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8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中亚热带东部常绿阔叶林主要类型的群落多样性特征 被引量:190
1
作者 贺金生 陈伟烈 李凌浩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03-311,共9页
本文通过10个地区61个样地资料分析,研究了中亚热带东部常绿阔叶林群落多样性特征及其随纬度、海拔梯度的变化。结果表明,中亚热带东部常绿阔叶林群落丰富度为49±17种(样地面积400m2),各层次的多样性表现为灌木... 本文通过10个地区61个样地资料分析,研究了中亚热带东部常绿阔叶林群落多样性特征及其随纬度、海拔梯度的变化。结果表明,中亚热带东部常绿阔叶林群落丰富度为49±17种(样地面积400m2),各层次的多样性表现为灌木层(包括幼树与幼苗)>乔木层>草本层。常绿阔叶林各类型间的差异远比落叶阔叶林与多样性较低的常绿阔叶林之间的差异大。各层次中变化幅度从大到小的顺序为:草本层>乔木层>灌木层。在所研究地区常绿阔叶林的群落多样性没有表现出明显的随纬度梯度和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样性 群落 常绿阔叶林 亚热带
下载PDF
中亚热带东部三种主要木本群落土壤呼吸的研究 被引量:141
2
作者 黄承才 葛滢 +2 位作者 常杰 卢蓉 徐青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24-328,共5页
研究中亚热带东部青冈(Quercusglauca)常绿阔叶林、毛竹(Phylostachyspubescens)林和茶(Cameliasinensis)园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土壤含水率的关系,建立了土壤呼吸速率与地表... 研究中亚热带东部青冈(Quercusglauca)常绿阔叶林、毛竹(Phylostachyspubescens)林和茶(Cameliasinensis)园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土壤含水率的关系,建立了土壤呼吸速率与地表温度的模型,根据气象资料估算得到青冈常绿阔叶林、毛竹林、茶园的年均土壤CO2呼吸量,3种群落依次为24.12、30.77、28.55t/hm2·a,进一步估算出浙江省常绿阔叶林、毛竹林和茶园每年土壤CO2排放量,分别为9.27×106、1.36×107、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 木本群落 土壤呼吸 CO2排放量
下载PDF
东亚夏季风的季节内振荡研究 被引量:84
3
作者 琚建华 钱诚 曹杰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87-194,共8页
利用动力学因子和热力学因子结合的方法 ,将东亚夏季风区的西南风与OLR进行了综合处理 ,构造成东亚季风指数 (IM)。研究结果表明 ,该指数既可很好地反映东亚季风区的风场、高度场的环流特征 ,又能较好地描述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 利用动力学因子和热力学因子结合的方法 ,将东亚夏季风区的西南风与OLR进行了综合处理 ,构造成东亚季风指数 (IM)。研究结果表明 ,该指数既可很好地反映东亚季风区的风场、高度场的环流特征 ,又能较好地描述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和气温的变化。通过功率谱和带通滤波结合的方法研究东亚夏季风中的季节内振荡 ,东亚夏季风区内低频振荡在夏季主要是以 30~ 6 0天周期的振荡为主 ;东亚夏季风的季节内振荡在东亚沿海呈波列的形式 ,并表现为随时间向北传播的季风涌 ;由于该季节内振荡的波动 ,造成了东亚热带夏季风在东亚热带和副热带地区活动的反位相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内振荡 东亚夏季风 长江中下游地区 东亚季风指数 动力学因子 东亚季风区 热带地区 综合处理 研究结果 夏季降水 环流特征 带通滤波 低频振荡 位相关系 亚热带 热力学 西南风 高度场 功率谱 季风涌 风场 气温 沿海
下载PDF
我国热带亚热带森林凋落物及其对土壤的影响 被引量:66
4
作者 赵其国 王明珠 何园球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8-15,共8页
