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文明互鉴理念的国际传播观念构成与效能提升 被引量:1
1
作者 胡钰 杨鹏成 《对外传播》 2023年第2期4-8,共5页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全球背景之下,本文认为应将文明互鉴理念作为新时代国际传播观念的核心构成。文明互鉴理念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追求,是有别于“文明冲突论”和西方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另一种选择”...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全球背景之下,本文认为应将文明互鉴理念作为新时代国际传播观念的核心构成。文明互鉴理念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追求,是有别于“文明冲突论”和西方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另一种选择”,是为人类社会和谐发展提供的中国智慧,应基于文明互鉴理念提升当代中国国际传播的人类意识与人民意识,将乡村文化、青年创造和人文交流作为国际传播的新途径,推动国际传播效能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互鉴 国际传播效能 人类意识 人民意识
下载PDF
驰骋北国草原的骑手——张承志小说论之二 被引量:5
2
作者 容本镇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0年第3期81-85,134,共6页
张承志在小说中表现草原生活的地域 ,从他生活过 4年的东乌珠穆沁草原逐渐扩展到整个内蒙古大草原 ,又从内蒙古大草原扩展到了他足迹所及的新疆哈萨克草原 ;小说的基调也由早期的纯真与明净逐渐变得深沉与冷峻。但有一点却是始终如一的 。
关键词 张承志 草原小说 人民意识
下载PDF
金子铸成的艺术拱桥——略论张承志作品中的人民意识 被引量:3
3
作者 韩瑞亭 《民族文学研究》 1987年第5期5-12,共8页
我不怀疑,任何一个乐于阅读文学作品的读者,都无法弃绝某种或隐或显的个人偏爱。不过,这种偏爱有时可能产生很强的排斥力,以至将有些作家的原本极有特色的作品亦拒于视界之外。几年以前,当张承志的小说《北方的河》在文学界引起过一次... 我不怀疑,任何一个乐于阅读文学作品的读者,都无法弃绝某种或隐或显的个人偏爱。不过,这种偏爱有时可能产生很强的排斥力,以至将有些作家的原本极有特色的作品亦拒于视界之外。几年以前,当张承志的小说《北方的河》在文学界引起过一次小小的轰动时,我曾因慕名而试图拜读过,孰科还没读到四分之一的篇幅便放下了。我适应不了作品那主观色彩很强的、语境频频转换的散文化的叙述方式,而感到沉闷、怠倦。当时同样引起过小小轰动的另一位作家的《绿化树》,我却一口气读完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承志 人民意识 人民 人民生活 早期作品 作家 拱桥 文学作品 艺术创造 文学创作
原文传递
论郭沫若史剧中悲剧人物的意识特征 被引量:1
4
作者 韩立群 《学习与探索》 1987年第3期116-120,共5页
本文探讨了郭沫若史剧中悲剧人物的意识结构层次,所含的历史精神及其强烈的现实意义。作者认为,人民意识是郭沫若史剧中悲剧人物的总体意识,构成总体意识的是政治、伦理和哲学三个意识层次,仁道意识、利他意识和本体意识是三个层次的内... 本文探讨了郭沫若史剧中悲剧人物的意识结构层次,所含的历史精神及其强烈的现实意义。作者认为,人民意识是郭沫若史剧中悲剧人物的总体意识,构成总体意识的是政治、伦理和哲学三个意识层次,仁道意识、利他意识和本体意识是三个层次的内容;从历史的角度看,人民意识实质上是中国封建时代的历史精神,儒家思想体系中的人道主义是其最完备的体现,它的基本特征是历史的进步性、一贯性和悲剧性;人民意识虽是历史的精神,但归根结蒂是现实的反映,它是抗日战争时期所产生的以人民为本位的时代精神在历史人物心灵中的反射。这种反射在读者心灵上的反映,便是强烈的现实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悲剧人物 人民意识 郭沫若 历史精神 人民为本位 时代精神 本体意识 意识构成 三个层次 人道主义
下载PDF
坚持人民至上的逻辑理路 被引量:2
5
作者 王远才 《行政与法》 2021年第1期8-14,共7页
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坚持人民至上是文化逻辑、历史逻辑、政治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统一,是衡量每一名共产党员、每一名领导干部政治素养的重要标尺,也是治国理政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是实现中... 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坚持人民至上是文化逻辑、历史逻辑、政治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统一,是衡量每一名共产党员、每一名领导干部政治素养的重要标尺,也是治国理政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至上 人民意识 实践逻辑
下载PDF
论张承志的草原系列小说 被引量:1
6
作者 冯小萍 欧艳婵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103-106,共4页
草原是张承志文学生涯的诱因和温床,是他创作的摇篮。张承志的草原系列小说始终洋溢着对草原母亲、草原人民的爱。因成功地运用和借鉴了优美的民歌,其草原系列小说别有一番真挚、感伤而又深邃的韵味和扣人心弦的感染力。
关键词 草原 张承志 人民意识
下载PDF
人类增强的界线及其可能 被引量:1
7
作者 陈迎年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1-86,178,共7页
