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96篇文章
< 1 2 1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动驾驶汽车致损的民事侵权责任 被引量:144
1
作者 冯珏 《中国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9-132,共24页
作为人工智能技术一大应用的自动驾驶汽车所获得的自主性具有纯技术本质,依该自主性,不能合乎法理地得出应赋予自动驾驶汽车以法律人格并由其自负责任的结论。自动驾驶汽车逐渐获得技术意义上的自主性,使得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责任将无... 作为人工智能技术一大应用的自动驾驶汽车所获得的自主性具有纯技术本质,依该自主性,不能合乎法理地得出应赋予自动驾驶汽车以法律人格并由其自负责任的结论。自动驾驶汽车逐渐获得技术意义上的自主性,使得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责任将无法继续以驾驶员的过错作为责任基础,为充分救济事故的受害人,可以考虑引入机动车保有人的严格责任。由于自主系统的引入,自动驾驶领域的产品责任在缺陷和因果关系认定方面将面临特殊困难,消费者的合理期待标准、“事物自道其缘”法理的适用以及监管标准的确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困境,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随着自动驾驶汽车的制造商和设计者等对于车辆控制能力的不断提高,他们有可能获得车辆保有人的身份,并最终实现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责任和产品责任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合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驾驶 智能机器的自主性 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责任 产品责任
原文传递
人工类人格:智能机器人的民法地位--兼论智能机器人致人损害的民事责任 被引量:107
2
作者 杨立新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4-96,共13页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法学界对智能机器人的民法地位提出了不同的主张,主要争执点在于智能机器人是否具有法律上的人格,包括否定说、肯定说和中间说。构成法律上的人格,须具备人体和人脑的生理学要素、意识能力和独立意志的心理...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法学界对智能机器人的民法地位提出了不同的主张,主要争执点在于智能机器人是否具有法律上的人格,包括否定说、肯定说和中间说。构成法律上的人格,须具备人体和人脑的生理学要素、意识能力和独立意志的心理学要素以及独立的社会角色的社会学要素,智能机器人尽管有一定的意识能力和意志,能够充当一定的社会角色,但不具有人体和人脑,不具有法律上的人格。智能机器人的民法地位属于人工类人格,即智能机器人所享有的、通过人工制造的、类似于或者接近于自然人的自然人格的民事法律地位,仍然属于物的范畴,是权利客体,而不是民事主体。对其现实造成的损害以及发展中的社会风险防范,应当适用侵权责任法的产品责任规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机器人 民法地位 人格 人工类人格 产品责任
下载PDF
人工智能技术与责任法的变迁-以自动驾驶技术为考察 被引量:95
3
作者 冯洁语 《比较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43-155,共13页
自动驾驶技术(人工智能驾驶技术)是人工智能技术在汽车领域的最新运用,是技术发展的趋势。与此种技术变化相适应,自动驾驶机动车引发事故的民事责任同样发生了变化。从中短期来看,技术的变迁并未动摇机动车责任的构造,仅使得自动驾驶系... 自动驾驶技术(人工智能驾驶技术)是人工智能技术在汽车领域的最新运用,是技术发展的趋势。与此种技术变化相适应,自动驾驶机动车引发事故的民事责任同样发生了变化。从中短期来看,技术的变迁并未动摇机动车责任的构造,仅使得自动驾驶系统的生产者具备了驾驶人的属性,尚属于解释论可解决的领域。从长期来看,生产者的产品责任有替代机动车责任的趋势。此种趋势并不合理,削弱了对受害人的保护,并且此种削弱直接源自于我国《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第23、28、31条的不合理性。应当通过强制保险、机动车责任和产品责任的协调,合理分配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自动驾驶 强制保险 驾驶人责任 产品责任
原文传递
惩罚性赔偿责任的竞合及其适用——《侵权责任法》第47条与《食品安全法》第96条第2款之适用关系 被引量:65
4
作者 周江洪 《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08-115,共8页
我国《侵权责任法》第47条规定了产品责任中的惩罚性赔偿,该条与《食品安全法》第96条第2款规定的食品安全责任惩罚性赔偿之间的适用关系,是今后司法实践中的难点问题之一。两者在主观要件、产品类型、损害后果要件以及赔偿数额基准等... 我国《侵权责任法》第47条规定了产品责任中的惩罚性赔偿,该条与《食品安全法》第96条第2款规定的食品安全责任惩罚性赔偿之间的适用关系,是今后司法实践中的难点问题之一。两者在主观要件、产品类型、损害后果要件以及赔偿数额基准等方面存在不同,适用不同的规范会给涉诉当事人的利益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就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类产品致人死亡或健康严重损害的这一情形,两者之间形成了适用规范并存的局面。此时,无法通过"特别法优于一般法"的法律冲突适用规则解决两者之间的适用关系问题,由当事人选择其中之一适用亦不符合法理,应当直接适用《侵权责任法》第47条的规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惩罚性赔偿 产品责任 食品安全责任 竞合
