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6,54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机制与规律性分析 被引量:730
1
作者 黄金川 方创琳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11-220,共10页
本文分析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交互耦合机制 ,采用代数学和几何学两种方法对环境库兹涅茨 (KUZNETS)曲线和城市化对数曲线进行逻辑复合 ,推导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的数理函数和几何曲线 ,揭示出区域生态环境随城市化的发展存在先... 本文分析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交互耦合机制 ,采用代数学和几何学两种方法对环境库兹涅茨 (KUZNETS)曲线和城市化对数曲线进行逻辑复合 ,推导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的数理函数和几何曲线 ,揭示出区域生态环境随城市化的发展存在先指数衰退、后指数改善的耦合规律。交互耦合的过程分为低水平协调、拮抗、磨合和高水平协调四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生态环境 耦合规律性 代数学 几何学 人口
下载PDF
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 被引量:290
2
作者 肖明翰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90-101,共12页
英美文学中存在着一个影响广泛、持续发展的哥特传统。自 18世纪中叶哥特小说在英国出现之后 ,不仅通俗作家热衷于它的创作 ,许多第一流的作家也对它充满兴趣 ,他们或者创作出了脍炙人口的哥特式作品 ,或者将哥特文学的手法大量运用到... 英美文学中存在着一个影响广泛、持续发展的哥特传统。自 18世纪中叶哥特小说在英国出现之后 ,不仅通俗作家热衷于它的创作 ,许多第一流的作家也对它充满兴趣 ,他们或者创作出了脍炙人口的哥特式作品 ,或者将哥特文学的手法大量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本文首先对英美文学中哥特传统的起源及其发展进行了综述 ,进而概括了哥特小说创作的一般性特征 ,即通常以古堡、废墟或荒野为背景 ,故事情节恐怖刺激 ,充斥着凶杀、暴力、复仇、强奸、乱伦等内容 ,常有鬼怪神灵或其它超自然现象出现。这些作品中常常笼罩着神秘、阴森、恐怖的气氛 ,充满悬念 ,具有独特的艺术震撼力。本文进一步指出 ,哥特小说属于浪漫主义文学传统 ,被称为“黑色浪漫主义” ,其美学基础是审美上的“壮美” ,而其心理基础则是人内心中的恐惧感。哥特小说中的许多优秀之作致力于揭示社会罪恶和人性深处的黑暗面 ,并进行深刻的道德探索。哥特小说的产生及其整个发展同英美二百多年来的社会、宗教、文化背景及文学的发展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美文学 哥特小说 浪漫主义 超自然现象 持续发展 18世纪 小说创作 故事情节 文学传统 美学基础 心理基础 文化背景 哥特式 一般性 震撼力 恐惧感 作家 作品 恐怖 社会 人口
原文传递
全球化与地区间收入差距:来自中国的证据 被引量:275
3
作者 万广华 陆铭 陈钊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7-26,205,共11页
本文估计了一个包含贸易和FDI变量的收入决定函数,然后运用最新发展起来的夏普里值(Shapleyvalue)分解法衡量了全球化和其他变量对地区间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1)全球化对于地区间收入差距的贡献显著为正,并且随着时间而加强;(2)... 本文估计了一个包含贸易和FDI变量的收入决定函数,然后运用最新发展起来的夏普里值(Shapleyvalue)分解法衡量了全球化和其他变量对地区间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1)全球化对于地区间收入差距的贡献显著为正,并且随着时间而加强;(2)资本是导致地区间收入差距的最为主要且日益重要的因素;(3)以非国有化为特征的经济改革对地区间收入差距有显著作用;(4)教育、地理位置、城市化和人口负担率对地区间收入差距的相对贡献在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入差距 地区间 全球化 证据 中国 收入决定 最新发展 经济改革 非国有化 地理位置 FDI 分解法 负担率 城市化 变量 贸易 衡量 资本 人口
原文传递
改革开放条件下的中国城市经济区 被引量:225
4
作者 周一星 张莉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71-284,共14页
从改革开放的视角,用实证的方法,对中国城市经济区进行了新的研究。根据城市中心性的等级体系,确定京津唐、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为全国的经济核心区;通过外贸货流、铁路客货流、人口迁移流、信件流等流量流向分析,概括了3大核心区的... 从改革开放的视角,用实证的方法,对中国城市经济区进行了新的研究。根据城市中心性的等级体系,确定京津唐、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为全国的经济核心区;通过外贸货流、铁路客货流、人口迁移流、信件流等流量流向分析,概括了3大核心区的内向型和外向型腹地范围;在此基础上,把中国经济地域划分为北方区、东中区和南方区3个一级城市经济区和11个二级区。对中国目前的经济空间组织形成许多新的认识。这一研究对于各地区经济联系方向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经济区 中心城市 腹地 经济联系方向 中国 人口 经济空间组织
下载PDF
环渤海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206
5
作者 朱会义 何书金 张明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669-678,共10页
