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抗病毒感染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
作者 王教顺 邓治邦 袁晓民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2019年第6期81-86,共6页
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interferon-inducing transmembrane proteins,IFITM)是一类宿主限制性因子(host restrictive factor,HRF),在抗病毒感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IFITM作为一类氨基酸高度保守的抗病毒蛋白,在机体内广泛分布。随着对其... 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interferon-inducing transmembrane proteins,IFITM)是一类宿主限制性因子(host restrictive factor,HRF),在抗病毒感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IFITM作为一类氨基酸高度保守的抗病毒蛋白,在机体内广泛分布。随着对其研究的深入,发现该IFITM以多种通路/机制产生抗病毒感染的作用,使其作为研发抗病毒治疗药物的作用靶点成为可能。现就IFITM拓扑结构,抗病毒机制和抗病毒谱的研究作一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 抗病毒谱 作用机制
下载PDF
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抗病毒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2
作者 侯志飞 赵学森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18年第3期212-215,共4页
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IFITM)是一类新型抗病毒细胞防御分子,其在人体组织细胞中普遍表达,主要定位于质膜、内体及溶酶体中,这些部位是病毒侵入细胞的主要靶点。IFITM通过抑制病毒与宿主细胞间的膜融合,从而限制多种病毒侵染,包括埃博拉... 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IFITM)是一类新型抗病毒细胞防御分子,其在人体组织细胞中普遍表达,主要定位于质膜、内体及溶酶体中,这些部位是病毒侵入细胞的主要靶点。IFITM通过抑制病毒与宿主细胞间的膜融合,从而限制多种病毒侵染,包括埃博拉病毒、流感病毒、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冠状病毒、登革热病毒、西尼罗病毒和寨卡病毒等。虽然,IFITM已经被证明可以抑制8个病毒科数十种病毒,而且其主要抑制病毒进入阶段的融合过程,但IFITM抗病毒机制尚未明确。近年来IFITM的抗病毒作用及其机制已成为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现就IFITM抗病毒谱及抗病毒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 病毒侵入 融合
原文传递
金柴抗病毒胶囊对IFITM3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钟菊迎 崔晓兰 +6 位作者 时宇静 郭姗姗 刘颖 刘方舟 高英杰 金亚宏 曹洪欣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904-908,共5页
探讨金柴抗病毒胶囊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FM/1/47株感染小鼠肺炎模型的治疗作用机制。滴鼻感染正常小鼠,建立流感病毒肺炎模型并进行治疗性给药。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Western blot在流感病毒感染后第1、3、5、7天检测小鼠肺组织中病... 探讨金柴抗病毒胶囊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FM/1/47株感染小鼠肺炎模型的治疗作用机制。滴鼻感染正常小鼠,建立流感病毒肺炎模型并进行治疗性给药。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Western blot在流感病毒感染后第1、3、5、7天检测小鼠肺组织中病毒载量、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的动态变化。实验结果显示,金柴抗病毒胶囊可降低肺组织病毒载量,其中大、中、小3个剂量组在病毒感染正常小鼠后各检测时间点均能明显降低肺组织中病毒载量的表达(P<0.05,P<0.01)。金柴抗病毒胶囊可上调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相对表达量。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其中大剂量在各个时间点均明显高表达(P<0.05,P<0.01),中剂量在第3、5天具有明显高表达(P<0.05);小剂量组在第3天表现显著高表达(P<0.05)。实验结果表明:金柴抗病毒胶囊可能通过上调流感病毒感染小鼠肺组织内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表达量来发挥抗流感病毒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柴抗病毒胶囊 甲型流感病毒 病毒载量 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
原文传递
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的抗病毒研究进展 被引量:4
4
作者 李浩民 吴诗品 《新发传染病电子杂志》 2020年第2期122-125,共4页
干扰素(interferon,IFN)受外界刺激后可与细胞干扰素受体特异性结合,该信号通路的活化可诱导数百个干扰素刺激基因(interferon stimulated genes,ISGs)的表达,编码多种先天性免疫分子,从而启动或调节机体的免疫应答。干扰素诱导的跨膜蛋... 干扰素(interferon,IFN)受外界刺激后可与细胞干扰素受体特异性结合,该信号通路的活化可诱导数百个干扰素刺激基因(interferon stimulated genes,ISGs)的表达,编码多种先天性免疫分子,从而启动或调节机体的免疫应答。干扰素诱导的跨膜蛋白(interferon-induced transmembrane protein,IFITM)正是一种重要的ISGs分子,它在抗病毒免疫、肿瘤形成、骨质代谢、细胞黏附、分化和胞内信号转导等方面发挥着多样的生物学功能,而其抗病毒作用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不仅可通过多种途径阻止病毒的侵入,而且IFITMs基因多态性与病毒易感性及严重程度也具有一定相关性。本文对IFITM抗病毒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 抗病毒 基因多态性
