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6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管理学界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 被引量:116
1
作者 郭重庆 《管理学报》 CSSCI 2008年第3期320-322,共3页
关键词 人类历史 社会责任 中国 管理学 经济转型 变革时期 社会公平 经济增长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性质问题 被引量:86
2
作者 刘锡诚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30-139,186,共11页
(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行动,其理论准备严重不足.表现在:我们的文化学研究起步较迟,不少人深受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对人类历史上创造的任何文化现象,不是科学地探究其合理性和规律性,而只习惯于简单地以进步或落后、有益或有害... (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行动,其理论准备严重不足.表现在:我们的文化学研究起步较迟,不少人深受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对人类历史上创造的任何文化现象,不是科学地探究其合理性和规律性,而只习惯于简单地以进步或落后、有益或有害、好或坏等政治概念和二元对立的方法论给予判决,因而把民间文化,特别是其中属于民间信仰(如神鬼信仰、巫术迷信等蒙昧意识)范围的种种文化事象的消极影响看得很重,看作是人类理性思维和当前意识形态的对立物.(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即民族民间文化是民族文化之根,它自身包含着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宇宙、自然、人事,都是无限的,是人的知识理性和科学无法穷其究竟的.巫术、宗教与科学,都是人类文化的共同的构成因素,都是与人类共始终的.与把宗教看作是人类精神的鸦片一样,把巫术看作是精神领域里的封建毒素,同样是机械唯物论,而非历史唯物论.(三)要保持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弘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重要的是弘扬中华文化精神.在民间文化中蕴含着或洋溢着强烈的"生生不息"和"自强不息"的意识,而这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表现于个体、家庭、家族、族群上,就是对生命意识的崇尚;表现于国家、民族,甚至个人的安身立命、建功立业上,就是对自强不息的崇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性质问题 政治意识形态 民族民间文化 中华文化 文化精神 自强不息 文化学研究 宗教与科学 机械唯物论 历史唯物论 理论准备 文化现象 人类历史 二元对立 政治概念 民间信仰 消极影响 文化事象 人类理性
原文传递
习近平民族复兴大战略——学习习近平系列讲话的体会 被引量:100
3
作者 刘明福 王忠远 《决策与信息》 2014年第19期8-157,共150页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人物。时势造英雄,英雄人物总是从时代风云中脱颖而出。英雄创时代,在时代的潮头,总是挺立着指点江山、运筹帷幄的英雄。古今中外人类历史上威武雄壮的伟大时代,无一不是大众与伟人同声合唱,时势与英雄交相...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人物。时势造英雄,英雄人物总是从时代风云中脱颖而出。英雄创时代,在时代的潮头,总是挺立着指点江山、运筹帷幄的英雄。古今中外人类历史上威武雄壮的伟大时代,无一不是大众与伟人同声合唱,时势与英雄交相辉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民族复兴 时势造英雄 学习 英雄人物 人类历史 运筹 大众
下载PDF
“智慧城市”的内涵论析 被引量:52
4
作者 骆小平 《城市管理与科技》 2010年第6期34-37,共4页
智慧城市建设,是人类从传统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后工业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城市的形态和功能有了巨大的变化。从目前世界范围看,建设“智慧城市”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在管理上都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智慧城市建设,是人类从传统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后工业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城市的形态和功能有了巨大的变化。从目前世界范围看,建设“智慧城市”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在管理上都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建设“智慧城市”,对于解决我们当前面临的一系列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建设 智慧 工业社会 人类历史 农业社会 社会发展 世界范围 城市发展
下载PDF
论体验经济条件下的产品体验设计 被引量:31
5
作者 左铁峰 《装饰》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12-13,共2页
关键词 经济条件 设计 产品 体验经济 人类历史 商品经济 服务经济 哈佛大学 经济角度 出版社
原文传递
从两极到中介——现代哲学的革命 被引量:40
6
作者 孙正聿 《哲学研究》 1988年第8期3-10,共8页
1.传统的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分别从对立的两极去思考自然界与精神的关系问题,因而始终僵持于“本原”问题的自然本体与精神本体的抽象对立,并以还原论的思维方式去说明二者的统一。旧唯物论以自然界为精神的本原,力图把精神还... 1.传统的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分别从对立的两极去思考自然界与精神的关系问题,因而始终僵持于“本原”问题的自然本体与精神本体的抽象对立,并以还原论的思维方式去说明二者的统一。旧唯物论以自然界为精神的本原,力图把精神还原为自然,用自然来解释人类的精神活动,从而把物的尺度当作人类全部行为的根据,这就是旧唯物论的自然本体论;旧唯心论则以精神为自然界的本原,试图把自然还原为精神,用人类的精神活动来解释自然,从而把精神的尺度当作人的全部行为的根据,这就是旧唯心论的精神本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维方式 唯心论 中介环节 马克思 实践活动 人类历史 关系问题 现代哲学 精神本体 主体
原文传递
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研究 被引量:32
7
作者 张庆军 刘德培 梁植权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28-431,共4页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 并发症 公共卫生问题 首次 致死原因 基础研究 死亡数 发病率 人类历史
原文传递
中国体育的改革与创新 被引量:24
8
作者 胡小明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5,共5页
关键词 改革与创新 中国体育 社会生活 人类历史 认知能力 主体意识 体育事业
下载PDF
全球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LUCC)研究及其进展 被引量:18
9
作者 何蔓 张军岩 《国土资源》 2005年第9期22-25,共4页
