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6,537
篇文章
<
1
2
…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论影视翻译的基本原则
被引量:
101
1
作者
麻争旗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81-84,共4页
关键词
影视翻译
情感化
“口语化”
译文
影视作品
译制片
人物
个性
大众化
性格
化
人物性格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人民性”与美学的脱身术——对当前小说艺术倾向的分析
被引量:
92
2
作者
陈晓明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2-120,共9页
“人民性”是一个现代性概念。近年来, 艺术上趋于成熟的一批作家倾向于表现底层民众“苦难”的生活。这使他们的作品具有现实主义的显著特征, 在对苦难生活的把握中, 对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展示中, 这些小说在“人民性”与美学表现之间...
“人民性”是一个现代性概念。近年来, 艺术上趋于成熟的一批作家倾向于表现底层民众“苦难”的生活。这使他们的作品具有现实主义的显著特征, 在对苦难生活的把握中, 对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展示中, 这些小说在“人民性”与美学表现之间建立起奇异的依赖关系。但“人民性”的表达并不能在思想意识方面深化下去, 而变成一种美学表现策略。在小说叙事中, 运用突然转折的情节和技巧, 寻求从表达“苦难”压抑性的结构中逃脱的途径, 形成当下小说艺术表现的审美脱身术, 并形成小说特有的艺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性
艺术倾向
现实主义
苦难生活
人物性格
依赖关系
美学表现
思想意识
表现策略
小说叙事
艺术表现
艺术效果
现代性
表达
成一
情节
压抑
原文传递
论人物性格的二重组合原理
被引量:
49
3
作者
刘再复
《文学评论》
1984年第3期24-40,141,共18页
刘再复同志的这篇论文,就如何塑造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典型人物问题,作了较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个人的看法。这个问题关系着社会主义文学创作的提高和发展,欢迎从事文艺理论研究、教学和文学创作的同志们对此展开争鸣。
关键词
典型
性格
二重组合
人物性格
组合原理
二重结构
莎士比亚
作家
马克思恩格斯
文学创作
列夫·托尔斯泰
原文传递
迪斯尼动画电影的造型特征
被引量:
22
4
作者
高放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94-98,共5页
关键词
动画电影
造型艺术
影片造型
表现手段
大众化
审美价值
人物性格
原文传递
论圆形人物与扁形人物——小说艺术论
被引量:
30
5
作者
张德林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2-10,共9页
一、圆形人物与扁形人物的审美内涵圆形人物与扁形人物,这两个新的美学概念,是由英国评论家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提出来的,现在已为我国评论界所承认,并且在评论实践中普遍运用。扁形人物的塑造,大多出于作家某种思想观念,人物自身...
一、圆形人物与扁形人物的审美内涵圆形人物与扁形人物,这两个新的美学概念,是由英国评论家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提出来的,现在已为我国评论界所承认,并且在评论实践中普遍运用。扁形人物的塑造,大多出于作家某种思想观念,人物自身的素质或特性一般都较简单,几乎一望而知。扁形人物大体有两个审美特征:人物个性单一,或趋向类型化;艺术描绘夸张成分较浓,或趋向漫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扁形
人物
圆形
人物
典型
人物
小说艺术
人物
个性
人物性格
小说面面观
人物
自身
托尔斯泰
现实主义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阿Q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典型问题
被引量:
24
6
作者
张梦阳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43-51,共9页
从阿Q到许三观,贯穿着 20世纪一种新的写作方式。许三观的内涵意义是形象地反映了中国人“求诸内”的传统心理定势与精神机制。创造典型须把握“度”,注意人物性格的多极性与人物之间的对比,从哲学高度全面、深刻地反映社会历史...
从阿Q到许三观,贯穿着 20世纪一种新的写作方式。许三观的内涵意义是形象地反映了中国人“求诸内”的传统心理定势与精神机制。创造典型须把握“度”,注意人物性格的多极性与人物之间的对比,从哲学高度全面、深刻地反映社会历史的真实。“人物第一”、“叙述革命”、文体创新须“贴”着人物进行。小说的突破主要在于哲学的突破,哲学又须通过个性化的人物形象体现,创造典型的难处在“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结合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三观
心理定势
多极性
《活着》
小说
哲学
社会科学
中国当代文学
人物
形象
余华
作家
鲁迅
金狗
吴仲义
人物性格
文学作品
原文传递
评《白鹿原》
被引量:
24
7
作者
朱寨
《文艺争鸣》
CSSCI
1994年第3期58-61,共4页
陈忠实的《白鹿原》虽然是一部近五十万字的长篇小说,却使人不能不细读。因为它的重要关节和旨意都是不可预测和外露的。作品的叙述描写文字,浸润着作者思想感情的洗炼,人物的语言也都是经过斟酌筛选的,没有现成大路“水货”。因而也就...
