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吴語人稱代詞考源的原則——兼論吴語的“儂” 被引量:1
1
作者 陶寰 史濛輝 《汉语史学报》 CSSCI 2016年第1期-,共19页
本文主要討論吴語人稱代詞考源時的三條原則:(1)詞根語素一致性;(2)形態重構;(3)特殊音變.並以這三條原則考定認爲,吴語人稱代詞後綴的“儂”是從“人”義而來,並不是從“我”義而來;吴語第二人稱代詞的詞根是“爾”不是“汝”,其他形... 本文主要討論吴語人稱代詞考源時的三條原則:(1)詞根語素一致性;(2)形態重構;(3)特殊音變.並以這三條原則考定認爲,吴語人稱代詞後綴的“儂”是從“人”義而來,並不是從“我”義而來;吴語第二人稱代詞的詞根是“爾”不是“汝”,其他形式都是以“爾”作爲詞根經歷特殊音變發展出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態
原文传递
吴語婺州方言的人稱代詞 被引量:1
2
作者 黄曉東 《汉语史学报》 CSSCI 2016年第1期-,共12页
本文主要考察吴語婺州方言人稱代詞的類型和演變軌迹.首先,歸納婺州方言人稱代詞單數形式的讀音類型,並分析其中的特殊語音現象.其次,將婺州方言人稱代詞複數標記分爲“數量型”和“非數量型”兩大類,並對個别複數標記的本字進行了探討... 本文主要考察吴語婺州方言人稱代詞的類型和演變軌迹.首先,歸納婺州方言人稱代詞單數形式的讀音類型,並分析其中的特殊語音現象.其次,將婺州方言人稱代詞複數標記分爲“數量型”和“非數量型”兩大類,並對個别複數標記的本字進行了探討.最後,重點討論了三個問題:(1)部分義烏方言中第一人稱代詞單數的[dzio(η)]類形式很可能是“是我儂”的合音,而非“是儂”之合音;(2)金華、武義、義烏等方言人稱代詞複數標記存在“兩個→兩(個)→兩→浪”的演變鏈;(3)初步驗證了盛益民(2013:204-226)所提出的南部吴語人稱代詞複數標記多爲“數量型”的假設,但也發現了反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語 婺州方言
原文传递
關於《世説新語》中“伊”的兩個問題
3
作者 許峻瑋 《汉语史学报》 CSSCI 2018年第2期151-154,共4页
"伊"在先秦多爲指示詞或助詞,在魏晉之際的《世説新語》中,"伊"的第三人稱代詞用法集中出現。本文認爲"伊"在《世説新語》中主要作第三人稱代詞,唐以前没有第二人稱代詞的用例;另有1例助詞用法,功能上與&... "伊"在先秦多爲指示詞或助詞,在魏晉之際的《世説新語》中,"伊"的第三人稱代詞用法集中出現。本文認爲"伊"在《世説新語》中主要作第三人稱代詞,唐以前没有第二人稱代詞的用例;另有1例助詞用法,功能上與"唯"類似。相關辭書、著作對這兩個問題多有誤解,本文進行了考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説新語
原文传递
南部吴語人稱代詞複數標記來源類型新探——從浦江(虞宅)方言的人稱代詞談起
4
作者 盛益民 毛浩 《汉语史学报》 CSSCI 2018年第1期125-136,共12页
本文首先討論了吴語金衢片浦江(虞宅)方言人稱代詞的詞形及相關人稱領屬結構、反身表達等,同時考察了複數標記'得'的多功能性及相關演變問題。在此基礎上,文章重新探討了南部吴語人稱代詞複數標記的來源類型。
关键词 南部吴語 浦江方言 複數標記 多功能性 來源類型
原文传递
梵漢對勘四部漢譯佛經表示複數的人稱代詞
5
作者 陳秀蘭 《汉语史研究集刊》 CSSCI 2017年第2期173-203,共31页
