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5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喀斯特石漠化概念演绎及其科学内涵的探讨 被引量:511
1
作者 王世杰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01-105,共5页
通过喀斯特石漠化概念、演绎过程的介绍 ,深入探讨了喀斯特石漠化的科学内涵。喀斯特石漠化是指在亚热带脆弱的喀斯特环境背景下 ,受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的干扰破坏 ,造成土壤严重侵蚀 ,基岩大面积出露 ,土地生产力严重下降 ,地表... 通过喀斯特石漠化概念、演绎过程的介绍 ,深入探讨了喀斯特石漠化的科学内涵。喀斯特石漠化是指在亚热带脆弱的喀斯特环境背景下 ,受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的干扰破坏 ,造成土壤严重侵蚀 ,基岩大面积出露 ,土地生产力严重下降 ,地表出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喀斯特石漠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类型之一 ,它以脆弱的生态地质环境为基础 ,以强烈的人类活动为驱动力 ,以土地生产力退化为本质 ,以出现类似荒漠景观为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石漠化 石漠化 荒漠化 科学内涵 土地生产力 土壤侵蚀 人类活动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地区人类活动对景观结构的影响分析──以山东省东营市为例 被引量:417
2
作者 陈利顶 傅伯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37-344,共8页
景观生态学是研究由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景观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功能及动态变化。研究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对景观结构的影响,探讨人类活动的强弱对生物生境和资源分布格局的干扰,成为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以我国黄... 景观生态学是研究由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景观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功能及动态变化。研究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对景观结构的影响,探讨人类活动的强弱对生物生境和资源分布格局的干扰,成为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以我国黄河三角洲地区东营市为研究区域,通过选取景观多样性、优势度、景观破碎度和景观分离度作为评价指标,分析了该区人类活动和景观结构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人类活动对景观结构具有显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人类活动对景观多样性有较为明显的影响,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强,景观多样性降低。2)人类活动的强度与景观的破碎度成正比关系,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强,景观越破碎,其破碎度的值越大,人类活动越弱,景观破碎度的值越小。3)景观分离度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较为复杂,表现为两个方面,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景观类型,如耕地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景观的分离度与人类活动强度成反比关系,对于那些受人类影响遗留下的自然或半自然景观类型,如:草地、水域、盐碱地及荒地,景观的分离度和人类活动成正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生态学 黄河三角洲 景观结构 人类活动
下载PDF
人类活动对锡林郭勒地区主要草原土壤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240
3
作者 王艳芬 陈佐忠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545-551,共7页
内蒙古锡林郭勒地区3类主要草原土壤有机碳含量呈现规律性变化,其顺序为: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同时,有机碳沿土壤剖面自上而下逐渐降低,且主要分布在0~15cm处。草甸草原植被下的黑钙土不同层次有机碳含量因农垦分别损失... 内蒙古锡林郭勒地区3类主要草原土壤有机碳含量呈现规律性变化,其顺序为: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同时,有机碳沿土壤剖面自上而下逐渐降低,且主要分布在0~15cm处。草甸草原植被下的黑钙土不同层次有机碳含量因农垦分别损失34%~38%,损失主要发生在0~35cm处。分析结果表明,放牧强度在短时期内对典型草原植被下的栗钙土有机碳含量没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有机碳 开垦 放牧 草原 分布 人类活动
下载PDF
喀斯特石漠化——中国西南最严重的生态地质环境问题 被引量:266
4
作者 王世杰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20-126,共7页
作为最严重的环境地质问题 ,日益扩展的土地石漠化 ,正在吞噬着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民众的生存空间 ,已经构成灾害和贫困之源。喀斯特石漠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类型之一 ,是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叠加于脆弱生态地质环境背景上的综合作用结... 作为最严重的环境地质问题 ,日益扩展的土地石漠化 ,正在吞噬着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民众的生存空间 ,已经构成灾害和贫困之源。喀斯特石漠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类型之一 ,是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叠加于脆弱生态地质环境背景上的综合作用结果。它以脆弱的生态地质环境为基础 ,以强烈的人类活动为驱动力 ,以土地生产力退化为本质 ,以出现类似荒漠景观为标志。中国西南脆弱的喀斯特生态环境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历史演化而形成的 ,它对喀斯特石漠化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构造运动塑造了陡峻而破碎的喀斯特地貌格局 ,古环境演化奠定了石漠化的物质基础。喀斯特地区的人口压力及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导致土地资源的严重退化、植被覆盖度锐减、水土流失加剧和生态环境严重恶化 ,超载的社会经济压力是导致喀斯特土地石漠化最重要的驱动力。尽管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非常艰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地区 石漠化 中国 西南地区 生态环境 社会-经济-环境影响 生态保护 人类活动 土地生产力 水土流失
