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79篇文章
< 1 2 9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地形起伏度及其与人口分布的相关性 被引量:428
1
作者 封志明 唐焰 +1 位作者 杨艳昭 张丹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073-1082,共10页
基于人居环境自然评价的需要,运用GIS技术,采用窗口分析等方法,提取了基于栅格尺度(10km×10km)的中国地形起伏度,并从比例结构、空间分布和高度特征3个方面系统分析了中国地形起伏度的分布规律及其与人口分布的相关性。研究表明:... 基于人居环境自然评价的需要,运用GIS技术,采用窗口分析等方法,提取了基于栅格尺度(10km×10km)的中国地形起伏度,并从比例结构、空间分布和高度特征3个方面系统分析了中国地形起伏度的分布规律及其与人口分布的相关性。研究表明:中国的地形起伏度以低值为主,63%的区域低于1(相对高差≤500m);空间分布呈现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的格局;随着经度和纬度增高,地形起伏度呈逐渐下降趋势,28oN、35oN、42oN纬线和85oE、102oE、115oE经线上的地形起伏度符合中国三大阶梯的地貌特征;随着海拔高度增加,地形起伏度呈现逐渐升高趋势。实证分析表明:中国的地形起伏度与人口密度有较好的对数拟合关系,拟合度高达0.91;全国85%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地形起伏度小于1的地区,在地形起伏度大于3的地区居住的人口总数只占全国0.57%。中国地形起伏度与人口分布的相关性区域差异显著,东北、华北、华中和华南等地相关性显著,内蒙古与青藏地区几乎不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起伏度 人口分布 GIS 中国
下载PDF
生产集中、人口分布与地区经济差异 被引量:176
2
作者 李国平 范红忠 《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79-86,共8页
动、静态比较分析发现 ,我国生产的极化作用不高 ,人口的极化作用过低。我国地区经济差距的主要原因是生产向东部地区不断集中的同时 ,人口没有相应地向那里集中 ,造成核心发达区域生产与人口分布高度失衡。鼓励中西部贫困人口向东部尤... 动、静态比较分析发现 ,我国生产的极化作用不高 ,人口的极化作用过低。我国地区经济差距的主要原因是生产向东部地区不断集中的同时 ,人口没有相应地向那里集中 ,造成核心发达区域生产与人口分布高度失衡。鼓励中西部贫困人口向东部尤其是东部核心区域流动 ,是解决我国地区经济差距的有效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地区经济差异 生产集中度 人口分布 经济差距 核心发达区域 日本
原文传递
从政策生育率看中国生育政策的多样性 被引量:174
3
作者 郭志刚 张二力 +1 位作者 顾宝昌 王丰 《人口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10,共10页
以政策生育率为量化指标以期具体地反映我国的生育政策在地区分布、人口分布和地理分布上的多样性。本文的分析表明 ,1 3~ 1 5之间的政策生育率都在全国占主导地位 ,全国人口的大多数处于 1 3~ 2 0之间的政策生育率地区 ,实行“1... 以政策生育率为量化指标以期具体地反映我国的生育政策在地区分布、人口分布和地理分布上的多样性。本文的分析表明 ,1 3~ 1 5之间的政策生育率都在全国占主导地位 ,全国人口的大多数处于 1 3~ 2 0之间的政策生育率地区 ,实行“1 5孩”生育政策的人口占全国的一半以上。从本文可以得出结论 ,在鼓励“少生”的总原则下 ,从当地的实际出发 ,全国各地的生育政策呈现出相当多样化的情况 ,把中国的生育政策笼统地归结为是一个不加区别的、全国一律的“一孩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策生育率 中国 生育政策 “一孩政策” 人口分布 多样性 计划生育工作
原文传递
基于土地利用的中国人口密度模拟 被引量:159
4
作者 田永中 陈述彭 +4 位作者 岳天祥 朱莉芬 王英安 范泽孟 马胜男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83-292,共10页
土地利用数据综合了影响人口分布的众多因素的信息。根据分县控制、分城乡、分区建模的思路,建立基于土地利用的中国1km栅格人口模型。对农村人口采用线性加权模型进行模拟,根据全国12个农业生态区内人口与各类农业用地之间的相关关系... 土地利用数据综合了影响人口分布的众多因素的信息。根据分县控制、分城乡、分区建模的思路,建立基于土地利用的中国1km栅格人口模型。对农村人口采用线性加权模型进行模拟,根据全国12个农业生态区内人口与各类农业用地之间的相关关系选取指标,采用逐步回归计算各指标的回归系数,并结合土地的生产力及其与人口的相关性,确定各指标的加权系数。对城市人口,建立基于城镇规模的人口距离衰减加幂指数模型。结果分析表明,“胡焕庸”线以东人口占全国的94.58%,人口密度是该线以西的21倍;东部人口集中于黄淮海地区、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东北平原及沿海地区,东南沿海又表现为“点轴”分布的特点。验证表明,模拟结果具有较高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人口分布 人口模型 人口密度
下载PDF
近20年来北京都市区人口增长与分布 被引量:157
5
作者 冯健 周一星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903-916,共14页