下载PDF
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基因多态性与HBV感染程度的关联
5
作者 王博文 王强 +3 位作者 黄严春 章革民 陈华 朱雄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784-1788,共5页
目的探究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IFITM)基因多态性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21年1月武汉市新洲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04例HBV感染患者为研究组,按照HBV感染损伤肝功能的程度将患者分为A组(Child-Pugh A级,n=31)... 目的探究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IFITM)基因多态性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21年1月武汉市新洲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04例HBV感染患者为研究组,按照HBV感染损伤肝功能的程度将患者分为A组(Child-Pugh A级,n=31)、B组(Child-Pugh B级,n=30)和C组(Child-Pugh C级,n=43),选择同一时间段内于医院进行体检的9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直接测序法检测IFITM基因多态性,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IFITM3基因多态性与HBV感染程度的关联.结果研究组IFITM3基因rs12252位点CC基因型、C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HBV感染程度患者IFITM3基因rs12252位点CC基因型、C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F-ITM3基因rs12252位点加性模式中携带CC基因型者HBV重度感染风险是携带TT基因型者的3.600倍(P<0.05),rs12252位点隐性模式中携带CC基因型者HBV重度感染风险是携带TT+TC基因型者的3.527倍(P<0.05);IFITM3基因rs12252位点CC基因型是HBV感染程度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IFITM3基因rs12252位点多态性与HBV感染程度相关,CC基因型可能增加重度HBV感染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 基因多态性 乙型肝炎病毒 感染程度 关联性
原文传递
Pokemon、miR-451、IFITM1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被引量:2
6
作者 王继鹏 李朋玲 陈胜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079-2083,共5页
目的研究POK红系髓性致癌因子(Pokemon)、微小RNA(miR)-451、人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IFITM)1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表达及与病理特征相关性。方法选取非小细胞肺癌病理组织标本56例为非小细胞肺癌组;同时期正常组织标本32例为正常组。免... 目的研究POK红系髓性致癌因子(Pokemon)、微小RNA(miR)-451、人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IFITM)1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表达及与病理特征相关性。方法选取非小细胞肺癌病理组织标本56例为非小细胞肺癌组;同时期正常组织标本32例为正常组。免疫组化染色观察Pokemon、IFITM1阳性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miR-451表达。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Pokemon、miR-451、IFITM1对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价值。结果非小细胞肺癌Pokemon阳性表达率为69.64%(39/56),IFITM1阳性表达为64.29%(36/56)。非小细胞肺癌组腺癌与鳞癌Pokemon、IFITM1阳性表达率均高于正常组,miR-451表达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化、淋巴转移、Ⅲ~Ⅳ期Pokemon、IFITM1阳性表达高于中~高分化、无淋巴转移、Ⅰ~Ⅱ期;miR-451表达低于中~高分化、无淋巴转移、Ⅰ~Ⅱ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okemon、miR-451、IFITM1三者联合对非小细胞肺癌诊断敏感度、准确度显著高于三项单一检测(P<0.05)。结论Pokemon、miR-451、IFITM1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表达异常,与患者分化程度、有淋巴转移、TNM分期有关,三者联合检测能提高非小细胞肺癌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K红系髓性致癌因子 微小RNA-451 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 非小细胞肺癌
下载PDF
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抗甲型流感病毒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陈敏 李怡芳 +1 位作者 何蓉蓉 栗原博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CAS CSCD 2013年第6期757-764,共8页