下载PDF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水文循环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281
5
作者 宋晓猛 张建云 +1 位作者 占车生 刘春蓁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779-790,共12页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是影响流域水文循环过程和水资源演变规律的两大驱动因素,所引起的水文效应已成为当前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焦点问题。水循环系统是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气候变化对水循环要素的影响必然导致流域水资源的时空变化。...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是影响流域水文循环过程和水资源演变规律的两大驱动因素,所引起的水文效应已成为当前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焦点问题。水循环系统是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气候变化对水循环要素的影响必然导致流域水资源的时空变化。同时,人类活动对流域水循环的影响也日益显著,主要表现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修建大型水利工程等引起的流域下垫面条件变化,进而影响流域内的产汇流机制。针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流域水循环要素的影响机制,从水文要素时空变化检测与归因的角度对主要研究结果进行回顾,探讨了变化环境下水循环要素变化的检测与归因分析研究方法,并总结了定量区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水循环过程影响研究中的主要问题和不足,提出了未来需要重点加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水循环要素变异的驱动机理及贡献分解研究、加强水循环要素时空变异特征的诊断以及模型评价技术和不确定性量化研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水文循环 下垫面变化 检测 归因
原文传递
1976年以来北洛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人类活动程度的响应 被引量:269
6
作者 吴琳娜 杨胜天 +3 位作者 刘晓燕 罗娅 周旭 赵海根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4-63,共10页
土地利用变化是反映人类活动程度的重要因子,分析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规律,是揭示人类活动程度的有效方式。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采用人机交互图像处理方法获取北洛河流域1976年、1998年和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从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变化是反映人类活动程度的重要因子,分析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规律,是揭示人类活动程度的有效方式。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采用人机交互图像处理方法获取北洛河流域1976年、1998年和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从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转移方向和土地利用程度方面,全面分析1976年以来北洛河流域人类活动作用下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1976.1998年和1998-2010年间北洛河流域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从0.61增加到6.66;耕地和草地面积减少,减小速度分别从2.00%和2.69%增加到26.20%和23.33%,林地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面积增加,前者增加速度从5.93%增到59.68%,后者增加速度从6.59%减小到3.52%。②两个时段土地利用类型转移方向都呈现出耕地和草地主要转化为林地,少部分耕地转化为城乡工矿居民用地的特点;③流域各县土地利用程度综合变化指数从-2-1之间,扩大为.27~4之间。证明流域内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逐渐增大;主要表现为耕地、草地、林地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的相互转化;影响区域主要分布在流域上游吴旗县、富县、甘泉、黄陵县和洛川县;而人类活动作用导致的林地面积增大程度远远大于耕地和草地面积减小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面积增加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人类活动 北洛河流域
原文传递
土壤呼吸主要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26
7
作者 张东秋 石培礼 张宪洲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778-785,共8页
