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41篇文章
< 1 2 15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字源为逻辑起点的中华武德内涵解析 被引量:28
1
作者 杨建营 韩衍顺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55-61,共7页
针对武术界不少专家学者对武德缺乏应有的认识的实况,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武术文化为出发点,重点以字源为逻辑起点解析了中华武德的内涵,得出以下结论:(1)“德”字的本意是心正、目正、行正,是以仁爱为核心而发自于心、表现于行的一个内... 针对武术界不少专家学者对武德缺乏应有的认识的实况,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武术文化为出发点,重点以字源为逻辑起点解析了中华武德的内涵,得出以下结论:(1)“德”字的本意是心正、目正、行正,是以仁爱为核心而发自于心、表现于行的一个内外统一的概念;“武”字的本意是持戈而立、举戈而动、荷戈而行,具体到武打技术,其核心是技击能力。(2)就核心层面而言,武德是限制习武者使用武力的内在制约机制,其存在的前提是习武者具备一定的技击能力,其核心是习武者发自内心地不随便使用武力,其根本是习武者具有仁爱之心。(3)拓展之后的武德涵盖了习武者在为人处事方面应遵循的各种日常道德规范和在习武过程中应具有的各种意志品质等方面的内容。(4)升华了的武德是习武者追求的一种“高尚精神境界”。(5)武德中有些内容已经不合时宜,但其主体内容值得深入挖掘,继承创新,特别是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力建设文化强国的当今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德 字源 核心 仁爱 升华 精神境界
下载PDF
生态女性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 被引量:26
2
作者 李建珊 赵媛媛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6,共6页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丰富了自己的特质。而产生于西方的生态女性主义理论在批判西方传统的"主客二分"的人与人的伦理的过程中,有必要借鉴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整体观、"天人合一"...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丰富了自己的特质。而产生于西方的生态女性主义理论在批判西方传统的"主客二分"的人与人的伦理的过程中,有必要借鉴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整体观、"天人合一"思想和仁爱观念,这是生态女性主义深化发展的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女性主义 天人合一 有机整体观 主客二分 仁爱 女性 自然
下载PDF
孔子仁爱思想内涵及现实意义 被引量:24
3
作者 刘夏 《传承》 2008年第22期60-61,共2页
仁是儒家传统的道德精华,也是孔子伦理道德体系的最高原则。孔子仁爱思想内涵丰富,基本内涵包括爱人、孝悌、忠、恕、恭、宽、信、敏、惠、礼等。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孔子的"仁爱"思想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仁爱 忠恕 和谐
下载PDF
作为课后服务者的教师:可为、难为与应为 被引量:23
4
作者 裴艳晖 杨英杰 《当代教育论坛》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1-87,共7页
教师是课后服务的提供者,校内教师更承担了课后服务的主要工作。师资情况是影响课后服务质量的核心要素,高质量的课后服务需要高素质的教师团队来支撑。但学校课后服务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活动,是一个独立的工作领域,教师具有“再专业化”... 教师是课后服务的提供者,校内教师更承担了课后服务的主要工作。师资情况是影响课后服务质量的核心要素,高质量的课后服务需要高素质的教师团队来支撑。但学校课后服务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活动,是一个独立的工作领域,教师具有“再专业化”的必要性。教师可以通过服务内容的课程化有效衔接常规课程,通过服务形式的多样化真正实现全人教育,通过服务标准的专业化完满彰显教师形象,通过服务态度的仁爱化自然架构心灵桥梁。据此,应提升教师的课程能力,促进课后服务内容结构化与体系化;突破教师的自我设限,实现课后服务形式个性化与多样化;设计教师的执行模型,统筹课后服务标准人文性与专业性;强化教师的责任认同,力求课后服务态度达观化与仁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减” 课后服务 课程化 全人教育 仁爱 课程能力
下载PDF
墨子是功利主义者吗?——论墨家伦理思想的现代意义 被引量:21
5
作者 郝长墀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0-78,共9页
