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6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格结构理论及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
作者 张良 唐志红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5-66,共2页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一个整体,是由彼此关联且相互作用的本我、自我和超我这三部分组成的。人格结构理论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对于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人格结构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 应用
下载PDF
基于人格结构理论的知识员工行为与激励策略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张丹 施徐景 戴昌钧 《当代财经》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1-73,共3页
知识工作的生产率来源于知识员工激励管理的成效。根据行为科学的研究,任何激励策略都必须作用于人的行为动力才能发挥作用。显然,激励策略与员工行为动力的匹配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激励的有效性。本文借助“精神分析之父”弗洛伊德... 知识工作的生产率来源于知识员工激励管理的成效。根据行为科学的研究,任何激励策略都必须作用于人的行为动力才能发挥作用。显然,激励策略与员工行为动力的匹配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激励的有效性。本文借助“精神分析之父”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对知识员工的行为动力源与行为动力架构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知识员工的激励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员工 人格结构理论 员工激励
下载PDF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生态探析 被引量:8
3
作者 张胜男 《科教文汇》 2017年第28期149-150,共2页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西方精神分析理论的创始人,他从早年到晚年致力于发展和完善人格结构理论,并为他的精神分析理论做了更完善的诠释。他将人格分为自我、本我和超我。在现代社会,基于生态视角来研究人格结构理论,并将生态理念与...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西方精神分析理论的创始人,他从早年到晚年致力于发展和完善人格结构理论,并为他的精神分析理论做了更完善的诠释。他将人格分为自我、本我和超我。在现代社会,基于生态视角来研究人格结构理论,并将生态理念与人格结构理论相融合,对于生态文明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格结构理论 道德优越者 生态伦理
下载PDF
基于老年心理学的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要略哲思
4
作者 赵丹 李静 《重庆开放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62-66,共5页
文章对老年心理学进行了概要性介绍,系统论述了人格结构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罗杰斯人本主义理论以及毕生发展心理学等四支学派对于推动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价值和借鉴意义。文章基于老年心理学对老年教育展开底层逻辑层面... 文章对老年心理学进行了概要性介绍,系统论述了人格结构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罗杰斯人本主义理论以及毕生发展心理学等四支学派对于推动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价值和借鉴意义。文章基于老年心理学对老年教育展开底层逻辑层面的哲理思考,目的是探究构建一个老年心理学理论框架下的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期望对老年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镜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教育 人格结构理论 需求层次论 人本主义理论 毕生发展心理学
下载PDF
人格结构理论视域下高校乒乓球课程思政的元素挖掘及路径探寻 被引量:2
5
作者 邓鑫 郭子萌 《当代体育科技》 2023年第32期149-153,共5页