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interferon inducible transmembrane proteins,IFITM)是20世纪80年代人们通过小干扰RNA技术研究中发现的一种抗病毒蛋白,目前该蛋白的抗病毒作用及其机制已成为研究热点。迄今的研究发现,IFITM的抗甲型病毒感染作... 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interferon inducible transmembrane proteins,IFITM)是20世纪80年代人们通过小干扰RNA技术研究中发现的一种抗病毒蛋白,目前该蛋白的抗病毒作用及其机制已成为研究热点。迄今的研究发现,IFITM的抗甲型病毒感染作用是通过多种途径实现的。IFTIM能够有效作用于甲型流感病毒表面糖蛋白血凝素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结合之后、流感病毒包膜与内吞形成的胞内体膜融合之前的流感病毒感染的胞内体途径。在该作用过程中,IFITM下调网格蛋白的表达,扰乱液泡ATP酶(V型ATP酶,vacuolar ATPase,v-ATPase)的酸化功能,破坏胞内体胆固醇的平衡,从而抑制病毒包膜与胞内体膜融合,阻断病毒RNA释放到细胞质中。此外,IFITM也能够影响感染细胞与正常细胞之间的半融合,发挥抑制病毒感染的作用。近年来的研究提示,IFITM通过诱导记忆T细胞选择性高表达该蛋白,继而保护细胞免受甲型流感病毒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 甲型流感病毒 胞内体途径 抗病毒作用机制
下载PDF
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2对脑心肌炎病毒体外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毕英杰 谢晶莹 +3 位作者 许淑娟 邓盈盈 李倬 冯若飞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90-393,399,共5页
目的探讨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2(interferon induced transmembrane proteins 2,IFITM2)对脑心肌炎病毒(encephalomyocarditis virus,EMCV)体外增殖的影响。方法将重组表达质粒pcDNA3.1-IFITM2及靶向IFITM2的siRNA序列分别转染HEK293细胞,... 目的探讨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2(interferon induced transmembrane proteins 2,IFITM2)对脑心肌炎病毒(encephalomyocarditis virus,EMCV)体外增殖的影响。方法将重组表达质粒pcDNA3.1-IFITM2及靶向IFITM2的siRNA序列分别转染HEK293细胞,q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IFITM2基因,mRNA的转录水平及蛋白表达水平。将EMCV按100 TCID50感染HEK293细胞,检测病毒拷贝数及病毒滴度,评价过表达及抑制表达IFITM2对EMCV增殖的影响。将EMCV按MOI=3感染过表达IFITM2的HEK293细胞,检测病毒拷贝数,评价IFITM2过表达对EMCV吸附及进入的影响。结果转染重组表达质粒后,HEK293细胞中IFITM2基因mRNA转录水平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01);转染siRNA序列后,两者均明显降低(P<0.001)。过表达IFITM2的HEK293细胞中的病毒拷贝数及病毒滴度明显降低(P<0.05),抑制IFITM2表达的HEK293细胞中的病毒拷贝数及病毒滴度明显升高(P<0.001)。过表达IFITM2的HEK293细胞的吸附病毒粒子数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入病毒粒子数明显降低(P<0.01)。结论 IFITM2可抑制EMCV在HEK293细胞中的增殖,主要在病毒复制早期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2 脑心肌炎病毒 HEK293细胞
原文传递
鸭干扰素诱导的跨膜蛋白抑制基因3型鸭甲型肝炎病毒的增殖 被引量:1
9
作者 王一丹 陈弟诗 +2 位作者 向华 张焕容 任玉鹏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22-833,共12页
旨在研究鸭干扰素诱导的跨膜蛋白(duck interferon-induced transmembrane proteins,duIFITMs)和相关细胞因子在鸭甲型肝炎病毒3型(duck hepatitis A virus genotype 3,DHAV-3)感染早期的变化规律,以及duIFITMs对DHAV-3的抑制作用,本研... 旨在研究鸭干扰素诱导的跨膜蛋白(duck interferon-induced transmembrane proteins,duIFITMs)和相关细胞因子在鸭甲型肝炎病毒3型(duck hepatitis A virus genotype 3,DHAV-3)感染早期的变化规律,以及duIFITMs对DHAV-3的抑制作用,本研究对DHAV-3感染早期雏鸭肝中mRNA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通过Real-time PCR验证duIFITMs及其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分别用pEGFP-duIFITM1和duIFITM1-siRNA构建duIFITM1过表达和敲减的鸭胚肝原代细胞(duck embryo liver cell,DELC)模型,通过该模型评价了duIFITM1对DHAV-3增殖的影响。结果显示:转录组测序分析及验证结果均表明,DHAV-3感染雏鸭后24和36 h duIFITM1显著上调(P<0.01),IFITM5无明显变化。进一步用DHAV-3感染duIFITM1过表达和敲减的DELC细胞,与对照组和敲减组相比在过表达细胞中,在48、60 h DHAV-3拷贝数和病毒滴度均明显下降(P<0.01)。此外,经转录组测序分析共筛选出211个与抗DHAV-3免疫反应相关分子和74条显著富集的信号通路。经Real-time PCR检测,在攻毒后12和24 h肝中RIG-I和MDA5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但在36 h上调到对照组的4.23倍(P<0.01)和3.61倍(P<0.05),这与IFN-α/IFN-β早期表达滞后的趋势也恰好一致。同时,感染早期IRF1和IRF3的表达水平也显著上调。本研究首次探明duIFITM1对DHAV-3具有抑制作用,为以此开发新型抗病毒药物奠定了基础。对抗病毒感染早期的多个关键免疫分子表达变化规律的系统研究分析,可为DHAV-3感染与免疫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 鸭甲型肝炎病毒 转录组学 细胞因子 过表达 RNA干扰
