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仁且智”与孟子的理想人格论 被引量:19
1
作者 杨海文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0-49,共10页
以崇高化取向为旨趣的孔子圣人观,也因固有的神秘化取向而存在一定的理论缺失。对此孟子扬长避短,认为理想人格之于每一个道德实践主体都有着逻辑的与现实的普遍平等性,而且内在根据即是作为仁义礼智四德之浓缩与升华的“仁且智”。... 以崇高化取向为旨趣的孔子圣人观,也因固有的神秘化取向而存在一定的理论缺失。对此孟子扬长避短,认为理想人格之于每一个道德实践主体都有着逻辑的与现实的普遍平等性,而且内在根据即是作为仁义礼智四德之浓缩与升华的“仁且智”。就“仁且智”如何促成理想人格来说,孟子针对一般人在心性修养过程中懒于自我反思,所以特别强调了智之于仁的扶持作用,同时针对一般人在人伦实践中喜欢同流合污,所以将“仁且智”视为对理想人格的哲学界定。不是孔子的神秘化取向,而是孟子的普遍平等性,范导了中国古代儒学进程中的圣人观;更为重要的还有,对于现代人不懈努力的“仁智双彰”的哲学模型,孟子“仁且智”的理想人格论亦不无借鉴作用。从而,将“仁且智”的理论贡献还诸孟子,并使之发扬光大,就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孟子 圣人观 理想人格论
原文传递
古汉语比较问句的基本形式及其演变 被引量:2
2
作者 殷国光 《语文研究》 1988年第1期43-46,共4页
古汉语比较问句的基本形式有以下三种: Ⅰ.A·(与)·B·孰·x(“与”可有可无。) Ⅱ.A·孰与·B·x Ⅲ.A·何如·B A、B表示参与比较的人、物、事双方;x表示比较的内容,如高下、优劣、得失等。考... 古汉语比较问句的基本形式有以下三种: Ⅰ.A·(与)·B·孰·x(“与”可有可无。) Ⅱ.A·孰与·B·x Ⅲ.A·何如·B A、B表示参与比较的人、物、事双方;x表示比较的内容,如高下、优劣、得失等。考察先秦至南北朝的22部古籍,其中Ⅰ式出现56次,Ⅱ式出现124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本形式 古汉语 问句 考察范围 南北朝 省略 诸葛瑾 语言环境 列传
原文传递
《孟子》与《古今人表》的理想人格论——以圣、仁、智为中心 被引量:3
3
作者 杨海文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3-48,共6页
仁智对举是先秦两汉的儒学史传统,孟子、班固则是把仁、智与圣结合起来并予以理想人格建构的突出代表。"仁且智"理念是孟子对理想人格所做的哲学界定,"圣—仁—智"模式是《古今人表》论理想人格所用的史学标准,两... 仁智对举是先秦两汉的儒学史传统,孟子、班固则是把仁、智与圣结合起来并予以理想人格建构的突出代表。"仁且智"理念是孟子对理想人格所做的哲学界定,"圣—仁—智"模式是《古今人表》论理想人格所用的史学标准,两者具有前后相承、截断众流的儒学史关联。孟子对于性善论与"仁且智"的结合,显示了哲人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卓识"一面;班固对于人性论与"圣—仁—智"的拆分,展现了史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常识"一面。新时代的"古今人表"必应是既道德、又科学的,是让人堂堂正正地站起来的"仁且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古今人表》 圣— 理想人格论
下载PDF
创造性的社会发生:兼论“仁且智”何以可能 被引量:3
4
作者 刘昌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8-94,共7页