198 5到 1995年间 ,环渤海地区占总面积 30 %的土地发生了利用方式的变化 ,耕地变化是其核心类型。耕地变化的主要流向依次为农村居住用地、林草地、城市居住建设用地以及果园和水域。本文通过对耕地流向及其与人口变化、农业经济发展... 198 5到 1995年间 ,环渤海地区占总面积 30 %的土地发生了利用方式的变化 ,耕地变化是其核心类型。耕地变化的主要流向依次为农村居住用地、林草地、城市居住建设用地以及果园和水域。本文通过对耕地流向及其与人口变化、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等进行分析 ,确认土地管理政策、人均居住用地的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渤海地区 土地利用变化 驱动机制 人口 农业经济增长 城市化
下载PDF
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被引量:190
6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16,205,共14页
本文从理论与实践的不同角度,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课题做了初步探讨。文章在借鉴国内外既有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应从经济、社会、政治、法制、文化等多种层面来理解建设和谐社会的要点。文章又围绕阶级与阶层结构、城乡与区域结构... 本文从理论与实践的不同角度,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课题做了初步探讨。文章在借鉴国内外既有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应从经济、社会、政治、法制、文化等多种层面来理解建设和谐社会的要点。文章又围绕阶级与阶层结构、城乡与区域结构、人口与就业结构、社会组织结构等方面的变化,检视了中国所面临的新的形势和新的挑战。文章指出,应当特别重视经济与社会之间、政府与社会之间、不同利益群体之间以及公平与效率之间关系的协调问题。最后,文章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了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 和谐 社会组织结构 理论与实践 经济与社会 公平与效率 阶层结构 区域结构 就业结构 协调问题 利益群体 政策建议 文章 国内外 借鉴 城乡 人口
原文传递
人口与消费对碳排放影响的分析模型与实证 被引量:198
7
作者 朱勤 彭希哲 +1 位作者 陆志明 于娟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98-102,共5页
从消费压力人口视角探讨碳排放问题,有利于正确判断和把握气候变化压力的人文因素,以及人口与消费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学机制。本文通过对STIRPAT模型的扩展,应用岭回归方法计量分析人口、消费及技术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对我国1980至2007... 从消费压力人口视角探讨碳排放问题,有利于正确判断和把握气候变化压力的人文因素,以及人口与消费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学机制。本文通过对STIRPAT模型的扩展,应用岭回归方法计量分析人口、消费及技术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对我国1980至2007年碳排放情况的统计实证结果表明,扩展的STIRPAT模型对中国国情有较高的解释力。居民消费水平、人口城市化率、人口规模三个因素对我国碳排放总量的变化影响明显;现阶段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与人口结构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力已高于人口规模变化的影响力,居民消费水平与消费模式等人文因素的变化有可能成为我国碳排放的新的增长点;技术进步因素在此模型中对我国该阶段碳排放的解释力有限,表明我国未来通过技术进步减缓碳排放的潜力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 消费 碳排放 STIRPAT扩展模型 岭回归
下载PDF
基于GIS的青藏高原人口统计数据空间化 被引量:189
8
作者 廖顺宝 孙九林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5-33,共9页
根据2000年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西藏、青海2省区各市县平均人口密度与海拔高度、土地利用、主要道路有较强的相关关系,河流水系对居民点分布的影响较为明显,而居民点是人口分布的重要指示因子。以GIS软件为工具,通过较为客观的... 根据2000年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西藏、青海2省区各市县平均人口密度与海拔高度、土地利用、主要道路有较强的相关关系,河流水系对居民点分布的影响较为明显,而居民点是人口分布的重要指示因子。以GIS软件为工具,通过较为客观的方式赋予各影响因子人口分布影响权重,运用多源数据融合技术进行了人口统计数据的空间化。结果显示,通过数据融合产生的人口密度与各市县实际人口密度的相关系数大于0.80,与试验区各乡镇的实际人口密度的相关系数大于0.75。最终生成的栅格人口密度数据既与各市县统计型人口数据保持一致,又反映了各市县内部人口分布的空间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青藏高原 人口 统计数据 空间化 地理信息系统
下载PDF
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被引量:157
9
作者 胡锦涛 《国土资源通讯》 2004年第5期4-7,共4页
关键词 人口 资源 环境 经济建设
原文传递
中国环渤海地区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转型协同演化特征 被引量:180
