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三角洲人类干扰活动强度变化及其景观格局响应 被引量:23
1
作者 刘佳琦 栗云召 +2 位作者 宗敏 张保华 吴晓青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102-1110,共9页
本研究以湿地变化较为剧烈的黄河三角洲为研究对象,基于RS技术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利用人为干扰度模型,结合区域人工沟渠建设情况,从区域和局地两个尺度直观揭示人类干扰强度时空分异特征,并探究区域景观格局对人类干扰活动的响应,以期... 本研究以湿地变化较为剧烈的黄河三角洲为研究对象,基于RS技术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利用人为干扰度模型,结合区域人工沟渠建设情况,从区域和局地两个尺度直观揭示人类干扰强度时空分异特征,并探究区域景观格局对人类干扰活动的响应,以期为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保护与人类活动调控提供决策支持。结果表明:(1)1995-2015年现代黄河三角洲区域人为干扰度和人工沟渠密度均明显增加,空间分布呈现从西南部向东部、北部,自内陆向沿海的扩展趋势;(2)随着人类活动强度增强,研究区自然湿地面积减少,区域景观多样性和空间异质性增加,景观整体连通性减弱,景观复杂性降低;(3)景观格局对人类干扰强度变化的响应关系呈现出地区和时间差异;人类干扰活动强度相对较低的保护区受人工沟渠建设的影响,也呈现出斑块团聚程度降低、景观多样性增加和景观复杂性降低的变化趋势;(4)人为干扰度指数和人工沟渠密度指标互为补充,互相印证,可以较为全面、客观地反映黄河三角洲地区人类干扰活动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干扰活动 人为干扰 人工沟渠密度 景观格局 黄河三角洲
原文传递
黄河三角洲滨海地区人类干扰活动用地动态遥感监测及分析 被引量:18
2
作者 陈琳 任春颖 +2 位作者 王宗明 张柏 宋开山 《湿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13-621,共9页
以1976年、1985年、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5年的Landsat MSS/TM/OLI影像为数据源,结合地形图及野外验证点信息,采用面向对象的遥感影像分类方法,提取黄河三角洲滨海地区人类干扰活动用地信息;利用人类干扰活动用地类型转移矩阵、... 以1976年、1985年、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5年的Landsat MSS/TM/OLI影像为数据源,结合地形图及野外验证点信息,采用面向对象的遥感影像分类方法,提取黄河三角洲滨海地区人类干扰活动用地信息;利用人类干扰活动用地类型转移矩阵、人类干扰强度指数和景观质心模型等方法,分析6个时期研究区不同人类干扰活动用地的变化速度、转移类型与强度及时空演变等特征,并探讨研究区主要人类干扰活动用地的环境影响。结果表明,1976~2015年期间,黄河三角洲滨海地区渔业与养殖业、盐业和居工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农业用地面积减少,天然生态用地和围而未用地面积减少且波动变化;生态用地和农业用地被大量侵占为渔业与养殖业、盐业及居工建设用地,面积减少的生态用地、农业用地和围而未利用地主要转变为强度系数较高的盐业和居工建设用地,导致研究区人类干扰强度显著增加;渔业与养殖业和居工建设用地的增长极位于东营市和垦利区,农业用地空间格局变化没有明显的消长极,盐业用地的增长极位于寿光市,生态用地的消长极位于垦利区,围而未用地的消长极位于垦利区和昌邑市;受输沙量与径流量等自然因素影响,黄河三角洲湿地萎缩,生态用地面积减少;在水产养殖、围海晒盐和建设用地面积持续扩大的人类活动影响下,研究区人类干扰强度显著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干扰活动 土地利用 动态 遥感监测 滨海地区 黄河三角洲
原文传递
大尺度生态干扰风险评估技术方法及应用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高吉喜 蔡明勇 +3 位作者 张新胜 申文明 史雪威 肖如林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5274-5281,共8页
为实现大尺度生态干扰高风险区域的快速、有效识别,从生态易损性、干扰易达性和资源易引性三个方面选取了9个指标,构建了生态干扰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形成了完整的大尺度生态干扰评估技术与方法.利用该技术方法,本文评估分析了... 为实现大尺度生态干扰高风险区域的快速、有效识别,从生态易损性、干扰易达性和资源易引性三个方面选取了9个指标,构建了生态干扰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形成了完整的大尺度生态干扰评估技术与方法.利用该技术方法,本文评估分析了全国国土空间生态干扰风险状况、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成因,并结合2017~2019年全国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监测数据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生态脆弱性评价结果对生态干扰风险评估结果进行了精度分析.结果显示:超过90%的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都集中在评估得到的中高风险区域;全国生态干扰风险主要以中风险为主、低风险次之、再次是较低风险、较高和高风险区域面积最少;其中较高和高风险区域主要分布在我国中西部和东北部的秦岭、祁连山、三江源和内蒙古草原等区域,生态干扰风险空间分布格局与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状况、地形与交通条件、资源潜力等因素具有较强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干扰风险指数 生态易损性 干扰易达性 资源易引性 人类干扰活动 全国生态干扰风险等级
下载PDF
基于CWT的人类不同程度干扰下干旱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估算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叶红云 熊黑钢 +2 位作者 张芳 王宁 马利芳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7-116,共10页
