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亚热带红壤丘陵区5种人工林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26
1
作者 陈璟 杨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67-173,178,共8页
【目的】探讨亚热带红壤丘陵区5种不同人工林对土壤性质的影响。【方法】以亚热带红壤丘陵区的纯杉木林(Cunninghamia lanceolata,CL)、杉木马尾松混交林(Cunninghamia lanceolata Pinus massoniana,CLPM)、杉木樟树混交林(Cunni... 【目的】探讨亚热带红壤丘陵区5种不同人工林对土壤性质的影响。【方法】以亚热带红壤丘陵区的纯杉木林(Cunninghamia lanceolata,CL)、杉木马尾松混交林(Cunninghamia lanceolata Pinus massoniana,CLPM)、杉木樟树混交林(Cunninghamia lanceolata Cinnamomum camphora,CLCC)、天然次生林(Natural secondary forest,NF)与纯马尾松林(Pinus massoniana,PM)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取样与实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5种人工林地中不同土层(0~20、20~40和40~60 cm)土壤的理化性质、酶活性与微生物学性质的变化。【结果】(1)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全钾(TK)、速效钾(AK)、碱解氮(AN)含量在NF土壤中最高,CLCC土壤次之,CLPM、CL和PM土壤较低;0~20 cm土层SOC、TN、AN、TP、TK和AK含量显著高于20~40和40~60 cm土层,20~40和40~60 cm土层间的土壤养分含量差异不显著;(2)脲酶(URE)、蔗糖酶(INV)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以NF土壤最高,CLPM和CLCC土壤次之,CL和PM土壤最低;0~20 cm土层URE、INV和PPO活性显著高于20~40和40~60 cm土层,20~40和40~60 cm土层间土壤酶活性差异不显著;(3)NF和CLCC土壤的微生物量碳(MBC)、微生物量氮(MBN)、土壤基础呼吸(SBR)、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和土壤微生物对基质的利用效率高于其他树种的林下土壤。【结论】CLCC较CL、PM和CLPM可明显改善土壤性质,是该地区理想的造林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红壤丘陵区 人工林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酶活性 基础呼吸 微生物生物量
下载PDF
亚热带红壤丘陵区季节性干旱成因及其发生规律研究 被引量:22
2
作者 黄道友 彭廷柏 +1 位作者 陈桂秋 王克林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期124-126,共3页
结合多年气象资料系统研究亚热带红壤丘陵区季节性干旱成因与发生规律结果表明 ,该区季节性干旱严重 ,“土壤 作物”干旱年发生概率为 85 .7% ,其中≥中等干旱年发生概率为 5 0 .0 % ,7~ 8月份和 11~ 12月份为年内高发期 ,以夏秋干旱... 结合多年气象资料系统研究亚热带红壤丘陵区季节性干旱成因与发生规律结果表明 ,该区季节性干旱严重 ,“土壤 作物”干旱年发生概率为 85 .7% ,其中≥中等干旱年发生概率为 5 0 .0 % ,7~ 8月份和 11~ 12月份为年内高发期 ,以夏秋干旱危害最大 ;气候性干旱 (Z值法 )年发生概率为 5 9.5 % ,其中≥中等干旱年发生概率为31.0 %。“土壤 作物”干旱明显大于气候性干旱 ,且二者发生概率和危害程度均为 2 0世纪 90年代 >80年代 >70年代 >6 0年代 ,表明红壤丘陵区抵御季节性干旱的能力呈下降趋势 ,农业生态系统抗逆性能仍在不断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红壤丘陵区 季节性干旱 成因 发生规律 “土壤-作物”干旱 气候性干旱 农业生态系统 抗逆性能
下载PDF
亚热带红壤丘陵区不同人工林型对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类群和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1
3
作者 刘飞渡 韩蕾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441-1446,共6页
为了探讨亚热带红壤丘陵区不同人工林对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类群和酶活性的影响.以亚热带红壤丘陵区的纯樟树林(CC)、纯杉木林(CL)、杉木樟树混交林(CLCC)、自然恢复地(受到人为干扰)(NR)作为研究对象,并以附近的疏草荒地(G... 为了探讨亚热带红壤丘陵区不同人工林对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类群和酶活性的影响.以亚热带红壤丘陵区的纯樟树林(CC)、纯杉木林(CL)、杉木樟树混交林(CLCC)、自然恢复地(受到人为干扰)(NR)作为研究对象,并以附近的疏草荒地(GD)作为对照(CK),通过调查取样和实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不同人工林型中不同土层(0~10、10~20 和20~40 cm)土壤的理化性质、微生物类群和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1)与对照相比,不同林型下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总数均显著增加,依次为微生物总数(CLCC)〉微生物总数(CC)〉微生物总数(CL)〉微生物总数(NR)〉微生物总数(CK)(P〈0.05).