刘歆的初衷是为了解决六艺经典散佚缺失导致"道术"分裂的问题,但却卷入了汉哀帝与博士官学系统出身的儒学士大夫集团之间的政治斗争。儒学士大夫集团欲借助垄断经典的解释权,牢牢占据道德制高点,对汉哀帝的一系列政治举措和意图进行批判和限制,哀帝则欲借增立"古文"于学官之机建立符合自身利益的新"官学",从而打破博士官学系统对"真理"的垄断。又,学界历来以刘歆建议增立"古文"学于学官为"古文"学派崛起之始,文章认为争立"古文"学于学官早有先声,始于汉成帝时期博士平当为由先秦史料汇聚而成的《乐记》请立学官之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今
古
文学
道术
新官学
政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两汉今古文之争概念杂识
4
作者
黄文泉
《安康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30-32,共3页
今古文之争作为两汉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被各种经学史著作当作一项专题来论述,甚至有专著探讨此问题。然而,我们若从几组相关概念进行阐发,则可更清晰地看出两汉今古文之争的实质,即由"文字"、"经本"的相异上升...
今古文之争作为两汉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被各种经学史著作当作一项专题来论述,甚至有专著探讨此问题。然而,我们若从几组相关概念进行阐发,则可更清晰地看出两汉今古文之争的实质,即由"文字"、"经本"的相异上升到"治学宗旨"的不同,进而上升到学派的斗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今
古
文
今
古
文经
今
古
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西周三公辨析
被引量:
3
5
作者
宫长为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4期63-65,共3页
西周三公究竟指哪三种职官?从西汉末年开始,即有两种不同看法,代表者就是经古文学派和今文学派。本文认为,今文学派以六卿之中的三有司即司徒、司马、司空为三公,是以汉制说周制,不足为取;古文学派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根据是较为...
西周三公究竟指哪三种职官?从西汉末年开始,即有两种不同看法,代表者就是经古文学派和今文学派。本文认为,今文学派以六卿之中的三有司即司徒、司马、司空为三公,是以汉制说周制,不足为取;古文学派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根据是较为可靠的。古文学派称引“古《周礼》说”。“古《周礼》说”同于伪古文《尚书·周官》,伪《尚书·周官》所记“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十一字,则是真《尚书·周官》篇之逸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礼》
“三公”
古
文学
派
今
文学
派
太傅
金景芳
西周金文
太师
经
今
古
文学
历史文献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荀悦的经学思想与汉代经今古文学之争的终结
被引量:
2
6
作者
张涛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1期49-52,共4页
荀悦的经学思想与汉代经今古文学之争的终结张涛东汉末年,反映官方意志的今文经学日趋衰微,今古文经学逐渐融合、统一。郑玄兼通今古,遍注群经,在实践上基本完成了这一学术发展过程。而在理论上最早提出平息今古文经学之争的,乃是...
荀悦的经学思想与汉代经今古文学之争的终结张涛东汉末年,反映官方意志的今文经学日趋衰微,今古文经学逐渐融合、统一。郑玄兼通今古,遍注群经,在实践上基本完成了这一学术发展过程。而在理论上最早提出平息今古文经学之争的,乃是略晚于郑玄的荀悦。荀悦(公元14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
今
古
文学
今
古
文经学之争
经学思想
今
文经学
今
古
文之争
荀悦
文心雕龙
《申鉴》
郑玄
范文澜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周予同与经今古文学
被引量:
2
7
作者
刘永祥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4-108,共5页
周予同是带有强烈时代气息的新型学者,受五四时期重新审查一切古代典籍、构建符合时代要求之学术思想体系的观念深刻影响,首次尝试对二千年的经学进行系统清理。经今古文学则不仅是其研究入手处,亦是其一生治学重点。其主要代表作《经...
周予同是带有强烈时代气息的新型学者,受五四时期重新审查一切古代典籍、构建符合时代要求之学术思想体系的观念深刻影响,首次尝试对二千年的经学进行系统清理。经今古文学则不仅是其研究入手处,亦是其一生治学重点。其主要代表作《经今古文学》,辨析经学两大流派的异同、揭示两派演进脉络及原因、挖掘今文学的学术思想价值并探讨两派与其他学术的关系,在20世纪经学史研究领域具有开创之功。其最初研究虽带有今文学倾向,但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拓展和提高,他逐渐摆脱了学派影响,能够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使研究真正达到科学、客观的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予同
经
今
古
文学
进化论
唯物史观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经今古文学》汉代今古文经学两派说考辨
被引量:
1
8
作者
王培峰
《商洛学院学报》
2010年第5期44-48,共5页
作为论述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的权威之作,周予同的《经今古文学》所胪列的汉代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种种对立,或与历史事实不符,或形成于后世,与汉代经学发展的实际情况相去甚远。而重新爬梳相关文献资料,可以证明汉代今文经学和古...
