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主体交往式教学理论实践路径——以思政课中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方式为例 被引量:7
1
作者 钟添生 《宜春学院学报》 2010年第11期133-135,共3页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双主体教学方式凸显教师、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与创造性。作为一种教学理论,双主体教学方式必须与鲜活生动的教学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将双主体交往式教学模式应用于高校的思政课教学实践中,能增强其实效性。
关键词 双主体 交往 教学理论 实践路径
下载PDF
MCI教学研究:概念及其内涵 被引量:1
2
作者 兰州大学附属中学MCI教学课题组 谢立亚 《甘肃教育》 2018年第5期48-51,共4页
主题化交往式教学(MODULECOMMUNICATION-INTERACTIVETEACHING,简称MCI教学),是在国内外基础教育课堂教学追求“人”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基础教育积极贯彻落实高中课程标准的背景下,我们在思考和研究我校以及兰州市高中学科课堂教学... 主题化交往式教学(MODULECOMMUNICATION-INTERACTIVETEACHING,简称MCI教学),是在国内外基础教育课堂教学追求“人”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基础教育积极贯彻落实高中课程标准的背景下,我们在思考和研究我校以及兰州市高中学科课堂教学现状,回顾和分析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模式,并受情境教学和芬兰先进的基础教育的启发,主要依据单元教学理论与教学交往理论等,于2013年初提出的一个综合性的课堂教学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CI教学 主题化 交往 概念 内涵
下载PDF
大思政背景下对“主体性德育视角”的坚守
3
作者 梅亚萍 《江苏教育》 2023年第21期22-24,共3页
“主体性德育视角”集中关注人自身的发展,突出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培养具有现代道德素质的道德主体为根本。在大思政背景下,我们应建立交往式“主体性德育视角”,注重在一定的社会交往中充分发挥每一个个体的主体性作用,服... “主体性德育视角”集中关注人自身的发展,突出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培养具有现代道德素质的道德主体为根本。在大思政背景下,我们应建立交往式“主体性德育视角”,注重在一定的社会交往中充分发挥每一个个体的主体性作用,服务其全面自由发展。围绕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立交往式“主体性德育视角”的路径包括:推动育人理念从灌输向自主成长转变;推动育人环境从单纯学校教育向广阔社会生活转变;推动育人方式从单向线性向双向互动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思政 “主体性德育视角” 交往
下载PDF
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4
作者 纪晓明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3期79-80,共2页
归根结底,思想政治教育旨在推进人的进步、发展与完善,而交往是贯穿这一过程始终的。教育工作者要充分重视交往的作用,变革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法,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本文基于交往理论,探究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应用价... 归根结底,思想政治教育旨在推进人的进步、发展与完善,而交往是贯穿这一过程始终的。教育工作者要充分重视交往的作用,变革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法,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本文基于交往理论,探究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应用价值及创新发展策略,而这有利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与水平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往 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 策略
下载PDF
双主体交往式教学理论实践路径研究论纲
5
作者 甘桂蓉 彭琼 《宜春学院学报》 2010年第11期136-137,143,共3页
交往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实践理论的重要观点,交往式教学理论是以师师、师生、生生的互动、互享、共创过程为价值导向,以主体间的平等交往为核心建构起来的教学理论,既符合时代特点,也符合教育发展规律。
关键词 双主体 交往 教学理论 实践路径
下载PDF
当代建筑批评课的“交往式”课程设置研究
6
作者 张娟 张勃 《华中建筑》 2015年第7期164-166,共3页
该文根据当代建筑批评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特点,结合教学实践,引入了方式灵活、适应性强的"交往式"动态教学方法。在教与学过程中,一方面强调对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的参与能力培养,另一方面着力推动教与学、学与用之间的协... 该文根据当代建筑批评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特点,结合教学实践,引入了方式灵活、适应性强的"交往式"动态教学方法。在教与学过程中,一方面强调对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的参与能力培养,另一方面着力推动教与学、学与用之间的协调互动。通过网络传媒、大师访谈、评论家课堂点评、跨专业师生交流等教学手段,将交往性、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课程训练中得以具体化展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能与思辨能力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完善教学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建筑批评课 交往 动态教学体系
下载PDF
主体间性与教育交往 被引量:246
7
作者 冯建军 《高等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26-31,共6页
21世纪人类的交往实践格局 ,呼唤类主体的出现。类主体是 2 1世纪教育所要培养的目标。类主体不同于个人主体 ,个人主体的主体性表现为一种以占有为目的的单子式主体性 ,类主体表现为以存在为目的的主体间性。前者的产生诉诸于主—客二... 21世纪人类的交往实践格局 ,呼唤类主体的出现。类主体是 2 1世纪教育所要培养的目标。类主体不同于个人主体 ,个人主体的主体性表现为一种以占有为目的的单子式主体性 ,类主体表现为以存在为目的的主体间性。前者的产生诉诸于主—客二分模式 ,后者的产生诉诸于主—主交往模式。当今研究主体教育 ,必须明确培养学生的主体间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间性 教育交往 主体教育 教育关系 占有教育 交往教育
原文传递
教学活动中的交往与灌输:三种教学类型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9
8
作者 陈卓 《中国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87-92,共6页