创造性本为人之天性,即人人皆有为社会提供创造性产品的可能性。如果某种创造性的产品能为社会所认可和共享,并产生社会生产力,这就是创造性的社会发生。本文从心理、社会和历史的综合视野分析了创造性与道德存在正向关联的深层蕴含,提... 创造性本为人之天性,即人人皆有为社会提供创造性产品的可能性。如果某种创造性的产品能为社会所认可和共享,并产生社会生产力,这就是创造性的社会发生。本文从心理、社会和历史的综合视野分析了创造性与道德存在正向关联的深层蕴含,提出了一个有关创造性的社会发生机制理论,认为创造性和道德是自由的必然结果,并论证儒家心中的理想人格——"仁且智",只有在自由的前提下才有可能达成最大程度的社会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造性 道德 自由 社会脑风暴
下载PDF
孔子为古代人才教育开辟道路 被引量:2
5
作者 张瑞璠 《孔子研究》 1986年第2期38-44,共7页
“举贤”是孔子人才教育思想的出发点。“举贤”作为一种政治制度,不是周礼中原有的,而是奴隶制走向崩溃以后产生的新事物。齐桓公实行“三选法”可以看作是“举贤”制度的开端。孔子站在奴隶主阶级改良派立场,接受了“举贤”的思想,因... “举贤”是孔子人才教育思想的出发点。“举贤”作为一种政治制度,不是周礼中原有的,而是奴隶制走向崩溃以后产生的新事物。齐桓公实行“三选法”可以看作是“举贤”制度的开端。孔子站在奴隶主阶级改良派立场,接受了“举贤”的思想,因此主张“学而优则仕”,以“学而优”作为从政的条件,是对贵族世袭的挑战,尽管从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来看,他并没有根本否定世袭制。“举贤”的实质是要求从平民特别是士阶层中选拔人才,所以孔子极力主张把教育对象向平民推广,提倡“有教无类”。王官六艺之学与平民结合,发展而为诸子百家。战国人才辈出,与“有教无类”是分不开的。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能独立思考的人才品质。他提出了十二字的人才教育纲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仁且智”是高标准。“学”与“思”结合是孔子教育方法论的核心。孔子讲的理想和道德,当然不可避免地具有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开辟道路 举贤 世袭制 齐桓公 平民 政治制度 诸子百家 奴隶制
原文传递
孔子“仁”、“智”思想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宇汝松 《兰州学刊》 CSSCI 2014年第7期48-53,共6页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兼有人的内在情志和外在规范;智是人所特有的理性认知和道德选择能力。在孔子思想的概念群中,智是唯一能与仁平行对举的德目,仁与智相互依存、相得益彰,是儒家理想人格和精神境界的必要构成。在孔子的人道关怀中,智...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兼有人的内在情志和外在规范;智是人所特有的理性认知和道德选择能力。在孔子思想的概念群中,智是唯一能与仁平行对举的德目,仁与智相互依存、相得益彰,是儒家理想人格和精神境界的必要构成。在孔子的人道关怀中,智而仁是成人的基本进路,仁且智则是成圣的逻辑旨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人 知人
下载PDF
董仲舒的地位及其研究方法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岱年 严北溟 +3 位作者 金春峰 王永祥 周桂钿 李宗桂 《河北学刊》 1987年第1期24-28,共5页
全国首届董仲舒思想学术讨论会,1986年9月在石家庄市召开.与会同志就董仲舒思想做了多方位的探讨和评价,其中关于董仲舒的历史地位和研究方法引起了大家的深刻反思.这里摘要发表的是张岱年、严北溟等同志的发言.