陈忠实的《白鹿原》虽然是一部近五十万字的长篇小说,却使人不能不细读。因为它的重要关节和旨意都是不可预测和外露的。作品的叙述描写文字,浸润着作者思想感情的洗炼,人物的语言也都是经过斟酌筛选的,没有现成大路“水货”。因而也就不能粗略跳读,而与作品的频率同步。谢永旺同志在作品座谈会上发言说:对于这部作品你可以说有的部分写得强,有的部分写得弱,但你找不出一处败笔。说得很中肯。这对一部长篇巨制来说是很难得的。而这种苦心孤诣的艺术追求,更加值得赞赏。 《白鹿原》给人的突出印象是:凝重。全书写得深沉而凝炼,酣畅而严谨。就作品生活内容的厚重和思想力度来说,可谓扛鼎之作,其艺术上杼轴针黹的细密又如织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鹿原》
白嘉轩
作品
人物性格
现实主义
白孝文
现代主义
阶级属性
频率同步
人的本质
原文传递
文学艺术中的典型人物问题
被引量:
25
8
作者
蔡仪
《文学评论》
1962年第6期1-18,共18页
一典型问题在当前提出的意义近几年来,我们的文艺批评,往往比以前更着重地提出典型人物作为一个主要的评价尺度。如论《红旗谱》的成就时,首先就举出朱老忠是典型;论《创业史》的成就时,也总要谈到梁生宝是个典型。反之,在论作品的缺点...
一典型问题在当前提出的意义近几年来,我们的文艺批评,往往比以前更着重地提出典型人物作为一个主要的评价尺度。如论《红旗谱》的成就时,首先就举出朱老忠是典型;论《创业史》的成就时,也总要谈到梁生宝是个典型。反之,在论作品的缺点或失败时,也常常说是没有创造典型或主人公不是典型。特别是去年关于《金沙洲》和《达吉和她的父亲》两次热烈讨论中,认为它们是失败的作品的人,几乎都说它们没有创造典型;而认为它们成功的人,又往往主张它们的主人公是典型。两种意见虽然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
人物
普遍性
个别性
典型形象
精神胜利法
文学艺术
极性
人物
形象
人物性格
社会意义
原文传递
论人物性格的模糊性与明确性
被引量:
24
9
作者
刘再复
《中国社会科学》
1984年第6期147-170,共24页
本文论述文学作品中的典型性格带有模糊与明确的双重性质。产生人物性格模糊性的原因,一是构成性格整体的各种性格元素自身带有模糊性;二是由于性格表象与性格核心之间的情感中介带有模糊性(即情感内容的不确定性和情境随机性所由产生...
本文论述文学作品中的典型性格带有模糊与明确的双重性质。产生人物性格模糊性的原因,一是构成性格整体的各种性格元素自身带有模糊性;二是由于性格表象与性格核心之间的情感中介带有模糊性(即情感内容的不确定性和情境随机性所由产生的不稳定性)。因此,人物性格的二重组合过程,不是善恶的线性排列过程和性格二极内容的机械拼凑过程,而是各种性格元素通过中介围绕性格基本特征的模糊集合过程。正是人物性格的模糊性,才提供读者补充、想象和审美再创造的广阔空间。所谓"正面人物"、"反面人物"、"中间人物"等概念,本来只是政治领域中的一般认识符号,它不应当简单化地代替性格塑造的艺术符号和审美符号,不应当要求文学作品中的正面人物、反面人物只是单一的正面性格元素的明确集合与反面性格元素的明确集合。典型性格是包含着某种确定内涵的模糊集合体。某种确定内涵主要是性格核心内容的相对明确与性格运动基本指向的相对明确。因此,性格组合过程又是性格明确性质与模糊性质的有机综合表现过程。由于人物性格具有这种双重特性,所以把握性格的模糊度与明确度便成为作家掌握性格塑造艺术分寸的关键。作家不能用主观的既定的尺度来规范性格,而应当依靠自己独特的艺术心理结构自然地感受和把握这种性格组合过程中的各种临界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物性格
性格
塑造
模糊性质
明确性
模糊集合
元素
反面
人物
正面
人物
典型
性格
作家
原文传递
论小说人物语言个性的翻译
被引量:
17
10
作者
黄粉保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44-46,共3页
语言风格因人而异。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语言无不带有鲜明的个性。语言个性不仅是可译的,而且应当作为衡量译作优劣的标准。语言个性如何在译作中得以再现?本文提出了三个“相吻合”,即与人物的身份相吻合,与人物的性格相吻合,与特定...
语言风格因人而异。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语言无不带有鲜明的个性。语言个性不仅是可译的,而且应当作为衡量译作优劣的标准。语言个性如何在译作中得以再现?本文提出了三个“相吻合”,即与人物的身份相吻合,与人物的性格相吻合,与特定的环境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
人物
语言个性
翻译
人物
身份
人物性格
原文传递
《飘》的魅力、价值与特色
被引量:
22
11
作者
董金伟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1999年第2期52-59,共8页
一、《飘》的永久魅力大凡一部文学作品,如果能让人读起来手不释卷,与书中人物同喜同悲,便不失为佳作;倘若书中情节和事件能够跨越时代与国界,成为全世界读者口谈笔议的话题,作者书中的描写、叙述、人物的对话能够揭示一些永恒的...