"交往"与"灌输"是教学活动及其相关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从理想类型的角度,可以提出灌输式教学、交往式教学和交往-灌输式教学三种教学类型。在教学目标上,灌输式教学将习得知识作为教学目标,交往式教学强调学生个体... "交往"与"灌输"是教学活动及其相关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从理想类型的角度,可以提出灌输式教学、交往式教学和交往-灌输式教学三种教学类型。在教学目标上,灌输式教学将习得知识作为教学目标,交往式教学强调学生个体的发展,交往-灌输式教学将知识作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工具。在师生关系上,灌输式教学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交往式教学重视学生的自主选择,交往-灌输式教学认为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在教学过程上,灌输式教学强调传授知识,交往式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性和多样性,交往-灌输式教学主张借助伟大作品培养社会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往 灌输 灌输教学 交往教学 交往-灌输教学
原文传递
从操纵到交往——论教师参与教学的三种方式 被引量:11
9
作者 辛治洋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43-46,共4页
世界观的差异决定了教师参与教学的不同方式。教师参与教学的三种主要方式分别是:操纵式、表演式与交往式。在前提假设、价值标准、评价尺度等问题上,三种方式表现出了迥然相异的特点。交往式参与是教师参与教学的理想境界和必然选择。
关键词 教师 教学方 操纵参与 表演参与 交往参与
下载PDF
交往式教学模式的哲学思考及对培养创新思维的功能 被引量:11
10
作者 袁学武 《教育探索》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7-19,共3页
高等院校教学没有升学作指针,因而有更宽松的培养创新思维的条件。但是,目前大学课堂更多是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法的哲学基础是线性因果作用,不利于激发创新情感和激情。交往式教学则以塑造创新人格和创新思维为目标,教学不以学... 高等院校教学没有升学作指针,因而有更宽松的培养创新思维的条件。但是,目前大学课堂更多是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法的哲学基础是线性因果作用,不利于激发创新情感和激情。交往式教学则以塑造创新人格和创新思维为目标,教学不以学生提出成熟认识成果为标准,而是通过建立师生之间的负反馈调节机制,通过营造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环境,为创新思维方法的运用创造了良好条件。因而交往式教学是一种教与学双方互动模式,只有双方进行相互信息交换,才能不断创新知识和塑造自信人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往教学 哲学分析 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 功能 教学模 高校 教学方法
下载PDF
交往与灌输:三种教育类型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陈卓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85-191,共7页
"交往"与"灌输"是教育活动及其研究的重要内容。从理想类型的角度可以提出灌输式教育、交往式教育和交往—灌输式教育三种教育类型。在教育目标上,灌输式教育将获得知识作为目标;交往式教育强调培养"解放兴趣&... "交往"与"灌输"是教育活动及其研究的重要内容。从理想类型的角度可以提出灌输式教育、交往式教育和交往—灌输式教育三种教育类型。在教育目标上,灌输式教育将获得知识作为目标;交往式教育强调培养"解放兴趣"和"交往理性";交往—灌输式教育主张"教育即生长",强调个体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在师生关系上,灌输式教育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自主性;交往式教育认为师生之间完全平等,体现为主体间性;交往—灌输式教育主张师生平等,同时强调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在教育过程上,灌输式教育重视"客观世界""社会世界"的系统性知识传承;交往式教育重视"生活世界"中的"交往""对话";交往—灌输式教育重视教育过程中"经验的不断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往 灌输 灌输教育 交往教育 交往—灌输教育
下载PDF
《语言教学过程中的语用学》介绍 被引量:6
12
作者 曲政 俞东明 《外语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55-156,共2页
关键词 《语言教学过程中的语用学》 书评 语言教学 语用学 Kenneth- R.Rose Cabriele-Kasper 课堂教学 法语交往规则 语法意识 显性教学 交往话语标记语 语用能力 赞扬语 答语 测试方法 语用测试
原文传递
主体间性与生态高等教育 被引量:4
13
作者 郑保章 梁海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10-12,共3页
主体间性理论是现代生态学和现代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主体间的相互交往关系,是自我主体与世界主体(对象主体)间的对话、交往,是对自我与他人的认同,是主体间的共在。按照这种理论,在生态高等教育中,教育活动就是教... 主体间性理论是现代生态学和现代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主体间的相互交往关系,是自我主体与世界主体(对象主体)间的对话、交往,是对自我与他人的认同,是主体间的共在。按照这种理论,在生态高等教育中,教育活动就是教师、学生、对象主体之间的交流与对话的过程,主体间性理论揭示了高等教育的本质,为高等教育提供了新的范式和方法论,使高等教育教学进入了真实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性 主体间性 生态高等教育 交往教育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探讨 被引量:5
14
作者 陆雪飞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1年第2期4-7,共4页
个性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本质内涵。思想政治教育始终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良好个性作为一个重要目标,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促进"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的理论依据。&quo... 个性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本质内涵。思想政治教育始终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良好个性作为一个重要目标,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促进"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的理论依据。"90后"大学生彰显的独特个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以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实现"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化。尊重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性,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相互平等,以双向互动代替枯燥说教,以主动接受教育代替被动接受教育等,是这一模式应用中需要着力的几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90后”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 交往思想政治教育模
下载PDF
通达主体间的桥梁——交往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 被引量:4
15
作者 康化椿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107-110,共4页