原文传递
高度自动驾驶汽车交通侵权责任构造分析 被引量:61
5
作者 张力 李倩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35-43,156,共9页
高度自动驾驶汽车(Highly Automated Vehicle,下称HAV)虽已超出"自动化"阶段而向"智能化"发展,但其本质仍为客体而非主体。在HAV道路交通事故侵权归责问题上,因其驾驶人的弹性驾控模式与产品缺陷的自助形成机理较... 高度自动驾驶汽车(Highly Automated Vehicle,下称HAV)虽已超出"自动化"阶段而向"智能化"发展,但其本质仍为客体而非主体。在HAV道路交通事故侵权归责问题上,因其驾驶人的弹性驾控模式与产品缺陷的自助形成机理较为特殊,难以直接援引现有认定规则。基于对与之近似的典型特殊侵权场景比对,以及科技创新和受害人保护的利益平衡考量,目前高度危险责任模式与劳务派遣责任模式均不宜适用于HAV侵权,现阶段应遵循"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产品责任"的归责路径,并应对法律文本中相关概念作扩大解释以涵盖HAV的智能技术特征。此外,未来应设立HAV交通事故强制责任保险以分散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高度自动驾驶汽车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 产品责任
下载PDF
我国导入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法学思考 被引量:37
6
作者 徐海燕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99-104,共6页
探讨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历史渊源,认为惩罚性赔偿具有补偿、制裁和遏制的三大功能。分析追究惩罚性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主张不宜规定全国统一的惩罚性赔偿标准。并对产品责任领域与合同违约责任领域适用惩罚性赔偿等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 惩罚性赔偿 补偿 遏制 产品责任 违约责任
下载PDF
产品责任法比较研究——兼论我国相关立法的完善 被引量:35
7
作者 程信和 赵湘英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110-117,共8页
文章采用比较法学的研究方法 ,对现代各国产品责任法律制度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着重研究了产品责任法的适用范围、损害赔偿制度和司法救济等内容。
关键词 比较经济法 产品责任 产品质量责任 完善法制
下载PDF
本质安全的理念与实践 被引量:51
8
作者 陈宝智 吴敏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2008年第3期79-83,共5页
本质安全是一种现代安全理念,强调以生产工艺、机械设备、装置等的安全为操作者创造安全的生产作业条件。工程技术是实现本质安全的基本途径,这涉及本质安全设计、纵深防御、防护层、安全相关系统和机能安全等一系列安全技术理念和工程... 本质安全是一种现代安全理念,强调以生产工艺、机械设备、装置等的安全为操作者创造安全的生产作业条件。工程技术是实现本质安全的基本途径,这涉及本质安全设计、纵深防御、防护层、安全相关系统和机能安全等一系列安全技术理念和工程实践问题。除了生产企业之外,设计、建设单位人员负有重大的安全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质安全 系统安全 产品责任 纵深防御 防护层 机能安全
下载PDF
论产品责任的责任主体及归责事由——以《侵权责任法》“产品责任”章的解释论为视角 被引量:47
9
作者 高圣平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9,共8页
产品责任的责任主体是生产者和销售者,运输者、仓储者等不是产品责任的责任主体。生产者和销售者承担产品责任的归责事由都是无过错责任,两者对被侵权人承担赔偿责任均不以其存在过错为前提,在其中一方向被侵权人承担赔偿责任之后,可以... 产品责任的责任主体是生产者和销售者,运输者、仓储者等不是产品责任的责任主体。生产者和销售者承担产品责任的归责事由都是无过错责任,两者对被侵权人承担赔偿责任均不以其存在过错为前提,在其中一方向被侵权人承担赔偿责任之后,可以向有过错的另一方追偿,这种追偿是最终责任承担意义上的追偿,生产者与销售者之间所承担的不是连带责任,而是不真正连带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品责任 无过错责任 连带责任 不真正连带责任 《侵权责任法》
下载PDF
自动驾驶事故的侵权责任构造——兼论自动驾驶的三层保险结构 被引量:46
10
作者 韩旭至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90-103,共14页
根据自动化程度高低,自动驾驶可分为高度自动驾驶与无人驾驶。但无论何种程度的自动驾驶,均无法完全避免事故的发生。我国民法典立法过程中,应充分回应自动驾驶对侵权法的挑战。首先,在产品责任上,对汽车改造以实现自动驾驶的改造者,属... 根据自动化程度高低,自动驾驶可分为高度自动驾驶与无人驾驶。但无论何种程度的自动驾驶,均无法完全避免事故的发生。我国民法典立法过程中,应充分回应自动驾驶对侵权法的挑战。首先,在产品责任上,对汽车改造以实现自动驾驶的改造者,属于法律意义上的生产者,应承担严格责任;同时应借鉴消费者合理预期标准判断产品缺陷,且适用因果关系推定与举证责任倒置,不适用发展风险抗辩。其次,在交通事故责任上,需根据自动驾驶类型进行区分。高度自动驾驶汽车事故由生产者与使用人承担连带责任,无人驾驶汽车事故由生产者承担责任。最后,在汽车保险上,自动驾驶保险将体现为独特的三层结构,包括汽车所有人或管理人投保的交强险、使用人或生产者投保的商业险以及生产者或销售者投保的产品责任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驾驶 人工智能 产品责任 交通事故责任 民法典
