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論韓儒丁若鏞詮釋《論語》“不貳過”的特點及其局限
1
作者 許子濱 《中国经学》 2023年第2期187-214,共28页
茶山詮釋群經,會通彼此,對心性相關文字進行辨析與統合,完成了自我建構的心性論。《論語古今注》呈現了茶山的心性論,其中論“仁”“恕”,説“心”“體”,重出疊見,不可殫指。茶山潛心探尋經義,對透露在字裏行間的聖人之意,體究殊深。... 茶山詮釋群經,會通彼此,對心性相關文字進行辨析與統合,完成了自我建構的心性論。《論語古今注》呈現了茶山的心性論,其中論“仁”“恕”,説“心”“體”,重出疊見,不可殫指。茶山潛心探尋經義,對透露在字裏行間的聖人之意,體究殊深。心性論主宰着茶山對《論語》片言隻字的理解。茶山詮釋《論語》的獨特見解,集中於“原義總括”,“辨不貳過,是不兩屬”即居其一。茶山訓“不貳過”之“貳”爲兩屬,具體表現爲對待“過”的兩種勢成對立的心理——既“欲改過”又“欲無改”,“欲”爲性、爲嗜好。“欲改過”發自道心,“欲無改”發自人心,兩者對決,角力交戰。茶山就這樣,將改過内化爲一種内心自反省察的克己工夫,使改過遷善變得實在,可以踐履。若撇開文本原意不論,茶山解説“不貳過”之意,實自程朱心性之學進路,既對理學中的心性之學有所繼承,又能推陳出新,擴而充之,大而化之,創建更完善周密而切實可行的理論體系。夷考其實,茶山解説“不貳過”,既重文本,又善推衍,但用心過寬,只顧“推論推通”,規模雖大,却未能貼合文本的詞理語脈。其説雖極精微周致,終嫌求之過深,恐非孔子原語的意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若鏞 《論語古今注》 不貳過 人心道心 大體小體 横説豎説
下载PDF
朱子道心人心说的阶段划分
2
作者 赵玫 《朱子学研究》 2022年第1期85-100,共16页
朱子道心人心说经历了发展完善的过程,韩元震(号南塘)先生将其分作“始”“中”“末”三阶段。①三阶段大致被划分为两个大时期:盖先生论人心道心,前以天理人欲言之,后以形气性命言之者,乃其不同之大端也。于此二端之中,又各有不同而分... 朱子道心人心说经历了发展完善的过程,韩元震(号南塘)先生将其分作“始”“中”“末”三阶段。①三阶段大致被划分为两个大时期:盖先生论人心道心,前以天理人欲言之,后以形气性命言之者,乃其不同之大端也。于此二端之中,又各有不同而分为四端。张吕二书以存亡出入并为人心,许书以操舍存亡分为人心道心,此前之有不同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理人欲 朱子 人心道心 道心人心 四端 阶段划分
原文传递
六朝南学的集体杰构──论东晋晚出尚书古文不可废 被引量:2
3
作者 郭仁成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119-123,共5页
六朝南学的集体杰构──论东晋晚出尚书古文不可废郭仁成自从清乾隆十年阎若璩的《尚书古文疏证》问世,流传已逾千载的孔传本《古文尚书》原来出自魏晋间人之手虽成定论,但学术界对这晚出甘五篇古文的价值和存废问题,两百多年来一直... 六朝南学的集体杰构──论东晋晚出尚书古文不可废郭仁成自从清乾隆十年阎若璩的《尚书古文疏证》问世,流传已逾千载的孔传本《古文尚书》原来出自魏晋间人之手虽成定论,但学术界对这晚出甘五篇古文的价值和存废问题,两百多年来一直争持不下.可谓旗鼓相当。令人担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文《尚书》 孔安国 晚书 《古文尚书》 人心道心 《论语》 南学 道家思想 以道补儒 孔颖达
下载PDF
清代科举与经学的关系 被引量:2
4
作者 艾尔曼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1-12,共12页
一、清代科举之演进 清代(1644~1911年)乡试与会试反映出官学施行之教育。此类国家高等考试分为三部分。首场考生为文三篇,以四书文句为本;另据五经之一为文四篇。次场根据《孝经》一段写论一篇,并答覆判语及诏诰表题。末场考生须对公... 一、清代科举之演进 清代(1644~1911年)乡试与会试反映出官学施行之教育。此类国家高等考试分为三部分。首场考生为文三篇,以四书文句为本;另据五经之一为文四篇。次场根据《孝经》一段写论一篇,并答覆判语及诏诰表题。末场考生须对公共政策、历史或经学的五道实际问题作答。表一列出乡试与会试中此类题之安排。自1384年(编者注:明洪武十七年)起,首场即重四书,轻五经。此外,考生须回答四书之题,但可就五经中择一专经,仅对该经之文句阐论。 表一 清初科举形式(1646~1756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文《尚书》 清代科举 人心道心 策论 朱熹 经学 科举考试 十八世纪 乡试 《诗经》
原文传递
