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基于两种样品前处理方法对比研究小冬克玛底冰川雪坑中痕量元素
被引量:
3
1
作者
熊隆飞
李月芳
李真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20-528,共9页
通过对唐古拉山小冬克玛底冰川雪坑中非季风季节沉积的雪样分别进行酸化处理和消解处理后,利用高分辨扇形磁场等离子体质谱仪(ICP-SFMS)测试了样品中19种痕量元素(Ba、U、Sr、Rb、Tl、Mo、Cs、Pb、Sb、V、Cr、Mn、Fe、Co、Al、Cu、Ti、L...
通过对唐古拉山小冬克玛底冰川雪坑中非季风季节沉积的雪样分别进行酸化处理和消解处理后,利用高分辨扇形磁场等离子体质谱仪(ICP-SFMS)测试了样品中19种痕量元素(Ba、U、Sr、Rb、Tl、Mo、Cs、Pb、Sb、V、Cr、Mn、Fe、Co、Al、Cu、Ti、Li、As)的酸化浓度和总浓度.研究结果表明,痕量元素浓度的变化范围较大,元素Al的最大/最小浓度比为326(酸化浓度)和465(总浓度),元素Pb相应比值为27和48.雪冰中痕量元素的总浓度一般大于该元素的酸化浓度,其中,元素Pb、Fe、Sb、Ba、Al、Ti的酸化浓度占总浓度的平均比值分别为91%、76%、60%、52%、33%和21%.一般地,样品中不溶微粒含量越大,酸化浓度占总浓度的比值越小;不溶微粒含量越小,则相反.对痕量元素的富集系数(EF)分析表明,各元素总浓度EF均值小于酸化浓度EF均值,揭示了用酸化浓度计算EF存在对痕量元素人为来源影响的高估.人类排放是小冬克玛底冰川中痕量元素的来源之一,对于元素Mo和Sb,人类排放估计是主要来源.利用后向轨迹模型模拟出小冬克玛底冰川雪冰中痕量元素在非季风季节主要来源于青藏高原西部及中亚中东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痕量元素
总浓度
酸化浓度
小冬克玛底冰川
粉尘
人类
排放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1世纪中国东北地区气候变化预估
被引量:
65
2
作者
赵宗慈
罗勇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7年第3期1-4,共4页
利用各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4次科学评估报告中全球气候系统模式组考虑人类排放情景的计算结果,计算与分析了多个气候模式对21世纪中国东北地区气候变化的集成预估结果。多模式集成预估结果表明:到21世纪后期,由于人类排...
利用各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4次科学评估报告中全球气候系统模式组考虑人类排放情景的计算结果,计算与分析了多个气候模式对21世纪中国东北地区气候变化的集成预估结果。多模式集成预估结果表明:到21世纪后期,由于人类排放增加的影响,中国东北地区气温将可能较目前变暖3.0℃或以上,降水将可能增加。需要注意这种气候变化对中国东北地区社会经济的长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1世纪
全球气候系统模式
人类
排放
增加
预估
中国东北地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人类巨量碳排放后果分析:来自青藏高原综合调查的启示
被引量:
3
3
作者
刘焰
《中国地质调查》
2019年第3期1-13,共13页
人类巨量碳排放究竟导致什么后果,争议颇大,只有深入研究始新世以来大气CO2浓度与环境变化,才有可能正确认识未来人类自身巨量碳排放之后果。大量研究揭示出:从始新世到渐新世末期,大气CO2浓度大幅下降,全球变冷,形成了大陆冰川;中新世...
