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季节性冻结初期川西亚高山/高山森林土壤细菌多样性 被引量:29
1
作者 刘利 吴福忠 +3 位作者 杨万勤 王奥 谭波 余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0期5687-5694,共8页
高山/亚高山显著的季节性冻结过程可能对土壤细菌多样性产生重要影响。为了解季节性冻结初期土壤完全冻结前后川西亚高山/高山森林群落土壤细菌多样性变化特征,于2008年11月5日(土壤冻结前期)—11月25日(土壤完全冻结期)期间,采用PCR-D... 高山/亚高山显著的季节性冻结过程可能对土壤细菌多样性产生重要影响。为了解季节性冻结初期土壤完全冻结前后川西亚高山/高山森林群落土壤细菌多样性变化特征,于2008年11月5日(土壤冻结前期)—11月25日(土壤完全冻结期)期间,采用PCR-DGGE技术同步研究了原始冷杉(Abies faxoniana)林(PF)、针阔混交林(MF)和次生冷杉林(SF)的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变化特征。土壤完全冻结后,3个森林群落仍然具有较高的土壤细菌多样性。3个森林的土壤细菌类群总数在土壤冻结前表现为MF>SF>PF,但在土壤完全冻结后表现为PF>MF>SF。土壤冻结明显降低了土壤细菌多样性,但提高了土壤细菌群落的优势度。冻结作用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这些结果表明季节性冻结过程对亚高山/高山森林土壤细菌多样性有着显著的影响,这对深入认识冬季土壤生态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性冻结 亚高山/高山森林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DGGE
下载PDF
川西亚高山、高山森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动态特征 被引量:22
2
作者 谭波 吴福忠 +2 位作者 秦嘉励 吴庆贵 杨万勤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265-1271,共7页
为深入了解川西亚高山/高山森林冬季生态学过程,于2008年11月─2009年10月,在土壤冻结初期、冻结期和融化期及植被生长季节,研究了不同海拔岷江冷杉林(Abies faxoniana)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动态。各海拔森林土壤在冬季维持着较高... 为深入了解川西亚高山/高山森林冬季生态学过程,于2008年11月─2009年10月,在土壤冻结初期、冻结期和融化期及植被生长季节,研究了不同海拔岷江冷杉林(Abies faxoniana)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动态。各海拔森林土壤在冬季维持着较高的微生物生物量含量和酶活性,并随土壤冻融过程不断变化。土壤有机层和矿质土壤层冬季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含量及转化酶和尿酶活性均表现出受冻结初期土壤冻融循环影响显著降低,在冻结期变化不明显,在融化期急剧增加至融化后显著降低的趋势,且土壤有机层微生物生物量含量和酶活性在融化期具有一个明显的年高峰值。海拔变化显著影响了土壤酶活性,但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不显著。土壤温度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含量相关显著。这表明季节性冻融期是土壤生态过程的重要时期,土壤冻融格局显著影响川西亚高山/高山森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动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高山/高山森林 季节性冻融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土壤酶 冬季生态学
下载PDF
川西亚高山/高山森林土壤线虫多样性 被引量:14
3
作者 谌亚 杨万勤 +5 位作者 吴福忠 杨帆 蓝丽英 刘育伟 郭彩虹 谭波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3360-3368,共9页