Land-use/land-cover changes (LUCC), as a long-term international research project,is central to the interests of the science of globle environmental change. It is asignificant agent of change with influences, and is a... Land-use/land-cover changes (LUCC), as a long-term international research project,is central to the interests of the science of globle environmental change. It is asignificant agent of change with influences, and is affected by, climate change, lossof biodiversity, and the sustainability of human-environment interactions. It isclearly an essential component in all considerations of sustainability. The focusareas of LUCC project are land-use dynamics, land-cover changes and regional andglobal models. Since 1995, when LUCC project was proposed, a great progress on manyaspects has been achieved, which is significant to the research on land science inthe future, and to the sustainability of land resources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覆盖变化 全球 自然生态系统 土地利用变化 人类历史 定居生活 粮食需求 人口增长
下载PDF
当代中国建筑的基本状况思考 被引量:28
10
作者 郑时龄 《建筑学报》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6-98,共3页
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诸多因素影响下。中国大陆的城市问题和建设问题都十分错综复杂,需要分析其基本状况。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绝大多数的中国城市自1980年代以来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城和新区快速涌现,其规模甚至是原有城市的... 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诸多因素影响下。中国大陆的城市问题和建设问题都十分错综复杂,需要分析其基本状况。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绝大多数的中国城市自1980年代以来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城和新区快速涌现,其规模甚至是原有城市的翻番。伴随着工业化的城市化已经成为政治和经济重要的发展指标,中国城市化无论在速度上还是建设量上。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空前绝后的,被评价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建筑 城市化进程 城市问题 多因素影响 文化发展 中国大陆 世界历史 人类历史
原文传递
畜禽铜营养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11
作者 郭宝林 贾志海 张玉枝 《饲料工业》 2005年第10期48-52,共5页
关键词 研究进展 铜营养 畜禽 微量元素 动物机体 人类历史 植物体内 海洋动物 铜蓝蛋白 蛋白质 动物血 含铜量 配合物 鱼血
下载PDF
历史的真实性:试论数据库新方法在历史研究的应用 被引量:27
12
作者 金观涛 刘青峰 《清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0-108,共19页
今日,历史学家正在面临可怕的精神分裂。一方面,历史学家的本能告诉他,勾划过去的图画必须和科学研究一样,严格客观地考订史料,去寻找真相并其进行解译,以求理解人类历史展开的模式。但另一方面,历史学家已经从19世纪客观主义的... 今日,历史学家正在面临可怕的精神分裂。一方面,历史学家的本能告诉他,勾划过去的图画必须和科学研究一样,严格客观地考订史料,去寻找真相并其进行解译,以求理解人类历史展开的模式。但另一方面,历史学家已经从19世纪客观主义的幻梦中醒过来,深知所有史料无可避免地打上了记录者主观价值的印记,更有甚者,不少人认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研究 数据库 应用 真实 历史学家 精神分裂 科学研究 人类历史
原文传递
加快转化医学发展,促进医学模式转变 被引量:27
13
作者 赵玉沛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17-219,共3页
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个世纪,许多重要的变革都在这个世纪发生。医学也不例外。人类在20世纪见证了医学科学与技术的巨大进步。例如抗生素的发明使用、各类疫苗的研制成功、医学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基因组计划和蛋白质组... 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个世纪,许多重要的变革都在这个世纪发生。医学也不例外。人类在20世纪见证了医学科学与技术的巨大进步。例如抗生素的发明使用、各类疫苗的研制成功、医学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基因组计划和蛋白质组计划的实施等,都对人类健康医疗事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发展 医学模式转变 人类基因组计划 转化 医学影像技术 蛋白质组计划 人类历史 科学与技术
原文传递
正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 被引量:13
14
作者 丰子义 《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4-20,共7页
全球化的出现 ,对人类生活和当代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重新认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 ,对于正确理解和把握全球化及当代社会发展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为此 ,必须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研究中一些存在分... 全球化的出现 ,对人类生活和当代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重新认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 ,对于正确理解和把握全球化及当代社会发展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为此 ,必须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研究中一些存在分歧的问题给予必要的解释和说明 ;同时 ,要从今天全球化现实出发深化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理解 ,拓展研究视野 ,加强与国外全球化理论的比较研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世界历史”理论 全球化 人类历史
原文传递
“现实的个人”:唯物史观的入口处——《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个人概念及其意义 被引量:18
15
作者 汪信砚 李志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9-15,共7页
关键词 《德意志意识形态》 “现实的个人” 唯物史观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概念 入口 人类历史 “个人”
原文传递
文明与国家——东夷民族的文明起源 被引量:24
16
作者 王震中 《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31-37,共7页
人类历史上的文明社会是如何产生的?共标志是什么?这是研究文明起源时必须首先加以解决的问题。大体说来,人类由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的演进是全方位的演技。它包括人自身素质的进化(人的智力、思维能力、思维方式及世界观等)、人所... 人类历史上的文明社会是如何产生的?共标志是什么?这是研究文明起源时必须首先加以解决的问题。大体说来,人类由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的演进是全方位的演技。它包括人自身素质的进化(人的智力、思维能力、思维方式及世界观等)、人所创造的位置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演进(语言、文字、生产工具、武器、衣、食、住、行等等)、人所创造的社会组织及管理机构的演进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起源 民族 东夷 国家 文明社会 人类历史 精神文化 原始社会