作为论述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的权威之作,周予同的《经今古文学》所胪列的汉代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种种对立,或与历史事实不符,或形成于后世,与汉代经学发展的实际情况相去甚远。而重新爬梳相关文献资料,可以证明汉代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争论,其核心在于两个问题:一个是古文经与今文经孰优孰劣,另一个是是否应该立古文经于学官。《经今古文学》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错误,与此著作成熟的学术环境与著者的学术立场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予同
《经
今
古
文学
》
今
文学
古
文学
争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汉代对《左传》的发覆与研究
被引量:
1
9
作者
龚留柱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3-80,共8页
对汉代的经今古文之争 ,人们常常作出简单化、绝对化的评判。以《春秋》三传为例 ,所谓师法家法只是表面上的水火不容 ,实际上却互相渗透 ,《左氏》也并非绝对不用《公羊》、《谷梁》之义。由于受时代的政治要求和思维定势的支配 ,古文...
对汉代的经今古文之争 ,人们常常作出简单化、绝对化的评判。以《春秋》三传为例 ,所谓师法家法只是表面上的水火不容 ,实际上却互相渗透 ,《左氏》也并非绝对不用《公羊》、《谷梁》之义。由于受时代的政治要求和思维定势的支配 ,古文学派使用的观点方法仍没有离开今文学家深求圣人“微言大义”的传统。而对于《左传》开启中国历史文化和道德精神的深远意义 ,汉代学者并未给以更多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左传
经
今
古
文学
学术史研究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出土简帛经书谈汉代的今古文学
被引量:
1
10
作者
高明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20-29,19,共11页
从出土简帛经书谈汉代的今古文学高明汉代经今古文学之争,是经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对后来的经学、文学、史学的发展都有很大影响,直到清末余波未尽。经今古文学争论的实质何在?他们的区别在哪里?历史上说法不同,唯清末廖平在他的经...
从出土简帛经书谈汉代的今古文学高明汉代经今古文学之争,是经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对后来的经学、文学、史学的发展都有很大影响,直到清末余波未尽。经今古文学争论的实质何在?他们的区别在哪里?历史上说法不同,唯清末廖平在他的经学六变中谈论的最多,影响最广,以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
今
古
文学
古
文经学
今
文经学
《仪礼》
假借字
《周礼》
《诗经》
同音假借
《周易》
今
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经今古文学之争的解释学解读
11
作者
曹洪洋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32-37,共6页
从表面看来,两汉经今古文学之争是对"经"的解释权之争,实际上这场争斗反映了两种不同的解释学观念的交锋。在解释学视域下对经今古文学之争进行观照,有助于我们把握中国古代解释学思想发展和变化的整体脉络。经今文学与经古...
从表面看来,两汉经今古文学之争是对"经"的解释权之争,实际上这场争斗反映了两种不同的解释学观念的交锋。在解释学视域下对经今古文学之争进行观照,有助于我们把握中国古代解释学思想发展和变化的整体脉络。经今文学与经古文学在解释学思想上的对立主要表现为对"五经"是作"经学"的解读还是作"史学"的解读。这种对立体现了在经典解释实践中的"彻底的非连续性和深刻的变化",亦即所谓"认识论断裂"。"认识论断裂"是普遍存在的解释学现象,它是解释活动中不可分割的有机成分。经古文学派的出现就证明了这种理解和解释活动中经常发生的断裂。随着经今文学派在汉初取得了统治地位,今文学家垄断了对"五经"的解释权。由于历代的解说陈陈相因,"学者罢老且不能究其一艺"。经今文学确实到了面临崩溃的地步。这时,经古文学派应运而生。它并不是对经今文学派的继承和发展,而是取代了"旧逻辑的位置",体现了在经典解释上的"彻底的非连续性和深刻的变化"。这种解释学意义上的断裂恰恰是经学历史——这是一个解释学历史——的重要成分,每一个"断裂"都构成了对"五经"所进行的解释活动中的重大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
今
古
文学
经学
解释学
解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文心雕龙》与经今古文学述略
12
作者
陶礼天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1997年第3期92-98,共7页
《文心雕龙》与经今古文学述略陶礼天一、引言刘勰的《文心雕龙》,体大虑周,包举洪纤,为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论著的“成书之初祖”。在该书中刘勰从传统“经权”论思想出发,提出了他的文学“通变”说。可以说,“通变”观是其结构...