下载PDF
产品伤害危机的概念、分类与应对方式研究 被引量:43
11
作者 方正 《生产力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3-65,共3页
以往的研究并未对产品伤害危机及其相关的概念进行区分,也未对产品伤害危机本身进行分类。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回顾分析,文章对产品伤害危机、产品责任和产品召回三大概念进行了辨识区分,澄清了定义之间的模糊性。通过对多个国内产品伤... 以往的研究并未对产品伤害危机及其相关的概念进行区分,也未对产品伤害危机本身进行分类。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回顾分析,文章对产品伤害危机、产品责任和产品召回三大概念进行了辨识区分,澄清了定义之间的模糊性。通过对多个国内产品伤害危机案例的实证分析,文章对产品伤害危机及其应对方式进行了分类,将其分为可辩解型和不可辩解型两大类型,发现了两类产品伤害危机在应对方式和定义上的区别,开拓了产品伤害危机的研究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辩解型产品伤害危机 不可辩解型产品伤害危机 产品召回 产品责任
下载PDF
论产品责任中的损害概念 被引量:42
12
作者 王利明 《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5-54,共10页
侵权责任法中的损害概念是一个处于发展中的基础性概念,我国《侵权责任法》对这一概念进行了扩大解释,将缺陷产品本身的损害也涵盖在其中。在产品责任中应当采狭义的损害概念,将损害与妨碍和危险区分开来。单纯的缺陷产品本身的损失,并... 侵权责任法中的损害概念是一个处于发展中的基础性概念,我国《侵权责任法》对这一概念进行了扩大解释,将缺陷产品本身的损害也涵盖在其中。在产品责任中应当采狭义的损害概念,将损害与妨碍和危险区分开来。单纯的缺陷产品本身的损失,并不能要求赔偿此种纯粹经济损失。但是对于因缺陷产品造成的营业损失,在因果关系具有相当性或可预见性时,应当对此种纯经济损失提供补救。侵权责任法的适度扩张对于保护受害人的权益是有利的,但是也不能将侵权责任法的调整范围无限制地进行扩张,否则将会损害私法自治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品责任 损害 妨碍 危险 纯粹经济损失 违约责任
原文传递
论“损失”在惩罚性赔偿责任构成中的地位 被引量:43
13
作者 陈承堂 《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41-153,共13页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食品药品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的出台确实解决了《食品安全法》第96条第2款的司法适用难题。由于产品责任的赔偿范围不包括产品自身的损害,如果消费者依据该司法解释的规定,在主张适用惩罚性赔偿责...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食品药品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的出台确实解决了《食品安全法》第96条第2款的司法适用难题。由于产品责任的赔偿范围不包括产品自身的损害,如果消费者依据该司法解释的规定,在主张适用惩罚性赔偿责任时不以人身权益遭受损害为前提,就意味着惩罚性赔偿责任的认定不再以消费者遭受法律上的损害为前提。然而,这却与学界对惩罚性赔偿依附于补偿性赔偿的基本认知发生了抵牾。通过对侵权责任制裁功能的再发现,惩罚性赔偿完全可以演化为一种"无损害的损害赔偿"。与此相对应,惩罚性赔偿责任不以法律文本上所表述的"损失"为构成要件,这也得到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上惩罚性赔偿责任的理论与实证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失 惩罚性赔偿责任 产品责任 无损害的损害赔偿
原文传递
我国产品责任制度:守成与创新 被引量:43
14
作者 张新宝 任鸿雁 《北方法学》 CSSCI 2012年第3期5-19,共15页
相对于《产品质量法》有关产品责任的规定,《侵权责任法》第五章既有守成的一面也有诸多创新规定,在解释上不可完全适用特别法优先的原则或新法优先的原则,而是要将两个法律的相关规定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系统的解释,方能正确适用。《侵权... 相对于《产品质量法》有关产品责任的规定,《侵权责任法》第五章既有守成的一面也有诸多创新规定,在解释上不可完全适用特别法优先的原则或新法优先的原则,而是要将两个法律的相关规定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系统的解释,方能正确适用。《侵权责任法》没有对产品责任中的"损害"进行重新界定,产品自身的财产损失不属于产品责任的"损害";精神损害赔偿适用于产品责任案件,惩罚性赔偿规定的适用有待最高人民法院作出更具有可操作性的司法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品责任 精神损害 惩罚性赔偿
下载PDF
中美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比较 被引量:22
15
作者 张骐 《中外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59-66,共8页