为了解青藏高原东缘亚高山/高山森林土壤线虫多样性,于2015年7月以该地区岷江冷杉原始林、混交林和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淘洗-过筛-蔗糖离心的方法分离土壤线虫,研究了3个海拔森林土壤线虫群落的组成与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共捕获线虫37... 为了解青藏高原东缘亚高山/高山森林土壤线虫多样性,于2015年7月以该地区岷江冷杉原始林、混交林和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淘洗-过筛-蔗糖离心的方法分离土壤线虫,研究了3个海拔森林土壤线虫群落的组成与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共捕获线虫37950条,隶属于20科27属,平均为4217条·100 g^(-1)干土,原始林以丝尾垫刃属为优势属,混交林和次生林以丝尾垫刃属和拟盘旋属为优势属,且优势属个体数量受林型的影响显著.原始林和次生林的优势营养类群为食真菌线虫,混交林则为食细菌线虫.土壤线虫c-p(colonizer-persister)类群c-p 1、c-p 2、c-p 3和c-p 4数量分别占总数的6.1%、51.1%、30.0%和12.7%.3个海拔森林土壤线虫的自由生活线虫成熟度指数(MI)、总成熟度指数(∑MI)和植物寄生线虫成熟度指数(PPI)随海拔增加而逐渐降低.土壤线虫通路指数(NCR)在混交林高于0.5,在原始林和次生林低于0.5.林型显著影响了土壤线虫成熟度和NCR指数,但林型、土层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多样性指数影响不显著.川西亚高山/高山不同森林土壤线虫的组成、营养结构和能流通道存在明显差异,为深入理解土壤线虫在该区森林土壤生态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线虫 营养类群 群落结构 亚高山/高山森林
原文传递
川西亚高山-高山森林土壤养分动态及其对季节性冻融的响应 被引量:11
4
作者 谭波 吴庆贵 +1 位作者 吴福忠 杨万勤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5期5175-5182,共8页
为深入了解川西亚高山-高山森林冬季生态学过程,于2008年11月—2009年10月,在土壤冻结初期、冻结期和融化期及植被生长季节,研究了不同海拔(3582 m、3298 m和3023 m)岷江冷杉林土壤养分动态及其对季节性冻融的响应。3个海拔森林土壤冬... 为深入了解川西亚高山-高山森林冬季生态学过程,于2008年11月—2009年10月,在土壤冻结初期、冻结期和融化期及植被生长季节,研究了不同海拔(3582 m、3298 m和3023 m)岷江冷杉林土壤养分动态及其对季节性冻融的响应。3个海拔森林土壤冬季具有较高养分含量,且随土壤冻融过程不断变化。土壤有机层可溶性碳和氮、铵态氮、硝态氮含量在冻结初期显著增加后快速降低,并随融化过程迅速增加后再次降低,而土壤可溶性碳和氮、硝态氮含量在冻结期变化不明显,铵态氮显著增加。矿质土壤层可溶性碳和氮、铵态氮含量也在冻结初期显著增加后降低,而土壤可溶性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在冻结期显著增加,并在融化期经历一个明显的含量高峰。海拔和土层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土壤可溶性碳和硝态氮含量,土壤养分含量与土壤温度的相关性随海拔差异而不同。这表明季节性冻融期是土壤生态过程的重要时期,土壤冻融格局显著影响川西亚高山-高山森林土壤养分动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高山-高山森林 季节性冻融 土壤养分 冬季生态学
下载PDF
亚高山/高山森林土壤有机层氨氧化细菌和氨氧化古菌丰度特征 被引量:10
5
作者 王奥 吴福忠 +4 位作者 何振华 徐振锋 刘洋 谭波 杨万勤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4371-4378,共8页
为了解季节性冻融对川西亚高山/高山地区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的影响,采用qPCR技术,以氨单加氧酶基因的α亚基(amoA)为标记,在生长阶段、冻结阶段、融化阶段中的9个关键时期调查了该地区不同森林群落: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原始林(... 为了解季节性冻融对川西亚高山/高山地区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的影响,采用qPCR技术,以氨单加氧酶基因的α亚基(amoA)为标记,在生长阶段、冻结阶段、融化阶段中的9个关键时期调查了该地区不同森林群落: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原始林(PF)、岷江冷杉(A.faxoniana)和红桦(Betula albosinensis)混交林(MF)、岷江冷杉次生林(SF)土壤有机层的氨氧化细菌(ammonia-oxidizing bacteria,AOB)和氨氧化古菌(ammonia-oxidizing archaea,AOA)丰度的特征。结果表明,3个森林群落土壤有机层中都具有相当数量的氨氧化细菌和古菌,均表现出从生长阶段至冻结阶段显著降低,在冻结阶段最低,但冻结阶段后显著增加,在融化阶段为全年最高的趋势。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类群结构(AOA/AOB)受负积温影响明显。冻结后期3个森林群落土壤负积温最大时,AOA数量明显高于AOB,但其他关键时期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类群结构与群落类型密切相关。高海拔的岷江冷杉林群落土壤有机层表现为AOA>AOB(冻结初期除外),低海拔的岷江冷杉次生林群落中表现为AOB>AOA(冻结后期除外),而岷江冷杉和红桦混交林群落则仅在融冻期和生长季节末期表现为AOB>AOA。这些结果为认识亚高山/高山森林及其相似区域的生态过程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高山/高山森林 土壤有机层 氨氧化细菌 氨氧化古菌 积温