本文研究了我国热带、亚热带森林凋落物的数量、化学组成、分解速率及其土壤发育特点。研究表明,季雨林的凋落物量>雨林>常绿阔叶林;凋落物中灰分总量以季雨林的最大、雨林的次之,阔叶林最少;凋落物的分解速率以最初的90天内最快... 本文研究了我国热带、亚热带森林凋落物的数量、化学组成、分解速率及其土壤发育特点。研究表明,季雨林的凋落物量>雨林>常绿阔叶林;凋落物中灰分总量以季雨林的最大、雨林的次之,阔叶林最少;凋落物的分解速率以最初的90天内最快,以后渐趋缓慢,凋落物在地表的分解速率比表土层快10—20%。热带亚热带森林有明显地生物富集作用,通过凋落物不断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凋落物归还给土壤的养分元素总量为0.305—1.123吨/公顷·年。由此可以判断土壤发育进程的快慢,如季雨林土壤的发育进程相刘较快,雨林次之,常绿阔叶林最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 凋落物 土壤 热带 亚热带
下载PDF
土地利用对亚热带红壤低山区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碳的影响 被引量:78
5
作者 王小利 苏以荣 +3 位作者 黄道友 肖和艾 汪立刚 吴金水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50-757,共8页
目的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SOC)和微生物量碳(SMBC)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典型样区密集取样(水田和旱地3~4个样/ha、果园2~3个样/ha、林地0.2~0.5个样/ha)和野外调查,对亚热带红壤低山肯福样区的水田、旱地、果园和林地表层(0... 目的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SOC)和微生物量碳(SMBC)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典型样区密集取样(水田和旱地3~4个样/ha、果园2~3个样/ha、林地0.2~0.5个样/ha)和野外调查,对亚热带红壤低山肯福样区的水田、旱地、果园和林地表层(0~20cm)SOC和SMBC含量及其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本区SOC、SMBC含量和微生物碳与有机碳比率(SMBC/SOC)分别为(17.53±5.02)g·kg-1,(278±174)mg·kg-1和(1.56±0.84)%。其中,林地SOC、SMBC含量和SMBC/SOC分别为(18.20±4.53)g·kg-1、(293±111)mg·kg-1和(1.58±0.39)%。水田SOC、SMBC含量和SMBC/SOC较林地依次提高了15.5%,84.0%和73.9%(P<0.01);与林地相比,旱地SOC含量(17.50±4.89)g·kg-1略有降低(P>0.05),SMBC含量和SMBC/SOC分别减少29.1%和24.2%(P<0.01);果园SOC、SMBC含量和SMBC/SOC比林地分别降低了26.8%,46.1%和26.1%(P<0.01)。除水田外,其余土地利用方式的SOC与SMBC含量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的相关关系。结论亚热带红壤低山生态景观单元内林地开垦为水田增加了SOC的积累和土壤微生物活性,林地开垦为旱地和果园不同程度地降低了SOC的积累和微生物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亚热带 红壤低山区 土壤有机碳 土壤微生物碳
下载PDF
用田间实测法研究我国亚热带土壤的可蚀性K值 被引量:66
6
作者 史学正 于东升 +1 位作者 邢廷炎 J.Breburda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99-405,共7页
本文在自然降雨条件下用全裸地小区田间实测了我国亚热带七种有代表性的不同类型土壤的可蚀性K值,结果表明这七种不同类型土壤间的K值差别很大,其中紫色土和红砂岩发育的耕种普通红壤的K值最大,分别达到0.440和0.438,最小的是第... 本文在自然降雨条件下用全裸地小区田间实测了我国亚热带七种有代表性的不同类型土壤的可蚀性K值,结果表明这七种不同类型土壤间的K值差别很大,其中紫色土和红砂岩发育的耕种普通红壤的K值最大,分别达到0.440和0.438,最小的是第四纪红色粘土发育的红色土,其值只有0.104,还不到紫色土K值的1/4。我们亦用国际上十分流行的诺谟图方法估算了这七种不同类型土壤的可蚀性K值,其中有二类土壤用这种方法所估算的K值较接近于田间实测的K值,有一类土壤相差较大,有三类土壤相差很大,还有一类土壤不能用这种方法来估算,因此,国际上十分流行的用诺谟图估算土壤可蚀性K值的方法对我国亚热带多数土壤并不合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可蚀性 K值 诺谟图 亚热带
下载PDF
中国亚热带和温带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呼吸的季节模式及环境响应特征 被引量:66
7
作者 于贵瑞 温学发 +4 位作者 李庆康 张雷明 任传友 刘允芬 关德新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A02期84-94,共11页