宋孝宗时期朱子三封事发微 被引量:2
5
作者 吕欣 《朱子学刊》 2015年第2期134-151,共18页
引言'封事'①是朱子学研究中值得关注的题材之一。朱子(朱熹,1130—1200)于南宋孝宗朝所奏三封事《壬午应诏封事》(1162)、《庚子应诏封事》(1180)以及《戊申封事》(1188)②,内容多是对南宋政治与社会民生问题所提建议,性质虽... 引言'封事'①是朱子学研究中值得关注的题材之一。朱子(朱熹,1130—1200)于南宋孝宗朝所奏三封事《壬午应诏封事》(1162)、《庚子应诏封事》(1180)以及《戊申封事》(1188)②,内容多是对南宋政治与社会民生问题所提建议,性质虽为政治文献,但也是其理学思想与政治理念相沟通的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子 戊申 封事 人心道心 《朱子全书》 朱熹 十六字心传 孝宗 中庸章句 理一分殊
原文传递
东亚儒学视域中的“人心道心”之辩——以整庵与栗谷为中心 被引量:2
6
作者 洪军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64-70,共7页
"人心道心"作为朱子"心"论的核心范畴,与已发未发、体用及理欲等诸范畴相联系,在理学哲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此说由二程始倡,经由朱子阐发而彰显。至16世纪,"人心道心"论经由整庵的发挥,不仅成为明代... "人心道心"作为朱子"心"论的核心范畴,与已发未发、体用及理欲等诸范畴相联系,在理学哲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此说由二程始倡,经由朱子阐发而彰显。至16世纪,"人心道心"论经由整庵的发挥,不仅成为明代理学的主要论题,而且成为理学心性论的核心范畴。"人心道心"论真正成为东亚儒学史上的重要论题和核心概念,得益于韩国儒者富有创意的诠释与持续激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心道心 东亚儒学 整庵 栗谷
原文传递
正本清源:韩南塘对人心道心问题的系谱学考察——以对李退溪道心人心理气互发说的批评为中心 被引量:2
7
作者 谢晓东 《东岳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8-26,共9页
韩南塘以历史的眼光发掘真相,对东亚儒学中的人心道心问题予以了系谱学考察。他仔细地分析了朱子道心人心思想,指出前后共有四说。他审查了《答蔡季通》,指出该信的"二歧"之嫌乃一时失误,后被朱熹亲自否定。在他看来,退溪道... 韩南塘以历史的眼光发掘真相,对东亚儒学中的人心道心问题予以了系谱学考察。他仔细地分析了朱子道心人心思想,指出前后共有四说。他审查了《答蔡季通》,指出该信的"二歧"之嫌乃一时失误,后被朱熹亲自否定。在他看来,退溪道心人心理气互发说的根本错误在于混淆了形气与心气。基于此种判断,南塘对朱子后学中理气互发说的倾向予以了鞭辟入里的批评。通过以上正本清源的工作,南塘就较为有力地清理了李退溪道心人心理气互发说的历史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南塘 人心道心 理气互发说 朱子 李退溪
原文传递
论罗钦顺的心性观
8
作者 王武龙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4-29,共6页
心和性是罗钦顺哲学逻辑结构中一对最核心的范畴,对心与性及心性关系的深入分析构成了罗钦顺哲学的心性观。罗钦顺在其积几十年之心力反复推敲潜玩而成的主要哲学著作《困知记》中开宗明义说的就是心、性关系,心性观是其整个哲学逻辑结... 心和性是罗钦顺哲学逻辑结构中一对最核心的范畴,对心与性及心性关系的深入分析构成了罗钦顺哲学的心性观。罗钦顺在其积几十年之心力反复推敲潜玩而成的主要哲学著作《困知记》中开宗明义说的就是心、性关系,心性观是其整个哲学逻辑结构的思维重心和论证主题。罗钦顺的心性观继承和发扬了程朱理学,在禅学泛滥、心学崛起的明代中叶首开批驳阳明心学和禅宗佛学之先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论 性论 人心道心 心性关系
下载PDF
四端七情之辨:从王夫之哲学的视域看
9
作者 谷继明 《哲学评论》 2022年第2期145-161,共17页