传统意义上的乒乓球课程教学受竞技体育观念的影响较大,过于偏重体育技能教学,德育方面的渗透不足,与全面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要求存在一定的偏差。而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为高校乒乓球课程育人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效途径。该文在对乒乓球... 传统意义上的乒乓球课程教学受竞技体育观念的影响较大,过于偏重体育技能教学,德育方面的渗透不足,与全面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要求存在一定的偏差。而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为高校乒乓球课程育人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效途径。该文在对乒乓球课程思政的独特优势进行阐述的基础上,运用人格结构理论对乒乓球课程思政的运行机理进行分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例,挖掘高校乒乓球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并以教师为主体,进一步提出高校乒乓球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判断学生人格结构发展阶段;重构教学活动内容;提高思政教育意识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格结构理论 高校乒乓球课程 课程思政 学校体育
下载PDF
芭蕾舞剧《歌剧魅影》的上海味道与人格结构分析
6
作者 张娅婕 《尚舞》 2024年第9期63-65,共3页
芭蕾舞剧《歌剧魅影》是上海芭蕾舞团根据加斯通·勒鲁1910年发布的小说《歌剧魅影》改编而成,是首部以芭蕾语汇演绎该题材的舞蹈作品。文章以芭蕾舞剧《歌剧魅影》的上海味道与人物的人格结构分析为切入,尝试对芭蕾舞剧《歌剧魅影... 芭蕾舞剧《歌剧魅影》是上海芭蕾舞团根据加斯通·勒鲁1910年发布的小说《歌剧魅影》改编而成,是首部以芭蕾语汇演绎该题材的舞蹈作品。文章以芭蕾舞剧《歌剧魅影》的上海味道与人物的人格结构分析为切入,尝试对芭蕾舞剧《歌剧魅影》进行新的解读。上海味道体现为上海芭蕾舞团“优雅细腻,博采众长”的海派艺术风格。人格结构分析则是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对角色设定进行具体分析,涉及魅影——本我主导、柯莉斯汀——自我主导、拉乌尔——超我主导三种不同的人物呈现样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剧魅影》 海派 人格结构理论 芭蕾
原文传递
人格结构理论下的克洛德形象
7
作者 闫宏 《湛江文学》 2024年第4期0020-0022,共3页
克洛德作为《巴黎圣母院》中的关键人物,展现出极端的情感波动和内心挣扎。他最初对爱斯梅拉达的迷恋,逐渐演变为暴力和威胁,这一转变揭示了他内心深处的矛盾和痛苦。文章通过人格结构理论的视角,分析了克洛德的行为动机和心理变化,探... 克洛德作为《巴黎圣母院》中的关键人物,展现出极端的情感波动和内心挣扎。他最初对爱斯梅拉达的迷恋,逐渐演变为暴力和威胁,这一转变揭示了他内心深处的矛盾和痛苦。文章通过人格结构理论的视角,分析了克洛德的行为动机和心理变化,探讨了他在社会道德约束和个人欲望之间的矛盾冲突。此次分析不仅揭示了克洛德这一复杂角色的内心世界,也为当今人们处理各种人格调节失败的情况提供了有益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黎圣母院》 克洛德 人格结构理论
下载PDF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人物形象剖析——以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为视角
8
作者 官蕾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24年第16期71-74,共4页
《德伯家的苔丝》是19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托马斯·哈代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认为是哈代最伟大的一部作品。苔丝是一个美丽、善良、勤劳的女孩,本应有美好的生活,然而她的一生却充满了不幸并最终被判绞刑,结束了悲剧的一生。本文运用弗... 《德伯家的苔丝》是19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托马斯·哈代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认为是哈代最伟大的一部作品。苔丝是一个美丽、善良、勤劳的女孩,本应有美好的生活,然而她的一生却充满了不幸并最终被判绞刑,结束了悲剧的一生。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来分析苔丝的成长之路,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苔丝的悲剧人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洛伊德 人格结构理论 苔丝 悲剧
下载PDF
人格结构理论下的莫言剧作《我们的荆轲》《鳄鱼》探析
9
作者 宋玉云 《文教资料》 2024年第4期19-22,共4页