《文心雕龙》与经今古文学述略陶礼天一、引言刘勰的《文心雕龙》,体大虑周,包举洪纤,为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论著的“成书之初祖”。在该书中刘勰从传统“经权”论思想出发,提出了他的文学“通变”说。可以说,“通变”观是其结构全书的一条逻辑主线,“通”与“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春秋》
刘勰
经
今
古
文学
《左传》
《公羊传》
今
文学
《说文解字》
董仲舒
古
文学
派
原文传递
试论两汉察举制对历史文献发展的影响
13
作者
陈业新
《台州师专学报》
1999年第1期12-16,共5页
两汉时期的察举制不仅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各方面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对这一时期的历史文献发展也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察举制的推行,促进了经学的繁荣和大规模文献整理工作的开展,推动了史学体例的创新和多种文体的形成。
关键词
察举制
历史文献
司马迁
古
文经学
《史记》
经
今
古
文学
今
文经学
《论语》
政论文
察举制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陈澧今古文《五经》论
14
作者
张纹华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2期5-9,92,共6页
陈澧丰富、系统的今古文《五经》论,不仅弥补了此前与同期广东经学家疏于阐述《五经》的不足,为广东经今古文学研究留下珍贵的学术遗产,而且其论呈现的去广东经今古文学门户、与汉宋学相调和的特点,成为咸同年间广东儒学开始步入总结期...
陈澧丰富、系统的今古文《五经》论,不仅弥补了此前与同期广东经学家疏于阐述《五经》的不足,为广东经今古文学研究留下珍贵的学术遗产,而且其论呈现的去广东经今古文学门户、与汉宋学相调和的特点,成为咸同年间广东儒学开始步入总结期的标志,反映了广东儒学家试图集汉宋学、经今古文学之力以应对儒学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澧
经
今
古
文学
《五经》
广东近代儒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今古分合与“国史”叙述:以柳诒徵、蒙文通为中心
15
作者
张凯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8-128,共11页
在现代社会与学术语境中,调适儒学价值立场与客观经验,无疑是重建中华文明主体性的重要议题。柳诒徵、蒙文通的学术立场有着鲜明的经今古文学色彩,均注重发掘与转化传统经史之学,以“国史”重建学统,整合义理价值、经史传统与文明历程...
在现代社会与学术语境中,调适儒学价值立场与客观经验,无疑是重建中华文明主体性的重要议题。柳诒徵、蒙文通的学术立场有着鲜明的经今古文学色彩,均注重发掘与转化传统经史之学,以“国史”重建学统,整合义理价值、经史传统与文明历程。双方围绕中国历史文化与经史关系等议题交涉颇多,对于如何梳理中国文化与古史,认定中国史学的功能以及义理与制度的抉择,取径有别。柳诒徵秉持儒家正统史观,倡导史术通贯经术,确立国性与文明主体;蒙文通建构儒史相资能动系统,提倡“义与制不相遗而后学明”。以此为线索,考察民国学人创造性重建儒学与转化史学的多重取径,既可呈现近代学术流变的复杂面相与多元旨趣,又有助于创造具有中国主体性的多元学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诒徵
蒙文通
经
今
古
文学
经史之学
原文传递
晚清经学今古文学派释“经”差异考
16
作者
潘链钰
《学习月刊》
2014年第12期34-35,共2页
以章太炎为代表的晚清古文经学家用"通名说"释"经"之义,谓一切古书皆为经。与之不同的晚清今文经学家则以"专名说"释经,谓"经"专指孔子所编之书。今文经学家以微言求通经致用之道,欲应时代之大潮而奋起改革。古文经学家则默然...