影响土壤呼吸的因子有很多,在不同时间空间的不同生态系统其影响因子各不相同。综述了土壤呼吸主要影响因子的研究进展,主要从土壤温度、土壤湿度、降水、土壤C/N等非生物因子,植被类型、生物量、叶面积指数、植被凋落物等生物因子以及... 影响土壤呼吸的因子有很多,在不同时间空间的不同生态系统其影响因子各不相同。综述了土壤呼吸主要影响因子的研究进展,主要从土壤温度、土壤湿度、降水、土壤C/N等非生物因子,植被类型、生物量、叶面积指数、植被凋落物等生物因子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阐述对土壤呼吸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土壤呼吸的Q10值、关键影响因子及各种生态环境因子的综合影响进行了讨论。从众多研究中发现土壤温度、湿度是影响土壤呼吸的主要因子,建立土壤温度及湿度影响下的土壤呼吸模型更有助于对土壤呼吸进行定量的描述。但是在土壤温度及湿度过高或过低的情况下会出现较大的误差,为了尽量减少土壤呼吸的误差,给出了如下建议:①加强土壤呼吸和生态系统自动碳通量的结合研究;②加强对不同生物和非生物生态环境因子的同步测定,特别重视生物因子对非生物因子的调节和影响;③加强典型物候期和不同季节典型天气土壤呼吸的测定;④加强模拟试验研究和模式研究。总之,土壤呼吸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虽然有规律可循,但是,很多时候由于因子间交互作用而表现偏离,对其准确估算需要找出关键因子,并综合分析其它因子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呼吸影响因素 生物因子 非生物因子 人类活动
下载PDF
基于NDVI的三江源地区植被生长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研究 被引量:250
8
作者 李辉霞 刘国华 傅伯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9期5495-5504,共10页
采用Spot VEGETATION逐旬NDVI数据、1∶100万植被类型图和气象站资料,在掌握近10a三江源地区植被变化趋势基础上,分不同植被类型探讨植被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并通过分离气候要素与人类活动对NDVI的贡献,定量评估生态保护与建设工... 采用Spot VEGETATION逐旬NDVI数据、1∶100万植被类型图和气象站资料,在掌握近10a三江源地区植被变化趋势基础上,分不同植被类型探讨植被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并通过分离气候要素与人类活动对NDVI的贡献,定量评估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的实施效果。结果表明,区域尺度上,三江源地区2001—2010年植被生长呈好转趋势,植被增长从东南向西北递减;在10a时间尺度上,气候变化是影响植被生长的决定性因素,但人类活动可在短期内加快植被变化速率,气候要素和人类活动对植被生长的贡献分别为79.32%和20.68%;降水和气温对植被生长的影响程度相当,其中受春季和秋季的降水和气温影响最大,尤其是植被生长季前后一个月(4月份和10月份)的气候条件;与林地和灌丛相比,高寒草地受气候条件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其中高寒草甸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最大,NDVI与降水和气温均具有较高相关性,高寒草原受气温的影响比较大,而高山植被受降水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在气候条件利于植被生长的趋势下,2001—2010年三江源地区的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表现出正影响,实测NDVImax与模拟NDVImax之间的残差为0.0863,表明生态保护与建设行动取得初步成效,其中黄河源区东部和长江源区通天河两侧的生态恢复效益最为明显,而在唐古拉山、昆仑山、布青山、阿尼玛卿山等山脉的周边地区,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仍表现为负影响;时间尺度上人类活动对植被的正影响呈现出下降趋势,2001—2010年NDVImax残差的回归斜率为-0.0039,表明生态项目实施的短期行为严重,生态建设的效果缺乏长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植被变化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三江源
下载PDF
双累积曲线方法理论及在水文气象领域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被引量:237
9
作者 穆兴民 张秀勤 +1 位作者 高鹏 王飞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7-51,共5页
在水文气象要素一致性及其长期演变趋势研究中,双积累曲线(DMC)方法以简单、直观、实用而被广泛应用。近30年来我国学者应用该方法分析水土保持措施、土地利用变化的水沙效应取得了良好效果。双累积曲线方法的理论基础是分析两个要素(... 在水文气象要素一致性及其长期演变趋势研究中,双积累曲线(DMC)方法以简单、直观、实用而被广泛应用。近30年来我国学者应用该方法分析水土保持措施、土地利用变化的水沙效应取得了良好效果。双累积曲线方法的理论基础是分析两个要素(或变量)应具有正比关系。故在应用时要注意分析的要素应该具有相同物理成因或具有明确的因果关系,参考变量应该是不受其他因素影响的、自然变化的正确值,特别是在河流水沙分析中,降雨量需用具有代表性的面平均降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累积曲线 降雨 径流 输沙 水土保持 土地利用 人类活动
下载PDF
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的新进展——脆弱性研究 被引量:172
10
作者 商彦蕊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73-77,共5页
文章对脆弱性概念、研究内容、脆弱性的形成和影响因素以及减轻脆弱性、减少灾害影响和损失的途径进行了综述 ,并讨论了从灾害孕育发生的各个环节降低脆弱性 。
关键词 自然灾害 脆弱性 人类活动 防灾 减灾
下载PDF
加强我国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安全影响的研究——从荷兰“全球变化开放科学会议”看人地系统动力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被引量:153
11
作者 史培军 宋长青 景贵飞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61-168,共8页
