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巴黎协定》、新的全球气候治理与中国的战略选择 被引量:28
1
作者 于宏源 《太平洋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88-96,共9页
全球气候治理的京都模式以效果不彰为突出特点。在京都模式陷入困境的情况下,多边气候谈判的阵营开始分化重组,各方的规范认知开始逐渐变化,多边框架外气候治理机制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此背景下,2015年的全球气候谈判最终取得《巴黎... 全球气候治理的京都模式以效果不彰为突出特点。在京都模式陷入困境的情况下,多边气候谈判的阵营开始分化重组,各方的规范认知开始逐渐变化,多边框架外气候治理机制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此背景下,2015年的全球气候谈判最终取得《巴黎协定》这一重大成果,打破了自本世纪初年以来气候治理京都模式的困境。《巴黎协定》形成了减排义务和分配原则的制度化新共识,从而使多边气候制度的减排义务分配体系从南北二分转变为在责任共担的精神下自愿减排。与此同时,《巴黎协定》赋予了多边框架外气候治理机制合法性,为全球经济的低碳转型注入新的政治动力,并将激起大国围绕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规则等议题的新一轮博弈。为了应对全球气候治理的新形势,中国应同时在"适应"和"塑造"两方面积极努力,既加快自身改革,又要积极参与《巴黎协定》后的气候治理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黎协定 京都模式 气候治理
下载PDF
多边气候条约中遵约机制的转型——基于“京都-巴黎”进程的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冯帅 《太平洋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0-43,共14页
“京都—巴黎”进程肇始于《京都议定书》的生效,并以《巴黎协定》生效为分界线,构建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国际气候法律秩序。为了实现各自目标,遵约机制得以生成,并分流为“京都模式”和“巴黎模式”。相较于“京都模式”... “京都—巴黎”进程肇始于《京都议定书》的生效,并以《巴黎协定》生效为分界线,构建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国际气候法律秩序。为了实现各自目标,遵约机制得以生成,并分流为“京都模式”和“巴黎模式”。相较于“京都模式”而言,“巴黎模式”在遵约形态、遵约动力、遵约主体和遵约判定等方面均有所转型:在遵约形态上,呈现出从“促进遵约+处理不遵约”到“促进遵约”的范式切换,在遵约动力上,完成了从“强制遵约”到“自主遵约”的结构变迁;在遵约主体上,展示了从“发达国家”到“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规则渗透;在遵约判定上,蕴含着从“自上而下”到“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逻辑迁移。从2021年第三次缔约方会议来看,“巴黎模式”将继续强调“国家能力+各自情况”,并给予不同缔约方以区别对待,但囿于“强共同责任+弱区别责任”框架,这一“区别性”要弱于“共同性”。与此同时,在“促进性”和“灵活性”的价值导向下,“巴黎模式”将进一步深化国际合作的功能定位,并将肩负更艰巨的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边气候条约 京都—巴黎”进程 遵约机制 京都模式 “巴黎模式
下载PDF
中、德、挪、日四国学者谈后京都模式设想
3
作者 朱仙丽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73-73,共1页
关键词 京都议定书》 中国 德国 日本 挪威 可持续发展 京都模式 温室气体浓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