利用第5次人口普查数据,研究1982~2000年北京都市区人口增长与分布规律.首先分析都市区人口增长特征,并提炼不同阶段人口增长的空间模型,发现: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人口郊区化,在90年代幅度加大;80年代北京都市区人口空间增长过程的相... 利用第5次人口普查数据,研究1982~2000年北京都市区人口增长与分布规律.首先分析都市区人口增长特征,并提炼不同阶段人口增长的空间模型,发现: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人口郊区化,在90年代幅度加大;80年代北京都市区人口空间增长过程的相似性大于差异性,整体上呈现出一定的同质性特点;而90年代则差异性大于相似性,异质性特征日渐突出.继而,通过数学模型的回归研究北京都市区人口分布及空间结构的演化趋势.单核心模型的同归表明,Clark模型在拟合北京城市人口分布方面占据优势,而Smeed模型拟合都市区人口分布的效果更好,参数变化说明当前郊区化的主体仍属'近郊化'.多核心模型的回归表明,1990年都市区双中心结构刚刚发育,2000年多核心结构比较明显但并不成熟;主要的次中心在影响人口分布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近20年来,基于人口分布的北京都市区空间结构渐趋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市区人口 人口增长 人口分布 增长特性 空间模型 分布模型 人口密度
下载PDF
胡焕庸线两侧人口的空间分异性及其变化 被引量:142
6
作者 李佳洺 陆大道 +2 位作者 徐成东 李扬 陈明星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48-160,共13页
胡焕庸线作为人地关系的重要地理大发现之一,揭示了中国人口分布东密西疏的重要特征,是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对社会的重要贡献之一。本文采用地理探测器等定量方法,以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对胡焕庸线两侧人口分布的分异性特征进行了深入讨论... 胡焕庸线作为人地关系的重要地理大发现之一,揭示了中国人口分布东密西疏的重要特征,是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对社会的重要贡献之一。本文采用地理探测器等定量方法,以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对胡焕庸线两侧人口分布的分异性特征进行了深入讨论,并尝试解释中国人口分布特征变化的原因及其机制。结果表明:1胡焕庸线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人口分界线仍基本保持稳定,但从空间统计学分异特征来看该分界线仍可进一步优化调整;2胡焕庸线两侧内部人口集聚模式发生着明显变化,东南半壁人口分布由改革开放之前和初期的相对均衡状态,转变为以长三角、珠三角等少数区域为中心的集聚模式;而西北半壁人口分布的集聚程度则趋于下降;3从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看,尽管总体上,经济发展类因素对于人口空间分布影响不断增强,但三大阶梯等自然地理本底条件依然对中国人口分布有着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焕庸线 人口分布 空间分异性 集聚 扩散 地理探测器
原文传递
基于人口分布与土地利用关系的人口数据空间化研究——以西藏自治区为例 被引量:127
7
作者 廖顺宝 李泽辉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59-665,共7页
土地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产物,人口分布与土地利用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根据1999年全国市县统计人口数据与各市县土地利用类型指数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各市县平均人口密度与各市县各类土地利用指数的复相关系数为0.82,在西藏、青海和海南... 土地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产物,人口分布与土地利用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根据1999年全国市县统计人口数据与各市县土地利用类型指数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各市县平均人口密度与各市县各类土地利用指数的复相关系数为0.82,在西藏、青海和海南3省区,复相关系数均达到0.99。以西藏自治区为例,根据市县人口密度与土地利用指数及数字高程的相关关系建立了人口数据空间化模型,并计算出西藏自治区1km×1km分辨率的栅格人口数据。在被选作验证区的3县37个乡镇中,用模型计算出的各乡镇人口密度与各乡镇的实际人口密度的相关系数为0.88。因此,土地利用信息是进行市县级人口统计数据空间化的重要参数,利用土地利用与人口分布之间客观存在的关系可以进行市县级人口统计数据的空间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人口数据 空间化 西藏 人口分布
下载PDF
中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90
8
作者 冯健 周一星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04-315,共12页
在介绍中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概念与研究过程的基础上,从人口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内部的经济空间结构、城市内部的社会空间结构以及郊区化研究4个方面,回顾了中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的最新进展。文章最后分析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在介绍中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概念与研究过程的基础上,从人口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内部的经济空间结构、城市内部的社会空间结构以及郊区化研究4个方面,回顾了中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的最新进展。文章最后分析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的中西差距,并指出:第五次人口普查为新时期中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机遇;伴随着中国经济成功转型,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研究重点正在转变;中国城市郊区化理论与城市内部空间重构理论等需要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空间结构 人口分布 城市形态 郊区化
