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枕颈交叉棒临床固定技术的建立与临床应用
被引量:
4
1
作者
马向阳
杨进城
+5 位作者
邱锋
许俊杰
夏虹
吴增晖
尹庆水
刘景发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5年第11期1121-1123,共3页
目的建立枕颈交叉固定棒固定技术并介绍其临床应用。方法对自2011-01—2012-12诊治的上颈椎疾患筛选出11例,包括可复性寰枢椎脱位6例,难复性寰枢椎脱位2例,颅底凹陷症3例。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和颅底凹陷症患者先行...
目的建立枕颈交叉固定棒固定技术并介绍其临床应用。方法对自2011-01—2012-12诊治的上颈椎疾患筛选出11例,包括可复性寰枢椎脱位6例,难复性寰枢椎脱位2例,颅底凹陷症3例。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和颅底凹陷症患者先行经口前路松解,然后行后路枕颈交叉棒固定植骨融合,可复性寰枢椎脱位直接行后路枕颈交叉棒固定植骨融合。结果 11例均成功采用枕颈后路交叉棒固定,寰枢椎脱位复位满意,术中未发生椎动脉、脊髓损伤及难以控制的寰枢静脉丛出血。术后枕颈部疼痛等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所有患者获得随访3~18个月,平均11个月,X线片、CT复查显示无复发脱位,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枕颈交叉固定棒技术具有固定可靠、操作简便、疗效满意的特点,但应用时间和例数有限,其生物力学稳定性也有待于进一步评价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枕颈融合
交叉
固定
棒
钉
棒
固定
寰枢椎脱位
颅底凹陷症
原文传递
题名
枕颈交叉棒临床固定技术的建立与临床应用
被引量:
4
1
作者
马向阳
杨进城
邱锋
许俊杰
夏虹
吴增晖
尹庆水
刘景发
机构
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骨科医院脊柱外科
出处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5年第11期1121-1123,共3页
基金
军队临床高新技术重点项目(2010gxjs032)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014A030313600)
文摘
目的建立枕颈交叉固定棒固定技术并介绍其临床应用。方法对自2011-01—2012-12诊治的上颈椎疾患筛选出11例,包括可复性寰枢椎脱位6例,难复性寰枢椎脱位2例,颅底凹陷症3例。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和颅底凹陷症患者先行经口前路松解,然后行后路枕颈交叉棒固定植骨融合,可复性寰枢椎脱位直接行后路枕颈交叉棒固定植骨融合。结果 11例均成功采用枕颈后路交叉棒固定,寰枢椎脱位复位满意,术中未发生椎动脉、脊髓损伤及难以控制的寰枢静脉丛出血。术后枕颈部疼痛等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所有患者获得随访3~18个月,平均11个月,X线片、CT复查显示无复发脱位,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枕颈交叉固定棒技术具有固定可靠、操作简便、疗效满意的特点,但应用时间和例数有限,其生物力学稳定性也有待于进一步评价比较。
关键词
枕颈融合
交叉
固定
棒
钉
棒
固定
寰枢椎脱位
颅底凹陷症
Keywords
Occipitocervical
Crossed rod
Screw-rod fixation
Atlantoaxial dislocation
Basilar invagination
分类号
R687.3 [医药卫生—骨科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枕颈交叉棒临床固定技术的建立与临床应用
马向阳
杨进城
邱锋
许俊杰
夏虹
吴增晖
尹庆水
刘景发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5
4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