下载PDF
冻融末期亚高山/高山森林土壤有机层细菌多样性 被引量:9
6
作者 王奥 张健 +3 位作者 杨万勤 吴福忠 刘利 谭波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44-150,共7页
为了解季节性融冻末期亚高山/高山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有机层细菌多样性特征,应用DGGE方法研究了川西亚高山/高山地区4个典型森林群落(冷杉原始林、冷杉次生林、20年生粗枝云杉人工林、15年生粗枝云杉人工林)土壤冻结末期土壤有机层(OL)和... 为了解季节性融冻末期亚高山/高山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有机层细菌多样性特征,应用DGGE方法研究了川西亚高山/高山地区4个典型森林群落(冷杉原始林、冷杉次生林、20年生粗枝云杉人工林、15年生粗枝云杉人工林)土壤冻结末期土壤有机层(OL)和矿质土壤层(MS)的细菌多样性。采用化学裂解法提取土壤有机层和矿质土壤层样品总DNA获得了很好的效果,纯化后的总DNA经降落式PCR扩增得到高特异性16SrDNAV3区片段。样品PCR扩增产物经DGGE分离得到大量条带,不同样品间分离所得条带的强度和位置均有差异,表明研究样地在冻融末期具有一定的细菌群落多样性。并且,OL细菌群落结构的相似性、Shannon-Wiener物种丰富度指数和Simpson物种优势度指数随其土壤层次和森林类型的变化而变化,表明冻融末期强烈的环境变化极大地影响了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另外,将研究地4个样点土壤有机层细菌10个特有条带进行克隆和序列测定,结果显示了耐低温、温度敏感和非敏感优势细菌群落。这些结果表明:冻融末期温度驱动的环境变化深刻影响了亚高山/高山森林OL细菌群落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高山/高山森林 土壤有机层 细菌多样性 DGGE
下载PDF
川西亚高山/高山森林土壤微生物对季节性冻融的响应 被引量:7
7
作者 张丽 杨万勤 +5 位作者 吴福忠 徐振锋 谭波 刘洋 王奥 何伟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05-511,共7页
通过研究川西亚高山/高山森林矿质土壤层微生物群落丰度和结构在季节性冻融期间的变化,可为深入认识亚高山/高山森林冬季土壤生态过程提供理论依据.于2009年8月至2010年8月,在植物生长季节、土壤冻结阶段(包括土壤冻结期和土壤深冻期)... 通过研究川西亚高山/高山森林矿质土壤层微生物群落丰度和结构在季节性冻融期间的变化,可为深入认识亚高山/高山森林冬季土壤生态过程提供理论依据.于2009年8月至2010年8月,在植物生长季节、土壤冻结阶段(包括土壤冻结期和土壤深冻期)和土壤融化阶段(包括土壤融冻期和土壤融化后期),采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和实时定量PCR技术同步研究不同海拔冷杉次生林(3 023 m)、天然混交林(3 298 m)和岷江冷杉原始林(3 582 m)矿质土壤层微生物类群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随着土壤冻结的开始,土壤细菌数量显著降低(P<0.05),而在随后的融化过程中又显著升高;土壤真菌数量具有和细菌数量相似的变化趋势,在融化阶段显著升高;土壤古菌数量在土壤冻结阶段得到升高,表现出与细菌数量相反的变化趋势.并且,Shannon-Wiener指数(H)随森林类群的变化而变化,在土壤冻结阶段,细菌H主要表现为3 582 m处<3 298 m处<3 023 m处,古菌H表现为3 298 m处<3 023 m处<3582 m处,真菌H表现为3 023 m处<3 582 m处<3 298 m处;而在土壤融化阶段3种菌落的H均表现为3 582 m处<3 023m处<3 298 m处.综上,季节性冻融期间强烈的环境变化极大地影响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数量和结构,但不同微生物类群在不同海拔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性冻融 微生物数量 微生物群落结构 亚高山/高山森林 DGGE 实时定量PCR
原文传递
冻融末期川西亚高山/高山森林土壤水解酶活性特征 被引量:35
8
作者 谭波 吴福忠 +3 位作者 杨万勤 余胜 杨玉莲 王奥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162-1168,共7页