下载PDF
基于乡镇尺度的中国25省区人口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18
9
作者 柏中强 王卷乐 +1 位作者 杨雅萍 孙九林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229-1242,共14页
人口空间分布具有典型的尺度特征,精细尺度的人口分布是当前人口地理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乡镇(街道)是中国人口普查数据公开发布的最小行政单元,乡镇级人口密度计算及其分布特征研究能够更客观、精细地刻画中国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和态... 人口空间分布具有典型的尺度特征,精细尺度的人口分布是当前人口地理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乡镇(街道)是中国人口普查数据公开发布的最小行政单元,乡镇级人口密度计算及其分布特征研究能够更客观、精细地刻画中国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和态势,为促进中国人口的合理优化布局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本文收集处理了2000年中国2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乡镇(街道)级行政边界数据,基于第五次人口普查乡镇(街道)人口统计数据,计算了乡镇级平均人口密度。采用Lorenz曲线、空间分析及样带分析的方法,分析了研究区乡镇(街道)人口分布的疏密结构、空间集聚性、纬向和经向规律。利用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分省探究了地形起伏度、水网密度、路网密度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利用夜间灯光指数表征)等4个因素对于乡镇级人口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1乡镇级平均人口密度能够有效区分出县域内部的人口密度高低差异,整体不均衡性高于基于县级平均人口密度的研究结果;2乡镇(街道)人口分布总体规律是西北稀疏东南密集,同时,东南密中有疏,西北疏中有密;3乡镇(街道)人口分布的经纬向规律变异较大,既受中国三级阶梯地貌大势的影响,也受局部微地形及区域中心城市的影响,并和海岸线、交通枢纽及大江大河的分布具有一定的空间耦合性。4乡镇级平均人口密度与地形起伏度、水网密度、路网密度及夜间灯光指数等显著相关,省级平均相关系数分别为-0.56、0.28、0.61、0.69。5在乡镇尺度上,地形条件及区域发展水平对辽、吉、京、津、沪、冀、豫、陕、晋、鲁、皖、苏、湘、鄂、赣、浙、闽、粤、琼等省份的人口分布具有较强的决定作用。6对于藏、青、蒙、滇、黔等5省或自治区,需要引入更多的自然环境及社会因素来解释其人口分布的特殊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分布 乡镇尺度 格局特征 影响因素 中国
原文传递
胡焕庸线两侧的人口分布与城镇化格局趋势——尝试回答李克强总理之问 被引量:113
10
作者 陈明星 李扬 +2 位作者 龚颖华 陆大道 张华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79-193,共15页
2014年11月底,李克强总理在国家博物馆参观人居科学研究展时,向社会和科学界提出了关于"胡焕庸线"的问题,很多媒体称之为"总理之问","胡焕庸线"也因此成为时下受到高度关注的一个热词,就此开展了热烈讨... 2014年11月底,李克强总理在国家博物馆参观人居科学研究展时,向社会和科学界提出了关于"胡焕庸线"的问题,很多媒体称之为"总理之问","胡焕庸线"也因此成为时下受到高度关注的一个热词,就此开展了热烈讨论并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见解。针对这样的认识困境,本文首先梳理了胡焕庸线的由来,是由著名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于1935年提出,提出的背景是当时对国内人口是否过剩的大讨论。基于"一普"、"五普"和"六普"等人口数据和Arc GIS平台,分析了胡焕庸线东南半壁和西北半壁的人口规模、比重和密度变化,数据显示人口城镇化和人口迁移并没有改变胡焕庸线确定的人口分布格局。据此提出胡焕庸线揭示的人口东密西疏格局在较长时期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城市群主要位于胡焕庸线东南半壁的格局在较长时期也不会发生变化,胡焕庸线不可破的原因是由气候等综合自然地理条件决定的。同时,本文认为总理关心的核心问题是"有解"的,通过积极的政策引导和合理的空间组织,西部地区完全可以实现更高水平的现代化和更好质量的城镇化,中部亦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焕庸线 总理之问 人口分布 城镇化 格局 趋势
原文传递
中国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空间一致性研究 被引量:106
11
作者 封志明 刘晓娜 《人口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11,共9页
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备受瞩目。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构建人口经济一致性系数和人口经济偏离度指数等指标,定量分析与评价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分县、分省、四大地区及全国,不同时空尺度的人口分布... 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备受瞩目。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构建人口经济一致性系数和人口经济偏离度指数等指标,定量分析与评价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分县、分省、四大地区及全国,不同时空尺度的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的空间一致性。研究表明:2000~2010年,中国分县人口集聚程度高于经济集聚水平,人口集聚呈现出显著的经济导向性,人口集聚与经济集聚表现出向好趋势;2000~2010年,中国分省人口经济一致性程度呈增强趋势,受经济差距缩小影响,省际一致性差距在缩小;1978~2010年,东部地区人口经济一致性程度基本稳定,中部保持最优,西部呈减弱态势,东北呈增强特征,全国人口经济空间一致性程度总体呈减弱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分布 经济发展 多尺度 人口经济一致性系数 人口经济偏离度指数
