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困境与出路─—全球问题与人地共生 被引量:19
1
作者 潘玉君 李天瑞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1-9,共9页
即将跨入21世纪的人类正面临着工业文明所带来的不良后果:社会经济发展同人口增长、资源消耗、环境退化之间的矛盾。其根源在于人地冲突。而解决的基本出路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协调共生。
关键词 生态环境 人地共生 环境地理学
下载PDF
可持续发展教育演进逻辑与未来趋势——基于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系列报告的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岳伟 李文娟 《比较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11,33,共10页
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促进解决多重全球性危机的关键。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全力推动下,可持续发展教育历经了“为了保护环境的教育”“为了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为了构建公平且可持续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和“为了实现人与地球... 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促进解决多重全球性危机的关键。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全力推动下,可持续发展教育历经了“为了保护环境的教育”“为了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为了构建公平且可持续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和“为了实现人与地球共生共存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四个阶段,呈现出从促进环境保护到实现生态、社会与经济正义,从普及可持续发展教育到重构可持续发展教育体系,从实现所有人的可持续发展转向人与地球的关怀共生三重特征。未来,可持续发展教育将迈向教育核心,坚持对地球未来负责的长期愿景,以技术革新为契机促进自身结构性变革,并依托多中心主体行动模式常态化实现在地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全球性危机 人地共生
原文传递
人地关系的科学演进 被引量:4
3
作者 郝成元 吴绍洪 杨勤业 《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3,共3页
人地关系理论研究始终是地理学研究的重大核心领域和内容。纵观人地关系的科学发展历程,从古代人类被动占很大成分、带有古朴辩证法特征的“天人合一”,到现在具有完善唯物辩证法的“可持续发展”,经历了巨大的物质和意识变革。未来人... 人地关系理论研究始终是地理学研究的重大核心领域和内容。纵观人地关系的科学发展历程,从古代人类被动占很大成分、带有古朴辩证法特征的“天人合一”,到现在具有完善唯物辩证法的“可持续发展”,经历了巨大的物质和意识变革。未来人地关系发展趋势,是以人类的科学主观能动性为其最大特征的人地逐渐趋向融合的“人地共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地关系 天人合一 可持续发展 人地共生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视角下新型矿业开发的理论依据与实践路径
4
作者 傅若云 《新丝路》 2024年第7期253-255,共3页
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视角下分析传统矿业开发在人地关系、实践活动、价值追求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自然观念、生产方式、价值取向等角度为新型矿业开发模式寻找理论支撑,并从理念、技术、制度、文化方面探索新型矿业开发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矿业开发 “两山”理念 人地共生
下载PDF
人地共生视角下的特色保护类村庄发展模式探讨
5
作者 耿艺玮 杨章贤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5期67-68,共2页
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指导理念之一,人地共生的发展理念能够妥善地处理好特色保护类村庄保护与开发的辩证统一关系,从而降低二者之间的矛盾,探索出村庄建设与自然保护双赢的发展模式。文章从特色保护类村庄保护与开发活动之间的冲突与矛... 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指导理念之一,人地共生的发展理念能够妥善地处理好特色保护类村庄保护与开发的辩证统一关系,从而降低二者之间的矛盾,探索出村庄建设与自然保护双赢的发展模式。文章从特色保护类村庄保护与开发活动之间的冲突与矛盾的空间、利益、活力、政策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并以此提出了空间复合、利益渗透、多元运维、协同治理四项发展策略,构建生命、利益、安全、发展四个维度的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地共生 特色保护类村庄 保护与开发 发展模式
下载PDF
人地共生视角下生态系统服务与民生福祉耦合关系及模拟预测研究——以桂西南喀斯特—北部湾为例
6
作者 谢薇薇 胡宝清 张礼黎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83-591,共9页
生态系统服务与民生福祉耦合协调发展是区域生态系统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以桂西南喀斯特—北部湾为例,基于修正模型、综合评价模型及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与民生福祉水平及二者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2005—202... 生态系统服务与民生福祉耦合协调发展是区域生态系统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以桂西南喀斯特—北部湾为例,基于修正模型、综合评价模型及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与民生福祉水平及二者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2005—2020年桂西南喀斯特—北部湾ESV降低,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空间特征;民生福祉达到高水平;ESV与民生福祉的耦合协调性增强,空间分布与ESV西北高、东南低的特征一致;2025—2035年ESV呈降低趋势,民生福祉、二者耦合协调性均增强,但需采取措施应对ESV降低的风险。提出了落实建设用地与生态用地的占补调整,加强沿海防护林建设和引导资本将生态价值充分转化为经济、文化价值等建议,以实现生态可持续与人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地共生 ESV 民生福祉 预测 桂西南喀斯特—北部湾