以章太炎为代表的晚清古文经学家用"通名说"释"经"之义,谓一切古书皆为经。与之不同的晚清今文经学家则以"专名说"释经,谓"经"专指孔子所编之书。今文经学家以微言求通经致用之道,欲应时代之大潮而奋起改革。古文经学家则默然承继汉代经学传统,训诂考据,引经学至学术实用之途。古今文经学家释"经"之差异,皆因对孔子及经典之看法有别。一、释"经"之异——"专名说"与"通名说"晚清已然有经今古文学之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
文经学
今
文经学
通经致用
经
今
古
文学
之争
释经
龚自珍
引经
政治见解
皮锡瑞
诗
古
微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近世学风与毛泽东思想的起源》简介
17
作者
张珊珍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1993年第4期114-114,共1页
浙江省社科院哲学所丁晓强博士所著的《近世学风与毛泽东思想的起源》(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5月出版)一书从学风的演变入手,抓住了明末清初以来中国文化发展的内在矛盾运动,分析了汉宋学之争、经今古文学之争、中西学之争的承续联系及...
浙江省社科院哲学所丁晓强博士所著的《近世学风与毛泽东思想的起源》(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5月出版)一书从学风的演变入手,抓住了明末清初以来中国文化发展的内在矛盾运动,分析了汉宋学之争、经今古文学之争、中西学之争的承续联系及其意义,从而在更宏观的角度把握了传统文化在近代的运动脉搏,揭示了毛泽东思想产生与发展的必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思想
起源
学风
传统文化
动脉搏
经
今
古
文学
陆王心学
中国文化发展
汉宋
明末清初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经分今古与立学官私——常州学派构筑“今古文学”观的两条路径
被引量:
1
1
作者
贝承熙
机构
清华大学历史系
清华大学中国经学研究院
出处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105-116,共12页
文摘
清代常州学派中,最早重视“今古文学之争”这一事件的是刘逢禄、宋翔凤二人。他们分别从“今古文经之别”与“官私之别”两个角度,构筑了两种理解汉代“今古文学之争”事件的路线。刘逢禄指出,汉代经学史是围绕着今古文经之争展开的,其中古文经是古文学家为了批驳今文经而篡改的史学著作,而真正传承孔子之意的唯有今文经学。宋翔凤则以另一路径建构今古文学,认为二者出于官私之别,官私的背景令二者分别取法孔子与周公,而由于汉代所有经学均有官私之分,“今古文学”就成为可以解释两汉所有经学争议的重要框架。这两条路径分别奠定了后世对“今古文学”的基本认识,晚清学者所强调的今古文经文字之别、真伪之别、经史之别、官私之别、周孔之别,均发于刘、宋二人之滥觞。
关键词
今
古
文学
常州学派
刘逢禄
宋翔凤
Keywords
contemporary and historical classics
Changzhou School
Liu Fenglu
Song Xiangfeng
分类号
B249.9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B2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王闿运兼综今古文的公羊学风格
被引量:
1
2
作者
刘平
李克琴
机构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
湖南大学期刊社
出处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85-187,共3页
文摘
作为晚清颇具盛名的经学家,王闿运毕生致力于经典笺释,广涉经史子集,其经学思想并不措意于学术史中今、古文门户的争辩,而是独树一帜,具有今古文兼具的公羊学风格,成为晚清学术思想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一环。
关键词
王闿运
今
古
文学
公羊学
学术性格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文与政之间:西汉今古文学之争的另一种解读——兼论争立“古文”学并非始于刘歆
3
作者
曹海琴
张立克
机构
国家行政学院法学教研部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
出处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5-120,共6页
文摘
西汉今古文学之争的性质问题历来众说纷纭,学者或视之为学术义理之争或视之为利禄之争。细读史料发现这桩学术公案背后有着错综复杂的学术与政治背景。刘歆的初衷是为了解决六艺经典散佚缺失导致"道术"分裂的问题,但却卷入了汉哀帝与博士官学系统出身的儒学士大夫集团之间的政治斗争。儒学士大夫集团欲借助垄断经典的解释权,牢牢占据道德制高点,对汉哀帝的一系列政治举措和意图进行批判和限制,哀帝则欲借增立"古文"于学官之机建立符合自身利益的新"官学",从而打破博士官学系统对"真理"的垄断。又,学界历来以刘歆建议增立"古文"学于学官为"古文"学派崛起之始,文章认为争立"古文"学于学官早有先声,始于汉成帝时期博士平当为由先秦史料汇聚而成的《乐记》请立学官之事。
关键词
今
古
文学
道术
新官学
政治
分类号
I206.341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两汉今古文之争概念杂识
4
作者
黄文泉
机构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安康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30-32,共3页
文摘
今古文之争作为两汉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被各种经学史著作当作一项专题来论述,甚至有专著探讨此问题。然而,我们若从几组相关概念进行阐发,则可更清晰地看出两汉今古文之争的实质,即由"文字"、"经本"的相异上升到"治学宗旨"的不同,进而上升到学派的斗争。
关键词
汉代
今
古
文
今
古
文经
今
古
文学
Keywords
Han-dynasty
Jinguwen
Jinguwen scripture
Jinguwen in literature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西周三公辨析
被引量:
3
5
作者
宫长为