从2004年的《我们的荆轲》到2023年的《鳄鱼》,从“一心出名”的侠士荆轲到腐败堕落的贪官单无惮,莫言始终有一种不变的追求,那就是紧紧围绕着“人”这一主体,通过不断地剖析人物内心的欲望,展现本我与超我的矛盾冲突,进而重塑人格、升... 从2004年的《我们的荆轲》到2023年的《鳄鱼》,从“一心出名”的侠士荆轲到腐败堕落的贪官单无惮,莫言始终有一种不变的追求,那就是紧紧围绕着“人”这一主体,通过不断地剖析人物内心的欲望,展现本我与超我的矛盾冲突,进而重塑人格、升华欲望,诠释对人性、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言 《我们的荆轲》 《鳄鱼》 人格结构理论
下载PDF
基于精神分析理论解读电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
10
作者 孙雪婷 《西部广播电视》 2024年第12期125-128,共4页
《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下称《封神第一部》)是由传统神话文本改编而成的电影,一经上映就备受瞩目。影片摒弃了对神话的被动复现,而是主动地对神话故事进行当代重述,用现代的个体意识去重新审视传统神话文本。本文借由弗洛伊德的精神... 《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下称《封神第一部》)是由传统神话文本改编而成的电影,一经上映就备受瞩目。影片摒弃了对神话的被动复现,而是主动地对神话故事进行当代重述,用现代的个体意识去重新审视传统神话文本。本文借由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对电影的角色心理进行分析,挖掘神话故事经现代改编后,其人物行为的新叙事动力,以期为传统神话的创造性转化提供新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色心理 人格结构理论 弑父 本能 《封神第一部》
下载PDF
“本我自我超我”视域下武术“我”的哲学反思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建威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19年第8期74-80,共7页
武术在发展过程中,总会遭遇各种问题和困惑,当我们试图用各种方法寻找答案时,不妨从武术的“我”出发,深刻做到“知己”,明确武术从哪了来,要到哪里去。研究基于此种思路,依据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三重人格结构理论,对武术作为自... 武术在发展过程中,总会遭遇各种问题和困惑,当我们试图用各种方法寻找答案时,不妨从武术的“我”出发,深刻做到“知己”,明确武术从哪了来,要到哪里去。研究基于此种思路,依据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三重人格结构理论,对武术作为自身的“我”进行哲学性的反思。结论:武术本我是出于一种“打”的原始本能;武术自我是遵循现实规范的合理的“打”;武术超我是追求文明教化的理想艺术,并且这三者的相互交融贯通共同构成了武术的三重维度,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结构体系。这对于更好地深入认识武术的本质属性,以及解决武术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供多栖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术 人格结构理论 本我 自我 超我 道德教化
下载PDF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管理视角 被引量:5
12
作者 程利娜 《商场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297-298,共2页
弗洛伊德在后期把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层面,这三者相互作用,影响人的心理,进而影响人的行为。在企业管理中,员工工作的行为动力也都源于这三个系统,本文借助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来对企业中不同层次的员工进行行为动力... 弗洛伊德在后期把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层面,这三者相互作用,影响人的心理,进而影响人的行为。在企业管理中,员工工作的行为动力也都源于这三个系统,本文借助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来对企业中不同层次的员工进行行为动力源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激励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格结构理论 激励 管理
下载PDF
以人格结构理论与镜像结构分析《哪吒之魔童降世》 被引量:1
13
作者 韩添馨 《新闻研究导刊》 2023年第10期243-245,共3页