本文通过把墨子的兼爱思想与功利主义的功利原则、儒家的仁爱核心、莱维纳斯的我与他人的不对称关系相比较,得出了墨子思想可以是任何学派但绝对不是功利主义的结论。论证主要是围绕着"我"、"我们"、"他人&qu... 本文通过把墨子的兼爱思想与功利主义的功利原则、儒家的仁爱核心、莱维纳斯的我与他人的不对称关系相比较,得出了墨子思想可以是任何学派但绝对不是功利主义的结论。论证主要是围绕着"我"、"我们"、"他人"三个概念的关系展开的。墨子思想的现代性主要表现在它与当代西方伦理思想家莱维纳斯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利主义 现代意义 伦理思想 墨家 莱维纳斯 不对称关系 功利原则 兼爱思想 “我们” “他人” 西方伦理 主要表现 “我” 相似性 思想家 现代性 仁爱 儒家 学派
下载PDF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谐·仁爱·自然 被引量:22
6
作者 贾磊磊 潘源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6-60,127,共5页
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种文化整个价值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具主导作用的价值取向,它集中体现着人们关于个人、家庭、国家乃至人类社会的终极理想,左右着人们在政治、社会、伦理、审美、历史领域对于是非、善恶、美... 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种文化整个价值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具主导作用的价值取向,它集中体现着人们关于个人、家庭、国家乃至人类社会的终极理想,左右着人们在政治、社会、伦理、审美、历史领域对于是非、善恶、美丑、正邪的基本判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谐"、"仁爱"、"自然"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世俗生活的现实要求以及对未来前景的美好憧憬,这种终极理想分别体现在哲学、社会、政治、伦理、审美等不同精神领域。它既是中国文化代代相传的历史基因,也是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文化资源,是推进中华文化不断发展的无形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价值 和谐 仁爱 自然
下载PDF
儒家仁爱思想的当代诠释 被引量:18
7
作者 李晓愚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1-33,共3页
仁爱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仁者,人也",孔子把"仁"与人的本质联系起来;爱人,亲亲,把"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原则;克己复礼,把仁由个人行为的内在原则发展到理想社会体制。仁爱思想的当代价值是:第一,... 仁爱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仁者,人也",孔子把"仁"与人的本质联系起来;爱人,亲亲,把"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原则;克己复礼,把仁由个人行为的内在原则发展到理想社会体制。仁爱思想的当代价值是:第一,仁爱思想为"以人为本"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第二,仁爱思想有利于抑制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第三,仁爱思想有利于构建新型的和谐人际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仁爱 儒家思想 孔子 孟子
原文传递
东亚儒学核心价值观及其现代意义 被引量:15
8
作者 郭齐勇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17-25,共9页
本文试图探讨中韩日儒家精英大致认同的核心价值观念、普遍性伦理或中心范畴,然后略述其现代意义。仁爱、敬诚、忠恕、孝悌、信义等基本观念的主要内涵是普遍的,稳定的,是东亚各儒学大师的精神追求和信念、信仰,在不同时空环境中对... 本文试图探讨中韩日儒家精英大致认同的核心价值观念、普遍性伦理或中心范畴,然后略述其现代意义。仁爱、敬诚、忠恕、孝悌、信义等基本观念的主要内涵是普遍的,稳定的,是东亚各儒学大师的精神追求和信念、信仰,在不同时空环境中对社会文化具有价值导向的功能。儒教伦理在东亚各国的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表现,同一价值理念的内涵会发生一些变化。但不可忽视的是其共性,这些理念完全可以成为新的东亚伦理或全球伦理的基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儒学 价值观念 仁爱 敬诚 忠恕 孝悌 信义
原文传递
传统武德的人性基础及其伦理意蕴 被引量:18
9
作者 冯鑫 尹碧昌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50-53,共4页