冻融末期是连接冬季与生长季节的关键时期,期间强烈的温度变化可能深刻影响土壤生态过程.为了解冻融末期川西亚高山/高山森林土壤的生化过程,2009年3月5日—4月25日土壤融化期间,研究了该区典型冷杉原始林、针阔混交林和冷杉次生林土壤... 冻融末期是连接冬季与生长季节的关键时期,期间强烈的温度变化可能深刻影响土壤生态过程.为了解冻融末期川西亚高山/高山森林土壤的生化过程,2009年3月5日—4月25日土壤融化期间,研究了该区典型冷杉原始林、针阔混交林和冷杉次生林土壤转化酶、脲酶和磷酸酶(中性、酸性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特征.结果表明:在土壤完全冻结期,3个森林群落各水解酶的活性仍相对较高.在土壤融化前期,随土壤温度升高,除中性磷酸酶外,其他水解酶活性均出现了一个爆发性增高然后迅速降低的过程.随后,除转化酶外,其他水解酶活性均随土壤温度的升高而持续增高.相对于矿质土壤层,冻融末期土壤有机层的水解酶活性更高,对土壤温度变化的响应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融末期 冻融交替 土壤温度 土壤水解酶 川西亚高山/高山森林
原文传递
土壤动物对川西亚高山和高山森林凋落叶第一年不同分解时期N和P元素动态的影响 被引量:16
9
作者 刘瑞龙 杨万勤 +3 位作者 谭波 王文君 倪祥银 吴福忠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080-1090,共11页
土壤动物对高寒森林凋落物养分元素动态具有重要影响,但这种影响受控于凋落物质量及环境条件。为了解土壤动物对高寒森林凋落物不同分解时期凋落物中N和P元素动态的影响,采用凋落物分解袋的方法,于凋落物第一年分解的不同时期,即冻结前... 土壤动物对高寒森林凋落物养分元素动态具有重要影响,但这种影响受控于凋落物质量及环境条件。为了解土壤动物对高寒森林凋落物不同分解时期凋落物中N和P元素动态的影响,采用凋落物分解袋的方法,于凋落物第一年分解的不同时期,即冻结前期、冻结期、融化期、生长季节初期、生长季节中期和生长季节末期,研究了3.00和0.04 mm孔径凋落物袋中川西亚高山和高山森林的代表性植物——康定柳(Salix paraplesia)、方枝柏(Sabina saltuaria)、红桦(Betula albosinensis)和岷江冷杉(Abies fargesii var.faxoniana)凋落物中的N和P元素动态特征。结果表明:康定柳和红桦凋落物中的N元素呈现出释放—富集—释放的模式,方枝柏、岷江冷杉凋落物中的N元素则表现为释放—富集模式;凋落物P元素总体表现为释放模式,但4种植物凋落物均在生长季节中期具有明显的富集过程;从凋落物分解的第一年来看,土壤动物明显促进了4种植物凋落物N的释放,而抑制了P的释放;不同时期土壤动物对凋落物中N和P释放量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且分别与正积温呈极显著正相关和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相对于阔叶植物凋落物,土壤动物对针叶植物凋落物中N和P元素动态的影响更为显著。这些结果为深入了解高寒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动物与凋落物分解等物质循环过程的相互联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素动态 凋落物分解 N P 土壤动物 亚高山和高山森林
原文传递
川西亚高山森林土壤有机层碳、氮、磷储量特征 被引量:45
10
作者 邓仁菊 杨万勤 +4 位作者 张健 胡建利 冯瑞芳 简毅 林静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92-496,共5页
同步研究了川西亚高山云杉林、冷杉林和白桦林生态系统土壤有机层(OL)和矿质层(MS)的有机碳、全氮及全磷储量特征.所有土壤剖面上的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即未分解层<半分解层<完全分解层<腐殖质层&... 同步研究了川西亚高山云杉林、冷杉林和白桦林生态系统土壤有机层(OL)和矿质层(MS)的有机碳、全氮及全磷储量特征.所有土壤剖面上的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即未分解层<半分解层<完全分解层<腐殖质层<淀积层<母质层.云杉林、冷杉林和白桦林土壤有机层的有机碳储量分别为29.38(±1.28)thm-2、22.70(±1.20)thm-2和8.63(±0.95)thm-2,矿质土壤中分别为17.84(±1.92)thm-2、19.74(±1.76)thm-2和14.92(±1.64)thm-2.冷杉林和白桦林土壤剖面上的全氮和全磷含量大小顺序为半分解层<完全分解层<腐殖质层,但腐殖质层>淀积层>母质层.云杉林、冷杉林、白桦林土壤有机层的全氮储量分别为0.85(±0.11)thm-2、0.68(±0.06)thm-2和(0.36±0.03)thm-2,全磷储量分别为0.29(±0.03)thm-2、0.22(±0.03)thm-2和0.06(±0.02)t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层 碳储量 氮储量 磷储量 亚高山森林
下载PDF
贡嘎山亚高山森林带蒸散特征模拟研究 被引量:37