《哪吒之魔童降世》打破原先传统神话故事改编的桎梏,既保留了原有故事内容,又进行了电影化的创新和新型的叙事,逻辑紧凑,是一个在层层递进的逆境中成长的故事。这种改编策略和角色设计模式不仅唤起了观众对于传统IP的兴趣与热情,还为... 《哪吒之魔童降世》打破原先传统神话故事改编的桎梏,既保留了原有故事内容,又进行了电影化的创新和新型的叙事,逻辑紧凑,是一个在层层递进的逆境中成长的故事。这种改编策略和角色设计模式不仅唤起了观众对于传统IP的兴趣与热情,还为塑造新角度的人物形象提供了研究基础。影片中哪吒生来与众不同,因此从小备受世人的打压。而对于《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故事改编与叙事重构,创作者打破了惯性思维,将原著中的角色性格倒置,主角哪吒的形象较为邪恶,反派敖丙则是一个温润公子的形象,二者镜像的人物关系增强了电影叙事的复杂性。以拉康的镜像理论而言,影片中的角色与其所有的社会关系互为镜子。剧情前期角色主体的分裂,以及后期对主体的认同,表明影片中创新性的人物设定与拉康的镜像原理相契合。文章基于影片的剧情,分析哪吒不同时间段的变化,结合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和拉康的镜像结论剖析哪吒全新的角色设定,分析哪吒的“自我”“本我”“超我”,以及影片镜像结构下的创新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哪吒之魔童降世》 人格结构理论 镜像原理 改编重构 自我认同
下载PDF
两岸关系中的美国因素:结构、单元与议题三层次分析
14
作者 李林杰 林冈 《闽台关系研究》 2023年第2期11-26,共16页
美国因素对两岸关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结构、单元与议题三个层次,尝试结合“战略三角”理论、人格结构理论与三方四角博弈理论对中国台湾问题中的美国因素予以逻辑呈现,运用形式理性的演绎,归纳美国因素在两岸关系发展中的角色... 美国因素对两岸关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结构、单元与议题三个层次,尝试结合“战略三角”理论、人格结构理论与三方四角博弈理论对中国台湾问题中的美国因素予以逻辑呈现,运用形式理性的演绎,归纳美国因素在两岸关系发展中的角色与运作机理,可以发现:在美国与海峡两岸的“战略三角”中,美方总处于“枢纽”地位,其涉台政策偏好在于两岸“和平分离”;就突破现状而言,美方难以发挥建设性作用。从结构、单元与议题层次探讨两岸关系中的美国因素,有助于涉台研究视野从三角思维转向大两岸思维、从期待思维转向实力思维、从孤岛思维转向全局思维,以此把握两岸关系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岸关系 美国因素 “战略三角”理论 人格结构理论 三方四角博弈理论
下载PDF
数字经济时代男性形象与性别传播影响研究——以男性美妆博主为例
15
作者 王乐璇 《东西南北》 2023年第11期53-56,共4页
随着数字时代信息传播主体的增多和多样化,性别因素对于信息传播效果的影响愈加明显。本文以社会性别理论为研究背景、以凝视理论为研究视角、以人格结构理论为分析框架,对于营销个案和视频,采用内容分析法深入探讨了男性形象在数字经... 随着数字时代信息传播主体的增多和多样化,性别因素对于信息传播效果的影响愈加明显。本文以社会性别理论为研究背景、以凝视理论为研究视角、以人格结构理论为分析框架,对于营销个案和视频,采用内容分析法深入探讨了男性形象在数字经济传播中的影响,并聚焦到数字传播时代女性的自我赋权与社会层面的性别二元对立的激化与消解,旨在为营造更加良好的数字传播环境提供建议和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视理论 男性形象 性别二元对立 人格结构理论
下载PDF
祥林嫂的内心斗争:"本我""自我"和"超我"
16
作者 麻文初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23年第7期33-34,共2页
人格结构理论由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该理论认为人格结构由俄狄浦斯情结演变而来,并由三个概念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完全无意识的,从婴儿出生时就存在于人格中."本... 人格结构理论由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该理论认为人格结构由俄狄浦斯情结演变而来,并由三个概念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完全无意识的,从婴儿出生时就存在于人格中."本我"被认为是最初包括所有的本能冲动,并有将个人引向破坏的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能冲动 俄狄浦斯情结 人格结构理论 祥林嫂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无意识 自我 婴儿出生
下载PDF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在英美文学中的应用与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梁亚敏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X期69-70,共2页