人类巨量碳排放究竟导致什么后果,争议颇大,只有深入研究始新世以来大气CO2浓度与环境变化,才有可能正确认识未来人类自身巨量碳排放之后果。大量研究揭示出:从始新世到渐新世末期,大气CO2浓度大幅下降,全球变冷,形成了大陆冰川;中新世至今,大气CO2浓度在低浓度背景之下长周期缓慢下降。当前尚不清楚何种机制主导了这一变化过程,也不清楚形成大陆冰川的水来自何方。为此,从青藏高原深部碳循环、表层水循环和环境变化的角度探讨这些问题,再分析未来人类巨量碳排放之后果。青藏高原在生长、隆升过程中,通过硅酸岩化学风化、植物光合作用、陆内俯冲(深埋)、水岩反应等方式,持续将巨量大气CO2转化为富含碳元素的固、流体,封存在青藏高原新生的厚地壳之中,大幅降低了大气CO2浓度,导致了全球变冷、大陆内陆(含青藏高原,下同)表层失水变干,形成了大陆冰川。渐新世—中新世之交,青藏高原生长到改变大气环流的规模,形成了亚洲季风,大陆内陆进一步荒漠化,捕获CO2的量大幅下降,并与青藏高原内部所释放CO2的量达到了准动态平衡,这是中新世以来大气CO2浓度变化的主要机制。人类巨量碳排放彻底扭转了大气CO2浓度长周期缓慢下降的趋势,大陆冰川因全球变暖所形成的液态水不会长期停留在海洋里,而以大气降水的方式重新回到干冷的大陆内陆,青藏高原将因此再次成为巨型水塔,缓解30多亿人的清洁饮用水问题。持续生长的高原和当前干冷荒漠化的大陆内陆通过前述多种方式固化人类排放的巨量CO2,导致未来大气CO2浓度在较高浓度背景下保持稳定,届时沙漠变绿洲,黄土高原变成有机质丰富的黑土高原,人居环境大幅改善;但在盆地内部,PM2.5难以扩散,易形成雾霾。全球平均海平面因海水热膨胀而缓慢上升,上升速率约为1mm/a。水主要在大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人类
碳
排放
深部碳循环
表层水循环
海平面变化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藏南碳酸岩脉成因及其气候效应
被引量:
2
4
作者
刘焰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84-405,共22页
始新世末期以来,全球大气CO_2浓度持续下降,但长期以来不清楚为何这一时期全球大气CO_2浓度下降,巨量的大气CO_2赋存于何处。深入研究该问题有助于准确理解未来大气CO_2浓度变化的趋势,特别是有助于进一步评估人类自身碳排放的后果。这...
始新世末期以来,全球大气CO_2浓度持续下降,但长期以来不清楚为何这一时期全球大气CO_2浓度下降,巨量的大气CO_2赋存于何处。深入研究该问题有助于准确理解未来大气CO_2浓度变化的趋势,特别是有助于进一步评估人类自身碳排放的后果。这一时期,小印度陆块持续与大亚洲陆块汇聚,导致了以喜马拉雅为代表的山脉群和青藏高原的形成。很早就有学者从地球表层碳循环的角度提出了"青藏高原的隆升导致了全球变冷"的观点,但这一观点既没有解释清楚"巨量大气CO_2到何处去"的问题,也没有讨论青藏高原本身向大气圈排放CO_2等问题,因此该观点最近受到了强烈的质疑。这些激烈的争论充分反映了传统的地球表层碳循环研究已不能充分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本文从深部碳循环这个视角重新探讨青藏高原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在印度与亚洲陆块持续汇聚期间,以喜马拉雅为代表的巨型山脉快速崛起,然后持续遭受化学风化作用,大量消耗大气CO_2。化学风化的产物堆积在喜马拉雅山前的前陆盆地内,形成了巨量含新生碳酸盐矿物和有机碳的西瓦里克沉积杂岩,随后新生的西瓦里克杂岩又随持续平板俯冲的印度陆壳被带入青藏高原内部,与平板俯冲的印度陆壳共同经历高温变质作用。俯冲板片内的(黑)云母等含水矿物发生脱水,形成花岗岩浆。花岗岩浆再与俯冲的西瓦里克杂岩内的碳酸盐岩发生交代反应,释放出含钙、镁离子、以CO_2和水为主的高温流体,本文称其为壳源火成碳酸岩浆。碳酸岩浆沿张性裂隙上侵、冷凝之后形成藏南的碳酸岩脉。虽然青藏高原内部的火山、温泉等均向大气圈排放CO_2,但所排放的碳均为再循环来自大气圈的碳,并且排放量略小于吸收量,否则消耗大气CO_2所新生的碳酸岩脉就不会在青藏高原内部保存下来。藏南大量晚新生代碳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碳循环
青藏高原
人类
碳
排放
碳汇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两种样品前处理方法对比研究小冬克玛底冰川雪坑中痕量元素
被引量:
3
1
作者
熊隆飞
李月芳
李真
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出处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20-528,共9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276194