下载PDF
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2在胃癌预后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0
作者 邓峰 缪小丽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8年第12期1399-1402,共4页
目的探讨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2(IFITM2)在胃癌预后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三峡市中心医院普外科收治的经手术治疗的103例胃癌患者,分别运用Western blotting和RT-qPCR法检测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内IFITM2蛋白及mRNA的表... 目的探讨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2(IFITM2)在胃癌预后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三峡市中心医院普外科收治的经手术治疗的103例胃癌患者,分别运用Western blotting和RT-qPCR法检测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内IFITM2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利用ELISA法检测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IFITM2的表达量,及其与患者性别、年龄、癌肿大小、TNM分期及分化程度的关系。通过Kaplan-Meier法分析患者术后5年的随访结果。结果 103例胃癌患者癌旁组织中IFITM2蛋白及mRNA的表达量明显低于癌旁组织。ELISA法检测得出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内IFITM2表达量平均值分别为(654.42±149.10) ng/L、(301.94±83.30) ng/L。癌肿体积越大及TNM分期越高的癌组织内IFITM2的表达量越高,但分化程度越高的癌组织内IFITM2表达量越低。IFITM2表达量越高,其5年生存率越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FITM2可能起着促进胃癌发生和发展作用,且其表达量与胃癌术后生存时间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2 胃癌 生存率
下载PDF
人源IFITM2基因检测方法的建立及EMCV感染对IFITM2基因转录的影响
11
作者 韩玉梅 毕英杰 +5 位作者 谢晶莹 许淑娟 邓盈盈 张海霞 李向茸 冯若飞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年第3期27-34,共8页
目的:建立一种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2(IFITM2)基因SYBR Green I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以期为IFITM2基因的动态监测提供有效的检测技术.方法:根据GenBank中公布的IFITM2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以质粒pMD18-T-IFITM2为模板进行条件优化... 目的:建立一种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2(IFITM2)基因SYBR Green I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以期为IFITM2基因的动态监测提供有效的检测技术.方法:根据GenBank中公布的IFITM2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以质粒pMD18-T-IFITM2为模板进行条件优化,绘制标准曲线,建立IFITM2基因SYBR Green I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并对建立的方法进行条件优化与评价,用建立的方法对脑心肌炎病毒感染后细胞中IFITM2基因转录水平进行检测.结果:建立的20μL检测体系中IFITM2基因最佳引物浓度为10μM,最佳退火温度为59℃;标准质粒在2.62×105~2.62×1010 copies/μL浓度范围内与Ct值呈良好线性关系,线性方程y=-3.495 log x+43.12,R 2=0.998,且灵敏性、特异性和重复性均较高.应用建立的方法对EMCV感染细胞中IFITM2基因转录水平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在感染早期IFITM2转录水平不变,感染后期转录水平逐渐升高.EMCV感染引起宿主IFITM2基因转录水平的变化,可能与EMCV逃逸宿主相关免疫应答有关.结论:成功建立了一种快速、准确检测IFITM2基因的SYBR Green I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该方法的建立,为进一步研究IFITM2在EMCV感染过程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2 SYBR Green I实时荧光定量PCR 脑心肌炎病毒
下载PDF
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3诱导上皮细胞间质转化促进肝癌侵袭转移 被引量:5
12
作者 闵家祺 邬林泉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5期2485-2490,共6页