综述了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召开的“全球变化开放科学会议”的主要学术成果 ,从中分析了在全球变化研究的各个领域 ,人类活动在全球变化中所起作用的重要方面。在此基础上 ,阐述了我国如何加强在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中 ,开展土地利用 ... 综述了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召开的“全球变化开放科学会议”的主要学术成果 ,从中分析了在全球变化研究的各个领域 ,人类活动在全球变化中所起作用的重要方面。在此基础上 ,阐述了我国如何加强在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中 ,开展土地利用 /覆盖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安全影响研究的重要方向。以此研究揭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 ,土地覆盖变化的生态效应 ,土地利用 /覆盖格局对生态环境安全的影响机理。着眼我国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可能响应 ,重构了我国生态环境安全条件下的土地利用 /覆盖的空间宏观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生态环境安全 人地系统动力学 全球变化 中国 人类活动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1982—2015年中国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NDVI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204
12
作者 金凯 王飞 +2 位作者 韩剑桥 史尚渝 丁文斌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61-974,共14页
基于中国603个气象站的地表气温和降水观测资料以及GIMMS NDVI3g数据,采用变化趋势分析和多元回归残差分析等方法研究了1982—2015年中国植被NDVI变化特征及其主要驱动因素(即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相应贡献。结果表明:①1982—2015年... 基于中国603个气象站的地表气温和降水观测资料以及GIMMS NDVI3g数据,采用变化趋势分析和多元回归残差分析等方法研究了1982—2015年中国植被NDVI变化特征及其主要驱动因素(即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相应贡献。结果表明:①1982—2015年中国植被恢复明显,在选择的32个省级行政区中,山西、陕西和重庆的生长季NDVI增加最快,仅上海生长季NDVI呈减小趋势。②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是中国植被NDVI呈现整体快速增加和巨大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其中气候变化对各省生长季NDVI变化的影响在-0.01×10^-3~1.05×10^-3a^-1之间,而人类活动的影响在-0.32×10^-3~1.77×10^-3a^-1之间。③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分别对中国近34年来植被NDVI的增加贡献了40%和60%;人类活动贡献率超过80%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黄土高原中部、华北平原以及中国东北和西南等地;人类活动贡献率大于50%的省份有22个,其中贡献率最大的3个地区为上海、黑龙江和云南。研究结果建议应更加重视人类活动在植被恢复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变化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NDVI 残差分析 中国
原文传递
广州城市及近郊土壤重金属含量特征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被引量:157
13
作者 管东生 陈玉娟 阮国标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93-97,101,共6页
探讨广州城币及近郊的土壤重金属含量特征.47个代表性土壤点的结果表明,广州表土的Cu、Ni、Zn、Pb、Cr分别为 10.3、23.l、112.8、58.3和42.0 mg/kg.从土壤类型看,除Ni外,路边土壤重金属... 探讨广州城币及近郊的土壤重金属含量特征.47个代表性土壤点的结果表明,广州表土的Cu、Ni、Zn、Pb、Cr分别为 10.3、23.l、112.8、58.3和42.0 mg/kg.从土壤类型看,除Ni外,路边土壤重金属平均含量最高,农业土壤(果园、菜园、作物土壤)和公园土壤居中,林地土壤普遍最低.汽车尾气和农业化学物质的投入是广州土壤中Pb污染的重要来源.工业活动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人类活动 广州 含量特征 聚类分析 重金属污染 汽车尾气
下载PDF
皇甫川流域降水和人类活动对径流量变化的贡献率分析——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比较方法的提出及应用 被引量:186
14
作者 王随继 闫云霞 +1 位作者 颜明 赵晓坤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88-397,共10页
随着全球或区域气候的变化,加上渐强的人类活动的影响,世界上一些河流的径流量发生了明显减小的变化趋势,这在干旱及半干旱地区的河流中尤其明显。在我国,北方干旱及半干旱地区河流的径流量的减小已经引起了严峻的生活及生态方面的问题... 随着全球或区域气候的变化,加上渐强的人类活动的影响,世界上一些河流的径流量发生了明显减小的变化趋势,这在干旱及半干旱地区的河流中尤其明显。在我国,北方干旱及半干旱地区河流的径流量的减小已经引起了严峻的生活及生态方面的问题。因此查明流域径流量的变化特征、趋势及分析其原因,是流域管理中面临的重要科学问题。该研究以黄河中游一级支流皇甫川流域为例,利用1960-2008年的数据资料,采用累积距平方法、年际累积量方法,分析了该流域径流量和降水量的变化趋势,识别出径流量变化过程中1979和1998为其两个突变年份,而降水量变化过程中仅存在唯一的突变年份1979。利用统计分析法分别分析了1960-1979、1980-1997和1998-2008三个时期的累积径流量与年份之间的线性关系,以及1960-1979、1980-2008两个时期累积降水量与年份之间的线性关系。采用本文提出的新的计算方法——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比较方法,以1960-1979为基准期,在不考虑蒸散总量的影响时,计算得出皇甫川流域径流量减小的降水量和人类活动的相对贡献率在1980-1997年间分别为36.43%和63.57%,在1998-2008年间分别为16.81%和83.19%。该研究结果揭示了皇甫川流域近半个世纪以来径流量的变化趋势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的贡献率,对于该流域未来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同时,所提出的定量研究方法可以应用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河流径流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定量评估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量 降水量 变化趋势 人类活动 贡献率 皇甫川流域