本文對勘梵、漢本《撰集百緣經》《維摩詰經》《金光明經》《妙法蓮華經》裹面表示複數的人稱代詞,旨在探討漢譯佛經裏面表示複數的人稱代詞與梵文原典的關係。通過逐一對勘梵、漢本《撰集百緣經》《維摩詰經》《金光明經》《妙法蓮華... 本文對勘梵、漢本《撰集百緣經》《維摩詰經》《金光明經》《妙法蓮華經》裹面表示複數的人稱代詞,旨在探討漢譯佛經裏面表示複數的人稱代詞與梵文原典的關係。通過逐一對勘梵、漢本《撰集百緣經》《維摩詰經》《金光明經》《妙法蓮華經》裏面表示複數的人稱代詞,我們發現:漢譯佛經中表示複數的人稱代詞的確與梵文原典有著直接的關係,是梵文原典表示複數的多種語法形式的對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梵漢對勘 複數
原文传递
吳語紹興方言人稱代詞的歷史演變——兼論北部吳語第二人稱的來源類型
6
作者 盛益民 陶寰 《汉语史研究集刊》 CSSCI 2017年第2期131-145,共15页
本文梳理了《越諺》《梅花戒寶卷》等清末以來五部文獻中紹興方言人稱代詞的歷史變遷,並據此探討了紹興方言人稱代詞的歷史演變及系統整合。在此基礎上,文章討論了北部吳語第二人稱單數、複數的來源類型。
关键词 吳語紹興方言 歷史演變 來源類型
原文传递
漢語第三人稱代詞的现状和歷史 被引量:3
7
作者 汪維輝 秋谷裕幸 《汉语史学报》 CSSCI 2017年第1期14-59,共46页
第三人稱代詞屬於人類語言的基本詞。本文討論漢語第三人稱代詞在現代方言中的分佈和歷史上的演變,並嘗試對兩者的關係作出解釋。現代方言中最主要的第三人稱代詞有'他''渠''伊'。'他'是北方方言的鑒... 第三人稱代詞屬於人類語言的基本詞。本文討論漢語第三人稱代詞在現代方言中的分佈和歷史上的演變,並嘗試對兩者的關係作出解釋。現代方言中最主要的第三人稱代詞有'他''渠''伊'。'他'是北方方言的鑒别詞之一。'渠'和'伊'則分佈在南方方言。除@三種以外,還有'那(那+X)''兀+X''人家合音''家''TSO''ZEI''P-'等形式,但它們的分佈較爲有限。漢語的第三人稱代詞在歷史上經歷了從無到有的過程,上古漢語没有專職的第三人稱代詞,現代方言中通行的三個第三人稱代詞,'渠'可以追溯到戰國後期,'伊'始見於魏晋之際,'他'確立於唐代。在唐以前是'其/渠'和'伊'並存,唐以後則是'他''渠''伊'三者的競争。'他''渠''伊'三者的關係,目前還無法清楚地解釋,文中提出了兩種可能性:一是存在伊→渠→他的先後關係;二是'渠'和'伊'屬於不同系統的成分,兩者没有發生過替换關係。漢語史上反復發生了指代詞轉用爲第三人稱代詞的演變,@種演變具有一定的語言共性。'那(那+X)''兀+X''人家合音''家''TSO''ZEI''P-'@些形式歷史文獻中均未見到,它們的來歷和在第三人稱代詞演變史上的定位目前還不清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漢語 第三 現狀 歷史 他、渠、伊
原文传递
從《世説新語》看魏晉南北朝時期第一人稱代詞的句法、語義、語用特徵
8
作者 曹煒 李璐 《文献语言学》 2018年第1期127-139,共13页
從《世説新語》第一人稱代詞的使用情況來看,魏晉南北朝時期第一人稱代詞無論是家族成員的此消彼長還是句法、語義、語用特徵的發展演變均值得關注。這個時期新出現了"身"和"阿"這兩個第一人稱代詞。"我、吾&q... 從《世説新語》第一人稱代詞的使用情況來看,魏晉南北朝時期第一人稱代詞無論是家族成員的此消彼長還是句法、語義、語用特徵的發展演變均值得關注。這個時期新出現了"身"和"阿"這兩個第一人稱代詞。"我、吾"在句中均主要作主語,且在同一例句中"我"和"吾"同作主語的情況更爲常見。新出現了第一人稱代詞的複數形式"我(5、吾(5",尤以"我(5"使用較爲頻繁。"余"和"予"的使用都很少,且"余"的使用中有一半以上在誄、賦語中。"朕"在《世説新語》中均表示皇帝自稱,且均用於主語。"吾"在這一時期逐漸失去了表複數義的功能,"余、予、朕、身、阿"等第一人稱代詞均專指單數。"我、吾"的尊卑色彩有些弱化,"余"多含謙抑意味,"予"則多表現出較强烈的自我感,"身"多表自謙意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説新語》 魏晉南北朝漢語 第一 句法 語義 語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