11
作者 程根伟 余新晓 +2 位作者 赵玉涛 周杨明 罗辑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3-27,共5页
蒸散是森林水文循环中最重要的水分输出机制 ,是决定森林水文效应的关键因素 .然而寻求较高精度的蒸散模拟手段 ,尤其是在地形复杂的山区 ,一直是困扰森林水文学家的难点之一 .该文通过对贡嘎山林区的蒸发实验观测 ,利用修正的Penman Mo... 蒸散是森林水文循环中最重要的水分输出机制 ,是决定森林水文效应的关键因素 .然而寻求较高精度的蒸散模拟手段 ,尤其是在地形复杂的山区 ,一直是困扰森林水文学家的难点之一 .该文通过对贡嘎山林区的蒸发实验观测 ,利用修正的Penman Monteith公式对地面和冷杉林蒸散进行模拟 ,并与水面实际观测资料进行对比 .结果显示 :控制该区蒸散的主导因子是太阳有效辐射、大气温度和植被类型 ;对三种地表类型 (裸地、灌草、森林 )蒸散模拟的年内变化过程与水面蒸发的实际观测值趋势一致 .利用修正的Penman Monteith公式对贡嘎山森林带蒸散的模拟结果显示 :非生长季节期间 ,森林蒸散低于非森林地面蒸散 ;而在生长季节 ,森林带蒸散要高于非林地的蒸散 ,其变化差异在 - 2 5 %~ 2 5 %之间 ,这些结果完全符合森林的蒸散特征 .因此 ,在对亚高山森林地区的水文过程以及水量平衡进行计算时 ,修正的Penman monteith公式是有效的分析评价工具之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特征 模拟研究 贡嘎山 修正penman-Monteith公式 森林水文学 亚高山森林地区
下载PDF
川西亚高山3种森林群落穿透雨和茎流养分特征研究 被引量:41
12
作者 巩合德 王开运 杨万勤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4-20,共7页
观测了王朗自然保护区紫果云杉林、岷江冷杉林和白桦林3种森林群落一个观测年的大气降雨量、穿透雨量和茎流量,并对其中的养分元素进行了同步取样分析。结果表明:1)3个森林群落穿透雨的硫(S)及铵态氮(NH4+-N)浓度都低于大气降雨中的浓度... 观测了王朗自然保护区紫果云杉林、岷江冷杉林和白桦林3种森林群落一个观测年的大气降雨量、穿透雨量和茎流量,并对其中的养分元素进行了同步取样分析。结果表明:1)3个森林群落穿透雨的硫(S)及铵态氮(NH4+-N)浓度都低于大气降雨中的浓度,说明S和NH4+-N在经过林冠表面时被吸附,而穿透雨中的硝态氮(NO3-N)、钾(K)、钙(Ca)、镁(Mg)、全碳(C)和全磷(P)等元素浓度都高于大气降雨中的浓度;2)所有样地茎流中的养分元素浓度都明显高于大气降雨和穿透雨中营养元素的浓度;3)C、N(NH4+-N、NO3--N)、P、K、Ca、Mg、S等随大气降雨输入林地的量分别为40.57、6.44、0.40、38.69、39.92、8.27和44.25kg·hm-2a-1;4)测定期间,S(岷江冷杉林和紫果云杉林内)、P(紫果云杉林内)及3种森林群落中的NH4+-N、NO3--N和Ca的林地净输入量都为负值,而K、C、Mg、和P(白桦林和岷江冷杉林内)为正值;5)3种森林群落内穿透雨和茎流中的S和C可能主要来自于林冠淋溶,而NH4+-N、NO3--N、K(白桦林和紫果云杉林内)、Ca、Mg和P等主要来自于林冠截获的大气干沉降,岷江冷杉林内K与林冠淋溶和林冠截获的干沉降都密切相关。降雨持续时间长、降雨量小及较高的林冠截留量可能是造成林地净输入量为负值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高山森林 穿透雨 茎流 养分输入 林冠淋溶
下载PDF
贡嘎山亚高山森林自然演替特征与模拟 被引量:36
13
作者 程根伟 罗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1049-1056,共8页
通过对贡嘎山典型天然林样地动态的调查和群落结构的研究 ,基本掌握了青藏高原东部亚高山森林植被的演替特征和过程 ,在自然生存竞争条件下 ,树木的种源通过扩散、就地下种和萌发新枝产生的幼苗只有极少数能够生长成大树。在树木繁育过... 通过对贡嘎山典型天然林样地动态的调查和群落结构的研究 ,基本掌握了青藏高原东部亚高山森林植被的演替特征和过程 ,在自然生存竞争条件下 ,树木的种源通过扩散、就地下种和萌发新枝产生的幼苗只有极少数能够生长成大树。在树木繁育过程中 ,光照、水分、温度和养分竞争是决定性条件 ,山地灾变干扰对森林的更新也具有重要作用。提出的贡嘎山森林演替模型 ( GFSM)在树木个体生命史模拟的基础上重现了群落的演替动态 ,特别是将土壤形成与树木演变结合起来 ,采用随机过程模拟气候波动及单木生长死亡的不确定性 ,揭示了亚高山天然条件下的森林个体与群落的行为动态 ,对于解决天然林更新与保护提供了系统的分析预测技术与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贡嘎山 亚高山森林 自然演替特征 模拟 森林演替 林窗模型
下载PDF
川西亚高山森林恢复的空间格局分析 被引量:35
14
作者 张远东 刘世荣 赵常明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706-1710,共5页