本我、自我与超我是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核心,这一学说在英美文学中的应用极为广泛,并且与文学始终保持着相互借鉴相互发展的关系,弗洛伊德在创建这一理论之初就曾大量引用英美文学中的具体实例进行论证,其后,不少英美文学作家在进... 本我、自我与超我是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核心,这一学说在英美文学中的应用极为广泛,并且与文学始终保持着相互借鉴相互发展的关系,弗洛伊德在创建这一理论之初就曾大量引用英美文学中的具体实例进行论证,其后,不少英美文学作家在进行作品创作时也大量借鉴了这一理论结构,进行人物的刻画。笔者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具体内涵分析入手,对这一理论在英美文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主要分析了其对英美文学发展的作用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洛伊德 人格结构理论 英美文学
下载PDF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视域下艾米丽的命运悲剧解析
18
作者 方妍 《世界文学研究》 2023年第6期439-443,共5页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美国南方文学的杰出代表威廉•福克纳最负盛名的短篇小说之一,讲述了没落的南方贵族后裔艾米丽小姐悲剧的一生。文章试图从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结构理论来解析艾米丽失衡的三重人格,旨在探讨艾米丽人格失衡背后的...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美国南方文学的杰出代表威廉•福克纳最负盛名的短篇小说之一,讲述了没落的南方贵族后裔艾米丽小姐悲剧的一生。文章试图从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结构理论来解析艾米丽失衡的三重人格,旨在探讨艾米丽人格失衡背后的扭曲心理以及其悲剧命运的外部诱因。根据分析,艾米丽一生都挣扎在“本我”和“超我”的不断冲突和“自我”的无力调节中,正常人所拥有的三重人格的动态平衡在艾米丽身上被打破,失衡的人格导致其扭曲的心理。艾米丽失衡人格的背后是父权制度下扭曲的家庭环境、南北战争激发的社会巨变以及其经历的稍纵即逝的爱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洛伊德 人格结构理论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
下载PDF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视野下浅析《儒林外史》的文人世相
19
作者 李莉 《山西能源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65-67,共3页
《儒林外史》以写实主义描绘“功名富贵”下的文人世相,一面写尽人性被欲望腐蚀的过程与原因,一面赞颂浊世中清醒独立的打破时代枷锁的少数人。作者将自身理想投射于书中,他对官员腐败、科举弊端、礼教虚伪的批判思想也皆溶于其中,不同... 《儒林外史》以写实主义描绘“功名富贵”下的文人世相,一面写尽人性被欲望腐蚀的过程与原因,一面赞颂浊世中清醒独立的打破时代枷锁的少数人。作者将自身理想投射于书中,他对官员腐败、科举弊端、礼教虚伪的批判思想也皆溶于其中,不同人物不仅展现他们自身的特点,也包含着作者的主观思想。因此,从弗洛伊德人格理论视角出发,以书中人物为研究视点,深度剖析其中所隐含作者的人格侧面。人物本我的“异化”、自我的“拉扯”、超我的“幻想”皆来源于现实,却又超脱于现实。本文期望从人格理论心理学视阈出发来更好地理解人物和作品的深层含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林外史》 人格结构理论 创作心理
原文传递
释放本我,迷失自我,舞向超我——精神分析学视域下舞剧《青衣》中筱燕秋的人物形象分析
20
作者 谢威 《尚舞》 2023年第19期72-74,共3页
王亚彬所创作的舞剧《青衣》作为一部文学改编作品,采用了舞剧特有的表现手法对主人公筱燕秋进行了形象重塑。根据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中的“人格结构理论”,筱燕秋的形象伴随其追梦历程共发生了三次变化:第一次是作为骄傲自负的戏子释... 王亚彬所创作的舞剧《青衣》作为一部文学改编作品,采用了舞剧特有的表现手法对主人公筱燕秋进行了形象重塑。根据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中的“人格结构理论”,筱燕秋的形象伴随其追梦历程共发生了三次变化:第一次是作为骄傲自负的戏子释放“本我”,第二次是在枯燥无味的教师身份中迷失“自我”,第三次是回归演员身份,在街头演出中舞向“超我”。在三次形象变化中,编导分别采用不同的手段来塑造筱燕秋的人物形象,例如营造舞蹈意象、通过其他人物构建筱燕秋的人物镜像、融入舞蹈影像等,既使筱燕秋的形象更为立体丰满了,也让观众对她的青衣之“梦”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从精神分析学的视角来分析此部作品,我们不仅能从共有的“人性”角度来深入探讨原著中“生命该如何寄托”的问题,也能为跨学科舞蹈理论体系的建构提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析学 《青衣》 人格结构理论 筱燕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