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是确定产品责任归属的准则,是要求行为人承担产品责任的根据、标准和理由。这个问题是解决产品责任案件的关键问题。什么是美国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什么是中国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目前我国法律界对此尚无明确的说法,... 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是确定产品责任归属的准则,是要求行为人承担产品责任的根据、标准和理由。这个问题是解决产品责任案件的关键问题。什么是美国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什么是中国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目前我国法律界对此尚无明确的说法,也缺乏系统的、有说服力的研究。本文拟对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在中美两国的发展、什么是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以及确立归责原则的基础与根据等作一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格责任 产品责任 归责原则 生产者 消费者 无过错责任 疏忽责任 销售者 侵权行为法 缺陷产品
原文传递
生成式人工智能侵权责任探析 被引量:34
16
作者 周学峰 《比较法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7-131,共15页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侵权责任,在理论上可以从产品责任和一般侵权责任两种路径进行分析。在当前的法律框架下,对于以大语言模型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而言,不宜将其纳入到产品责任的范畴,而宜通过一般侵权责任制度并辅之以过错推定规...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侵权责任,在理论上可以从产品责任和一般侵权责任两种路径进行分析。在当前的法律框架下,对于以大语言模型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而言,不宜将其纳入到产品责任的范畴,而宜通过一般侵权责任制度并辅之以过错推定规则,这样既可以解决受害人的举证困难问题,也便于通过司法控制机制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提供者的责任负担进行动态调整。为了维持生成式人工智能提供者与受害人之间的利益平衡,可以通过“通知—处置”规则对提供者施加消除侵权信息影响并防止系统再次生成侵权信息的义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 产品责任 过错责任
原文传递
论英美侵权法中过失引起的纯经济上损失的赔偿规则 被引量:25
17
作者 李昊 《比较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4-74,共11页
纯经济上损失(pure economic loss)是英美法上的一个常见概念,它是指并非因原告的人身或(有体)财产受到损害而引起的经济损失.[1]在性质上它是一种纯粹的经济损失或者金钱损失,也就是说,它与原告所遭受的人身或者财产(有形)损害没有关系... 纯经济上损失(pure economic loss)是英美法上的一个常见概念,它是指并非因原告的人身或(有体)财产受到损害而引起的经济损失.[1]在性质上它是一种纯粹的经济损失或者金钱损失,也就是说,它与原告所遭受的人身或者财产(有形)损害没有关系.[2]纯经济上损失有两个重要特征:一则纯经济上损失是一种经济利益的损失,二则纯经济上损失并非是人身或有体财产受到损害而间接引起的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纯经济损失 赔偿规则 侵权法 过失责任 英国 美国 排除性规则 产品责任
原文传递
论产品制造者、销售者的严格责任 被引量:34
18
作者 梁慧星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5期58-68,共11页
民法通则第122条:因产品质量不合格造成他人财产、人身损害的,产品制造者、销售者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关键词 民法通则 产品责任 侵权行为 产品制造者 过错责任原则 人身损害 无过错责任 消费者保护 责任保险 产品缺陷
原文传递
产品责任的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研究 被引量:22
19
作者 张云 《当代法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20-125,共6页
我国立法中对于产品责任欠缺惩罚性损害赔偿的规定,消费者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的维护。为此,从惩罚性损害赔偿的产生与演变入手,分析了对于产品责任适用惩罚性损害赔偿的法理基础:效益与正义,并对惩罚性损害赔偿的数额确定进行了经济分析... 我国立法中对于产品责任欠缺惩罚性损害赔偿的规定,消费者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的维护。为此,从惩罚性损害赔偿的产生与演变入手,分析了对于产品责任适用惩罚性损害赔偿的法理基础:效益与正义,并对惩罚性损害赔偿的数额确定进行了经济分析,比较研究了各国及地区的相关规定,提出应在我国的产品责任立法中引进这一制度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品责任 惩罚性损害赔偿 法理分析 经济分析
原文传递
关于建立我国药品不良反应救济制度的思考 被引量:30
20
作者 李宇阳 《医学与社会》 2003年第3期57-58,共2页
文章在产品责任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应建立药品不良反应救济制度 ,这样既可以保护药品消费者的权益 ,又可以促进医药企业的创新积极性。同时分析了我国建立药品不良反应制度的意义 ,并从救济形式、救济给付条件、补偿范围、基金来源。
关键词 产品责任 药品不良反应 救济 补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