以米亚罗林区为例,利用森林样地调查和遥感影像解译方法,通过森林植被图与数字地形的叠加。分析了川西亚高山森林大规模采伐和更新后,主要森林植被类型外貌与起源之间的联系,以及各类型分布的地形分异规律和空间格局。结果表明,大... 以米亚罗林区为例,利用森林样地调查和遥感影像解译方法,通过森林植被图与数字地形的叠加。分析了川西亚高山森林大规模采伐和更新后,主要森林植被类型外貌与起源之间的联系,以及各类型分布的地形分异规律和空间格局。结果表明,大规模采伐和更新后,森林植被类型的外貌与起源相关,老龄针叶林为保留下来的原始林,中幼龄针叶林为人工林,落叶阔叶林为天然次生林,而针阔混交林中既有天然次生的成分,也有人工、天然更新共同作用的成分,海拔2800~3600m是米亚罗的主要伐区,森林恢复表现出坡向分异:人工更新的中幼龄针叶林主要分布于阳坡、半阳坡;落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受天然更新的影响,主要分布于阴坡、半阴坡。老龄针叶林主要保留在海拔3600m以上,恢复过程中各种森林植被类型镶嵌分布,景观破碎化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高山森林 空间格局 恢复 地形 更新
下载PDF
川西米亚罗林区森林恢复的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33
15
作者 张远东 赵常明 刘世荣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89-193,共5页
Western Sichuan sub-alpine is an extension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to southeastern China and is covered with forests in the valleys, mainly dark coniferous ones. As a result of long-term over-logging on a large scale... Western Sichuan sub-alpine is an extension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to southeastern China and is covered with forests in the valleys, mainly dark coniferous ones. As a result of long-term over-logging on a large scale, they have been greatly reduced and degraded. In this paper, in order to analyse the influences of forest management and topography factors on sub-alpine forest restoration in west Sichuan, Miyaluo was selected as a case study area. The cutting volume, artificial regeneration area and tending area from 1953 to 2000 were collected, forest survey and plot investigation were taken in 7 watershed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ub-alpine forest restoration in west Sichuan was influenced by both forest management and natural regeneration. Taking Miyaluo as an example, forest management could be divided into two stages, cutting period (1953—1978) and restoration period (1978—now), and cutting period also could be divided into period Ⅰ (1953—1965) and period Ⅱ (1966—1978). In cutting period with logging on a large scale and fast regeneration, artificial regeneration could not catch up with cutting, tending could not catch up with regeneration, the young growth tending was worse and survival rate was low, especially in period Ⅰ. That resulted in the mosaic patch of plantations, natural secondary forests and ones from both artificial and natural regeneration in cutting area. The pattern was influenced by