交往式教学模式是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师生主体间交往模式。特点是主体间的平等交往性、互动互补性、主体创造性、生动灵活性;主体可分两类;交往包括认知、情感、意识、行为等交流互动和教育,并追求动态的生命和发展的灵性。交往贯... 交往式教学模式是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师生主体间交往模式。特点是主体间的平等交往性、互动互补性、主体创造性、生动灵活性;主体可分两类;交往包括认知、情感、意识、行为等交流互动和教育,并追求动态的生命和发展的灵性。交往贯穿于教学的全部环节,形式多样并富于变化。实践形式由情境任务设计、课堂互动活动、任务情境再现等组成;该模式明显提高了教学有效性,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潜能,提高了综合素质;几点反思:高校教改的基本态势应由单向的育人讲台变为双向的交往平台,德育的基本过程应变教师对学生的雕塑为学生在师生交往中的自我创造,高校使命对教师的要求应由标识性的学历和职称向实质性的素质与创新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模 主体间性 情境任务 交往教学
下载PDF
高职院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被引量:4
16
作者 郝军燕 唐成和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12-114,共3页
文章针对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德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课程改革的思路和方法,总结了课改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人文德育的高职德育理念和与之相适应的交往式教学模式。
关键词 课程改革 人文德育 交往教学
下载PDF
文学公共领域审美交往式美育的启蒙功能
17
作者 曾仲权 《美育学刊》 2024年第3期22-31,共10页
在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文学公共领域的公众讨论文化具有审美教育与启蒙教育合一的特征。而在文学公共领域向资产阶级政治公共领域的转型过程中,审美教育向启蒙教育嬗变。在文学公共领域中,作为政治批判预演的文艺批评,是... 在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文学公共领域的公众讨论文化具有审美教育与启蒙教育合一的特征。而在文学公共领域向资产阶级政治公共领域的转型过程中,审美教育向启蒙教育嬗变。在文学公共领域中,作为政治批判预演的文艺批评,是一种具有启蒙功能的审美交往式美育,其启蒙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审美知识启蒙。第二,审美政治批判启蒙。第三,私人主体性启蒙。第四,交往理性的启蒙。第五,自由民主平等启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公共领域 审美教育 启蒙教育 启蒙功能 审美交往美育
下载PDF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交往式教学的三重维度:理论·价值·路径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斌 杨钧期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3期119-123,共5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交往式教学具有理论、价值和实现路径维度的内在统一性。理论的维度上,交往式教学需从马克思交往理论中汲取人本的学理依据。价值的维度上,着力探讨思想政治理论课"人的回归"、价值认同的生成及方法论自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交往式教学具有理论、价值和实现路径维度的内在统一性。理论的维度上,交往式教学需从马克思交往理论中汲取人本的学理依据。价值的维度上,着力探讨思想政治理论课"人的回归"、价值认同的生成及方法论自觉的问题,赋予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巨大魅力。实现路径的维度上,以教学交往共同体的建立为目标取向,通过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交往主体,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价值功能,回归生活世界,培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道德想象力,以期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交往式教学的研究提供新视角和方法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交往理论 思想政治理论课 交往教学 交往共同体
下载PDF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间性转向探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买买提依明.吾守尔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5期117-119,128,共4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间性转向是现阶段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主体间性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想教学模式是实行交往式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学生主体、互动教学、身教重于言教、互相提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间性转向是现阶段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主体间性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想教学模式是实行交往式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学生主体、互动教学、身教重于言教、互相提高、共同发展等观念。实行主体间性视阈下的交往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抓好教师间、师生间、学生间的交往三个环节,以实现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的转变、知识向信仰的转变、知向行的转变,真正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间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 交往教学 教学模
下载PDF
论交往式德育模式在教学中的构建——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 被引量:3
20
作者 江雪铭 包毅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5年第7期50-54,114,共6页
交往式德育模式是以受教育者的生活世界为基础,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互动、平等交流为价值导向,用交往行为理论来建构理想的德育交往活动。交往式德育模式在教学中的实施原则包括平等交往原则、关注生活世界和开放原则。"思想道德... 交往式德育模式是以受教育者的生活世界为基础,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互动、平等交流为价值导向,用交往行为理论来建构理想的德育交往活动。交往式德育模式在教学中的实施原则包括平等交往原则、关注生活世界和开放原则。"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运用交往式德育模式存在的难点为:传统课程意识的制约,教育者的角色承担意识有待提高,大班教学制考验教师的场域控制能力。鉴于此,应当加大对德育课程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强化教育者的角色承担意识,实行"分组讨论"教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往德育模 实施原则 实施保障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