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双主体交往式教学理论实践路径——以思政课中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方式为例 |
钟添生
|
《宜春学院学报》
|
2010 |
7
|
|
2
|
MCI教学研究:概念及其内涵 |
兰州大学附属中学MCI教学课题组
谢立亚
|
《甘肃教育》
|
2018 |
1
|
|
3
|
大思政背景下对“主体性德育视角”的坚守 |
梅亚萍
|
《江苏教育》
|
2023 |
0 |
|
4
|
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
纪晓明
|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北大核心
|
2021 |
0 |
|
5
|
双主体交往式教学理论实践路径研究论纲 |
甘桂蓉
彭琼
|
《宜春学院学报》
|
2010 |
0 |
|
6
|
当代建筑批评课的“交往式”课程设置研究 |
张娟
张勃
|
《华中建筑》
|
2015 |
0 |
|
7
|
主体间性与教育交往 |
冯建军
|
《高等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246
|
|
8
|
教学活动中的交往与灌输:三种教学类型的比较研究 |
陈卓
|
《中国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19
|
|
9
|
从操纵到交往——论教师参与教学的三种方式 |
辛治洋
|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11
|
|
10
|
交往式教学模式的哲学思考及对培养创新思维的功能 |
袁学武
|
《教育探索》
北大核心
|
2006 |
11
|
|
11
|
交往与灌输:三种教育类型的比较研究 |
陈卓
|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6
|
|
12
|
《语言教学过程中的语用学》介绍 |
曲政
俞东明
|
《外语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6
|
|
13
|
主体间性与生态高等教育 |
郑保章
梁海
|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
2004 |
4
|
|
14
|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探讨 |
陆雪飞
|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
2011 |
5
|
|
15
|
通达主体间的桥梁——交往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 |
康化椿
|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 |
4
|
|
16
|
高职院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
郝军燕
唐成和
|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
2010 |
4
|
|
17
|
文学公共领域审美交往式美育的启蒙功能 |
曾仲权
|
《美育学刊》
|
2024 |
0 |
|
18
|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交往式教学的三重维度:理论·价值·路径 |
王斌
杨钧期
|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8 |
2
|
|
19
|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间性转向探析 |
买买提依明.吾守尔
|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2 |
3
|
|
20
|
论交往式德育模式在教学中的构建——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 |
江雪铭
包毅
|
《教育与教学研究》
|
2015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