目的探讨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3(interferon-induced transmembrane protein 3,IFITM3)通过诱导上皮细胞间质转化对肝癌侵袭转移的影响。方法采用Western Blot对比105例肝癌患者癌与癌旁组织的IFITM3表达水平,并结合病理资料分析预后。利... 目的探讨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3(interferon-induced transmembrane protein 3,IFITM3)通过诱导上皮细胞间质转化对肝癌侵袭转移的影响。方法采用Western Blot对比105例肝癌患者癌与癌旁组织的IFITM3表达水平,并结合病理资料分析预后。利用Western blot和q RT-PCR观察肝癌细胞株中IFITM3的表达,选取IFITM3表达较高和较低的细胞株进行沉默和过表达,检测EMT标记物的表达,通过划痕和Transwell实验检测转染后细胞株侵袭和转移能力。结果 IFITM3在肝癌中的高表达。IFITM3的高表达与卫星灶、包膜、血管侵袭和TNM分期相关(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发现IFITM3高表达的患者的总体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都要更低(P<0.001)。在体外试验中,IFITM3与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以及上皮细胞间质化水平正相关。结论 IFITM3可以通过诱导上皮细胞间质转化促进肝癌侵袭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3 上皮细胞间质转化 侵袭 转移
下载PDF
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3、半乳糖凝集素-7和半乳糖凝集素-9表达与胸中段食管鳞癌改良Ivor-lewis术后淋巴结转移性复发的关系 被引量:5
13
作者 孙之昀 邹志强 《临床外科杂志》 2019年第7期581-584,共4页
目的探讨胸中段食管鳞癌(ESCC)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3(IFITM3)、半乳糖凝集素-7(Galectin-7)和Galectin-9表达及与改良Ivor-lewis术后淋巴结转移性复发的关系。方法改良Ivor-lewis手术治疗的胸中段食管癌病人91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IHC... 目的探讨胸中段食管鳞癌(ESCC)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3(IFITM3)、半乳糖凝集素-7(Galectin-7)和Galectin-9表达及与改良Ivor-lewis术后淋巴结转移性复发的关系。方法改良Ivor-lewis手术治疗的胸中段食管癌病人91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IHC)检测肿瘤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IFITM3、Galectin-7、Galectin-9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术后淋巴结转移性复发的关系。结果 ESCC病灶组织中IFITM3、Galectin-7表达量高于癌旁组织,Galectin-9表达量低于癌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CC病灶组织中IFITM3、Galectin-7、Galectin-9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7.14%、65.93%和60.44%,癌旁组织分别为13.19%、5.49%和89.0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TNM分期的升高,IFITM3、Galectin-7的阳性表达率也明显升高(P<0.05)。术后3年内有37例(40.66%)淋巴结复发性转移,TNM分期、IFITM3和Galectin-7过表达、Galectin-9欠表达是淋巴结转移性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IFITM3、Galectin-7过表达和Galectin-9欠表达参与了胸中段ESCC的发生及发展,且与改良Ivor-lewis术后淋巴结转移性复发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鳞癌 改良Ivor-lewis手术 淋巴转移复发 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3 半乳糖凝集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癌组织中IFITM1与ETAR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
14
作者 梁亦贤 章喜林 《现代实用医学》 2024年第9期1151-1154,共4页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癌组织中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1(IFITM1)与内皮素A受体(ETAR)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NSCLC患者60例,采用实时定量逆转录PCR法检测患...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癌组织中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1(IFITM1)与内皮素A受体(ETAR)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NSCLC患者60例,采用实时定量逆转录PCR法检测患者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IFITM1和ETAR蛋白及mRNA水平,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癌组织IFITM1蛋白和mRNA水平均较癌旁组织高(均P <0.05)。不同分化程度、TNM分期和淋巴转移患者IFITM1 mRNA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低IFITM1水平组无病生存率高于高IFITM1水平组(P <0.05)。TNM分期Ⅲ期、高IFITM1 mRNA水平均为影响NSCL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 <0.05)。结论 IFITM1 mRNA水平会随着NSCLC患者分化程度的降低、TNM分期升高和淋巴转移而升高,且IFITM1 mRNA水平升高为影响NSCL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1 内皮A受体 病理 预后
下载PDF
三胎妊娠的3例新生儿同患Ⅴ型先天性成骨不全
15
作者 李雁彬 王玲 +3 位作者 陈晓文 苏衡 王萍 魏谋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77-779,共3页