下载PDF
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变动与人口迁移形势——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 被引量:89
12
作者 张善余 曾明星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7-25,共9页
本文基于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分析了近年中国少数民族的人口分布特点和变动趋势:主要 分布在西部地区,人口分布重心继续向西移动;大多数少数民族都高度集中于传统区域内,但集中 程度已趋于减小;农业人口占绝对优势,城镇化水平很低;... 本文基于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分析了近年中国少数民族的人口分布特点和变动趋势:主要 分布在西部地区,人口分布重心继续向西移动;大多数少数民族都高度集中于传统区域内,但集中 程度已趋于减小;农业人口占绝对优势,城镇化水平很低;人口迁移流动率较低,人口分布相对凝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水平 流动率 变动趋势 农业人口 集中程度 绝对优势 西部地区 第五次人口普查 人口分布 少数民族人口
原文传递
中国分县地形起伏度及其与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的相关性 被引量:97
13
作者 封志明 张丹 杨艳昭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46-151,160,共6页
地形条件是影响区域人口分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子之一。中国的县域地形起伏度呈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且以低值为主,50%以上的县域单元地形起伏度在1以下(绝对起伏不超过1 000m),较好地表达了我国地形呈三级阶梯分布的空... 地形条件是影响区域人口分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子之一。中国的县域地形起伏度呈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且以低值为主,50%以上的县域单元地形起伏度在1以下(绝对起伏不超过1 000m),较好地表达了我国地形呈三级阶梯分布的空间特征。2005年全国7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地形起伏度小于1的县域,经济发展向低起伏度地区明显集中,地形起伏度在1以下县域的GDP占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的85.41%,相对于人口分布,经济发展向低起伏度地区集中的趋势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起伏度 人口分布 经济发展 县域 中国
原文传递
1935-2010年中国人口分布空间格局及其演变特征 被引量:97
14
作者 杨强 李丽 +2 位作者 王运动 王心源 陆应诚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547-1560,共14页
在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等因素影响作用下,中国东西部人口分布与社会经济长期处于不平衡的发展态势。采用人口分布结构指数、基尼系数、重心迁移、空间自相关等方法,以中国1935-2010年6期人口普查县级统计数据为数据源,实现人口密度分界... 在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等因素影响作用下,中国东西部人口分布与社会经济长期处于不平衡的发展态势。采用人口分布结构指数、基尼系数、重心迁移、空间自相关等方法,以中国1935-2010年6期人口普查县级统计数据为数据源,实现人口密度分界线的空间刻画和中国人口分布的时空分析。结果表明:受社会历史、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影响,中国人口空间分布的时空演变特征差异相对明显;尽管人口分布的均衡性发展态势不断增强,但总体空间格局并未发生明显的改变;胡焕庸线至今仍能很好地概括中国人口东南地狭人稠、西北地广人稀的空间格局,但该线西侧的甘肃、宁夏、内蒙古等人口密度超过50人/km2的区域面积呈现增长的趋势,且持续向西北扩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焕庸线 人口分布 空间格局 时空演变
原文传递
对上海城市人口分布变动与郊区化的探讨 被引量:56
15
作者 高向东 江取珍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6-69,89,共5页
对上海中心城区市民大搬迁的数量进行了研究 ,分析了市民大搬迁的原因和利弊得失 ,提出上海城市人口分布的未来变化趋势。
关键词 大城市 人口分布 郊区化 上海
下载PDF
基于GIS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地形起伏度与人口分布研究 被引量:80
16
作者 周自翔 李晶 任志远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951-957,共7页