原文传递
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变化与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被引量:178
15
作者 易浪 任志远 +1 位作者 张翀 刘雯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66-174,共9页
利用黄土高原的SPOT VGT归一化植被指数数据和气象数据,采用Sen+Mann-Kendall分析法、相关分析和残差分析法,对黄土高原1999-2010年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在过去的1... 利用黄土高原的SPOT VGT归一化植被指数数据和气象数据,采用Sen+Mann-Kendall分析法、相关分析和残差分析法,对黄土高原1999-2010年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在过去的12年中黄土高原生长季植被NDVI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其增加速率为0.1497/a,但各区域之间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黄土高原东部地区植被NDVI生长情况要明显好于西部地区;同时黄土高原植被覆盖与降水有很好的相关性,降水变化是影响植被覆盖变化的主要因素。此外,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变化的建设和破坏作用同时并存,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促进了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的增加,而地区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速,草原区的超载放牧、乱采乱伐和过度开垦以及能源区的开采开发等现象导致植被NDVI的减少,但正影响要大于负影响,当前在黄土高原进行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开始慢慢凸显出它的生态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植被覆盖 Sen+Mann—Kendall 残差分析 人类活动
原文传递
全球岩溶生态系统对比:科学目标和执行计划 被引量:133
16
作者 袁道先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1年第4期461-466,共6页
由我国提出的新的国际地质对比计划“全球岩溶生态系统对比”(IGCP 4 4 8)已于 2 0 0 0年初由IGCP科学委员会批准 ,在 2 0 0 0— 2 0 0 4的 5年中执行。该项目的科学目标是 :对比全球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宏观岩溶生态系统 ,揭示其形成机理 ... 由我国提出的新的国际地质对比计划“全球岩溶生态系统对比”(IGCP 4 4 8)已于 2 0 0 0年初由IGCP科学委员会批准 ,在 2 0 0 0— 2 0 0 4的 5年中执行。该项目的科学目标是 :对比全球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宏观岩溶生态系统 ,揭示其形成机理 ;对比不同地质条件下微观岩溶生态系统 ,揭示其对物种选择的影响 ,为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重建良性生态系统探索新思路 ,从地理、地质角度对比地下岩溶生态系统 ;研究岩溶生态系统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 5年中除 4 0余个参与国将作好本国岩溶生态系统研究作为全球对比的基础外 ,还将重点联合考察罗马尼亚、巴西、中国、西班牙、法国、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的典型岩溶区 ,并作深入对比研究 ,IGCP4 4 8的核心科学问题是岩溶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对如何利用我国地域优势和组织该多边国际合作计划的有利条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地质对比计划 岩溶生态系统 石漠化 人类活动 运行规律
下载PDF
中国生态系统水源涵养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71
17
作者 龚诗涵 肖洋 +2 位作者 郑华 肖燚 欧阳志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455-2462,共8页
水源涵养是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生态服务功能之一,包含着大气、水分、植被和土壤等自然过程,其变化将直接影响区域气候水文、植被和土壤等状况,是区域生态系统状况的重要指示器。我国水资源贫乏,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在区域尺度上评估全国生... 水源涵养是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生态服务功能之一,包含着大气、水分、植被和土壤等自然过程,其变化将直接影响区域气候水文、植被和土壤等状况,是区域生态系统状况的重要指示器。我国水资源贫乏,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在区域尺度上评估全国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科学认识和合理保护我国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和制定生态环境保护决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全国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对各类典型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数据进行归类与统计,在区域尺度上评估中国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并分析气候与人类活动对其影响。结果表明:(1)中国水源涵养总体上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由东到西逐渐递减特征。2010年全国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总量为12224.33亿m^3。(2)森林是我国生态系统水源涵养的主体,其水源涵养量最高,占全国水源涵养总量的60.80%。其中,常绿针叶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量最多,而常绿阔叶林水源涵养能力最高。按流域统计,相对于其他一级流域,长江流域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量最高。(3)中国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受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与降水、温度、蒸散、坡度、COD密度和长江生态工程呈现显著的正相关,而与GDP密度和农村人口密度呈现明显的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涵养 空间特征 气候影响 人类活动