40771046
40601021)资助
文摘
通过对唐古拉山小冬克玛底冰川雪坑中非季风季节沉积的雪样分别进行酸化处理和消解处理后,利用高分辨扇形磁场等离子体质谱仪(ICP-SFMS)测试了样品中19种痕量元素(Ba、U、Sr、Rb、Tl、Mo、Cs、Pb、Sb、V、Cr、Mn、Fe、Co、Al、Cu、Ti、Li、As)的酸化浓度和总浓度.研究结果表明,痕量元素浓度的变化范围较大,元素Al的最大/最小浓度比为326(酸化浓度)和465(总浓度),元素Pb相应比值为27和48.雪冰中痕量元素的总浓度一般大于该元素的酸化浓度,其中,元素Pb、Fe、Sb、Ba、Al、Ti的酸化浓度占总浓度的平均比值分别为91%、76%、60%、52%、33%和21%.一般地,样品中不溶微粒含量越大,酸化浓度占总浓度的比值越小;不溶微粒含量越小,则相反.对痕量元素的富集系数(EF)分析表明,各元素总浓度EF均值小于酸化浓度EF均值,揭示了用酸化浓度计算EF存在对痕量元素人为来源影响的高估.人类排放是小冬克玛底冰川中痕量元素的来源之一,对于元素Mo和Sb,人类排放估计是主要来源.利用后向轨迹模型模拟出小冬克玛底冰川雪冰中痕量元素在非季风季节主要来源于青藏高原西部及中亚中东地区.
关键词
痕量元素
总浓度
酸化浓度
小冬克玛底冰川
粉尘
人类
排放
Keywords
trace elements, total concentration, acid leachable concentration, XiaodongkemadiGlacier, dust, human emissions.
分类号
X131.2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21世纪中国东北地区气候变化预估
被引量:
65
2
作者
赵宗慈
罗勇
机构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
出处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7年第3期1-4,共4页
文摘
利用各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4次科学评估报告中全球气候系统模式组考虑人类排放情景的计算结果,计算与分析了多个气候模式对21世纪中国东北地区气候变化的集成预估结果。多模式集成预估结果表明:到21世纪后期,由于人类排放增加的影响,中国东北地区气温将可能较目前变暖3.0℃或以上,降水将可能增加。需要注意这种气候变化对中国东北地区社会经济的长远影响。
关键词
21世纪
全球气候系统模式
人类
排放
增加
预估
中国东北地区
Keywords
21st century
Global climate system models
Increase of human emission
Projection
Northeastern China
分类号
P46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人类巨量碳排放后果分析:来自青藏高原综合调查的启示
被引量:
3
3
作者
刘焰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出处
《中国地质调查》
2019年第3期1-13,共13页
基金
中国地质调查局“青藏高原中部羌塘—藏东地体构架及碰撞造山(编号:121201112127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东喜马拉雅构造结火成碳酸岩岩石学研究及其构造意义(编号:49802018)”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变质结晶杂岩演化过程研究(编号:40572040)”项目联合资助
文摘
人类巨量碳排放究竟导致什么后果,争议颇大,只有深入研究始新世以来大气CO2浓度与环境变化,才有可能正确认识未来人类自身巨量碳排放之后果。大量研究揭示出:从始新世到渐新世末期,大气CO2浓度大幅下降,全球变冷,形成了大陆冰川;中新世至今,大气CO2浓度在低浓度背景之下长周期缓慢下降。当前尚不清楚何种机制主导了这一变化过程,也不清楚形成大陆冰川的水来自何方。为此,从青藏高原深部碳循环、表层水循环和环境变化的角度探讨这些问题,再分析未来人类巨量碳排放之后果。青藏高原在生长、隆升过程中,通过硅酸岩化学风化、植物光合作用、陆内俯冲(深埋)、水岩反应等方式,持续将巨量大气CO2转化为富含碳元素的固、流体,封存在青藏高原新生的厚地壳之中,大幅降低了大气CO2浓度,导致了全球变冷、大陆内陆(含青藏高原,下同)表层失水变干,形成了大陆冰川。渐新世—中新世之交,青藏高原生长到改变大气环流的规模,形成了亚洲季风,大陆内陆进一步荒漠化,捕获CO2的量大幅下降,并与青藏高原内部所释放CO2的量达到了准动态平衡,这是中新世以来大气CO2浓度变化的主要机制。人类巨量碳排放彻底扭转了大气CO2浓度长周期缓慢下降的趋势,大陆冰川因全球变暖所形成的液态水不会长期停留在海洋里,而以大气降水的方式重新回到干冷的大陆内陆,青藏高原将因此再次成为巨型水塔,缓解30多亿人的清洁饮用水问题。持续生长的高原和当前干冷荒漠化的大陆内陆通过前述多种方式固化人类排放的巨量CO2,导致未来大气CO2浓度在较高浓度背景下保持稳定,届时沙漠变绿洲,黄土高原变成有机质丰富的黑土高原,人居环境大幅改善;但在盆地内部,PM2.5难以扩散,易形成雾霾。全球平均海平面因海水热膨胀而缓慢上升,上升速率约为1mm/a。水主要在大陆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人类