下载PDF
农业公园景观规划的理论与方法探析——以重庆市黔江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为例 被引量:22
7
作者 秦华 易小林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5年第8期282-285,共4页
农业公园兼有农业的内涵与园林的特征,在进行农业公园景观规划时,应根据其特殊性综合考虑。以重庆市黔江生态农业观光园区规划为例,探讨了按照“人地共生”模式,遵循乡土化、人性化、实惠化、美观化与高效化理念为出发点的景观规划理论... 农业公园兼有农业的内涵与园林的特征,在进行农业公园景观规划时,应根据其特殊性综合考虑。以重庆市黔江生态农业观光园区规划为例,探讨了按照“人地共生”模式,遵循乡土化、人性化、实惠化、美观化与高效化理念为出发点的景观规划理论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 黔江生态农业观光园 农业公园景观规划 人地共生”模式 乡土化 人性化 实惠化 美观化 高效化
下载PDF
乡村“人地共生”景观单元认知框架 被引量:9
8
作者 王竹 王珂 +1 位作者 陈潇玮 郑媛 《风景园林》 2020年第4期69-73,共5页
针对当前中国浙北乡村经济发达地区半城市化乡村的乡村景观营建同质化、偏重外观审美、忽略内生动力等问题,基于乡村“人地关系”的概念与“单元系统”理论,建立乡村“人地共生”景观单元的认知框架,提出以村域为景观生成与演变的单元... 针对当前中国浙北乡村经济发达地区半城市化乡村的乡村景观营建同质化、偏重外观审美、忽略内生动力等问题,基于乡村“人地关系”的概念与“单元系统”理论,建立乡村“人地共生”景观单元的认知框架,提出以村域为景观生成与演变的单元。通过“单元系统—单元自成”程序的调控,明确村域景观特征在人地互动作用下的空间生成与演变机制,并建构了乡村景观营建在村域尺度上的基本模式。首次从较小的村域尺度和人地互动的内生动力视角研究乡村景观的生成与演变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乡村景观 人地共生”景观单元 村域景观演变 认知框架 单元理论
下载PDF
文明转型与价值重铸——可持续发展的人道主义思考
9
作者 俞厚未 《四川环境》 2002年第4期45-47,共3页
本文通过对人道主义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剖析 ,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内涵和实质对人道主义思想精神内核的质疑 ,指出现代工业文明价值指针的片面所在 ,提出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人类应该重新审视自然与人的关系 ,践行“协调”... 本文通过对人道主义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剖析 ,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内涵和实质对人道主义思想精神内核的质疑 ,指出现代工业文明价值指针的片面所在 ,提出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人类应该重新审视自然与人的关系 ,践行“协调”与“和谐”的人地共生论 ;应该重新审视自然的宽泛价值 ,认识“非资源”的非经济价值 ,从而实现文明取向和价值评判上的转型与重铸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人道主义 文明转型 协调 人地共生
下载PDF
广州城市绿地特征及其人地共生规律探讨
10
作者 郑芷青 《广州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3年第2期86-93,共8页
本文对广州市区绿地质量、空间分布特征以及人地共生规律问题进行探讨。结果认为:本区绿化质量下降,覆盖率编低、种类减少,结构简单,类型单一。绿地分布不均匀,新城区优于老城区,丘陵台地优于平原地区,而且大量集中在城区北、东... 本文对广州市区绿地质量、空间分布特征以及人地共生规律问题进行探讨。结果认为:本区绿化质量下降,覆盖率编低、种类减少,结构简单,类型单一。绿地分布不均匀,新城区优于老城区,丘陵台地优于平原地区,而且大量集中在城区北、东北面。绿地面积、质量、分布特征与城市环境质量要求不相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市 绿地特征 人地共生规律 绿地质量 空间分布 覆盖率 城市生态环境
下载PDF
美丽中国建设的理论基础与评估方案探索 被引量:79
11
作者 方创琳 王振波 刘海猛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19-632,共14页
美丽中国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也是落实到2030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的中国实践。党和国家针对"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对建设美丽中国做出了战略部署,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进一步提出了美... 美丽中国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也是落实到2030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的中国实践。党和国家针对"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对建设美丽中国做出了战略部署,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进一步提出了美丽中国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但目前对美丽中国建设的理论基础、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标准及建设成效等问题并不清晰。本文从广义和狭义视角提出了美丽中国建设的基本内涵,将人地和谐共生论、五维一体美丽论作为美丽中国建设的核心理论基础,进一步构建了包括生态环境、绿色发展、社会和谐、体制完善、文化传承等5个维度的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指标体系,运用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HDI)测评方法,对2016年中国341个地级市(州)的美丽中国建设成效进行了科学评估。结果显示,美丽中国建设的综合美丽指数(中科美丽指数)平均值为0.28,总体处于偏低水平,生态环境美丽指数、绿色发展美丽指数、社会和谐美丽指数、体制完善美丽指数和文化传承美丽指数分别为0.6、0.22、0.29、0.22和0.07,分项指数值均较低,且地域发展差异较大,说明美丽中国建设进程总体缓慢且不平衡。为了高质量、高标准地贯彻落实美丽中国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建议构建并发布通用的美丽中国建设进程评估体系,对美丽中国建设进程开展动态监测与阶段性综合评估,编制并发布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技术标准,做好美丽中国建设综合区划,分区域因地制宜地开展美丽中国样板区建设试点,并把美丽中国建设成效纳入各级政府考核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丽中国 理论基础 人地和谐共生 评估指标体系 中科美丽指数 评估方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