出处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4期63-65,共3页
文摘
西周三公究竟指哪三种职官?从西汉末年开始,即有两种不同看法,代表者就是经古文学派和今文学派。本文认为,今文学派以六卿之中的三有司即司徒、司马、司空为三公,是以汉制说周制,不足为取;古文学派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根据是较为可靠的。古文学派称引“古《周礼》说”。“古《周礼》说”同于伪古文《尚书·周官》,伪《尚书·周官》所记“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十一字,则是真《尚书·周官》篇之逸文。
关键词
《周礼》
“三公”
古
文学
派
今
文学
派
太傅
金景芳
西周金文
太师
经
今
古
文学
历史文献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荀悦的经学思想与汉代经今古文学之争的终结
被引量:
2
6
作者
张涛
机构
山东大学古籍所
出处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1期49-52,共4页
文摘
荀悦的经学思想与汉代经今古文学之争的终结张涛东汉末年,反映官方意志的今文经学日趋衰微,今古文经学逐渐融合、统一。郑玄兼通今古,遍注群经,在实践上基本完成了这一学术发展过程。而在理论上最早提出平息今古文经学之争的,乃是略晚于郑玄的荀悦。荀悦(公元148...
关键词
经
今
古
文学
今
古
文经学之争
经学思想
今
文经学
今
古
文之争
荀悦
文心雕龙
《申鉴》
郑玄
范文澜
分类号
B234.94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周予同与经今古文学
被引量:
2
7
作者
刘永祥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史学研究所
出处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4-108,共5页
文摘
周予同是带有强烈时代气息的新型学者,受五四时期重新审查一切古代典籍、构建符合时代要求之学术思想体系的观念深刻影响,首次尝试对二千年的经学进行系统清理。经今古文学则不仅是其研究入手处,亦是其一生治学重点。其主要代表作《经今古文学》,辨析经学两大流派的异同、揭示两派演进脉络及原因、挖掘今文学的学术思想价值并探讨两派与其他学术的关系,在20世纪经学史研究领域具有开创之功。其最初研究虽带有今文学倾向,但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拓展和提高,他逐渐摆脱了学派影响,能够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使研究真正达到科学、客观的境界。
关键词
周予同
经
今
古
文学
进化论
唯物史观
Keywords
Zhou Yutong
the study of present and ancient Font of Confucian Classics
evolution theory
historical materialism
分类号
K203 [历史地理—历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经今古文学》汉代今古文经学两派说考辨
被引量:
1
8
作者
王培峰
机构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商洛学院中文系
出处
《商洛学院学报》
2010年第5期44-48,共5页
基金
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09JK067)
文摘
作为论述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的权威之作,周予同的《经今古文学》所胪列的汉代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种种对立,或与历史事实不符,或形成于后世,与汉代经学发展的实际情况相去甚远。而重新爬梳相关文献资料,可以证明汉代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争论,其核心在于两个问题:一个是古文经与今文经孰优孰劣,另一个是是否应该立古文经于学官。《经今古文学》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错误,与此著作成熟的学术环境与著者的学术立场密切相关。
关键词
周予同
《经
今
古
文学
》
今
文学
古
文学
争论
Keywords
Zhou Yu-tong
Scripture of Modern and Ancient Prose
modern prose scripture
ancient prose scripture
debates
分类号
I206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汉代对《左传》的发覆与研究
被引量:
1
9
作者
龚留柱
机构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出处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3-80,共8页
文摘
对汉代的经今古文之争 ,人们常常作出简单化、绝对化的评判。以《春秋》三传为例 ,所谓师法家法只是表面上的水火不容 ,实际上却互相渗透 ,《左氏》也并非绝对不用《公羊》、《谷梁》之义。由于受时代的政治要求和思维定势的支配 ,古文学派使用的观点方法仍没有离开今文学家深求圣人“微言大义”的传统。而对于《左传》开启中国历史文化和道德精神的深远意义 ,汉代学者并未给以更多注意。
关键词
汉代
左传
经
今
古
文学
学术史研究
Keywords
Han Dynasty
Zuo Zhuan
literary studies in classical vs contemporary style
studies of academic history
分类号
K234 [历史地理—历史学]
K225.04 [历史地理—中国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出土简帛经书谈汉代的今古文学
被引量:
1
10
作者
高明
出处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20-29,19,共11页
文摘
从出土简帛经书谈汉代的今古文学高明汉代经今古文学之争,是经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对后来的经学、文学、史学的发展都有很大影响,直到清末余波未尽。经今古文学争论的实质何在?他们的区别在哪里?历史上说法不同,唯清末廖平在他的经学六变中谈论的最多,影响最广,以至...