如何为人类增强划界,以防范现代技术不断渗透并侵蚀人性的风险,是这个时代非常紧迫和尖锐的问题。在技术“之外”单凭某种“思”就为人类增强划定界线几乎是不可能的。要走出狭隘的“人民意识”,挺立人的主体性,必须正视人性的开放性和... 如何为人类增强划界,以防范现代技术不断渗透并侵蚀人性的风险,是这个时代非常紧迫和尖锐的问题。在技术“之外”单凭某种“思”就为人类增强划定界线几乎是不可能的。要走出狭隘的“人民意识”,挺立人的主体性,必须正视人性的开放性和人自己创造自己生活的意义。这意味着人类增强的界线只有在“真正的、人本学的自然界”与“人的激情的本体论本质”那种合一中来划定,才是可能的。儒家“天工人其代之”的高远理想或许能够与脑机接口、人体外骨骼等现代新兴人类增强技术在理论上相互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工人其代之 人类增强 人民意识 儒家
原文传递
英雄的式微——施蛰存历史小说探析
8
作者 徐枫 《文教资料》 2012年第33期63-65,共3页
施蛰存通过对“英雄”自身心理的剖析、对人民群像或个体的塑造以及处于“英雄”对立面的女性形象的刻画.使曾经的英雄走下了神坛,他们深陷在对性欲的苦闷和对女性的崇拜之中不能自拔,从而成为了一个真正的“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 施蛰存通过对“英雄”自身心理的剖析、对人民群像或个体的塑造以及处于“英雄”对立面的女性形象的刻画.使曾经的英雄走下了神坛,他们深陷在对性欲的苦闷和对女性的崇拜之中不能自拔,从而成为了一个真正的“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施蛰存人民意识、平等意识的觉醒以及对于女性心理、命运的关注。本文以《将军的头》小说集为例探析施蛰存历史题材小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蛰存 历史小说 人民意识 平等意识 女性意识
下载PDF
马克思哲学观的人民意识及其体现 被引量:1
9
作者 关春玲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9-23,共5页
关键词 马克思哲学观 人民意识 自由本性 哲学思路 理论品格 生活世界 哲学研究 哲学思想
原文传递
新闻舆论监督须坚持的四个原则
10
作者 丁晓钰 罗先法 《中国地市报人》 2005年第6期18-19,共2页
开展新闻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的神圣使命和光荣职责,但新闻舆论监督难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我们新闻工作者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 新闻报道 舆论监督 人民意识 舆论导向 法规意识
下载PDF
农机工作者如何加强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
11
作者 谢颖 《四川农机》 2005年第4期42-43,共2页
关键词 农机工作者 传统文化 学习方式 忧患意识 人民意识 自讼素养
下载PDF
培养国民宪法意识是推进社会主义宪政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12
作者 苏一星 《人大研究》 2005年第2期24-27,共4页
关键词 宪法意识 宪政建设 宪法观念 人民意识 宪法实施 人民权利 保障 反映 心理过程 首先
下载PDF
人大行使职权要树立五种意识
13
作者 和正康 《山东人大工作》 1998年第10期55-56,共2页
第一,宪法意识。宪法是人大行使职权的根本的法律依据,没有宪法就没有人大的职权。首先,人大职权的设定必须从宪法的高度得到支撑。其次,人大职权的行使必须以宪法为准绳。而且,人大职权的权威也需要有权威的宪法去维护。第二,人民意识... 第一,宪法意识。宪法是人大行使职权的根本的法律依据,没有宪法就没有人大的职权。首先,人大职权的设定必须从宪法的高度得到支撑。其次,人大职权的行使必须以宪法为准绳。而且,人大职权的权威也需要有权威的宪法去维护。第二,人民意识。人大的职权就其本质而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使职权 宪法意识 人大工作 人民意识 法律依据 权威 国家权力机关 设定 维护 支撑
原文传递
彻底的人民意识——学习陶诗有感之三
14
作者 徐培鸿 《重庆陶研文史》 2004年第1期11-11,6,共2页
陶行知先生,毛泽东称之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郭沫若称之为“伟大的人民诗人”。他自己在诗歌中也曾写道:“人民第一”、“人民至上”、“一切为人民”,他的人民意识,确实觉醒得比任何人快而且彻底。1923年,他给他妹妹文美的信... 陶行知先生,毛泽东称之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郭沫若称之为“伟大的人民诗人”。他自己在诗歌中也曾写道:“人民第一”、“人民至上”、“一切为人民”,他的人民意识,确实觉醒得比任何人快而且彻底。1923年,他给他妹妹文美的信中说:“好在我的中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行知 教育家 诗歌创作 人民意识 《民之所好》 人民群众利益
下载PDF
毕生的追求——郭沫若“人民本位”思想述略
15
作者 菲雯 《党史纵横》 1999年第2期15-19,共5页
郭沫若是我国杰出的作家、诗人和戏剧家、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他在科学文化方面作出的贡献,在革命实践中立下的功绩,赢得了全中国人民和世界进步人士的尊敬。他的等身著作在“人民本位”思想的光耀下永载史册。
关键词 郭沫若 人民本位 王国维 闻一多 蒋介石 人民意识 《讲话》 王安石 历史人物 抗日战争
原文传递
浅谈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观念群
16