作为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自成体系的传统武德,它的生成与发展遵循着儒家人性论的内在逻辑。以习武者人性善恶的可能、实然与应然为预设的道德行为规范,分别向着仁爱情怀的社会伦理观念与道德自律的个人道德品质两个维度发展,使习武者的... 作为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自成体系的传统武德,它的生成与发展遵循着儒家人性论的内在逻辑。以习武者人性善恶的可能、实然与应然为预设的道德行为规范,分别向着仁爱情怀的社会伦理观念与道德自律的个人道德品质两个维度发展,使习武者的内在和社会活动趋向"致中和"道德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德 人性 仁爱 自律 致中和
下载PDF
自由、民主、幸福、仁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初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索之四 被引量:17
10
作者 戴木才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1-7,共7页
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4个维度看,我们可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简要表述为:自由、民主、幸福、仁爱。"自由(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科学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本质和理想追求,"民主"深... 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4个维度看,我们可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简要表述为:自由、民主、幸福、仁爱。"自由(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科学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本质和理想追求,"民主"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真实)本性,"幸福"综合展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目的(归宿),"仁爱"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 自由 民主 幸福 仁爱
下载PDF
墨子“兼爱”学说的新透视 被引量:15
11
作者 张斌峰 《中国哲学史》 1998年第1期41-49,共9页
博爱,即广泛平等地爱一切人,它是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与规定.本文拟以体现博爱精神的墨家“兼爱”说为立足点,以此同儒家的“仁爱”和基督教的“博爱”做一分析和比较,以揭示“兼爱”说与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爱所存在的内在统一性.由此,作... 博爱,即广泛平等地爱一切人,它是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与规定.本文拟以体现博爱精神的墨家“兼爱”说为立足点,以此同儒家的“仁爱”和基督教的“博爱”做一分析和比较,以揭示“兼爱”说与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爱所存在的内在统一性.由此,作者认为对“兼爱”学说的合理批判、挖掘、超越与转化,可以作为塑造当代文人精神的传统生长点和极富原创性的诠释元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兼爱” 基督教 仁爱 墨家 “爱” 兼相爱 墨子 人文精神 儒家 “生活世界”
下载PDF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被引量:10
12
作者 赵媛 方浩范 《前沿》 CSSCI 2008年第3期150-153,共4页
儒家以"天人合一"为基本出发点,以"仁民爱物"为原则,以"天地万物一体"为境界,形成了自己的生态伦理思想。儒家生态伦理观的基本价值和道德取向,对保护中国古代生态环境,维持自然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它... 儒家以"天人合一"为基本出发点,以"仁民爱物"为原则,以"天地万物一体"为境界,形成了自己的生态伦理思想。儒家生态伦理观的基本价值和道德取向,对保护中国古代生态环境,维持自然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它摒弃了传统伦理学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哲学基础,开创了西方伦理学的深刻变革;对于今天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的重归和谐,是一种具有启发意义的宝贵的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生态伦理 天人合一 仁爱
原文传递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青年发展 被引量:15
13