关键词 董仲舒 新研究方法 天人感应 哲学家 类比法 唯心主义 民本思想 唯物主义 圆圈
下载PDF
仁且智:孔子圣人之道及其文化意蕴 被引量:2
8
作者 万光军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115-128,共14页
仁且智,是孔子的成圣之道,它包含仁与智两个方面同时强调仁对于智的优先和统率;仁且智还涉及或影响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德才兼备,它们在中华文化中有着诸多表现,是中华民族进步的正能量。
关键词 孔子 圣人
下载PDF
论董仲舒思想的辩证法因素
9
作者 吴神贵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1995年第3期22-23,38,共3页
论董仲舒思想的辩证法因素吴神贵董仲舒是西汉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他为适应封建大一统的需要,以先秦儒家思想为主体,融合道、名、墨、阴阳等诸家思想,构筑了一个汉代新儒学体系,对于董仲舒的哲学思想,过去人们往往缺乏全面、... 论董仲舒思想的辩证法因素吴神贵董仲舒是西汉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他为适应封建大一统的需要,以先秦儒家思想为主体,融合道、名、墨、阴阳等诸家思想,构筑了一个汉代新儒学体系,对于董仲舒的哲学思想,过去人们往往缺乏全面、深入的研究,只是简单地贴上唯心主义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辩证法因素 相互联系 阴阳二气 《制度》 《春秋繁露》 对立统一 “五行” 哲学思想
下载PDF
孔子“仁”学浅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宇汝松 《皖西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97-99,121,共4页
孔子思想要在"仁学"。"仁"是人化的特质,是人之所以为人,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主要所在。仁的内涵一方面包括爱人、爱亲,以及精神、气质等人的内化情志;另一方面又包括融情于礼的外化德范。"仁"是儒家高悬... 孔子思想要在"仁学"。"仁"是人化的特质,是人之所以为人,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主要所在。仁的内涵一方面包括爱人、爱亲,以及精神、气质等人的内化情志;另一方面又包括融情于礼的外化德范。"仁"是儒家高悬的人道理想和境界,但"仁"自身并不能自成体系。"仁且智"既是孔子仁学体系的终成,亦是儒者修身进学的旨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体系 儒家思想 孔子
下载PDF
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中的仁智问题 被引量:1
11
作者 顾娅娣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11期98-101,共4页
根据我国古代思想家的有关言论,探讨古代的仁智统一思想,即因仁得智与因智得仁,以德帅才与以才帅德,必仁且智与仁质智行,诚明结合与才性合一。
关键词 心理学思想 中国古代 古代思想家 统一思想 合一
下载PDF
“仁且智”:孔子的教育理念及其现代价值 被引量:1
12
作者 聂民玉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96-98,共3页
孔子聚徒授业,长期执掌杏坛,其教育理念是"仁且智"。"仁"和"智"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仁"为"智"提供了方向,"智"为"仁"提供了理论上的担保与支撑。在孔子看来,... 孔子聚徒授业,长期执掌杏坛,其教育理念是"仁且智"。"仁"和"智"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仁"为"智"提供了方向,"智"为"仁"提供了理论上的担保与支撑。在孔子看来,人要"成人"必须做到"仁"、"智"的统一。同时,孔子在如何实现"仁且智"的教育理念上也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支撑。这些在今天看来,仍有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方法论 现代价值
下载PDF
以百姓之身跻臻圣境的生命期许--明儒王艮之人格理想的考察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路园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5-40,共6页
王艮作为阳明后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对人格理想的理解既有对传统的继承,又有基于特殊身份与经历的开新。主要表现为:在承继"万物一体"理念的基础上,通过对"位"的有意忽略,突出个体生命的社会担当感,将现实中呈现的达... 王艮作为阳明后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对人格理想的理解既有对传统的继承,又有基于特殊身份与经历的开新。主要表现为:在承继"万物一体"理念的基础上,通过对"位"的有意忽略,突出个体生命的社会担当感,将现实中呈现的达圣路向的士人阶层的格限向平民敞开,将践行圣人情怀的现实领域由庙堂转向了在野修身讲学;同时,恢复了原始儒家鲜活的人生智慧,突出了圣人人格"智"的内在规定,使其展现为"仁且智"相统一的人格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艮 万物一体 为天下万世师
原文传递
我的生活准则和努力方向
14
作者 黄济 《中国教师》 2015年第1X期6-7,共2页
首先,我对教育家书院的成立,对今天的揭牌仪式表示热烈的祝贺!同时对今(天)参会的各位同志,其中有的是老朋友,表示诚挚的慰问!现就这个题词作些简释。这个题词是我的生活准则和努力方向,今天把它贡献给大家。这个题词主要是三句话。前... 首先,我对教育家书院的成立,对今天的揭牌仪式表示热烈的祝贺!同时对今(天)参会的各位同志,其中有的是老朋友,表示诚挚的慰问!现就这个题词作些简释。这个题词是我的生活准则和努力方向,今天把它贡献给大家。这个题词主要是三句话。前两句主要是孔子讲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有时也把它讲为"学不厌"和"教不倦"。子贡对这两句话作了如下的解释:"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准则 子贡 圣功 一曰 蒙以养正 事业有成 教育工作 黄济 教育事业
原文传递
朱岩石 既仁且智,是谓成人
15
作者 徐笑晗 《民主与科学》 2016年第5期7-14,共8页
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在寻觅远古人类文明的踪迹,我国古代有训诂学、金石学。但是,考古学作为一门科学,建立在一系列科学发掘、考证、论证的基础上,是近代欧洲才出现的事情。上个世纪20年代,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对河南安阳殷墟的... 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在寻觅远古人类文明的踪迹,我国古代有训诂学、金石学。但是,考古学作为一门科学,建立在一系列科学发掘、考证、论证的基础上,是近代欧洲才出现的事情。上个世纪20年代,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对河南安阳殷墟的发掘,标志着中国考古学的诞生。中华文化悠久的文明沃土使中国考古学迅速发展起来。随着大型遗址的不断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语言研究所 岩石 成人 人类文明 中央研究院 考古学 近代欧洲
下载PDF
《孟子》选Excerpts from Mencius
16
《英语学习》 2013年第1期58-61,共4页
4.9燕人畔。王日:“吾甚惭于:孟子。”陈贾曰:“王无患焉。王自以为与周公.孰仁且智?”王曰:”恶.是何言也!”