作为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网络(ChinaFLUX)的组成部分,利用涡度相关技术对千烟洲亚热带人工针叶林和长白山温带阔叶红松混交林生态系统CO2通量进行了长期观测.利用以温度和水分为驱动变量的连乘形式以及Q10形式的生态系统呼吸模型,... 作为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网络(ChinaFLUX)的组成部分,利用涡度相关技术对千烟洲亚热带人工针叶林和长白山温带阔叶红松混交林生态系统CO2通量进行了长期观测.利用以温度和水分为驱动变量的连乘形式以及Q10形式的生态系统呼吸模型,分析了2003年中国亚热带和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呼吸的季节变化及其环境响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i)温度是控制生态系统呼吸特征的主导因素,温度和水分的协同作用共同控制着生态系统呼吸,利用这两个变量基本上可以描述生态系统呼吸的季节变异特征;对受到干旱胁迫的生态系统而言,水分条件也可能转化成为生态系统呼吸的主导因素.(ii)模型对比分析表明,在干燥的气候条件下,Q10模型对水分的响应能力比连乘模型更敏感,基于Q10模型可以准确描述生态系统呼吸的季节模式.(iii)基于Q10模型估算的千烟洲亚热带人工针叶林和长白山温带阔叶红松混交林生态系统呼吸年总量分别为1197和1268gC·m?2,而基于连乘模型估算的生态系统呼吸年总量分别为1209和1303gC·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带 季节 人工针叶林 亚热带 红松 混交林 生态系统 中国 总量 模式
原文传递
红壤水稻土有机碳库的平衡值确定及固碳潜力分析 被引量:67
8
作者 李忠佩 吴大付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6-52,共7页
平衡状态时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水平确定对于正确评价土壤的固碳潜力和制定合理的有机物质分配措施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比较红壤典型地区不同时期水稻土有机碳含量变化、不同利用年限水稻土有机碳含量动态、以及有机碳输入输出量状况,分... 平衡状态时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水平确定对于正确评价土壤的固碳潜力和制定合理的有机物质分配措施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比较红壤典型地区不同时期水稻土有机碳含量变化、不同利用年限水稻土有机碳含量动态、以及有机碳输入输出量状况,分析红壤水稻土有机碳库的平衡值,进而估计较大区域内水稻土的固碳潜力。过去20余年来江西省余江县水稻土的有机碳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但高产水稻土的有机碳含量稳定在18.5gkg^-1;水耕利用30a,土壤有机碳含量达到19.0(±1.20)gkg^-1,其后变化幅度很小;若使目前的较高形成量水平达到平衡,则土壤有机碳含量为19.2(±1.10)gkg^-1。综合分析,在较高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红壤水稻土有机碳的平衡值为18~20gkg^-1,平均为19.0±1.0gkg^-1。过去20余年来,江西省余江县水稻土有机碳储量增加了6955(±1116)kghm^-2。据此计算我国亚热带地区水稻土过去20年固定大气CO2量555.1(±88.7)Tg,其作为碳汇的作用是相当明显的。目前仍有相当面积的水稻土其有机碳含量低于平衡水平,估计还可平均固碳5150(±1063)kghm^-2。据此,若保持现实较高生产力水平,则我国亚热带地区水稻土未来可新固定大气CO2量411.0(±84.7)T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水稻土 有机碳 平衡值 固碳潜力 亚热带
下载PDF
香榧的营养和功能成分综述 被引量:71
9
作者 王向阳 修丽丽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0-22,共3页
关键词 功能成分 香榧 综述 营养 常绿乔木 红豆杉科 经济树种 药用价值 孑遗植物 丘陵山区 第三纪 亚热带 细榧 干果 世界 栽培 榧子 食用
下载PDF
我国亚热带若干树种的抗火性研究 被引量:66
10
作者 舒立福 田晓瑞 +1 位作者 李红 寇晓军 《火灾科学》 CAS CSCD 2000年第2期1-7,共7页