四端七情之辨曾是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韩国儒学辩论此问题最激烈。而就中国宋明理学的发展而言,也出现过相关的反思,王夫之就是其中之一。他对此问题的思考有一个过程,在《尚书引义》的时期,他还囿于朱子学的说法,以“心统性情”解释四... 四端七情之辨曾是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韩国儒学辩论此问题最激烈。而就中国宋明理学的发展而言,也出现过相关的反思,王夫之就是其中之一。他对此问题的思考有一个过程,在《尚书引义》的时期,他还囿于朱子学的说法,以“心统性情”解释四端七情、人心道心,亦即四端是道心之情,七情是人心之情。及至重订《读四书大全说》之时,他又以孟子的四端之“心”为介于性、情之间的存在,并偏于性。通过区分,四端之心严格地与性理相一致;而七情即情,在与外物相交感时有可能陷入恶。四端之心既严格地与性理一致,就能保持其纯善无恶;而它又因与情、人心皆落在气上,故能直接对七情产生节制的作用,因此“性其情”的工夫便有了落实处。这种解释与韩国性理学相比有不同的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端七情 王夫之 道德哲学 人心道心
下载PDF
朱子人心道心论的渊源与发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田炳郁 《哲学分析》 CSSCI 2019年第6期44-56,192,共14页
朱子之前,人心道心之说有苏轼的一本论传统与二程的对立互发论传统。朱子早年深受苏轼的影响,后来逐渐继承二程之论。朱子晚年明显表达人心道心互发论的观点,但同时主张“心”的单一性,并且强调“有道理底人心便是道心”,以形成庞大复... 朱子之前,人心道心之说有苏轼的一本论传统与二程的对立互发论传统。朱子早年深受苏轼的影响,后来逐渐继承二程之论。朱子晚年明显表达人心道心互发论的观点,但同时主张“心”的单一性,并且强调“有道理底人心便是道心”,以形成庞大复杂的理论体系。韩儒李滉注重朱子人心道心对立互发之说,而李珥更重视“一心”思想。中国与韩国的理学发展史上,人心道心之说始终是伦理学讨论的中心主题,其所关注的道德之来源、动机、获得方法等问题,对现代伦理学研究也有一定的启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心道心 朱子 二程 苏轼
下载PDF
论李栗谷的心性哲学 被引量:1
11
作者 洪军 《浙江学刊》 CSSCI 1998年第6期66-69,共4页
心性学说作为研究人的本质、本性和自我价值及其如何实现的哲学理论是儒家哲学,特别是宋明理学的核心问题。宋儒融儒、道、佛三家心性理论为一体,建立了以自我超越为特征的心性本体论,把儒家心性之学发展到了最高阶段。李栗谷作为1... 心性学说作为研究人的本质、本性和自我价值及其如何实现的哲学理论是儒家哲学,特别是宋明理学的核心问题。宋儒融儒、道、佛三家心性理论为一体,建立了以自我超越为特征的心性本体论,把儒家心性之学发展到了最高阶段。李栗谷作为16世纪朝鲜性理学的主要代表,他的学说也是以心性学说为核心的。李栗谷名珥,字叔献,号栗谷。生于中宗三十年(明嘉靖15年)即公元1536年,卒于公元1584年[1]。他与李退溪一起并称为朝鲜朱子学的双璧。他为学服膺朱子,毕生穷研性理,在继承和发展朱子学方面多所创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心道心 李栗谷 四端七情 本然之性 气质之性 心性论 朝鲜朱子学 心统性情 心性哲学 性理学
下载PDF
陆世仪心论发微
12
作者 韩书安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4期10-16,32,共8页
作为明清之际重要的朱子学者,陆世仪在理一元论的基本框架下,建构起了独具特色的心论思想体系:在心之属性上,陆世仪认为“心是活物”,兼具血气之自然属性与虚灵之超越特质;在心之结构上,陆世仪重申了朱子人心道心说的一元论面向,并揭示... 作为明清之际重要的朱子学者,陆世仪在理一元论的基本框架下,建构起了独具特色的心论思想体系:在心之属性上,陆世仪认为“心是活物”,兼具血气之自然属性与虚灵之超越特质;在心之结构上,陆世仪重申了朱子人心道心说的一元论面向,并揭示出其在成德工夫上的实践意义;在心之工夫上,陆世仪以《中庸》之“戒惧慎独”深化朱子“静存动察”理论,并发展出“即动求静”之说作为体认未发气象的工夫。陆世仪的心论致力于从理气合一的角度沟通形上与形下之分歧,并尤为强调其在工夫论的面向上对于成就圣贤人格之价值意义。这无疑反映出陆世仪之朱子学具有思辨深刻与践履笃实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世仪 心是活物 人心道心 即动求静
下载PDF
讲明儒释之分——蔡格理学思想研究
13
作者 白发红 《衡水学院学报》 2017年第3期51-56,共6页
蔡格是蔡氏九儒第四代儒者,作为朱子门人后学,他的学说可以看成朱子学继续发展的产物,他一生的学问宗旨在于辟佛卫道。在心性论层面,蔡格诠释《孟子》"尽心知性"章,批评了佛学的知觉为心、作用为性。他引入理气论分析人心道心... 蔡格是蔡氏九儒第四代儒者,作为朱子门人后学,他的学说可以看成朱子学继续发展的产物,他一生的学问宗旨在于辟佛卫道。在心性论层面,蔡格诠释《孟子》"尽心知性"章,批评了佛学的知觉为心、作用为性。他引入理气论分析人心道心说,批判佛学否认道心存在的学说。在工夫论层面,蔡格极为重视持敬与为仁的工夫,批评佛学的顿悟学说,而儒学的天理是仁义礼智之实,需要切实的为仁工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蔡格 理学 尽心知性 人心道心 持敬 为仁
