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史前时期西辽河流域聚落与环境研究 被引量:30
1
作者 韩茂莉 《考古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0,共20页
The settlement is a product of the man-land relationship,and the selection of places for building settlements must satisfy the demand of human survival.In the Xinglongwa and Zhaobaogou cultures(a.8000—6000 BP),people... The settlement is a product of the man-land relationship,and the selection of places for building settlements must satisfy the demand of human survival.In the Xinglongwa and Zhaobaogou cultures(a.8000—6000 BP),people made a living mainly by gathering,fishing and hunting,and their settlements were located within the boundary of timberland suitable to those economic activities.Investigation shows that these settlements were largely concentrated on hill-slopes at a height of 400—600 m above sea level,while the mountain summits and river valleys beyond the limits played a part in this respect only during certain periods.Meanwhile,the West Liaohe River valley was one of the birthplaces of civilization.In the Hongshan and Upper Xiajiadian cultures(a.6000—3000 BP),the weather was becoming cold and dry,primitive agriculture increased its proportion in the means of subsistence,and the population grew step by step,all of which caused the distribution of settlements to be expanded from timberland to lower grassland.In the Hongshan culture,farming began to play the leading role,whereas by the Upper Xiajiadian period,it had been supplemented by animal husbandry.Every change in the mode of man’s getting food was embodied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ettlement and the environment:Gathering,fishing and hunting were entirely dependent on natural environment;the agriculture’s joining in decreased man’s dependence on the natural world;and the breakthrough in the sele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of settlements by expanding living space from timberland was just a result of promotion by agricultural production.Both the duration of settlement function and the alteration of settlement culture prove that the man-land relationship in the prehistoric West Liaohe River valley was kept in a state of relative balance.Either gathering,fishing and hunting in the Xinglongwa and Zhaobaogou cultures or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from the Hongshan period did not break through the environmental content of this region.The gathering,fishing 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辽河流域 环境研究 史前时期 聚落 全球气候变化 考古学文化 生态脆弱地带 人类生存方式
原文传递
迈向共生的理想——关于网络化与人类生存方式之前景的思考 被引量:11
2
作者 冯鹏志 《新视野》 CSSCI 2000年第3期29-31,共3页
关键词 网络化 人类生存方式 网人共生 网人合一
下载PDF
农耕社会与原生态文化的特征 被引量:12
3
作者 余达忠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6,共6页