关键词
经
今
古
文学
古
文经学
今
文经学
《仪礼》
假借字
《周礼》
《诗经》
同音假借
《周易》
今
文学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经今古文学之争的解释学解读
11
作者
曹洪洋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
出处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32-37,共6页
文摘
从表面看来,两汉经今古文学之争是对"经"的解释权之争,实际上这场争斗反映了两种不同的解释学观念的交锋。在解释学视域下对经今古文学之争进行观照,有助于我们把握中国古代解释学思想发展和变化的整体脉络。经今文学与经古文学在解释学思想上的对立主要表现为对"五经"是作"经学"的解读还是作"史学"的解读。这种对立体现了在经典解释实践中的"彻底的非连续性和深刻的变化",亦即所谓"认识论断裂"。"认识论断裂"是普遍存在的解释学现象,它是解释活动中不可分割的有机成分。经古文学派的出现就证明了这种理解和解释活动中经常发生的断裂。随着经今文学派在汉初取得了统治地位,今文学家垄断了对"五经"的解释权。由于历代的解说陈陈相因,"学者罢老且不能究其一艺"。经今文学确实到了面临崩溃的地步。这时,经古文学派应运而生。它并不是对经今文学派的继承和发展,而是取代了"旧逻辑的位置",体现了在经典解释上的"彻底的非连续性和深刻的变化"。这种解释学意义上的断裂恰恰是经学历史——这是一个解释学历史——的重要成分,每一个"断裂"都构成了对"五经"所进行的解释活动中的重大事件。
关键词
经
今
古
文学
经学
解释学
解读
Keywords
hermeneutics
study of Confucian classics(经学)
分类号
B234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文心雕龙》与经今古文学述略
12
作者
陶礼天
出处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1997年第3期92-98,共7页
文摘
《文心雕龙》与经今古文学述略陶礼天一、引言刘勰的《文心雕龙》,体大虑周,包举洪纤,为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论著的“成书之初祖”。在该书中刘勰从传统“经权”论思想出发,提出了他的文学“通变”说。可以说,“通变”观是其结构全书的一条逻辑主线,“通”与“变”...
关键词
《文心雕龙》
《春秋》
刘勰
经
今
古
文学
《左传》
《公羊传》
今
文学
《说文解字》
董仲舒
古
文学
派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试论两汉察举制对历史文献发展的影响
13
作者
陈业新
出处
《台州师专学报》
1999年第1期12-16,共5页
文摘
两汉时期的察举制不仅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各方面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对这一时期的历史文献发展也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察举制的推行,促进了经学的繁荣和大规模文献整理工作的开展,推动了史学体例的创新和多种文体的形成。
关键词
察举制
历史文献
司马迁
古
文经学
《史记》
经
今
古
文学
今
文经学
《论语》
政论文
察举制度
分类号
K234 [历史地理—历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陈澧今古文《五经》论
14
作者
张纹华
机构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中文系
出处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2期5-9,92,共6页
基金
2018年度<广州大典>与广州历史文化研究专项课题资助项目"简朝亮经学研究"(批准号:2018GZY)的阶段成果
文摘
陈澧丰富、系统的今古文《五经》论,不仅弥补了此前与同期广东经学家疏于阐述《五经》的不足,为广东经今古文学研究留下珍贵的学术遗产,而且其论呈现的去广东经今古文学门户、与汉宋学相调和的特点,成为咸同年间广东儒学开始步入总结期的标志,反映了广东儒学家试图集汉宋学、经今古文学之力以应对儒学危机。
关键词
陈澧
经
今
古
文学
《五经》
广东近代儒学
Keywords
Chen Li
Old text and new text Classics of Confucianism
Five Classics
Confucianism in modernGuangdong
分类号
B249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今古分合与“国史”叙述:以柳诒徵、蒙文通为中心
15
作者
张凯
机构
浙江大学历史学系
出处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8-128,共11页
文摘
在现代社会与学术语境中,调适儒学价值立场与客观经验,无疑是重建中华文明主体性的重要议题。柳诒徵、蒙文通的学术立场有着鲜明的经今古文学色彩,均注重发掘与转化传统经史之学,以“国史”重建学统,整合义理价值、经史传统与文明历程。双方围绕中国历史文化与经史关系等议题交涉颇多,对于如何梳理中国文化与古史,认定中国史学的功能以及义理与制度的抉择,取径有别。柳诒徵秉持儒家正统史观,倡导史术通贯经术,确立国性与文明主体;蒙文通建构儒史相资能动系统,提倡“义与制不相遗而后学明”。以此为线索,考察民国学人创造性重建儒学与转化史学的多重取径,既可呈现近代学术流变的复杂面相与多元旨趣,又有助于创造具有中国主体性的多元学术体系。