一、《飘》的永久魅力大凡一部文学作品,如果能让人读起来手不释卷,与书中人物同喜同悲,便不失为佳作;倘若书中情节和事件能够跨越时代与国界,成为全世界读者口谈笔议的话题,作者书中的描写、叙述、人物的对话能够揭示一些永恒的真理,那么这部作品则被称为名著,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飘》
思嘉
美国南方
艺术特色
文学价值
美国南北战争
美国小说
人物性格
心理描写
米切尔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概论哈代小说人物性格的审美意蕴
被引量:
17
12
作者
王捷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113-119,133,共8页
只有系统的分析才意味着整体的把握,我们只有在系统分析哈代小说人物性格的基础上才能对哈代小说人物性格的审美意蕴作出整体的把握和揭示。任何从单一或孤立的人物性格出发去揭示或论述它的审美意蕴,都可能导致肤浅偏颇。这犹如把许多...
只有系统的分析才意味着整体的把握,我们只有在系统分析哈代小说人物性格的基础上才能对哈代小说人物性格的审美意蕴作出整体的把握和揭示。任何从单一或孤立的人物性格出发去揭示或论述它的审美意蕴,都可能导致肤浅偏颇。这犹如把许多单个音符组合联系在一起才能谱出旋律一样,作为审美意蕴的旋律并不存在于单个性格的“音符”之中,它流转在众多性格“音符”的衔接、组合、波动和回旋上,正是这种整体性的特征,才使许多单一的性格“音符”获得某种特质而流溢出了象《小夜曲》那样幽婉,象《欢乐颂》那样辉煌的审美意蕴的“主旋律”。歌德有句名言:“艺术要通过一种完整体向世界说话”,同样,我们也可以说审美意蕴要通过一种人物性格的整体性(或系统性)向人们揭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物性格
哈代小说
亨察尔
卡斯特桥市长
苔丝
裘德
道德审美
审美意蕴
主旋律
人格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走向生命体验的艺术探索——陈忠实访谈录
被引量:
18
13
作者
李遇春
陈忠实
《小说评论》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27-33,共7页
李遇春:我注意到您在创作早期,具体说是八十年代初期喜欢谈"深入生活",但是从八十年代中期以来,您又热衷于谈"生命体验",您能解释一下发生这种提法变化的深层原因吗?
关键词
陈忠实
人物
访谈
生命体验
社会文化规范
现实主义
文化心理结构
人物性格
《白鹿原》
长篇小说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的悲剧系统
被引量:
16
14
作者
张世君
《外国文学研究》
1982年第4期24-36,共13页
引言现代科学的发展,使得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到研究事物的系统.所谓系统,就是由诸要素组成的有序的互相联系的整体.系统方法是系统地研究和处理有关对象的整体联系的一般科学方法论,它要求从系统整体出发,研究事物的系统联系、整体联系...
引言现代科学的发展,使得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到研究事物的系统.所谓系统,就是由诸要素组成的有序的互相联系的整体.系统方法是系统地研究和处理有关对象的整体联系的一般科学方法论,它要求从系统整体出发,研究事物的系统联系、整体联系、结构联系、功能联系、动态联系和有序联系等,以实现最优目标.根据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笔者把哈代后期的四部"性格与环境小说"——《还乡》(1878)、《卡斯特桥市长》(1886)、《德伯家的苔丝》(1891)和《无名的裘德》(1896)看作是一个悲剧系统.这个悲剧系统由四个子系统组成.情节构思中没有对立面的悲剧主人公与特定时间和特定空间的联系,形成了人物悲剧命运的复合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悲剧命运
悲剧
人物
人物性格
人物
对
故事时间
悲剧性
人物
命运
暖色调
性格
特征
社会批判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承继与分离——《京华烟云》对《红楼梦》关系之研究
被引量:
15
15
作者
刘锋杰
《红楼梦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20-249,共30页
林语堂完成于一九三九年的《京华烟云》,历来有“现代红楼梦”之称.产生这样的结果,是林语堂的整体文化观的必然,也是林语堂高度评价《红楼梦》的必然.从前者看,林语堂既然并不拒绝中国的传统文化,所以他能以平静的心情来体味它的精义,...