Original ecological culture is a cultural form in the period which agriculture occurred in.It is the relative nature of cultural forms that human created to meet the nature,and is a way of life in agricultural age of ... Original ecological culture is a cultural form in the period which agriculture occurred in.It is the relative nature of cultural forms that human created to meet the nature,and is a way of life in agricultural age of mankind.Agricultural society refers to the social form in which farming is the main mode of production patterns.Nature,stability,self-sufficiency is an important farming society feature.Farming community is an ancient form of society,the original ecological culture is a cultural form that produced and formed spontaneously in the ancient farming society,its features include:nature,ruralism,non-government,stable inheritance and regiona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化 社会 人类生存方式 特征 农耕 适应自然 文化形态 表现形态
下载PDF
室内空间主题创意表达 被引量:11
4
作者 李炳训 《装饰》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41-42,共2页
关键词 室内空间 创意 主题 人类生存方式 设计对象 文化内涵 设计师 问题解决
原文传递
“绿色设计”——新世纪的设计挑战 被引量:6
5
作者 曹瑞忻 《装饰》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18-19,共2页
关键词 绿色设计 21世纪 人类生存方式 环境污染 绿色空间 伦理学 废弃物 资源
原文传递
新媒体与社会发展:变革与转型——首届“新媒体与社会发展”全球论坛综述 被引量:8
6
作者 刘怡 荣婷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32-134,共3页
随着新媒体技术对人类生存方式和传播方式的深刻影响,人类意识形态中的社会结构正以数字化形式展示出来。面对新媒体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变革,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新媒体与社会研究中心、舆情研究实验室联合美国杜克大学中国研究中... 随着新媒体技术对人类生存方式和传播方式的深刻影响,人类意识形态中的社会结构正以数字化形式展示出来。面对新媒体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变革,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新媒体与社会研究中心、舆情研究实验室联合美国杜克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于2012年7月24-25日举办了首届"新媒体与社会发展"全球论坛暨中美新媒体与社会发展双边研讨会,围绕“新媒体与社会发展”这一全球性话题展开深人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技术 社会发展 论坛 变革 人类生存方式 综述 转型 上海交通大学
下载PDF
异化劳动的超越与人的生存意义 被引量:5
7
作者 王会平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1-15,共5页
在我们目前的社会中,虽然劳动还没有彻底摆脱和根除其异化的性质,而且这种性质的劳动还将持续一个相当漫长的发展过程,但随着现代人类生存方式和劳动方式的不断变化,人们可以通过审视和批判现有异化劳动的不足,来逐渐地克服和超越劳动... 在我们目前的社会中,虽然劳动还没有彻底摆脱和根除其异化的性质,而且这种性质的劳动还将持续一个相当漫长的发展过程,但随着现代人类生存方式和劳动方式的不断变化,人们可以通过审视和批判现有异化劳动的不足,来逐渐地克服和超越劳动异化的性质,使人们在劳动中实现自身的生存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 异化劳动 生存意义 人类生存方式 劳动方式
下载PDF
不同题材类型纪录片的审美特质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孙平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3-94,共2页
纪录片作为影视艺术的一种类型,是以审美的方式对人类生存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准则进行直观审视和价值判断。从纪录片题材类型的角度讲,审美特质是指审美主体通过审美判断确定作为一种题材类型的纪录片从艺术审... 纪录片作为影视艺术的一种类型,是以审美的方式对人类生存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准则进行直观审视和价值判断。从纪录片题材类型的角度讲,审美特质是指审美主体通过审美判断确定作为一种题材类型的纪录片从艺术审美的角度突出表现的美感特征,是对这种题材类型纪录片美感性质的提炼和概括。不同题材类型的纪录片,其审美特质也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题材类型 审美特质 纪录片 人类生存方式 美感特征 影视艺术 生活方式 思维方式
原文传递
浮华时世的责任教育使命 被引量:4
9
作者 范国睿 《教育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2-14,共3页
“责任”是一个古老的话题,随着社会发展、人类生存方式的变化和相关研究的深入,责任的内涵随之扩展。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价值多元化趋势渐强,加强责任教育是社会发展向人类提出的最基本要求,责任教育已成为各国教育界共同关注的... “责任”是一个古老的话题,随着社会发展、人类生存方式的变化和相关研究的深入,责任的内涵随之扩展。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价值多元化趋势渐强,加强责任教育是社会发展向人类提出的最基本要求,责任教育已成为各国教育界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责任教育 教育使命 人类生存方式 世界经济全球化 浮华 社会发展 价值多元化 教育界