本文报告了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5(interferon-induced transmembrane protein 5,IFITM5)基因杂合变异导致的Ⅴ型先天性成骨不全(osteogenesis imperfecta,OI)的1家系3例患儿。该三胞胎患儿分别在生后21、16和17 d以气促和多发骨折起病,... 本文报告了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5(interferon-induced transmembrane protein 5,IFITM5)基因杂合变异导致的Ⅴ型先天性成骨不全(osteogenesis imperfecta,OI)的1家系3例患儿。该三胞胎患儿分别在生后21、16和17 d以气促和多发骨折起病,入院体格检查时均见散在花斑纹、硬肿,三胞胎之二右手腕见数粒疱疹;三胞胎之小口腔可见散在疱疹、溃烂;合并新生儿败血症、休克、呼吸衰竭、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及颅内感染。全外显子测序检测到三胞胎患儿致病变异位于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5(interferon-induced transmembrane protein 5,IFITM5)编码基因的5'-非翻译区,1个碱基C转换成T(c.-14C>T)。IFITM5基因相关疾病为Ⅴ型OI,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结合IFITM5基因变异所致临床表型,3例患儿确诊为Ⅴ型OI。经过呼吸支持、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后三胞胎均顺利出院。出院后随访至3岁,三胞胎营养状况良好,大运动发育稍迟缓,均再发不同程度、不同部位的骨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骨不全 V型成骨不全 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5 新生儿 三胎妊娠
原文传递
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FITM3、IFI27表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
16
作者 薛亚琪 沙宁 武怡 《山东医药》 CAS 2023年第1期19-23,共5页
目的探讨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肺炎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3(IFITM3)、干扰素诱导蛋白27(IFI27)表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RSV肺炎患儿90例(观察组),其中病情程度低危28例、中危30例、高危32例,选择同期腹股沟斜疝... 目的探讨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肺炎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3(IFITM3)、干扰素诱导蛋白27(IFI27)表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RSV肺炎患儿90例(观察组),其中病情程度低危28例、中危30例、高危32例,选择同期腹股沟斜疝患儿40例(对照组),采集所有研究对象外周静脉血,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FITM3、IFI27表达,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1β、IL-6、TNF-α、IFN-γ,采用肺功能检测仪检测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pred)、FEV1/用力肺活量(FVC)。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RSV肺炎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FITM3、IFI27表达与血清IL-1β、IL-6、TNF-α、IFN-γ水平及FEV1%pred、FEV1/FVC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FITM3、IFI27表达对RSV肺炎的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FITM3、IFI27相对表达量及血清IL-1β、IL-6、TNF-α、IFN-γ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FEV1%pred、FEV1/FVC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1)。随着病情程度加重,RSV肺炎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FITM3、IFI27相对表达量及血清IL-1β、IL-6、TNF-α、IFN-γ水平逐渐升高,FEV1%pred、FEV1/FVC逐渐降低(P均<0.01)。RSV肺炎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FITM3、IFI27表达与血清IL-1β、IL-6、TNF-α、IFN-γ水平均呈正相关关系,与FEV1%pred、FEV1/FVC均呈负相关关系(P均<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FITM3、IFI27表达单独和联合预测RSV肺炎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56、0.763、0.837,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FITM3、IFI27表达联合预测RSV肺炎的AUC高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FITM3、IFI27表达单独(Z分别为2.096、2.115,P均<0.05)。结论RSV肺炎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FITM3、IFI27表达显著升高,二者表达与血清IL-1β、IL-6、TNF-α、IFN-γ水平均呈正相关关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FITM3、IFI27表达对RSV肺炎均有一定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 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3 干扰素诱导蛋白27 儿童
下载PDF