地形起伏度作为影响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人居环境自然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小尺度人居环境自然评价方面也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实际应用价值。基于关中-天水经济区栅格数字高程模型,采用窗口分析等方法,利用ArcGIS软件空间分析模... 地形起伏度作为影响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人居环境自然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小尺度人居环境自然评价方面也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实际应用价值。基于关中-天水经济区栅格数字高程模型,采用窗口分析等方法,利用ArcGIS软件空间分析模块中的邻域分析,提取了基于栅格尺度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地形起伏度,并从比例结构、空间分布和高度特征3个方面系统分析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地形起伏度的分布规律及其与人口分布的相关性。研究结果为:①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地形起伏度以中低值为主,地形起伏度小于2.4的区域占总面积的96.66%,其中平地比例占总体的32.4%;地形起伏度越高的地区,平地比例越低,反之亦然。②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地形起伏度呈现南北高中间低的空间格局,最高值为宝鸡市太白县,最低值为关中平原;经度上的变化规律不是很明显,纬度上的地形起伏度无论从南到北还是从北到南都是先下降后增高的。③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地形起伏度呈现逐渐升高趋势,但变化幅度不大。④地形起伏度对区域人口分布有较强的影响,关中-天水经济区近90%的人口居住在地形起伏度小于1.5的地区,人口密度与地形起伏度的曲线拟合度非常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关中-天水经济区 地形起伏度 人口分布
下载PDF
中国人口分布及空间相关分析 被引量:65
17
作者 刘德钦 刘宇 薛新玉 《测绘科学》 CAS CSCD 2004年第B12期76-79,共4页
利用2000年人口普查信息,介绍了在人口地理信息系统中,通过三维模型显示,罗伦斯曲线,人口重心和人口潜力等方法,分析中国人口分布的特征。在此基础上,用空间相关方法对人口分布的现象进行分析,揭示了其空间地理分布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 人口分布 空间自相关 人口潜力 人口重心
下载PDF
中国人口分布及空间相关分析 被引量:56
18
作者 刘德钦 刘宇 薛新玉 《遥感信息》 CSCD 2002年第2期2-6,T001,共6页
利用 2 0 0 0年人口普查信息 ,介绍了在人口地理信息系统中 ,通过三维模型显示 ,罗伦斯曲线 ,人口重心和人口潜力等方法 ,分析中国人口分布的特征。在此基础上 ,用空间相关方法对人口分布的现象进行分析 。
关键词 中国 人口分布 空间自相关 人口潜力 人口重心 人口普查
下载PDF
山西省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被引量:68
19
作者 郭文炯 安祥生 王尚义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54-458,共5页
不均衡性是人口与经济分布的最基本属性,人口与经济的空间集中化是区域发展的内在规律。通过对山西省人口与经济分布在中、东、西三大地带及分市县层次上的相关关系及动态演进的多侧面分析,表明:山西省人口与经济分布不均衡性明显,人口... 不均衡性是人口与经济分布的最基本属性,人口与经济的空间集中化是区域发展的内在规律。通过对山西省人口与经济分布在中、东、西三大地带及分市县层次上的相关关系及动态演进的多侧面分析,表明:山西省人口与经济分布不均衡性明显,人口经济活力中部强,而东西部山区弱;动态演化总体上具有向中部地带集聚的趋势,符合区域发展的基本规律。但是,1990年以来又有分散化发展的趋势,特别是西部丘陵山区人口与经济动态呈逆向演化态势,是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21世纪初,应进一步实施人口与经济空间集中化战略,建立起人口、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区域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 人口分布 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 空间集中化战略 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 经济关系
下载PDF
90年代上海中心城人口分布及其变动趋势的模型研究 被引量:58
20
作者 沈建法 王桂新 《中国人口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45-52,共8页
本文主要根据数学模型,对1990~1997年间上海中心城①的人口分布及其变化趋势进行了定量研究。发现在该期间,上海中心城的人口分布基本符合负指数函数分布模式;中心城的人口分布发生了显著变化,市中心点人口密度下降40%,人口密度... 本文主要根据数学模型,对1990~1997年间上海中心城①的人口分布及其变化趋势进行了定量研究。发现在该期间,上海中心城的人口分布基本符合负指数函数分布模式;中心城的人口分布发生了显著变化,市中心点人口密度下降40%,人口密度斜率减小约35%,城市半径上人口分布的“重心点”由离市中心点3公里向外推进到4.6公里;上海中心城人口分布的变化,在时间上以1995~1997年发展速度比较快,在空间上以东、西两个方向,特别是向东方向的推进力度比较大;上海中心城人口分布的“均衡化”、合理化变动,将进一步为上海城市的未来发展开创新的“潜力”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 人口分布 变动趋势 发展速度 合理化 推进 中心 均衡化 方向 重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9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