原文传递
中国后人类文化的当代形态:“后人类文化的机遇与挑战”高峰论坛会议综述
10
作者 郑亮 周伟薇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24-226,共3页
近些年来,诸多新兴科技如脑科学、生物技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纳米技术、太空技术等的超速发展,对人类生存方式和精神世界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一个崭新的后人类时代已然来临。新科技正在重构全新的人类文明和文化形态,但同时... 近些年来,诸多新兴科技如脑科学、生物技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纳米技术、太空技术等的超速发展,对人类生存方式和精神世界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一个崭新的后人类时代已然来临。新科技正在重构全新的人类文明和文化形态,但同时,它也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如何回应这一重大的文明变革成为当下紧迫的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技术 人类生存方式 新兴科技 人工智能 纳米技术 当代形态 脑科学 会议综述
下载PDF
后现代主义的精神标本——吴玄小说论 被引量:3
11
作者 洪治纲 《小说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8-104,共7页
吴玄是一个作品数量并不多但个性极为鲜明的作家。在早期的《玄白》、《西地》等中篇里,他曾试图彰显一种富有深度的文化精神,探究人物内心深处无法剥离的文化质色,以及它们对于人类生存方式的强力规约。但是,随着时光的流失,尤其... 吴玄是一个作品数量并不多但个性极为鲜明的作家。在早期的《玄白》、《西地》等中篇里,他曾试图彰显一种富有深度的文化精神,探究人物内心深处无法剥离的文化质色,以及它们对于人类生存方式的强力规约。但是,随着时光的流失,尤其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解构主义的泛滥,吴玄开始越来越怀疑任何“意义”建构的价值,并进而向虚无和无聊的生存境况发出诚挚的邀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精神 后现代主义 小说 标本 人类生存方式 《西地》 人物内心 解构主义
下载PDF
如何看待“西方自由民主话语体系” 被引量:3
12
作者 汪卫华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7-22,共6页
北大教授潘维在2008年1月28日《环球时报》发表文章《敢与西方展开政治观念竞争》,提出:在核武器时代,人类生存方式的主要竞争手段不再是军事技术和军事实力,而是政治观念体系。而当下中国思想战线的两大任务:第一,要解构自由民主的&qu... 北大教授潘维在2008年1月28日《环球时报》发表文章《敢与西方展开政治观念竞争》,提出:在核武器时代,人类生存方式的主要竞争手段不再是军事技术和军事实力,而是政治观念体系。而当下中国思想战线的两大任务:第一,要解构自由民主的"普世"价值,将一个药方应付百病的荒唐揭穿;第二,要实事求是地总结我们中华的生存方式,给出关于"中国道路"或者"中国模式"的让知识界信服的阐述和理论解释。这是一个事关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和未来生存的重要问题。此论一出,引发纷纷议论。汪卫华认为:要接续民主与科学的五四传统,就应当以科学的眼光看待民主,而非以宗教的虔诚供奉民主。不能不假思索地以西方的是非为是非,从旧的苏东教条一边倒向新的欧美教条。中国的知识精英应该提升自己的底气与自信,为中国自身的发展道路与生存方式给出实事求是的解释.提供新的政治观念与意识形态模式。而中国的政治观念只有成功解释现实、吸引群众、凝聚民心,才具有活力,才能成为社会动员的观念基础。任剑涛指出:鼓吹中国开辟出一条完全不同于现代文明的崭新发展道路的说辞,典型地反映了这种思想的妄想狂病灶。近代以来中国落后挨打的政治处境,促成了我们的弱者政治思维。实现国家竞争优势、保持固家强大的理性要求,促使我们必须以政治理性主导民族情感和国家行为,而不能任由意识形态偏好、国家主观意志和民族情感肆意支配整个国家的利益选择和行为模式。肖雪慧则从历史、现实和逻辑的层面,层层剥笋地分析了潘维文章错谬之处。指出:中国不能自外于世界民主大潮;民主很实在,不是浸透着党派精神的意识形态和"空洞的概念";民主、专制不以东方、西方为分野。并质疑:"潘维要我们拿什么去竞争"。思想界对潘文所提问题的赞同或驳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民主 话语体系 西方 《环球时报》 人类生存方式 中国模式 观念竞争 北大教授
下载PDF
社会变革与现代人的“精神家园”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玲莉 刘永成 韩剑英 《科学中国人》 2005年第10期54-57,共4页
本文从传统家庭家族关系、邻里关系,即传统血缘及地缘人际关系解体的角度论述了现代人在精神层面上存在的情感危机、孤独感等;从工业化造成人类生存方式变化的角度论述了现代人的紧张感、精神空虚;从传统信仰衰落的角度论述了现代人在... 本文从传统家庭家族关系、邻里关系,即传统血缘及地缘人际关系解体的角度论述了现代人在精神层面上存在的情感危机、孤独感等;从工业化造成人类生存方式变化的角度论述了现代人的紧张感、精神空虚;从传统信仰衰落的角度论述了现代人在信仰上存在的问题。文章旨在从社会物质生活变化的角度寻找现代人精神层面问题产生的原因,为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缘人际关系 地缘人际关系 生存方式 精神危机 社会变革 现代人 精神 家园 人类生存方式 邻里关系
下载PDF
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须有新思维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智军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0-21,共2页