林语堂完成于一九三九年的《京华烟云》,历来有“现代红楼梦”之称.产生这样的结果,是林语堂的整体文化观的必然,也是林语堂高度评价《红楼梦》的必然.从前者看,林语堂既然并不拒绝中国的传统文化,所以他能以平静的心情来体味它的精义,从而有所认同与吸纳.从后者看,《红楼梦》作为一部伟大的杰作,拥有永久的魅力,成为后来作家的取范对象,是林语堂所无法抗拒的诱惑.《京华烟云》确实是经林语堂之浇灌,开放在二十世纪中国长篇小说园地的一朵红楼奇葩.林语堂在写作《中国人》时,就对《红楼梦》有着不同一般的评价:“《红楼梦》无愧为世界名著.它的人物刻画,它深切而丰富的人性,它炉火纯青的风格,使它当之无愧.它的人物生动形象,使我们感到比自己生活中的朋友还要真实,还要熟悉.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语言风格,我们能—加以分辨.总之,优秀小说该具备的它都具备.”而在谈到《京华烟云》时,他亦毫不讳言这部作品涌流着《红楼梦》的精血:重要人物有八九十,丫头亦十来个.大约以《红楼》人物拟之,木兰似湘云,莫愁似宝钗,红玉似黛玉,桂姐似凤姐而无凤姐之贪辣,迪人似薛蟠,珊瑚似李纨,宝芬似宝琴,雪蕊似鸳鸯,紫薇似紫鹃,暗香似香菱,喜儿似傻大姐,李姨妈似赵姨娘,阿非则远胜宝玉.”其实,《京华烟云》对于《红楼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华烟云》
《红楼梦》
林语堂
贾宝玉
悲剧精神
作品
木兰
家族叙事
曹雪芹
人物性格
原文传递
通过真正的现实主义导演李沧东看韩国社会
被引量:
14
16
作者
郭树竞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78-83,共6页
关键词
导演
李沧东
现实主义
韩国
电影
生活经历
人物性格
《薄荷糖》
《绿鱼》
爱情片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诗歌意象与戏剧行动——舞蹈诗与舞剧的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
17
17
作者
于平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1998年第2期13-16,共4页
就本质而言,舞蹈的艺术形态是“诗性”的。在论及舞蹈的艺术特征之时,论者多不回避“长于抒情,拙于叙事”这一事实。作为舞蹈艺术的意蕴传达特征,“长于抒情,拙于叙事”的舞蹈表现观导致了“抒情则长,叙事则短”的舞蹈表现形态。从意蕴...
就本质而言,舞蹈的艺术形态是“诗性”的。在论及舞蹈的艺术特征之时,论者多不回避“长于抒情,拙于叙事”这一事实。作为舞蹈艺术的意蕴传达特征,“长于抒情,拙于叙事”的舞蹈表现观导致了“抒情则长,叙事则短”的舞蹈表现形态。从意蕴传达方式的不同来对舞蹈进行体裁区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舞蹈诗
诗歌意象
舞剧创作
《红色娘子军》
中国舞剧
形态学
戏剧冲突
舞蹈语言
人物性格
中国当代
原文传递
曹禺和他的剧作
被引量:
15
18
作者
钱谷融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9年第3期64-70,共7页
曹禺,本名万家宝,一九一○年生,湖北潜江人。他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小时候过着很优裕的生活,“有自己的用人,自己的书房,住的相当舒服。”但是,他却感到“闷得很”,觉得“整个家庭都是郁闷的。”在《雷雨》的序文中,他也说他自己“素来...
曹禺,本名万家宝,一九一○年生,湖北潜江人。他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小时候过着很优裕的生活,“有自己的用人,自己的书房,住的相当舒服。”但是,他却感到“闷得很”,觉得“整个家庭都是郁闷的。”在《雷雨》的序文中,他也说他自己“素来有些忧郁而暗涩”,“心里永感着乱云似的匆促切迫”,很不宁静。这是因为,曹禺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正是中国最动荡不定的时代,新思想虽然已经广泛的传播开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禺
戏剧作品
现实主义
动作性
北京人
曹禹
戏剧语言
少年
人物性格
话剧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关于哈姆雷特延宕问题的争论及其分析
被引量:
14
19
作者
查培德
《外国语》
1986年第6期66-70,79,共6页
三百年来,哈姆雷特的延宕或拖延复仇问题吸引了无数的研究者。曾经有位评论家说过,关于《哈姆雷特》一剧的评论简直多如牛毛,要是想看遍这些评论的话,恐怕就没有时间看剧本本身了。这些评论大多涉及哈姆雷特的拖延复仇问题。本文的目的...
三百年来,哈姆雷特的延宕或拖延复仇问题吸引了无数的研究者。曾经有位评论家说过,关于《哈姆雷特》一剧的评论简直多如牛毛,要是想看遍这些评论的话,恐怕就没有时间看剧本本身了。这些评论大多涉及哈姆雷特的拖延复仇问题。本文的目的是想从分析各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入手,指出它们各自的合理之处与问题所在,并试图在剧本的基础上对哈姆雷特为何拖延复仇提出自己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姆雷特
评论家
戏中戏
人物性格
思想意义
复仇
剧情
戏剧性
克劳狄斯
莎士比亚
原文传递
论《普宁》的内在有机结构
被引量:
11
20
作者
王青松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60-69,共10页
长期以来,小说结构一直是纳博科夫小说《普宁》(1957)争议的焦点。本文在评述巴拉塔罗相关论述基础上,从章节自身的自足结构、章节间的有机联系和首尾相接的深层次意图三个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进而得出结论:小说从个体细节到总体效果都...