关键词 《孟子》 from
下载PDF
德才兼备的广义回顾
17
作者 万光军 《泰山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19-25,共7页
德才兼备最早起源于孔子的仁且智,延伸至现代毛泽东的又红又专;在理论上既包含德才兼备与以德为先,又包含群己和谐与集体优先;德才兼备在学术、文化、教育等领域都有很多表现、很多表达;做到德才兼备得到大家认可,违反德才兼备必遭唾弃。
关键词 德才兼备 孔子 毛泽东 又红又专
下载PDF
“无己”与“仁且智”
18
作者 曹智频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25-27,共3页
庄子提出“无己”人格,倾向于解构儒学“仁且智”的人格追求,其个体自由追求也是对儒学社会自由模式的抵制。由于二者都怀有一种强烈的时代情怀,他们都有鲜明的自由意识。
关键词 无己 人格
下载PDF
怎样运用三段论
19
作者 吴家国 《前线》 1962年第18期18-20,共3页
一天,老张和老李二人在闲聊,中间发生了一场小争论:老张:“我看,我用不着学外语。”老李:“为什么?”老张:“将来做翻译干部的人区当学外语,我将来不做翻译干部,所以用不着学外语。”老李:“哈.你这话里还有一个推理呢.不过,你的这种推... 一天,老张和老李二人在闲聊,中间发生了一场小争论:老张:“我看,我用不着学外语。”老李:“为什么?”老张:“将来做翻译干部的人区当学外语,我将来不做翻译干部,所以用不着学外语。”老李:“哈.你这话里还有一个推理呢.不过,你的这种推理是不正确的。”老张:“怎么?为什么不正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区 推不出 渝中 固接 不周延 假言推理 选言推理 回过头 子贡
下载PDF
还不能“足证”,也未必“就完成”——大哲学家论文中小小的逻辑错误
20
作者 刘宗棠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1993年第1期14-15,共2页
1989年12月23日《文汇报·学林》第375期上摘要选登了冯友兰教授和张岱年教授两位大师提交“孔子诞辰2540周年学术讨论会”的论文。这两篇论文都立论新颖,内容精深。我学习后,大受启发。美中不足的是两篇论文都存在着相同的一点小... 1989年12月23日《文汇报·学林》第375期上摘要选登了冯友兰教授和张岱年教授两位大师提交“孔子诞辰2540周年学术讨论会”的论文。这两篇论文都立论新颖,内容精深。我学习后,大受启发。美中不足的是两篇论文都存在着相同的一点小小的逻辑错误。这里,试指出来,供参考和研究。张先生的论文中这样写:“孔子常讲‘仁者不忧,知者不惑’。他自述为人的态度是‘乐以忘忧’又自称‘四十而不惑’,他既能‘忘忧’,而又‘不惑’,足证已达到‘既仁且智’的崇高境界了。”这样,用“不优(忘忧)”论证已达到“仁”,用“不惑”论证已达到“智”,理由还不够充分。且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逻辑错误 孔子 论文 学术讨论会 冯友兰 张岱年 文汇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