10
作者 杨忍 刘彦随 龙花楼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75-486,共12页
着眼于城乡发展转型中"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转型协同演化规律研究,以快速城乡转型发展的环渤海地区为典型案例区,通过构建县域层面的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转型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和相关数据资料,对环渤海地区县... 着眼于城乡发展转型中"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转型协同演化规律研究,以快速城乡转型发展的环渤海地区为典型案例区,通过构建县域层面的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转型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和相关数据资料,对环渤海地区县域尺度的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转型耦合协调演化时空格局进行系统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环渤海地区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转型耦合度和协调度空间差异显著。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转型耦合度和协调度水平高于其他地区,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产业非农化之间转型联动一致性较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转型耦合度偏低,协调度呈现出低非农化转型水平的一致均衡性,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转型之间联动和传导作用较弱。2"人口—土地"非农化转型耦合协调度普遍滞后低于"土地—产业"非农化转型耦合协调度,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同一致性失调。3伴随区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转型耦合度及协调度呈现为波状传递上升的演进时序变化特征,人口、土地、产业子系统之间联系程度和组织调控过程符合系统从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规律。4创新土地利用优化配置机制,创建土地基本制度、核心制度与保障制度相融合的多层次土地节约集约制度体系,完善基本供地机制、规划决策机制、市场配置机制、收益分配机制,是构建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转型耦合关联挂钩的核心途径。强化以人口、土地、产业联动三挂钩的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的核心理论研究将是城乡发展转型地理学和土地资源管理学科领域关注的热点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 土地 产业 非农化转型 耦合格局 城乡转型地理学
原文传递
中国基于人粮关系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从分县到全国 被引量:175
11
作者 封志明 杨艳昭 张晶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65-875,共11页
论文以人粮关系为基础,构建了土地资源承载指数(LCCI)模型,从全国、分省、分县3个空间尺度定量评价了1949~2005年中国土地资源承载力演变的时空格局,并以2005年为代表年份,分类讨论了中国264个牧区(半牧区)县、663个城市地区和... 论文以人粮关系为基础,构建了土地资源承载指数(LCCI)模型,从全国、分省、分县3个空间尺度定量评价了1949~2005年中国土地资源承载力演变的时空格局,并以2005年为代表年份,分类讨论了中国264个牧区(半牧区)县、663个城市地区和592个贫困县(区)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结果表明:①1949~2005年,中国土地资源承载力逐步增强,人粮关系趋于均衡;②1980~2005年,中国粮食盈余省份增多,人口超载省份减少,人粮关系趋下改善;③1980~2005年,中国粮食盈余县域在增加,人口超载县域在减少,人粮关系总体趋于平衡;中国分县土地资源承载力格局基本稳定,粮食主产区的空间集聚效应越来越明显,对区域乃至全国的人粮平衡作用日益突出;④草地畜牧业大大提高了中国牧区、半牧区的土地资源承载力,受人口集聚效应影响的城市地区以人口超载、粮食调入为主要特征,中国贫困地区2/3以上的县域仍处于人口超载或临界超载状态,人粮矛盾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 粮食 土地资源承载力 土地资源承载指数 中国
原文传递
中国人口分布的密度分级与重心曲线特征分析 被引量:161
12
作者 葛美玲 封志明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02-210,共9页