aspect. Spruce from artificial regeneration was dominant on half-sunny and sunny slope; birch and firs from natural regeneration were on half-shady and shady slopes. In restoration period, cutting was little and stopped at last, artificial regeneration was little; survival rate was high from well tending to young growth. Spruce regenerated artificially in 1980s and at the beginning of 1990s had closed to young forests after successive tending with many years. In sub-alpine forest regions, the regeneration methods and species should be selected according to the habitat types that changed with altitu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恢复 森林经营 地形 亚高山森林
下载PDF
中国西部3个亚高山森林土壤有机层和矿质层碳储量和生化特性(英文) 被引量:37
16
作者 杨万勤 冯瑞芳 +1 位作者 张健 王开运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4157-4165,共9页
为了解土壤和植被界面的有机碳库和生化特性,分别将以云杉(Picea purpurea Masters)(SF)、冷杉(Abies faxoniana Rehder&E.H.Wilson)(FF)和白桦(Betula platyphylla Sukaczev)(BF)为优势树种的3个亚高山森林地表有机层(OL)分成新鲜... 为了解土壤和植被界面的有机碳库和生化特性,分别将以云杉(Picea purpurea Masters)(SF)、冷杉(Abies faxoniana Rehder&E.H.Wilson)(FF)和白桦(Betula platyphylla Sukaczev)(BF)为优势树种的3个亚高山森林地表有机层(OL)分成新鲜凋落物层(LL)、半分解层(FL)和分解层(HL),并同步测定了有机层和矿质土壤层(MS)的有机碳(OC)储量、微生物生物量碳(Cmic)、微生物生物量氮(Nmic)及转化酶、过氧化氢酶、脱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云杉林、冷杉林和白桦林土壤有机层的有机碳储量分别为29.38Mghm-2±1.28Mghm-2、22.7Mghm-2±1.12Mghm-2和8.63Mghm-2±0.95Mghm-2,分别为总有机碳储量的62.2%、53.5%和36.6%。云杉林、冷杉林和白桦林土壤有机层和腐殖质层分别储存了92.8%、99.6%和78.7%的有机碳。所有林型中,HL具有最高的细菌数量、Cmic和Nmic及过氧化氢酶活性,FL具有最高的真菌、放线菌数量及转化酶、脱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微生物数量、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的垂直分布格局意味着OL是土壤和植被之间最活跃的生态界面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高山森林 碳库 微生物数量 微生物生物量 酶活性
下载PDF
季节性冻融期间亚高山森林凋落物的质量损失及元素释放 被引量:37
17
作者 邓仁菊 杨万勤 +3 位作者 冯瑞芳 胡建利 秦嘉励 熊雪晶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5730-5735,共6页
季节性冻融期间的凋落物分解对季节性冻土区的森林生态系统过程可能具有重要的影响,但已有的研究报道很少。因此,采用凋落物分解袋法研究了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Rehder&E.H.Wilson)林和白桦(Betula platyphyllaSukaczev)林凋落... 季节性冻融期间的凋落物分解对季节性冻土区的森林生态系统过程可能具有重要的影响,但已有的研究报道很少。因此,采用凋落物分解袋法研究了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Rehder&E.H.Wilson)林和白桦(Betula platyphyllaSukaczev)林凋落叶的分解。一个季节性冻融期间,冷杉林和白桦林凋落物的质量损失率分别为(19.4±2.0)%和(21.5±3.5)%,约为1a中凋落物分解的64.5%和65.6%,表明季节性冻融对亚高山森林凋落物分解影响显著。