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股市的买卖价差成分
1
作者 霍红 《北方经贸》 2010年第11期90-93,共4页
本文基于市场微观结构理论,采用HS模型分解了上证50指数成分股票的买卖价差成分。通过对每分钟的分笔交易数据的实证分析,我们发现上海股市的交易价差约为0.065%,在不考虑交易相关时,买卖价差的指令处理成本和逆选择成本分别为29%和71%... 本文基于市场微观结构理论,采用HS模型分解了上证50指数成分股票的买卖价差成分。通过对每分钟的分笔交易数据的实证分析,我们发现上海股市的交易价差约为0.065%,在不考虑交易相关时,买卖价差的指令处理成本和逆选择成本分别为29%和71%,而在考虑交易相关之后,买卖价差分解为指令处理成本、逆选择成本和指令持续成本,它们对买卖价差的贡献度分别为11%,40%和49%,而且交易反转概率低于0.5。此外,我们还发现上海股市中高价股或高交易量股票的逆选择成本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易价差 逆选择成本 交易反转概率 交易指示
下载PDF
买卖价差估计与分解理论述评 被引量:2
2
作者 陈筱彦 《经济论坛》 2011年第5期216-221,共6页
买卖价差作为流动性的主要衡量指标,其估计与分解在Roll(1984)提出协方差模型后得到突破。Roll(1984)发现了股市交易价格变动的一阶负相关规律,并据此建立了仅考虑订单处理成本的买卖价差估计模型。随后,Glosten and Harris(1988)、Choi... 买卖价差作为流动性的主要衡量指标,其估计与分解在Roll(1984)提出协方差模型后得到突破。Roll(1984)发现了股市交易价格变动的一阶负相关规律,并据此建立了仅考虑订单处理成本的买卖价差估计模型。随后,Glosten and Harris(1988)、Choi,Salandro and Shastri(1998)和Stoll(1989)等放松Roll(1984)的假设,并逐步引入了逆向选择成本和存货成本。Glosten and Harris(1988)提出的交易指示变量回归模型(tradeindicator model),则利用交易方向变量对价格变动进行回归,来推导买卖价差及其构成部分。Huang andStoll(1997)建立的一般性模型则将以上两类模型统一起来。至此,形成了完整的买卖价差的估计与分解理论。本文梳理了买卖价差的估计与分解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发展脉络,指出了现有理论的局限以及未来研究的可能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买卖价差 协方差模型 交易指示变量回归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