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崛起在推进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人类生存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的重塑。网络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如此深刻,它使以血缘、地缘和业缘关系为轴心的传统的社会交往,不再是社会关系的主导。不仅如此... 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崛起在推进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人类生存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的重塑。网络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如此深刻,它使以血缘、地缘和业缘关系为轴心的传统的社会交往,不再是社会关系的主导。不仅如此,网络的开放性、即时性、匿名性和平等性也提高着人们的参政意识,扩大着人们参政议政的途径,扩展着社会主义民主的范围。不过,同时也应看到,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是实现信息交流、信息共享的平台,另一方面也是存在潜在危险容易引发事端的特殊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维方式 群体性事件 网络 人类生存方式 社会主义民主 互联网技术 信息技术 价值理念
原文传递
从“刑”字的演变看古代刑法文化 被引量:2
15
作者 温慧辉 《汉字文化》 2006年第6期57-59,共3页
关键词 刑法文化 中国古代 “刑” 演变 人类生存方式 社会文化现象 语言文字 文字学
原文传递
佛教与科学——佛教与互联网的思考 被引量:2
16
作者 身振 《佛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3-46,共4页
随着全球互联网的发展,中国的网络规模也不断扩大,网络技术推陈出新,网络资源和业务应用愈加丰富,信息交流更加快捷、高效。在互联网对全社会影响日益俱增的前提下,佛教文化、佛教思想及佛教的传播受到相当程度的影响。互联网,作... 随着全球互联网的发展,中国的网络规模也不断扩大,网络技术推陈出新,网络资源和业务应用愈加丰富,信息交流更加快捷、高效。在互联网对全社会影响日益俱增的前提下,佛教文化、佛教思想及佛教的传播受到相当程度的影响。互联网,作为现代自然科学的产物,已经渗透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有人把互联网技术下的现代人类生存方式比喻为《华严经》中的“以因陀罗网,分别方便,普分别一切法界。以种种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互联网 佛教文化 自然科学 人类生存方式 《华严经》 互联网技术 网络规模 网络技术
下载PDF
数字建筑中的虚拟性浅析
17
作者 陈荣钦 张利 《计算机教育》 2007年第11S期12-13,68,共3页
数字技术的兴起正从根本上转变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建筑这个与人类生存方式和状态直接相关的领域也不可避免地融入了新的发展趋势。数字技术对建筑设计领域的影响并不仅限于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最实效和工具主义的应用,更为本质的变... 数字技术的兴起正从根本上转变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建筑这个与人类生存方式和状态直接相关的领域也不可避免地融入了新的发展趋势。数字技术对建筑设计领域的影响并不仅限于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最实效和工具主义的应用,更为本质的变革在于数字设计的理论和手段正在向建筑设计的核心过程发起冲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建筑 虚拟性 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 人类生存方式 数字技术 建筑设计 人类社会 发展趋势
下载PDF
呵护引导技术进步的发明家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开逊 《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2006年第10期4-5,共2页
关键词 技术进步 发明家 引导 人类生存方式 人类需求 性活动
下载PDF
当代技术革命与人类生存方式的变革
19
《思想政治课教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89-90,共2页
贾英健撰文指出,人们习惯于用“革命”来表示技术领域所发生的一系列巨大变化。不过,技术革命的意义决不仅仅局限于技术本身,而是着眼于技术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影响而引发的人类存在方式上的革命性变革。其中,工具革命构成技术革命... 贾英健撰文指出,人们习惯于用“革命”来表示技术领域所发生的一系列巨大变化。不过,技术革命的意义决不仅仅局限于技术本身,而是着眼于技术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影响而引发的人类存在方式上的革命性变革。其中,工具革命构成技术革命的重要特征。生产工具的创新不仅被视为人类社会不断改善、扩展和增强人类身体能力,不断突破和弥补人类身体局限的过程,而且也被看作是通过不断提升人类自身改造自然能力而不断改善人类生存状态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生存方式 技术革命 革命性变革 当代 人类存在方式 人类生存状态 生产工具 身体能力
原文传递
环境革命中的生活方式 被引量:1
20
作者 诸大建 《探索与争鸣》 1999年第9期16-18,共3页
关键词 生活方式 环境问题 人类生存方式 环境观念 现代化运动 当代中国 环境保护 末端治理 环境污染 技术处理 达标排放 发展理念 工业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