冷杉凋落物中C、N、P、K、Ca和Mg的释放率为(15.0±1.0)%、(34.1±3.6)%、(17.0±0.9)%、(22.8±5.9)%、(20.1±0.1)%和(36.3±2.1)%,白桦凋落物中C、N、P、K、Ca和Mg的释放率为(20.7±0.1)%、(29.4±3.4)%、(15.7±1.3)%、(16.8±5.1)%、(21.3±1.8)%和(20.5±2.8)%。结合叶凋落物产量可以推断,冷杉林凋落物在一个季节性冻融期间释放到土壤的N、P、K、Ca、Mg为(10.17±1.14)kg.hm-2、(0.68±0.08)kg.hm-2、(4.08±0.46)kg.hm-2、(0.46±0.05)kg.hm-2、(0.09±0.01)kg.hm-2,白桦林为(5.61±1.12)kg.hm-2、(0.34±0.07)kg.hm-2、(1.21±0.24)kg.hm-2、(0.300±0.059)kg.hm-2、(0.051±0.010)kg.hm-2,这对于春季亚高山森林植物生长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性冻融 凋落物分解 元素释放 亚高山森林
下载PDF
季节性冻融期间亚高山森林凋落物的质量变化 被引量:35
18
作者 邓仁菊 杨万勤 +1 位作者 张健 吴福忠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830-835,共6页
凋落物质量是影响凋落物分解的重要生物因子,其在季节性冻融期间的变化可能对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过程产生显著的影响。因此,采用凋落物分解袋法,研究了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和白桦(Betula platyphylla)凋落物质量在一个季节性冻融... 凋落物质量是影响凋落物分解的重要生物因子,其在季节性冻融期间的变化可能对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过程产生显著的影响。因此,采用凋落物分解袋法,研究了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和白桦(Betula platyphylla)凋落物质量在一个季节性冻融期间(2006年10月至2007年4月)的变化。季节性冻融期间,岷江冷杉和白桦凋落物的木质素(L)和纤维素的降解率为全年降解的70%-75%,岷江冷杉和白桦凋落物的C/N、L/N和纤维素/N均显著增加,而纤维素/P均有所降低。岷江冷杉凋落物的C/P和L/P有所增加,但白桦凋落物的C/P和L/P有所降低。可见,季节性冻融期间,亚高山森林凋落物的质量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其显著影响了亚高山凋落物分解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性冻融 凋落物质量 亚高山森林
下载PDF
3种亚高山森林群落林冠截留量及穿透雨量与降雨量的关系 被引量:33
19
作者 薛建辉 郝奇林 +1 位作者 吴永波 刘兴良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9-13,共5页
研究了岷江冷杉林、川滇高山栎林及灌竹林等3种典型亚高山森林群落的林冠截留、穿透雨和径流的月动态变化,分析了林冠截留量、穿透雨量与总降雨量的数量关系。结果表明:川滇高山栎林、灌竹林、岷江冷杉林林冠平均截留量分别为278.2,362.... 研究了岷江冷杉林、川滇高山栎林及灌竹林等3种典型亚高山森林群落的林冠截留、穿透雨和径流的月动态变化,分析了林冠截留量、穿透雨量与总降雨量的数量关系。结果表明:川滇高山栎林、灌竹林、岷江冷杉林林冠平均截留量分别为278.2,362.1和353.7mm;林冠平均截留率分别占降雨量的35.77%,46.55%和45.47%。岷江冷杉林径流量为5.9mm,仅占降雨量的0.76%。3种群落穿透雨量分别占降雨量的53.77%,53.45%和64.23%。另外,建立了3种群落类型的穿透雨量、林冠截留量与大气降雨量之间的回归模型,用于定量评价该地区亚高山森林的生态水文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冠截留量 穿透雨量 径流量 降雨量 回归关系 亚高山森林群落
下载PDF
亚高山森林土壤酶活性的温度敏感性特征 被引量:33
20
作者 秦纪洪 张文宣 +1 位作者 王琴 孙辉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241-1245,共5页
处于高海拔与低温环境的青藏高原东缘亚高山森林是我国西南林区主体,也是我国最主要土壤碳库之一。已有研究表明低温生态系统(高纬度与高海拔)可能对全球变化产生更为强烈反馈效应,土壤生态与生物化学过程也可能更为敏感,特别是在... 处于高海拔与低温环境的青藏高原东缘亚高山森林是我国西南林区主体,也是我国最主要土壤碳库之一。已有研究表明低温生态系统(高纬度与高海拔)可能对全球变化产生更为强烈反馈效应,土壤生态与生物化学过程也可能更为敏感,特别是在土壤酶与土壤微生物活性等为表征的土壤生物活性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高山森林土壤 土壤酶活性 土壤温度敏感性 低温生态系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