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1对猪源冠状病毒吸附宿主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颜可欣 邓治邦 +3 位作者 贺佳怡 袁琦超 王教顺 袁晓民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370-1380,共11页
为探索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1(interferon-inducible transmembrane protein 1,IFITM1)对猪源冠状病毒复制的影响,本研究选用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virus,TGEV)高致病毒株及其宿主细胞PK15作为研究对象。正常... 为探索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1(interferon-inducible transmembrane protein 1,IFITM1)对猪源冠状病毒复制的影响,本研究选用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virus,TGEV)高致病毒株及其宿主细胞PK15作为研究对象。正常PK15细胞接种TGEV后,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感染后不同时间点PK15细胞中一些干扰素刺激基因(interferon-stimulated genes,ISGs)的mRNA表达水平;利用慢病毒表达系统构建稳定表达和稳定干扰IFITM1表达的PK15细胞系。将一段靶向干扰猪源IFITM1的shRNA序列及猪源IFITM1全长,分别插入pLKO.1-EGFP-Puro载体及pLVML-Myc-MCS-IRES-Puro载体中,分别构建出pLKO.1-IFITM1shRNA-EGFP-Puro及pLVML-Myc-IFITM1-IRES-Puro重组质粒。将重组质粒与慢病毒包装质粒共转染293FT细胞后获得带有目的基因的重组慢病毒,慢病毒侵染PK15细胞后用嘌呤霉素进行筛选,获得稳定表达及稳定干扰IFITM1表达的PK15细胞系,分别命名为PK15-IFITM1及PK15-IFITM1-/-,并分别用实时荧光定量PCR、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IFITM1干扰效率及表达情况;TGEV接种PK15-IFITM1-/-和PK15-IFITM1,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细胞中TGEV的拷贝数。结果显示,PK15细胞接种TGEV后的48 h内,一些ISGs的mRNA水平均有所上升;PK15-IFITM1-/-细胞系的干扰效率为70%,PK15-IFITM1细胞系表达成功;在PK15-IFITM1-/-细胞系中,IFITM1的mRNA水平显著下调,促进了TGEV的复制。反之,在PK15-IFITM1细胞系中,TGEV的复制受到了抑制。但IFITM1的表达或缺失却不影响TGEV对PK15的吸附作用。总之,IFITM1对TGEV有显著的抗病毒作用,IFITM1不影响TGEV对PK15细胞的早期吸附,这为后续IFITM1抗冠状病毒机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1(IFITM1) 冠状病毒 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
下载PDF
miR-124-3p、IFITM3、半乳糖凝集素3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赵静 李良 郏莉莉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22年第7期598-601,共4页
目的:研究miR-124-3p、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3(IFITM3)、半乳糖凝集素3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病理科保存的肝癌组织标本78例作为肝癌组织组,同时选取同期在我院保存的癌旁组织(距肿瘤边缘>... 目的:研究miR-124-3p、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3(IFITM3)、半乳糖凝集素3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病理科保存的肝癌组织标本78例作为肝癌组织组,同时选取同期在我院保存的癌旁组织(距肿瘤边缘>5 cm)73例作为癌旁组织组,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癌旁组织与肝癌组织miR-124-3p、IFITM3、半乳糖凝集素3的表达量。结果:与癌旁组织组相比,肝癌组织组miR-124-3p表达量较低,IFITM3、半乳糖凝集素3表达量较高;与<50岁患者相比,≥50岁患者miR-124-3p表达量较低,IFITM3、半乳糖凝集素3表达量较高;与高分化相比,中分化、低分化患者miR-124-3p表达量较低,IFITM3、半乳糖凝集素3表达量较高;与TNM分期中Ⅰ~Ⅱ期患者相比,Ⅲ、Ⅳ期患者miR-124-3p表达量较低,IFITM3、半乳糖凝集素3表达量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miR-124-3p、IFITM3、半乳糖凝集素3表达量与肝癌的发生独立相关(P<0.05)。ROC分析miR-124-3p、IFITM3、半乳糖凝集素3预测肝癌的曲线面积分别为0.841、0.721、0.691。结论:肝癌组织中miR-124-3p表达量较低,IFITM3、半乳糖凝集素3表达量较高,患者年龄越大、分化程度越低、TNM分期越高,miR-124-3p表达量越低,IFITM3、半乳糖凝集素3表达量越高,三者均是肝癌的风险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3 半乳糖凝集3 肝癌组织 分化程度
下载PDF
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1协同干扰素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 被引量:2
19
作者 何敬东 张振书 +3 位作者 肖冰 周高速 张以洋 耿焱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705-707,716,共4页