长期以来,小说结构一直是纳博科夫小说《普宁》(1957)争议的焦点。本文在评述巴拉塔罗相关论述基础上,从章节自身的自足结构、章节间的有机联系和首尾相接的深层次意图三个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进而得出结论:小说从个体细节到总体效果都体现了作家的艺术匠心,具有无穷的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宁》
内在有机结构
小说
叙事结构
美国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人物性格
故事清情节
原文传递
题名
论影视翻译的基本原则
被引量:
101
1
作者
麻争旗
机构
北京广播学院外语系
出处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81-84,共4页
关键词
影视翻译
情感化
“口语化”
译文
影视作品
译制片
人物
个性
大众化
性格
化
人物性格
分类号
J955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人民性”与美学的脱身术——对当前小说艺术倾向的分析
被引量:
92
2
作者
陈晓明
机构
北京大学中文系
出处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2-120,共9页
文摘
“人民性”是一个现代性概念。近年来, 艺术上趋于成熟的一批作家倾向于表现底层民众“苦难”的生活。这使他们的作品具有现实主义的显著特征, 在对苦难生活的把握中, 对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展示中, 这些小说在“人民性”与美学表现之间建立起奇异的依赖关系。但“人民性”的表达并不能在思想意识方面深化下去, 而变成一种美学表现策略。在小说叙事中, 运用突然转折的情节和技巧, 寻求从表达“苦难”压抑性的结构中逃脱的途径, 形成当下小说艺术表现的审美脱身术, 并形成小说特有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
人民性
艺术倾向
现实主义
苦难生活
人物性格
依赖关系
美学表现
思想意识
表现策略
小说叙事
艺术表现
艺术效果
现代性
表达
成一
情节
压抑
分类号
I207.42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论人物性格的二重组合原理
被引量:
49
3
作者
刘再复
出处
《文学评论》
1984年第3期24-40,141,共18页
文摘
刘再复同志的这篇论文,就如何塑造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典型人物问题,作了较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个人的看法。这个问题关系着社会主义文学创作的提高和发展,欢迎从事文艺理论研究、教学和文学创作的同志们对此展开争鸣。
关键词
典型
性格
二重组合
人物性格
组合原理
二重结构
莎士比亚
作家
马克思恩格斯
文学创作
列夫·托尔斯泰
分类号
I06 [文学—文学理论]
原文传递
题名
迪斯尼动画电影的造型特征
被引量:
22
4
作者
高放
出处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94-98,共5页
关键词
动画电影
造型艺术
影片造型
表现手段
大众化
审美价值
人物性格
分类号
J905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原文传递
题名
论圆形人物与扁形人物——小说艺术论
被引量:
30
5
作者
张德林
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2-10,共9页
文摘
一、圆形人物与扁形人物的审美内涵圆形人物与扁形人物,这两个新的美学概念,是由英国评论家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提出来的,现在已为我国评论界所承认,并且在评论实践中普遍运用。扁形人物的塑造,大多出于作家某种思想观念,人物自身的素质或特性一般都较简单,几乎一望而知。扁形人物大体有两个审美特征:人物个性单一,或趋向类型化;艺术描绘夸张成分较浓,或趋向漫画化。
关键词
扁形
人物
圆形
人物
典型
人物
小说艺术
人物
个性
人物性格
小说面面观
人物
自身
托尔斯泰
现实主义
分类号
I0 [文学—文学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阿Q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典型问题
被引量:
24
6
作者
张梦阳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出处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43-51,共9页
文摘
从阿Q到许三观,贯穿着 20世纪一种新的写作方式。许三观的内涵意义是形象地反映了中国人“求诸内”的传统心理定势与精神机制。创造典型须把握“度”,注意人物性格的多极性与人物之间的对比,从哲学高度全面、深刻地反映社会历史的真实。“人物第一”、“叙述革命”、文体创新须“贴”着人物进行。小说的突破主要在于哲学的突破,哲学又须通过个性化的人物形象体现,创造典型的难处在“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结合部”。