作者 曹旺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2期144-146,176,共4页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我们总会看到任何一次经济和政治的变革总是伴随着思想观念上的更新,以适应经济上和政治上的变革的需要。 目前我国已经和正在进行着一场深刻的经济体制改革,同时也在酝酿准备政治体制改革。毫无疑问,我们的改革...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我们总会看到任何一次经济和政治的变革总是伴随着思想观念上的更新,以适应经济上和政治上的变革的需要。 目前我国已经和正在进行着一场深刻的经济体制改革,同时也在酝酿准备政治体制改革。毫无疑问,我们的改革有利条件是占主导地位的,所以我们抱有改革必成的信心。但是,改革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也不可避免地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阻力,既有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干扰(目前这是主要的),也有某些封建观念的不利影响。对前者我们理所当然地应进行批判和清理;对后者也不能忽视和低估,但又不能简单从事,一轰而起,而要究其历史根源。因此,我们认为,回顾解剖一下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观念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法观念 中国封建社会 宗法制度 群体原则 大一统观 政治体制改革 主人地位 人民意识 自然经济 改革者
下载PDF
马克思哲学研究中的问题与反思
17
作者 王广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3-19,共7页
马克思哲学并未过时。这个时代所面临的难题,依然需要通过掌握马克思所提供的思想武器来寻求解决的路径。当前,在马克思哲学研究中,亟待增加思想含量、凝练问题意识、保持批判锋芒、创新学术话语。这需要马克思哲学研究者提升时代意识... 马克思哲学并未过时。这个时代所面临的难题,依然需要通过掌握马克思所提供的思想武器来寻求解决的路径。当前,在马克思哲学研究中,亟待增加思想含量、凝练问题意识、保持批判锋芒、创新学术话语。这需要马克思哲学研究者提升时代意识、历史意识、人民意识,深入解答如何建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如何与世界哲学展开平等而有尊严的对话,如何解答人类社会向何处去等重大历史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代性质 问题导向 人民意识
原文传递
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的人民意识基础
18
作者 杨丽霞 《学理论》 2021年第11期79-81,共3页
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不仅是人类物质文明的创造者,也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创造者,是党的理论创新的思想之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坚持发扬马克思主义植根人民群众推进理论创新的优良传统;积极回应人民呼声... 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不仅是人类物质文明的创造者,也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创造者,是党的理论创新的思想之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坚持发扬马克思主义植根人民群众推进理论创新的优良传统;积极回应人民呼声,将群众关心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作为理论创新的起点和动力源;尊重群众首创,充分激发了人民群众创造创新精神;积极凝聚社会共识,坚持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从而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新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中国共产党 理论创新 人民意识
下载PDF
郭沫若与闻一多
19
作者 魏奕雄 《云南学术探索》 1996年第5期59-61,共3页
郭沫若与闻一多魏奕雄闻一多(1899—1946)和郭沫若(189—1978)都是我国现代著名学者,他们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一)闻一多,湖北水人。他爱写新格律诗,对古诗和新诗都有精深的研究,特别喜欢郭沫若开一代诗风... 郭沫若与闻一多魏奕雄闻一多(1899—1946)和郭沫若(189—1978)都是我国现代著名学者,他们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一)闻一多,湖北水人。他爱写新格律诗,对古诗和新诗都有精深的研究,特别喜欢郭沫若开一代诗风的新诗。1921年8月,郭沫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闻一多 屈原 地方色彩 国家主义 时代精神 国民党 梁实秋 中国文化界 人民意识
下载PDF
永不衰败的旗手——试析穆旦的诗《冬》
20
作者 程勇真 《平顶山师专学报》 2000年第1期32-33,共2页
长于立体形象建构的诗人穆旦 ,往往善于把自己丰富深沉的思考转换为一种具有质感的形象。在《冬》这首诗中 ,诗人便使“冬”这个单纯意象作为自己的抒情触媒 ,来自由而谨慎地表现自己对于社会深沉的忧虑 。
关键词 诗美原则 生命 人民意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