关键词
柳诒徵
蒙文通
经
今
古
文学
经史之学
分类号
K092 [历史地理—历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晚清经学今古文学派释“经”差异考
16
作者
潘链钰
机构
武汉大学文学院
出处
《学习月刊》
2014年第12期34-35,共2页
基金
2012年度国家重大社科项目<中国文化元典关键词研究>
项目编号为12&ZD153
本文为该项目阶段性成果
文摘
以章太炎为代表的晚清古文经学家用"通名说"释"经"之义,谓一切古书皆为经。与之不同的晚清今文经学家则以"专名说"释经,谓"经"专指孔子所编之书。今文经学家以微言求通经致用之道,欲应时代之大潮而奋起改革。古文经学家则默然承继汉代经学传统,训诂考据,引经学至学术实用之途。古今文经学家释"经"之差异,皆因对孔子及经典之看法有别。一、释"经"之异——"专名说"与"通名说"晚清已然有经今古文学之争。
关键词
古
文经学
今
文经学
通经致用
经
今
古
文学
之争
释经
龚自珍
引经
政治见解
皮锡瑞
诗
古
微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近世学风与毛泽东思想的起源》简介
17
作者
张珊珍
出处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1993年第4期114-114,共1页
文摘
浙江省社科院哲学所丁晓强博士所著的《近世学风与毛泽东思想的起源》(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5月出版)一书从学风的演变入手,抓住了明末清初以来中国文化发展的内在矛盾运动,分析了汉宋学之争、经今古文学之争、中西学之争的承续联系及其意义,从而在更宏观的角度把握了传统文化在近代的运动脉搏,揭示了毛泽东思想产生与发展的必然性。
关键词
毛泽东思想
起源
学风
传统文化
动脉搏
经
今
古
文学
陆王心学
中国文化发展
汉宋
明末清初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经分今古与立学官私——常州学派构筑“今古文学”观的两条路径
贝承熙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王闿运兼综今古文的公羊学风格
刘平
李克琴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8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文与政之间:西汉今古文学之争的另一种解读——兼论争立“古文”学并非始于刘歆
曹海琴
张立克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两汉今古文之争概念杂识
黄文泉
《安康学院学报》
2010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西周三公辨析
宫长为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荀悦的经学思想与汉代经今古文学之争的终结
张涛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周予同与经今古文学
刘永祥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经今古文学》汉代今古文经学两派说考辨
王培峰
《商洛学院学报》
2010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汉代对《左传》的发覆与研究
龚留柱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从出土简帛经书谈汉代的今古文学
高明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1997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经今古文学之争的解释学解读
曹洪洋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2
《文心雕龙》与经今古文学述略
陶礼天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1997
0
原文传递
13
试论两汉察举制对历史文献发展的影响
陈业新
《台州师专学报》
1999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4
陈澧今古文《五经》论
张纹华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5
今古分合与“国史”叙述:以柳诒徵、蒙文通为中心
张凯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9
0
原文传递
16
晚清经学今古文学派释“经”差异考
潘链钰
《学习月刊》
201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7
《近世学风与毛泽东思想的起源》简介
张珊珍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199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