关键词
许三观
心理定势
多极性
《活着》
小说
哲学
社会科学
中国当代文学
人物
形象
余华
作家
鲁迅
金狗
吴仲义
人物性格
文学作品
分类号
I210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评《白鹿原》
被引量:
24
7
作者
朱寨
出处
《文艺争鸣》
CSSCI
1994年第3期58-61,共4页
文摘
陈忠实的《白鹿原》虽然是一部近五十万字的长篇小说,却使人不能不细读。因为它的重要关节和旨意都是不可预测和外露的。作品的叙述描写文字,浸润着作者思想感情的洗炼,人物的语言也都是经过斟酌筛选的,没有现成大路“水货”。因而也就不能粗略跳读,而与作品的频率同步。谢永旺同志在作品座谈会上发言说:对于这部作品你可以说有的部分写得强,有的部分写得弱,但你找不出一处败笔。说得很中肯。这对一部长篇巨制来说是很难得的。而这种苦心孤诣的艺术追求,更加值得赞赏。 《白鹿原》给人的突出印象是:凝重。全书写得深沉而凝炼,酣畅而严谨。就作品生活内容的厚重和思想力度来说,可谓扛鼎之作,其艺术上杼轴针黹的细密又如织锦。
关键词
《白鹿原》
白嘉轩
作品
人物性格
现实主义
白孝文
现代主义
阶级属性
频率同步
人的本质
分类号
I207.42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文学艺术中的典型人物问题
被引量:
25
8
作者
蔡仪
出处
《文学评论》
1962年第6期1-18,共18页
文摘
一典型问题在当前提出的意义近几年来,我们的文艺批评,往往比以前更着重地提出典型人物作为一个主要的评价尺度。如论《红旗谱》的成就时,首先就举出朱老忠是典型;论《创业史》的成就时,也总要谈到梁生宝是个典型。反之,在论作品的缺点或失败时,也常常说是没有创造典型或主人公不是典型。特别是去年关于《金沙洲》和《达吉和她的父亲》两次热烈讨论中,认为它们是失败的作品的人,几乎都说它们没有创造典型;而认为它们成功的人,又往往主张它们的主人公是典型。两种意见虽然相反。
关键词
典型
人物
普遍性
个别性
典型形象
精神胜利法
文学艺术
极性
人物
形象
人物性格
社会意义
分类号
I06 [文学—文学理论]
原文传递
题名
论人物性格的模糊性与明确性
被引量:
24
9
作者
刘再复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出处
《中国社会科学》
1984年第6期147-170,共24页
文摘
本文论述文学作品中的典型性格带有模糊与明确的双重性质。产生人物性格模糊性的原因,一是构成性格整体的各种性格元素自身带有模糊性;二是由于性格表象与性格核心之间的情感中介带有模糊性(即情感内容的不确定性和情境随机性所由产生的不稳定性)。因此,人物性格的二重组合过程,不是善恶的线性排列过程和性格二极内容的机械拼凑过程,而是各种性格元素通过中介围绕性格基本特征的模糊集合过程。正是人物性格的模糊性,才提供读者补充、想象和审美再创造的广阔空间。所谓"正面人物"、"反面人物"、"中间人物"等概念,本来只是政治领域中的一般认识符号,它不应当简单化地代替性格塑造的艺术符号和审美符号,不应当要求文学作品中的正面人物、反面人物只是单一的正面性格元素的明确集合与反面性格元素的明确集合。典型性格是包含着某种确定内涵的模糊集合体。某种确定内涵主要是性格核心内容的相对明确与性格运动基本指向的相对明确。因此,性格组合过程又是性格明确性质与模糊性质的有机综合表现过程。由于人物性格具有这种双重特性,所以把握性格的模糊度与明确度便成为作家掌握性格塑造艺术分寸的关键。作家不能用主观的既定的尺度来规范性格,而应当依靠自己独特的艺术心理结构自然地感受和把握这种性格组合过程中的各种临界线。
关键词
人物性格
性格
塑造
模糊性质
明确性
模糊集合
元素
反面
人物
正面
人物
典型
性格
作家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论小说人物语言个性的翻译
被引量:
17
10
作者
黄粉保
机构
岳阳师范学院(东院)外语系
出处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44-46,共3页
文摘
语言风格因人而异。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语言无不带有鲜明的个性。语言个性不仅是可译的,而且应当作为衡量译作优劣的标准。语言个性如何在译作中得以再现?本文提出了三个“相吻合”,即与人物的身份相吻合,与人物的性格相吻合,与特定的环境相吻合。
关键词
小说
人物
语言个性
翻译
人物
身份
人物性格
Keywords
translation
language
in agreement with
individuality
分类号
I046 [文学—文学理论]
原文传递
题名
《飘》的魅力、价值与特色
被引量:
22
11
作者
董金伟
机构
开封大学
出处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1999年第2期52-59,共8页
文摘
一、《飘》的永久魅力大凡一部文学作品,如果能让人读起来手不释卷,与书中人物同喜同悲,便不失为佳作;倘若书中情节和事件能够跨越时代与国界,成为全世界读者口谈笔议的话题,作者书中的描写、叙述、人物的对话能够揭示一些永恒的真理,那么这部作品则被称为名著,名...