依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利用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将人口密度图分层显示,并形成中国人口分布图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人口重心曲线,根据人口重心曲线上点的邻近性实施人口密度再分级,由此获得了更具空间集聚特征的人口密度图... 依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利用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将人口密度图分层显示,并形成中国人口分布图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人口重心曲线,根据人口重心曲线上点的邻近性实施人口密度再分级,由此获得了更具空间集聚特征的人口密度图。基于人口密度分级的多圈层迭加分析表明:随着人口密度增大,人口分布重心逐渐由西北向东南移动,由稀疏趋于稠密,中国人口分布多圈层集聚特征明显。人口重心曲线表明,人口分布总体上是从高密度向低密度分布过渡的,其中在低密度中也有高密度地区分布,高密度地区也有相对稀疏的地区。基于人口重心曲线的中国人口密度再分级表明,中国人口密度可以适度划分为9级,据此可以将中国人口地理分布划分为集聚核心区、高度集聚区、中度集聚区、低度集聚区、一般过渡区、相对稀疏区、绝对稀疏区、极端稀疏区、基本无人区等9大类型区。统计表明,中国3/4以上的人口集中分布在不到1/5的国土面积上,半数以上的国土面积上居住着不到2%的人口,研究结果较好地揭示了中国人口分布的空间规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 人口密度 人口重心 人口重心曲线 GIS 中国
下载PDF
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系统分析 被引量:109
13
作者 曾嵘 魏一鸣 +2 位作者 范英 李之杰 徐伟宣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2期1-6,共6页
试图运用系统论思想 ,提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复杂系统的概念 ,阐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复杂系统的结构特征、各子系统之间内在协调机制及系统发展过程 ,对有效建立关于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这... 试图运用系统论思想 ,提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复杂系统的概念 ,阐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复杂系统的结构特征、各子系统之间内在协调机制及系统发展过程 ,对有效建立关于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这一开放的复杂系统的规划与调控的综合集成模型具有重要意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人口 资源 环境 经济协调发展系统
原文传递
湖北江陵凤凰山十号汉墓出土简牍考释 被引量:144
14
作者 裘锡圭 《文物》 1974年第7期49-63,共15页
1973年9月,长江流域第二期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在江陵县城北面的凤凰山发掘了一批西汉墓葬。其中的第10号墓,出土木牍6片,竹简170多片,内容极为重要,对于研究西汉前期的社会经济情况,有很大的价值。壹释文全部释文分类抄录于下(少数文字... 1973年9月,长江流域第二期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在江陵县城北面的凤凰山发掘了一批西汉墓葬。其中的第10号墓,出土木牍6片,竹简170多片,内容极为重要,对于研究西汉前期的社会经济情况,有很大的价值。壹释文全部释文分类抄录于下(少数文字无法辨认的竹简从略)。为了后文称引的方便,我们把每一片简牍都编了号。释文中有些字后面加了"?",表示所释不很有把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凤凰山 竹简本 西汉前期 居延汉简 出土 汉代 田租 西乡 人口 江陵
原文传递
基于RS、GIS的人口空间分布研究 被引量:136
15
作者 江东 杨小唤 +1 位作者 王乃斌 刘红辉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2年第5期734-738,共5页
人口的空间分布问题涉及人口学、经济学、地理学等多个学科 ,统计型人口数据的空间化是“数字地球”的重要研究内容。阐述了人口地域分布的基本理论 ,回顾了人口空间分布的研究进展 ,结合研究实践 ,提出了在遥感、GIS技术支持下 ,统计... 人口的空间分布问题涉及人口学、经济学、地理学等多个学科 ,统计型人口数据的空间化是“数字地球”的重要研究内容。阐述了人口地域分布的基本理论 ,回顾了人口空间分布的研究进展 ,结合研究实践 ,提出了在遥感、GIS技术支持下 ,统计型人口数据空间化的研究思路和技术流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人口 空间分布 地理信息系统
下载PDF
浅析水资源与人口、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关系 被引量:132
16
作者 刘昌明 王红瑞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635-644,共10页
水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水资源问题是涉及到包括人口、经济、社会与环境的一个复杂巨系统。在对水资源的概念及其自然、经济和社会等属性综述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水资源与水文循环、水量平衡结构、人口、经济、社会与环... 水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水资源问题是涉及到包括人口、经济、社会与环境的一个复杂巨系统。在对水资源的概念及其自然、经济和社会等属性综述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水资源与水文循环、水量平衡结构、人口、经济、社会与环境等的相互关系,并以黄河流域水资源问题为例,说明目前阶段的水资源问题与人口、经济发展、社会与环境的联系愈加紧密。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作者认为水资源承载力是刻画水资源与区域人口、经济、社会与环境复杂关系的一个很好的分析途径,并进一步明晰了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和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 人口 经济 社会环境 黄河流域 资源承载力