下载PDF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30
18
作者 郑华 欧阳志云 +2 位作者 赵同谦 李振新 徐卫华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18-126,共9页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但是人类在利用生态系统提供自然资源和生存环境两个方面的多种服务功能的同时,也在强烈影响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除部分人类活动有利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稳定与提高外,更多地则导致了一系列...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但是人类在利用生态系统提供自然资源和生存环境两个方面的多种服务功能的同时,也在强烈影响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除部分人类活动有利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稳定与提高外,更多地则导致了一系列危及自身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环境危机与灾难。目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后果已成为全球面临的日益突出的重大问题和人类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因而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愈加受到人们的重视。论文介绍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定义,阐述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内涵,重点分析了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类型、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及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对尚待进一步研究的内容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活动 生态系统 服务功能 影响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中国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被引量:139
19
作者 周涛 史培军 王绍强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727-734,共8页
对中国1998年第二次土壤普查中的2000多个土壤剖面中碳储量与年平均温度(T)、年降水量(P) 的相关性研究表明: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在不同的温度带下具有很大的差异,在T ≤10 oC的地区,土壤有机碳储量与温度的负相关性最强;在10 oC< T ≤2... 对中国1998年第二次土壤普查中的2000多个土壤剖面中碳储量与年平均温度(T)、年降水量(P) 的相关性研究表明: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在不同的温度带下具有很大的差异,在T ≤10 oC的地区,土壤有机碳储量与温度的负相关性最强;在10 oC< T ≤20 oC的地区,受与降水正相关的影响,土壤有机碳储量与年平均温度表现出一种正相关性;而在T > 20 oC的地区,土壤有机碳储量与温度和降水的相关性都很差。由于温度和降水在中国存在很强的正相关性,因此在相关分析中宜采用偏相关分析方法。受人类耕种的影响,耕地土壤有机碳储量与温度、降水相关性远低于非耕地土壤。对具有相同土壤属性和气候条件的同一地区的耕地土壤与非耕地土壤样本进行的配对检验表明,耕地土壤与非耕地土壤有机碳储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土地利用的改变在总体上导致了土壤碳的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土壤有机碳储量 耕地 中国
下载PDF
中国北方干旱化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141
20
作者 符淙斌 温刚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2年第1期22-29,共8页
在对东北西部(主要是吉林西部)和内蒙古东部进行调研和考察的基础上,对我国北方干旱化和生存环境的现状。它们的社会经济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在生态环境变化中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北方干旱化形势严峻,生态环... 在对东北西部(主要是吉林西部)和内蒙古东部进行调研和考察的基础上,对我国北方干旱化和生存环境的现状。它们的社会经济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在生态环境变化中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北方干旱化形势严峻,生态环境仍在继续恶化;(2)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加剧干旱化的一个主要因素;(3)位于气候和生态系统过渡带的半干旱区具有敏感性和可恢复性的双重特征,是干旱化研究的重点地区之一;(4)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和规划山川秀美的远景必须遵循生态规律;(5)有序人类活动是改善生态环境、防治北方干旱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6)生态治理的有序人类活动与包产到户的土地承包政策之间存在矛盾;(7)必须正确处理生态治理的投入、经营和效益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化 人类活动 退耕还林 生态环境 中国北方 气候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