下载PDF
论同春堂的四端七情说
14
作者 洪军 《韩国研究论丛》 2008年第1期406-423,共18页
"四端七情"之辩是朝鲜朝性理学的中心论题之一,它所关注的四七理气之"发"和性情之辩等问题,在朱子学乃至在新儒学中皆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同春堂四端七情理论的主要特色在于,其对退溪与栗谷四七说之异同的详细论述... "四端七情"之辩是朝鲜朝性理学的中心论题之一,它所关注的四七理气之"发"和性情之辩等问题,在朱子学乃至在新儒学中皆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同春堂四端七情理论的主要特色在于,其对退溪与栗谷四七说之异同的详细论述。同春堂在指出退溪说的错误的同时,对栗谷的"气发而理乘之"说表现出相当的推崇。尽管他在理气概念的界定和理气关系的理解上有折中退溪与栗谷的倾向,但是从他的四七理气论中还是可以看出其作为主气论学者的为学性格。本文拟以朱熹、栗谷与宋浚吉(1606—1672,字明甫,号同春堂)思想比较的视角,对其四七说进行简要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气 四端七情 人心道心
下载PDF
德川儒者对人心道心问题的阐释
15
作者 谢晓东 《东岳论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3-80,191,共9页
人心道心问题是东亚儒学中的重要问题,故而德川儒者大多注意到了该问题。从学派角度而言,朱子学派、阳明学派和古学派都对该问题有不同的诠释、理解和见解。从这些论述来看,德川儒者对人心道心问题的阐释呈现出如下特点:不成体系、非原... 人心道心问题是东亚儒学中的重要问题,故而德川儒者大多注意到了该问题。从学派角度而言,朱子学派、阳明学派和古学派都对该问题有不同的诠释、理解和见解。从这些论述来看,德川儒者对人心道心问题的阐释呈现出如下特点:不成体系、非原创性和非独立性等。出现上述特点的可能原因在于:日本民族的思维特性(反形而上学)、道统自立愿望的影响、神道的存在以及日本朱子学没有形成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川儒者 人心道心问题 学派 阐释特点 成因
原文传递
论王阳明的人伦教育 被引量:1
16
作者 钱耕森 沈素珍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125-130,共6页
王阳明一生从事众多活动,都很有成就,但他最喜欢"讲学",因为,他通过"讲学",可著书立说,可教书育人,可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培养大量人才。因此,他对其所从事的讲学活动很自信,认为"无愧"为"全... 王阳明一生从事众多活动,都很有成就,但他最喜欢"讲学",因为,他通过"讲学",可著书立说,可教书育人,可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培养大量人才。因此,他对其所从事的讲学活动很自信,认为"无愧"为"全人"。王阳明是伟大的教育家,他特别重视道德教育,尤为重视对蒙童进行"人伦"教育。王阳明以"人伦"教育为重点,主张从娃娃抓起,兼及全体。王阳明人伦教育思想的内容主要有三:1.他主张进行"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美德的教育;2.他又扩大到"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3.他还提升到进行"人心道心""惟精惟一"的高度。他通过人伦教育,培养了大量人才,对我国教育史作出了重要贡献。王阳明人伦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学习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美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等思想和系列论述有着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人伦教育 五常教育 八德教育 人心道心教育
下载PDF
李栗谷《人心道心图说》中的“图”纠错
17
作者 谢晓东 沙日娜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4-120,共7页