关键词
《飘》
思嘉
美国南方
艺术特色
文学价值
美国南北战争
美国小说
人物性格
心理描写
米切尔
分类号
I712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概论哈代小说人物性格的审美意蕴
被引量:
17
12
作者
王捷
出处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113-119,133,共8页
文摘
只有系统的分析才意味着整体的把握,我们只有在系统分析哈代小说人物性格的基础上才能对哈代小说人物性格的审美意蕴作出整体的把握和揭示。任何从单一或孤立的人物性格出发去揭示或论述它的审美意蕴,都可能导致肤浅偏颇。这犹如把许多单个音符组合联系在一起才能谱出旋律一样,作为审美意蕴的旋律并不存在于单个性格的“音符”之中,它流转在众多性格“音符”的衔接、组合、波动和回旋上,正是这种整体性的特征,才使许多单一的性格“音符”获得某种特质而流溢出了象《小夜曲》那样幽婉,象《欢乐颂》那样辉煌的审美意蕴的“主旋律”。歌德有句名言:“艺术要通过一种完整体向世界说话”,同样,我们也可以说审美意蕴要通过一种人物性格的整体性(或系统性)向人们揭示。
关键词
人物性格
哈代小说
亨察尔
卡斯特桥市长
苔丝
裘德
道德审美
审美意蕴
主旋律
人格
分类号
I106 [文学—世界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走向生命体验的艺术探索——陈忠实访谈录
被引量:
18
13
作者
李遇春
陈忠实
出处
《小说评论》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27-33,共7页
文摘
李遇春:我注意到您在创作早期,具体说是八十年代初期喜欢谈"深入生活",但是从八十年代中期以来,您又热衷于谈"生命体验",您能解释一下发生这种提法变化的深层原因吗?
关键词
陈忠实
人物
访谈
生命体验
社会文化规范
现实主义
文化心理结构
人物性格
《白鹿原》
长篇小说
分类号
I207.4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的悲剧系统
被引量:
16
14
作者
张世君
出处
《外国文学研究》
1982年第4期24-36,共13页
文摘
引言现代科学的发展,使得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到研究事物的系统.所谓系统,就是由诸要素组成的有序的互相联系的整体.系统方法是系统地研究和处理有关对象的整体联系的一般科学方法论,它要求从系统整体出发,研究事物的系统联系、整体联系、结构联系、功能联系、动态联系和有序联系等,以实现最优目标.根据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笔者把哈代后期的四部"性格与环境小说"——《还乡》(1878)、《卡斯特桥市长》(1886)、《德伯家的苔丝》(1891)和《无名的裘德》(1896)看作是一个悲剧系统.这个悲剧系统由四个子系统组成.情节构思中没有对立面的悲剧主人公与特定时间和特定空间的联系,形成了人物悲剧命运的复合系统;
关键词
悲剧命运
悲剧
人物
人物性格
人物
对
故事时间
悲剧性
人物
命运
暖色调
性格
特征
社会批判
分类号
I106 [文学—世界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承继与分离——《京华烟云》对《红楼梦》关系之研究
被引量:
15
15
作者
刘锋杰
出处
《红楼梦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20-249,共30页
文摘
林语堂完成于一九三九年的《京华烟云》,历来有“现代红楼梦”之称.产生这样的结果,是林语堂的整体文化观的必然,也是林语堂高度评价《红楼梦》的必然.从前者看,林语堂既然并不拒绝中国的传统文化,所以他能以平静的心情来体味它的精义,从而有所认同与吸纳.从后者看,《红楼梦》作为一部伟大的杰作,拥有永久的魅力,成为后来作家的取范对象,是林语堂所无法抗拒的诱惑.《京华烟云》确实是经林语堂之浇灌,开放在二十世纪中国长篇小说园地的一朵红楼奇葩.林语堂在写作《中国人》时,就对《红楼梦》有着不同一般的评价:“《红楼梦》无愧为世界名著.它的人物刻画,它深切而丰富的人性,它炉火纯青的风格,使它当之无愧.它的人物生动形象,使我们感到比自己生活中的朋友还要真实,还要熟悉.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语言风格,我们能—加以分辨.总之,优秀小说该具备的它都具备.”而在谈到《京华烟云》时,他亦毫不讳言这部作品涌流着《红楼梦》的精血:重要人物有八九十,丫头亦十来个.大约以《红楼》人物拟之,木兰似湘云,莫愁似宝钗,红玉似黛玉,桂姐似凤姐而无凤姐之贪辣,迪人似薛蟠,珊瑚似李纨,宝芬似宝琴,雪蕊似鸳鸯,紫薇似紫鹃,暗香似香菱,喜儿似傻大姐,李姨妈似赵姨娘,阿非则远胜宝玉.”其实,《京华烟云》对于《红楼梦》
关键词
《京华烟云》
《红楼梦》
林语堂
贾宝玉
悲剧精神
作品
木兰
家族叙事
曹雪芹
人物性格
分类号
I207.411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通过真正的现实主义导演李沧东看韩国社会
被引量:
14
16
作者
郭树竞
机构
韩国
出处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78-83,共6页
关键词
导演
李沧东
现实主义
韩国
电影
生活经历
人物性格
《薄荷糖》
《绿鱼》
爱情片
分类号
J905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诗歌意象与戏剧行动——舞蹈诗与舞剧的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
17
17
作者
于平
机构
北京舞蹈学院
出处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1998年第2期13-16,共4页
文摘
就本质而言,舞蹈的艺术形态是“诗性”的。在论及舞蹈的艺术特征之时,论者多不回避“长于抒情,拙于叙事”这一事实。作为舞蹈艺术的意蕴传达特征,“长于抒情,拙于叙事”的舞蹈表现观导致了“抒情则长,叙事则短”的舞蹈表现形态。从意蕴传达方式的不同来对舞蹈进行体裁区分,
关键词
舞蹈诗
诗歌意象
舞剧创作
《红色娘子军》
中国舞剧
形态学
戏剧冲突
舞蹈语言
人物性格
中国当代
分类号
J723 [艺术—舞蹈]
原文传递
题名
曹禺和他的剧作
被引量:
15
18
作者
钱谷融
出处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9年第3期64-70,共7页
文摘