作者 孙熙国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3-15,共3页
相对于经济和政治而言,文化的本质是思想。个体只有具备了仁爱精神,具有济世爱民之心,才有可能成就事业。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义利双行,而诚信精神则是个体立足和发展的根本。是否遵循礼节对于个人的成败有着重要的影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相对于经济和政治而言,文化的本质是思想。个体只有具备了仁爱精神,具有济世爱民之心,才有可能成就事业。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义利双行,而诚信精神则是个体立足和发展的根本。是否遵循礼节对于个人的成败有着重要的影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青年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 仁爱 正义精神 青年发展
下载PDF
“慈善”语源考 被引量:14
14
作者 王文涛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8-33,共6页
《魏书·崔光传》中的"慈善"不是"慈"、"善"二字合成使用的最早载录。传世文献和碑刻中都有早于《魏书》"慈善"的资料。大约在3世纪翻译的《大方便佛报恩经》中的"慈善"可能是... 《魏书·崔光传》中的"慈善"不是"慈"、"善"二字合成使用的最早载录。传世文献和碑刻中都有早于《魏书》"慈善"的资料。大约在3世纪翻译的《大方便佛报恩经》中的"慈善"可能是最早的合成词例。"慈善"虽然首见于佛教经典,但慈善思想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先秦时期和"慈善"意义相当的词语还有"仁"、"义"等。"仁爱"、"布施"、"义行"、"行义"等是早于"慈善"一词出现且与"慈善"意义相近的合成词。汉昭帝时,已将"行义"作为察举选人的科目,可见汉代政府对善行的提倡和重视。魏晋以后,由"义"组成的慈善类词语日益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慈善 仁爱 佛经 义行
原文传递
武侠之“侠”的文化精髓与人格品位 被引量:12
15
作者 张从容 《学术交流》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65-167,共3页
武侠小说中的侠,是一种民族化的人格境界的象征。在他们身上体现着民族文化的精髓、理想人格的追求和传统的道德规范,其内涵十分丰富。传统的文化思想、人文精神与道德规范浇铸成侠的灵魂,也决定了侠的人格品位。侠义精神和侠的人格品... 武侠小说中的侠,是一种民族化的人格境界的象征。在他们身上体现着民族文化的精髓、理想人格的追求和传统的道德规范,其内涵十分丰富。传统的文化思想、人文精神与道德规范浇铸成侠的灵魂,也决定了侠的人格品位。侠义精神和侠的人格品位突出地表现在仁、义、信三个方面:仁者爱人,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为侠者恪守的人生理念;义者善也,义犹理也,义是侠客在武林社会活动中立身、处世、奋斗追求的价值取向;凡侠者必须讲诚信,从古代的原侠到小说中的侠客,无不把"言必信、行必果"作为立身处世的一条基本准则。入世有为、心存仁爱、维护正义、诚信必守是为侠者的共性,也是构成侠的价值观的基因。而所有这些,无一不源于儒家的思想体系。也正因为如此,侠才在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广大民众中获得了一致的认同,进而形成了化解不开的侠情结,这也正是武侠小说得以延续、流传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侠小说 仁爱 侠义 诚信
下载PDF
孔子的人际和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被引量:12
16
作者 蒋国保 《韶关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51-54,共4页
为创造和维护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孔子以仁爱为核心,提出了十分丰富的人际和谐思想。在今天,这些思想, 对于构建新型的社会主义和谐人际关系,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孔予 人际和谐 仁爱
下载PDF
多重维度中的儒家仁爱思想 被引量:13
17
作者 干春松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44-160,207,共18页
对儒家仁爱的不同认识由来已久,先秦儒家和墨家的争论就集中于仁爱与兼爱的异同,儒家内部的不同派别之间也一直存在着基于血缘的爱和“泛爱众”之间的争论。儒家伦理中对于血缘亲情的强调,会让人忽视其仁爱观的扩展性,即最终发展到对于... 对儒家仁爱的不同认识由来已久,先秦儒家和墨家的争论就集中于仁爱与兼爱的异同,儒家内部的不同派别之间也一直存在着基于血缘的爱和“泛爱众”之间的争论。儒家伦理中对于血缘亲情的强调,会让人忽视其仁爱观的扩展性,即最终发展到对于人类之爱的肯定。从孟子的“一本”论到程朱的“理一分殊”,再到王阳明等人的“万物一体”论,都试图揭示出血缘亲情和普遍的爱之间既有分别,又相统一的复杂面向。在人类面对全球性的挑战的今天,从仁爱观念的差异与普遍的统一中,去把握人与人、个人与国家、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可以为我们推动新型的共同体建设提供源自中国文化自身的价值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仁爱 万物一体 亲亲 共同体