李栗谷的《人心道心图说》中的"图"存在严重错误。在"说"中对人心的规定是有善有恶,而"图"中人心的指向仅仅为恶;在"说"中对四端的规定是道心及人心之善,而"图"中四端仅指道心而未... 李栗谷的《人心道心图说》中的"图"存在严重错误。在"说"中对人心的规定是有善有恶,而"图"中人心的指向仅仅为恶;在"说"中对四端的规定是道心及人心之善,而"图"中四端仅指道心而未涵盖人心之善。于是,"图"与"说"就存在严重冲突。其实,"图"对人心的描述属于栗谷人心道心思想的前说,而"说"对人心的看法则属于其人心道心思想的后说。导致"图"存在错误的原因,可以区分为非学术原因与学术原因。"图"之错误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后果,因而不应轻视。应该在"图"中的"人心"一词与"善"一词之间加上一条直线,从而既明确了人心有善有恶,又说明了四端涵盖道心及人心之善。一旦这样修改,就消除了"图"与"说"之间的不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栗谷 人心道心图说》 人心之善 四端 错误
原文传递
栗谷《人心道心图说》对朱子学说的发展
18
作者 丁晓慧 《朱子学研究》 2021年第1期211-218,共8页
"图说"作为一种诠释方法,起源于易经中的阴爻、阳爻符号,在《易经》《太极图》中被广泛运用,程复心的《四书章图纂释》集图解四书之大成,对"图说"影响深远。"图说"通过图示的方式,对哲学概念和范畴进行... "图说"作为一种诠释方法,起源于易经中的阴爻、阳爻符号,在《易经》《太极图》中被广泛运用,程复心的《四书章图纂释》集图解四书之大成,对"图说"影响深远。"图说"通过图示的方式,对哲学概念和范畴进行直观性诠释,并对经典义理和众家言说进行概括、整理,表达经书要义的一种诠释方法,它通过对一个命题的多个概念进行系统的分析、整理,用图示或表格的形式将其直观地展现出来。图表的制作主要采用单线或黑白相间的图案,立体地展现经典内容,使其简明直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观性 朱子学 人心道心图说》
原文传递
朱子学背景下的栗谷哲学特征
19
作者 李红军 《韩国研究论丛》 CSSCI 2015年第2期123-136,共14页
栗谷李珥(1536~1584)是朝鲜朝中期性理学代表人物,同退溪李滉(1501~1570)一起被称为朝鲜朝性理学的双璧。栗谷性理学在基本内涵和框架体系上继承了程朱理学,但是在有些理论上具有不同于朱子学的特点。本论文通过对"理气之妙"&... 栗谷李珥(1536~1584)是朝鲜朝中期性理学代表人物,同退溪李滉(1501~1570)一起被称为朝鲜朝性理学的双璧。栗谷性理学在基本内涵和框架体系上继承了程朱理学,但是在有些理论上具有不同于朱子学的特点。本论文通过对"理气之妙""理通气局""人心道心相为终始"三个方面的考察,阐述栗谷哲学相对于朱子学的不同内容。本论文试图以这种方式剖析和揭示中韩两国的人文内涵差异,加深对两国人文内涵的理解,为"民心相通"的文化交流尽绵薄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栗谷哲学 理气之妙 理通气局 人心道心相为终始
下载PDF
观念与历史的际会:朱熹中庸思想研究
20
作者 王健 赵金刚 《中国哲学年鉴》 2017年第1期408-408,共1页
该著认为,朱熹晚岁序定《中庸章句》,将“人心道心,精一允执”确立为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传承之统绪,即所谓“道统”者。朱子依此对《中庸》所展开的诠释与阐发,形成一经经纬纬之“统合”系统。然其关切则在回答“大公至正”的人类社会之... 该著认为,朱熹晚岁序定《中庸章句》,将“人心道心,精一允执”确立为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传承之统绪,即所谓“道统”者。朱子依此对《中庸》所展开的诠释与阐发,形成一经经纬纬之“统合”系统。然其关切则在回答“大公至正”的人类社会之如何可能的问题。朱子将“天道”观念运用于人与历史的解说,在理论上,以人之天赋善性作为合“情”讲“理”的社会形态之可能性依据;在实践设计上则着重指出,握有公权力的主政者必须学为君子,此是实现有“道”理想的首要前提。朱子“道统”,与其说是哲学意义上的“破天荒之举”,毋宁说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一伟大的“精神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子 《中庸章句》 《中庸》 人心道心 中庸思想 大公至正 道统 精神传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