曹禺,本名万家宝,一九一○年生,湖北潜江人。他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小时候过着很优裕的生活,“有自己的用人,自己的书房,住的相当舒服。”但是,他却感到“闷得很”,觉得“整个家庭都是郁闷的。”在《雷雨》的序文中,他也说他自己“素来有些忧郁而暗涩”,“心里永感着乱云似的匆促切迫”,很不宁静。这是因为,曹禺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正是中国最动荡不定的时代,新思想虽然已经广泛的传播开了。
关键词
曹禺
戏剧作品
现实主义
动作性
北京人
曹禹
戏剧语言
少年
人物性格
话剧
分类号
G658.3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关于哈姆雷特延宕问题的争论及其分析
被引量:
14
19
作者
查培德
出处
《外国语》
1986年第6期66-70,79,共6页
文摘
三百年来,哈姆雷特的延宕或拖延复仇问题吸引了无数的研究者。曾经有位评论家说过,关于《哈姆雷特》一剧的评论简直多如牛毛,要是想看遍这些评论的话,恐怕就没有时间看剧本本身了。这些评论大多涉及哈姆雷特的拖延复仇问题。本文的目的是想从分析各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入手,指出它们各自的合理之处与问题所在,并试图在剧本的基础上对哈姆雷特为何拖延复仇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哈姆雷特
评论家
戏中戏
人物性格
思想意义
复仇
剧情
戏剧性
克劳狄斯
莎士比亚
分类号
H3 [语言文字]
原文传递
题名
论《普宁》的内在有机结构
被引量:
11
20
作者
王青松
机构
上海师范大学
出处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60-69,共10页
文摘
长期以来,小说结构一直是纳博科夫小说《普宁》(1957)争议的焦点。本文在评述巴拉塔罗相关论述基础上,从章节自身的自足结构、章节间的有机联系和首尾相接的深层次意图三个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进而得出结论:小说从个体细节到总体效果都体现了作家的艺术匠心,具有无穷的魅力。
关键词
《普宁》
内在有机结构
小说
叙事结构
美国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人物性格
故事清情节
分类号
I106.4 [文学—世界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论影视翻译的基本原则
麻争旗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7
10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人民性”与美学的脱身术——对当前小说艺术倾向的分析
陈晓明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5
92
原文传递
3
论人物性格的二重组合原理
刘再复
《文学评论》
1984
49
原文传递
4
迪斯尼动画电影的造型特征
高放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01
22
原文传递
5
论圆形人物与扁形人物——小说艺术论
张德林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2
3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阿Q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典型问题
张梦阳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0
24
原文传递
7
评《白鹿原》
朱寨
《文艺争鸣》
CSSCI
1994
24
原文传递
8
文学艺术中的典型人物问题
蔡仪
《文学评论》
1962
25
原文传递
9
论人物性格的模糊性与明确性
刘再复
《中国社会科学》
1984
24
原文传递
10
论小说人物语言个性的翻译
黄粉保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0
17
原文传递
11
《飘》的魅力、价值与特色
董金伟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1999
2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2
概论哈代小说人物性格的审美意蕴
王捷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0
17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3
走向生命体验的艺术探索——陈忠实访谈录
李遇春
陈忠实
《小说评论》
北大核心
2003
18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4
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的悲剧系统
张世君
《外国文学研究》
1982
1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5
承继与分离——《京华烟云》对《红楼梦》关系之研究
刘锋杰
《红楼梦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6
15
原文传递
16
通过真正的现实主义导演李沧东看韩国社会
郭树竞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03
1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7
诗歌意象与戏剧行动——舞蹈诗与舞剧的形态学研究
于平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1998
17
原文传递
18
曹禺和他的剧作
钱谷融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9
1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9
关于哈姆雷特延宕问题的争论及其分析
查培德
《外国语》
1986
14
原文传递
20
论《普宁》的内在有机结构
王青松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4
11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2
…
250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