目的:研究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1(interferon induced transmembrane protein 1,IFITM1)协同干扰素对结肠癌细胞株SW480增殖的影响。方法:将IFITM1基因亚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EGFP-C3,IFITM1/pEGFP-C3重组质粒转染结肠癌细胞株SW480,G418... 目的:研究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1(interferon induced transmembrane protein 1,IFITM1)协同干扰素对结肠癌细胞株SW480增殖的影响。方法:将IFITM1基因亚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EGFP-C3,IFITM1/pEGFP-C3重组质粒转染结肠癌细胞株SW480,G418 500mg/L筛选阳性克隆细胞。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及RT-PCR检测IFITM1的表达。实验设pEGFP- C3/SW 480组、IFITM1/SW 480组、IFITM1/anti-IFITM1/SW 480、空白组,除空白组外,每组加入IFN_(-α) 1000 U/mL。MTT检测细胞的增殖性。结果:IFITM1/pEGFP-C3重组质粒转染SW480细胞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到绿色荧光融合蛋白位于细胞膜周围,RT-PCR在IFITM1/SW 480细胞中检测到IFITM1 mRNA表达,SW 480细胞及pEGFP-C3/SW480细胞中未见IFITM1 mRNA表达。MTT分析细胞增殖示pEGFP-C3/SW 480组、IFITM1/SW 480组、IFITM1/anti-IFITM1/SW 480组的D_(570mm)处值分别0.745±0.0267、0.346±0.0316、0.696±0.0613,空白组的D_(570mm)值是0.835±0.0362,IFITM1/SW 480细胞增殖比pEGFP-C3/SW 480细胞及IFITM1/anti-IFITM1/SW 480细胞低(P<0.05)。而pEGFP-C3/SW 480细胞的增殖与IFITM1/anti-IFITM1/SW 480细胞增殖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IFITM1可协同IFN-α抑制SW 480细胞体外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肿瘤 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1 细胞增殖 转染
下载PDF
IFIT 1和IFITM 3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中的表达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莉 吴春林 +1 位作者 邓小艳 胡雅君 《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 2020年第9期22-26,I0003,共6页
目的检测子宫内膜异位症(以下简称内异症)患者异位、在位内膜组织中干扰素诱导蛋白-1(interferon-induced protein with tetratricopetide repeats 1,IFIT 1)、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3(interferon-induced transmembrane protein 3,IFITM... 目的检测子宫内膜异位症(以下简称内异症)患者异位、在位内膜组织中干扰素诱导蛋白-1(interferon-induced protein with tetratricopetide repeats 1,IFIT 1)、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3(interferon-induced transmembrane protein 3,IFITM 3)表达,并探究其对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的增殖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10月于武汉市第一医院就诊并行腹腔镜或开腹手术治疗、术后经病理证实为内异症的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选取其在位内膜及异位内膜组织分别为在位内膜组与异位内膜组;选取同期因子宫肌瘤或宫颈病变行子宫切除术、病理证实为正常子宫内膜的患者74例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组织中IFIT 1 mRNA、IFITM 3 mRNA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织中IFIT 1、IFITM 3蛋白表达,采用CCK-8法检测IFIT 1、IFITM 3在子宫内膜异位间质细胞分裂增殖中的作用;分析内异症患者在位内膜组织、异位内膜组织中IFIT 1 mRNA、IFITM 3 mRNA表达水平相关性。结果内异症异位内膜组中IFIT 1 mRNA、IFITM 3 mRNA表达水平及其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内异症在位内膜组和对照组,内异症在位内膜组中IFIT 1 mRNA、IFITM 3 mRNA表达水平及其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异症患者在位内膜组织、异位内膜组织中IFIT 1 mRNA、IFITM 3 mRNA表达水平均呈正相关(r=0.534、0.574,P<0.05);IFIT 1、IFITM 3可促进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的增殖和分裂,该作用随着IFIT 1、IFITM 3剂量的增加而增强;当IFIT 1、IFITM 3剂量增加到10μg/L时,其促进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的增殖和分裂作用是对照组的1.86和1.88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FIT 1、IFITM 3在内异症异位内膜组织、在位内膜组织中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且对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的增殖和分裂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异位症 异位内组织 在位内组织 干扰素诱导蛋白-1 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3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