原文传递
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的邻里关系重建 被引量:12
18
作者 高磊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4期8-13,共6页
邻里关系是一种以地缘关系为主体的社会关系。对于中国人来说,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其重要性仅次于血缘关系、宗法关系,而高于业缘关系。然而,当下的邻里关系却趋于冷漠疏远,邻里互动少,有悖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初衷。要改变这种现状,绝... 邻里关系是一种以地缘关系为主体的社会关系。对于中国人来说,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其重要性仅次于血缘关系、宗法关系,而高于业缘关系。然而,当下的邻里关系却趋于冷漠疏远,邻里互动少,有悖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初衷。要改变这种现状,绝非朝夕之功,我们可以古为今用,逐步加以改善:把"宣扬仁爱"作为睦邻友好的核心思想;将"帮扶弱者"作为睦邻友好的优先方向;以"自治"与"乡约"作为睦邻友好的法治措施;以"礼"与"让"作为睦邻友好的德治手段。坚持德治为主、法治为辅的原则,在回归传统文化中有所扬弃,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大力倡导心态文明,这是打造"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里关系 美丽中国 仁爱 弱势群体 德治 法治
下载PDF
仁——在孔子与孟子之间 被引量:8
19
作者 魏义霞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49-54,共6页
 孔子与孟子之仁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性。孔孟之仁的相同点有三: 追求仁义道德而淡漠物质利益, 把仁视为人生的价值目标和存在意义; 释仁为仁爱、爱人, 用爱来处理人际关系; 推行德治仁政,以礼乐教化、道德引导为主要统治手段。孔孟之...  孔子与孟子之仁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性。孔孟之仁的相同点有三: 追求仁义道德而淡漠物质利益, 把仁视为人生的价值目标和存在意义; 释仁为仁爱、爱人, 用爱来处理人际关系; 推行德治仁政,以礼乐教化、道德引导为主要统治手段。孔孟之仁的差异性也表现为三点: 在仁的身份证明上, 孔子之仁与本体之天没有必然联系, 不具有形上属性, 孟子之天是上天赋予人的天爵, 具有天然的形上属性; 对于仁的存在状态, 孔子之仁的后天性决定了它的外在性, 孟子之人的先天性决定了它的内在性; 对于仁的践履之方, 孔孟都强调仁从家庭内部做起和孝对于仁的重要性, 但是, 孟子突出了仁的等级和家庭伦理。孔孟之仁的相同点展示了儒家独特的学术风采和一贯的理论主张, 其不同点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二人的学术关系、后人的认定以及孔孟学说相差悬殊的历史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孔子 必然 存在意义 相同点 仁政 仁爱 学术 乐教 引导
原文传递
道德行为的两重形态 被引量:12
20
作者 杨国荣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5-65,128,共12页
仁爱与克己,可以视为道德行为的两重形态。基于仁爱的道德行为主要以关怀、行善为取向,相对于此,克己首先表现为自我限定,在涉及重大或剧烈的利害冲突的背景下,它意味着舍己或自我牺牲。作为道德行为的两重形态,仁爱与克己分别体现了道... 仁爱与克己,可以视为道德行为的两重形态。基于仁爱的道德行为主要以关怀、行善为取向,相对于此,克己首先表现为自我限定,在涉及重大或剧烈的利害冲突的背景下,它意味着舍己或自我牺牲。作为道德行为的两重形态,仁爱与克己分别体现了道德行为所具有的人道性与崇高性。从哲学史上看,德性伦理、关怀伦理、后果论以及道义论往往主要关注道德行为的某一形态,并突出或强调与之相关的道德规定。这种相异的视域,既体现了对道德行为的不同理解,又渗入了对情意、理性的不同看法。德性论和关怀伦理强调“恻隐之心”等情感,但常常忽视了以“是非之心”等形式表现出来的理性之知;后果论既试图融合理性思虑与情感体验,又以归本于情感为其特点;道义论则在对理性与意志作双重肯定的同时,又表现出将意志理性化的趋向。事实上,理性与情意在不同道德行为中的作用方式固然各异,但二者无法截然相分。就其现实形态而言,道德行为并非仅仅呈现勉力而为的形式,道德的取向和行为定势,往往内化为人的第二自然或第二天性,后者既可以取得道德习惯的形态,也可呈现为内在的道德直觉,二者以不同的方式制约着仁爱、克己等道德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仁爱 克己 理性 情意 第二自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5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