碳
排放
深部碳循环
表层水循环
海平面变化
Keywords
Tibetan Plateau
anthropogenic carbon emission
deep carbon cycling
surface water cycling
sea level changing
分类号
X16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P595 [天文地球—地球化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藏南碳酸岩脉成因及其气候效应
被引量:
2
4
作者
刘焰
机构
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出处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84-405,共22页
基金
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编号:121201112127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9802018
40572040)资助
文摘
始新世末期以来,全球大气CO_2浓度持续下降,但长期以来不清楚为何这一时期全球大气CO_2浓度下降,巨量的大气CO_2赋存于何处。深入研究该问题有助于准确理解未来大气CO_2浓度变化的趋势,特别是有助于进一步评估人类自身碳排放的后果。这一时期,小印度陆块持续与大亚洲陆块汇聚,导致了以喜马拉雅为代表的山脉群和青藏高原的形成。很早就有学者从地球表层碳循环的角度提出了"青藏高原的隆升导致了全球变冷"的观点,但这一观点既没有解释清楚"巨量大气CO_2到何处去"的问题,也没有讨论青藏高原本身向大气圈排放CO_2等问题,因此该观点最近受到了强烈的质疑。这些激烈的争论充分反映了传统的地球表层碳循环研究已不能充分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本文从深部碳循环这个视角重新探讨青藏高原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在印度与亚洲陆块持续汇聚期间,以喜马拉雅为代表的巨型山脉快速崛起,然后持续遭受化学风化作用,大量消耗大气CO_2。化学风化的产物堆积在喜马拉雅山前的前陆盆地内,形成了巨量含新生碳酸盐矿物和有机碳的西瓦里克沉积杂岩,随后新生的西瓦里克杂岩又随持续平板俯冲的印度陆壳被带入青藏高原内部,与平板俯冲的印度陆壳共同经历高温变质作用。俯冲板片内的(黑)云母等含水矿物发生脱水,形成花岗岩浆。花岗岩浆再与俯冲的西瓦里克杂岩内的碳酸盐岩发生交代反应,释放出含钙、镁离子、以CO_2和水为主的高温流体,本文称其为壳源火成碳酸岩浆。碳酸岩浆沿张性裂隙上侵、冷凝之后形成藏南的碳酸岩脉。虽然青藏高原内部的火山、温泉等均向大气圈排放CO_2,但所排放的碳均为再循环来自大气圈的碳,并且排放量略小于吸收量,否则消耗大气CO_2所新生的碳酸岩脉就不会在青藏高原内部保存下来。藏南大量晚新生代碳酸�
关键词
深部碳循环
青藏高原
人类
碳
排放
碳汇
Keywords
Deep carbon recycling ,Tibetan Plateau, Carbon emission, Carbon sinking
分类号
P588.245 [天文地球—岩石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基于两种样品前处理方法对比研究小冬克玛底冰川雪坑中痕量元素
熊隆飞
李月芳
李真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21世纪中国东北地区气候变化预估
赵宗慈
罗勇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7
6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人类巨量碳排放后果分析:来自青藏高原综合调查的启示
刘焰
《中国地质调查》
2019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藏南碳酸岩脉成因及其气候效应
刘焰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