(2)土壤脲酶(URE)活性在不同林型下的大小顺序为脲酶(CC)〉脲酶(CLCC)〉脲酶(CL)〉脲酶(NR)〉脲酶(CK)(P〈0.05);蔗糖酶(INV)活性的大小顺序为蔗糖酶(CC)〉蔗糖酶(NR)〉蔗糖酶(CLCC)〉蔗糖酶(CK)〉蔗糖酶(CL)(P〈0.05);酸性磷酸酶(APE)活性的大小顺序为酸性磷酸酶(CC 和CLCC)〉酸性磷酸酶(NR)〉酸性磷酸酶(CL)〉酸性磷酸酶(CK)(P〈0.05).(3)在剖面层次上,土壤微生物类群和酶活性也有明显的层次性,即随着土层的增加而减小.(4)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细菌、真菌与脲酶、酸性磷酸酶之间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P〈0.05 或P〈0.01);土壤微生物类群和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SOM)、全氮(TN)和有效氮(AN)之间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P〈0.01).研究结果表明退耕还林(草)可增加土壤微生物类群的数量和土壤酶活性,促进土壤物理性状的改善和肥力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红壤丘陵区 不同人工林型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微生物类群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亚热带红壤丘陵区湿地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素贮量与分布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涂洁 刘琪璟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8-54,共7页
利用标准样方法对19a生湿地松人工林生物量、碳素含量、贮量及其空间分布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湿地松各器官的碳素含量在50.92%-54.38%波动,排列顺序为树叶〉树枝〉树根〉树干〉树皮,且各器官的碳素含量随树龄增长而提高。林冠上... 利用标准样方法对19a生湿地松人工林生物量、碳素含量、贮量及其空间分布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湿地松各器官的碳素含量在50.92%-54.38%波动,排列顺序为树叶〉树枝〉树根〉树干〉树皮,且各器官的碳素含量随树龄增长而提高。林冠上层与下层叶的碳素含量比中层叶的碳素含量低,但差别不大;下层枝条碳素含量明显比上、中层枝条高。灌木层、草本层、凋落物层的碳素含量依次为45。16%、42.28%、40.88%;土壤层碳素含量平均为0.43%,且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明显递减。湿地松各器官碳贮量与其生物量成正比例关系。排列顺序为树干〉树根〉树皮〉树枝〉树叶。随着树高的增大,树干碳贮量在乔木层中所占比例逐渐下降,树皮碳贮量所占比例处于一个缓慢上升的状态,枝叶碳贮量所占比例在10~12nl段出现最大值。湿地松林生态系统碳贮量(C)为121.94×10^3kg/hm^2,其中乔木层为86.78×10^3kg/hm^2,占整个生态系统总贮量的70.67%。下木层为0.6×10^3kg/hm^2,占0.49%,凋落物层为8.86×10^3kg/hm^2,占7.27%,林地土壤(0-60cm)为26.3×10^3kg/hm^2,占21.57%。根据以上数据,得出湿地松林年净生产力约为7.61×10^3kg/hm^2·a,有机碳年净固定量(C)为4.54×10^3kg/hm^2·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松人工林 碳素含量 碳贮量 碳分配 亚热带红壤丘陵区
下载PDF
亚热带红壤丘陵区湿地松人工林固碳释氧效益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涂洁 刘琪璟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0-35,共6页
用标准样方法对19年生湿地松(Pinus elliottii)人工林碳素含量及碳贮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湿地松各器官的碳素含量在50.92±0.46%~54.38±0.26%之间波动,按碳含量高低排列为树叶>树枝>树干>树根>树皮,且各器... 用标准样方法对19年生湿地松(Pinus elliottii)人工林碳素含量及碳贮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湿地松各器官的碳素含量在50.92±0.46%~54.38±0.26%之间波动,按碳含量高低排列为树叶>树枝>树干>树根>树皮,且各器官的碳素含量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不同林冠层枝、叶碳素含量存在差异,上层叶与下层叶的碳素含量较低,下层枝条碳素含量明显比上、中层枝条高。灌木层、草本层、凋落物层的碳素含量依次为45.16±0.4%、42.28±0.41%、40.88±0.31%,土壤层碳素含量平均为0.43±0.04%,且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明显递减。湿地松林生态系统碳贮量为121.94 t·hm^(-2),其中乔木层碳贮量为86.18 t·hm^(-2),占总量的70.67%,下木层和凋落物层碳贮量分别为0.6 t·hm^(-2)(0.49%)和8.86 t·hm^(-2)(7.27%)。林地土壤(0~60 cm)为26.3 t·hm^(-2),占总碳贮量的21.57%。乔木层年净固碳量为4.54 t·hm^(-2),年净释氧量为12.12 t·hm^(-2)。采用造林成本法计算得出试区湿地松林平均每年发挥的净固碳释氧效益达9 034元·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碳释氧 生态环境效益 湿地松人工林 亚热带红壤丘陵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