为了研究人类干扰活动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以及提高干旱区土壤有机质估算精度,以新疆北部阜康市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对90个采样点的高光谱曲线分别进行连续小波变换(CWT),并与两种常用光谱变换R′、lg(1/R)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随着人... 为了研究人类干扰活动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以及提高干旱区土壤有机质估算精度,以新疆北部阜康市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对90个采样点的高光谱曲线分别进行连续小波变换(CWT),并与两种常用光谱变换R′、lg(1/R)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随着人类干扰程度的增加,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变异性随之增强;常用光谱变换中,Ⅰ、Ⅱ、Ⅲ区R′与土壤有机质所建立的偏最小二乘决定系数模型R^2均高于R、lg(1/R);经过CWT变换后所建模型精度更高,验证模型精度R^2分别为0.717、0.689、0.630,与R所建模型的R^2相比最大分别提高了0.382、0.4、0.389,且相对分析误差分别达到2.150、2.090、2.013,均能很好地预测土壤有机质含量,说明利用CWT不会因人类干扰程度的提高而使模型精度大幅度降低,更加适用于干旱区有机质含量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像系统 土壤有机质 野外高光谱 连续小波变换 人类干扰活动
原文传递
生态保护红线区生态功能与人类干扰活动影响程度评价方法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张雪梅 杨渺 李国明 《资源信息与工程》 2019年第3期113-115,共3页
生态保护红线是国家生态安全的生命线,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推进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本文对生态保护红线区生态功能与人类干扰活动影响程度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构建了以水源涵养功能... 生态保护红线是国家生态安全的生命线,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推进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本文对生态保护红线区生态功能与人类干扰活动影响程度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构建了以水源涵养功能、水土保持功能、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为基础的生态功能评价指标,以原住民社会经济活动强度、旅游开发强度、基础设施及民生工程建设强度为基础的人类干扰活动评价指标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保护红线 生态功能 人类干扰活动 评价指标体系
下载PDF
大庆市人类干扰活动强度变化及其景观格局响应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晗 田宇 孟祥庄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63-671,共9页
基于遥感技术与GIS空间分析法,运用人为干扰度模型,结合研究区域自然资源情况、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并参考《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10—2017)建立了大庆市主城区生态干扰模型。通过计算景观格局指数探讨了大庆市主城区2000—2018年生... 基于遥感技术与GIS空间分析法,运用人为干扰度模型,结合研究区域自然资源情况、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并参考《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10—2017)建立了大庆市主城区生态干扰模型。通过计算景观格局指数探讨了大庆市主城区2000—2018年生态干扰度时空动态与景观格局的响应机制。研究表明:1)研究区人为干扰度(HI)变化具有非均质特征和地区差异性,HI≤3区域面积逐年减少,HI>6区域面积逐年增加,其他干扰度区域变化不显著;人为干扰度地域分布具有中间高四周低的特点,高人为干扰度主要分布于让胡路区与大同区。2)斑块密度(PD)、边缘密度(ED)、景观形状指数(LSI)、最大斑块指数(LPI)4项景观格局指数呈降低趋势,而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则呈明显上升趋势,斑块聚合度指数(AI)先升高后降低;区域景观异质性随着景观丰富度和复杂性降低而降低,景观斑块趋于均质化。3)空间上,整个研究区域范围内人为干扰度指数与景观格局指数空间分布相关性大小依次为:LPI>SHDI>ED>LSI>AI,斑块密度PD与人为干扰度指数相关性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干扰活动 人为干扰 景观格局 资源型城市
下载PDF
土生地衣物种多样性及生物指示作用研究进展
7
作者 韩晓鹏 商宇 +3 位作者 张伟 窦瑞 赵紫涵 牛东玲 《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0年第4期396-400,407,共6页
土生地衣作为地衣资源中的重要一支,是生物土壤结皮的重要组成成分.地衣结皮在增加土壤营养、维持土壤稳定性、增强土壤抗冲蚀能力等方面是一个重要的功能角色.土生地衣对生长环境的扰动非常敏感,其地衣体由于环境变化很容易遭到破坏,... 土生地衣作为地衣资源中的重要一支,是生物土壤结皮的重要组成成分.地衣结皮在增加土壤营养、维持土壤稳定性、增强土壤抗冲蚀能力等方面是一个重要的功能角色.土生地衣对生长环境的扰动非常敏感,其地衣体由于环境变化很容易遭到破坏,据此可监测环境污染.土生地衣在大气氮污染、重金属污染以及各种人类干扰活动等方面是一个高敏感的生物指示类群,且土生地衣拥有非常多样的物种组成.分析近年来土生地衣在监测大气污染、人为干扰的生物指示作用及土生地衣物种多样性方面的研究概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多样性 生物土壤结皮 人类干扰活动 大气污染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