原文传递
感染科在综合性医院传染病防控中的作用 被引量:24
17
作者 王静 姜悦 +4 位作者 王宝增 杨红宾 彭永胜 周志男 张越巍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3期2232-2234,共3页
人类历史的发展一直伴随着与传染病的斗争。近30年来全世界出现了40余种传染性疾病。因此,对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传染病的预防是指在传染病发生前采取有效的措施以减少或避免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而传染病的控制是指... 人类历史的发展一直伴随着与传染病的斗争。近30年来全世界出现了40余种传染性疾病。因此,对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传染病的预防是指在传染病发生前采取有效的措施以减少或避免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而传染病的控制是指在传染病发生后及时采取综合性防疫措施,消除各种传播因素,对患者进行隔离、治疗,保护易感人群.使疫情不再继续蔓延。2003年的SARS疫情、2008年的手足口病高发疫情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院传染病 感染科 SARS疫情 防控 传染性疾病 人类历史 控制工作 传播因素
下载PDF
明代人口移徙与豫北方言——河南方言的形成(一) 被引量:22
18
作者 裴泽仁 《中州学刊》 1988年第4期102-106,共5页
人口移徙作为一种特定的人口流动现象,在人类历史上很早就存在了。在国家未出现之时,人口移徙多是迫于自然条件的压力而采取的行动;在国家形成以后,人口移徙就带有很明显的强制色彩了。语言(包括它的低级形式——方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 人口移徙作为一种特定的人口流动现象,在人类历史上很早就存在了。在国家未出现之时,人口移徙多是迫于自然条件的压力而采取的行动;在国家形成以后,人口移徙就带有很明显的强制色彩了。语言(包括它的低级形式——方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的历史和人类历史同样悠久,因此人口移徙一开始就和人类的语言变迁紧密地联在一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豫北方言 河南方言 语言变迁 交际工具 人类历史 国家形成 自然条件 流动现象 山西 行动
下载PDF
History and possible mechanisms of prehistoric human migration to the Tibetan Plateau 被引量:22
19
作者 ZHANG DongJu DONG GuangHui +4 位作者 WANG Hui REN XiaoYan HA PiPu'u QIANG MingRui CHEN FaHui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9期1765-1778,共14页
Prehistoric human history on the Tibetan Plateau is a hotly debated topic.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on the plateau during the past few decades has enormously improved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topic and makes it possibl... Prehistoric human history on the Tibetan Plateau is a hotly debated topic.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on the plateau during the past few decades has enormously improved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topic and makes it possible for us to consider the processes and mechanisms of prehistoric human migration to the region. By reviewing the published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on the Tibetan Plateau, we propose that the first people on the plateau initially spread into the He-Huang region from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and then moved to the low elevation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and perhaps subsequently to the entire plateau. This process consisted of four stages.(1) During the climatic amelioration of the Last Deglacial period(15–11.6 ka BP), Upper Paleolithic hunter-gatherers with a developed microlithic technology first spread into the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2) In the early-mid Holocene(11.6–6 ka BP), Epipaleolithic microlithic hunter-gatherers were widely distributed on the northeastern plateau and spread southwards to the interior plateau, possibly with millet agriculture developed in the neighboring low elevation regions.(3) In the mid-late Holocene(6–4 ka BP), Neolithic millet farmers spread into low elevation river valleys in the northeastern and southeastern plateau areas.(4) In the late Holocene(4–2.3 ka BP), Bronze Age barley and wheat farmers further settled on the high elevation regions of the Tibetan Plateau, especially after 3.6 ka BP. Finally, we suggest that all of the reported Paleolithic sites earlier than the LGM on the Tibetan Plateau need further examin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betan Plateau Prehistoric archaeology Human migration Driving mechanisms
原文传递
试论区域发展中的区域形象价值 被引量:18
20
作者 陆林 刘冰清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94-297,共4页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调形象的价值与魅力。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对区域合作与发展提出了更多要求。为了提高竞力,不少区域开始自觉地重视区域形象。文章主要从区域形象对区域发展的价值进行研究,论述...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调形象的价值与魅力。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对区域合作与发展提出了更多要求。为了提高竞力,不少区域开始自觉地重视区域形象。文章主要从区域形象对区域发展的价值进行研究,论述了区域形象对区域发展具有经济、政治和文化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发展 形象价值 全球经济一体化 区域形象 发展进程 人类历史 区域合作 发展趋势 文化价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