下载PDF
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本大国:1980~2000年 被引量:104
17
作者 胡鞍钢 《中国人口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10,共10页
过去20年(1980~2000年)中国总人力资本存量翻了一番,占世界总人力资本存量的比重高达1/4,已经从世界人口大国成为人力资本大国,这是中国21世纪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最具竞争优势和最重要的战略资产。未来20年是中国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 过去20年(1980~2000年)中国总人力资本存量翻了一番,占世界总人力资本存量的比重高达1/4,已经从世界人口大国成为人力资本大国,这是中国21世纪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最具竞争优势和最重要的战略资产。未来20年是中国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最重要的发展机遇就是全面建立世界上最大的学习型社会,进一步提高全体人民的人力资本。这也是全面建立小康社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学习型社会 政策 教育投入 户籍制度 人口 人力资本 1980-2000年
原文传递
土地承载力研究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被引量:121
18
作者 封志明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1994年第3期1-9,共9页
首先回顾了上地承载力研究的源起与发展,接着讨论了土地承载力研究的多重涵义及其主要估算参数的不确定性,最后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指出目前土地承载力研究的四大趋向:①以粮食为标志的上地承载力研究仍是主流;②由静态分... 首先回顾了上地承载力研究的源起与发展,接着讨论了土地承载力研究的多重涵义及其主要估算参数的不确定性,最后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指出目前土地承载力研究的四大趋向:①以粮食为标志的上地承载力研究仍是主流;②由静态分析走向动态预测。日趋模式化;③资源承载力与环境人口容量类研究日益活跃;④由粮食单一指标走向综合指标体系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承载力 土地 粮食 人口
下载PDF
区域城市化发展水平的综合分析——以陕西省为例 被引量:102
19
作者 王慧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CSSCI CSCD 1997年第4期14-20,共7页
该文将城市化发展过程分为经济、人口、地域空间及生活方式的城市化四个方面,选择出一整套相应的刻画指标,并以陕西省为例对其各地市城市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分析,作出总体水平排序及发展类型划分。结果表明:地区间城市化发展进程的... 该文将城市化发展过程分为经济、人口、地域空间及生活方式的城市化四个方面,选择出一整套相应的刻画指标,并以陕西省为例对其各地市城市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分析,作出总体水平排序及发展类型划分。结果表明:地区间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差异首先体现为总体水平的明显差异,总体水平最主要取决于单位空间非农经济活动强度、城镇规模及基础设施水平;而更进一步的差异则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和城镇人口分布结构上,其中区域第三产业发展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经济 人口 地域空间 产业结构 发展水平
下载PDF
运用多目标决策分析技术研究黑河流域中游水资源承载力 被引量:91
20
作者 徐中民 程国栋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22-132,共11页
水资源作为干旱内陆河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制约因素 ,其承载能力的研究属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范畴 .根据干旱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结构特点 ,考虑到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 ,采用多目标决策分析技术建立了流域水资源... 水资源作为干旱内陆河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制约因素 ,其承载能力的研究属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范畴 .根据干旱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结构特点 ,考虑到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 ,采用多目标决策分析技术建立了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分析模型 .因目前关于流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还不清楚 ,原则上生态环境用水先保证 ,模型计算的结果也表明对生态环境用水的处理方式是可行的 .最后根据模型的模拟优化结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承载力 黑河流域 多目标决策 人口 环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