森林火灾是危害森林的一大主要自然灾害 ,实践证明采用防火林带可以有效地控制森林火灾的发生。本文对南方的木荷、火力楠、杨梅等 11种常绿阔叶树种和杉木、马尾松两种针叶树种的叶、小枝和皮的燃烧性能及其组成成分进行了测定 ,结果表... 森林火灾是危害森林的一大主要自然灾害 ,实践证明采用防火林带可以有效地控制森林火灾的发生。本文对南方的木荷、火力楠、杨梅等 11种常绿阔叶树种和杉木、马尾松两种针叶树种的叶、小枝和皮的燃烧性能及其组成成分进行了测定 ,结果表明 ,( 1)各树种均以叶的抗火性能最差 ,阔叶树种比针叶树种的抗火性能强 ;( 2 )含水量、苯 -乙醇抽取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火树种 防火林带 抗火性 亚热带 中国
下载PDF
我国立克次体研究与立克次体病的流行现状 被引量:66
11
作者 张丽娟 付秀萍 范明远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05年第1期37-42,共6页
关键词 立克次体病 流行现状 自然疫源性疾病 第一次世界大战 流行性斑疹伤寒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东南亚地区 人兽共患 人类健康 发达国家 亚热带 多发生 恙虫病 期间
下载PDF
热带、亚热带外来玉米种质的利用 被引量:51
12
作者 番兴明 谭静 杨峻芸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07-111,共5页
我国近几年平均每年种植玉米 2 45 0万公顷 ,平均产量为每公顷 4 96吨 ,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居世界第二位。但 70年代以来我国玉米增产率呈下降趋势 ,玉米生产一直处于徘徊状态 ,其主要原因是国内种质资源匮乏 ,缺乏新的杂种优势群和杂种... 我国近几年平均每年种植玉米 2 45 0万公顷 ,平均产量为每公顷 4 96吨 ,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居世界第二位。但 70年代以来我国玉米增产率呈下降趋势 ,玉米生产一直处于徘徊状态 ,其主要原因是国内种质资源匮乏 ,缺乏新的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模式。分析热带、亚热带外来玉米种质在我国玉米育种中的作用后 ,指出利用玉米起源中心的热带、亚热带种质可以拓宽温带种质的玉米遗传基础 ,构建新的杂种优势模式 ,产生出超强优势的杂交玉米新组合 ;提出了热带、亚热带外来玉米种质的利用途径及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热带 亚热带 种质资源 利用 育种
下载PDF
亚热带森林凋落物产量及动态的研究 被引量:47
13
作者 温远光 韦炳二 黎洁娟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6期542-548,共7页
本文是广西森林生态定位研究工作的一部分,旨在研究、弄清不同森林凋落物的数量和质量、组成和动态及其与森林组成、树种特性、年龄结构、空间结构、生长状况及环境因子间的相互关系,为分析森林群落的生产力、研究森林群落的养分循环和... 本文是广西森林生态定位研究工作的一部分,旨在研究、弄清不同森林凋落物的数量和质量、组成和动态及其与森林组成、树种特性、年龄结构、空间结构、生长状况及环境因子间的相互关系,为分析森林群落的生产力、研究森林群落的养分循环和制定营林措施提供理论依据。一、自然环境和样地概况研究工作在广西龙胜、岑溪、宜山三个森林生态定位站进行(表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 森林 凋落物 动态 气候因素
下载PDF
亚热带红壤丘陵区四种人工林凋落物分解动态及养分释放 被引量:54
14
作者 李海涛 于贵瑞 +2 位作者 李家永 陈永瑞 梁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898-908,共11页
应用网袋分解法,连续2a对我国亚热带红壤丘陵区内有代表性的人工林类型马尾松(Pinus,massoniana)、湿地松(Pinus elliottii)、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木荷(Schimasuperba)+马尾松(Pinus,massoniana)混交林的凋落... 应用网袋分解法,连续2a对我国亚热带红壤丘陵区内有代表性的人工林类型马尾松(Pinus,massoniana)、湿地松(Pinus elliottii)、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木荷(Schimasuperba)+马尾松(Pinus,massoniana)混交林的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及其C、N元素释放动态进行了研究,凋落物样品分地上、地下两组处理方式。4种林分凋落物地上组的第1、2年分解速率(凋落物的年失重率)依次为马尾松林〉混交林〉湿地松林〉杉木林,马尾松林〉混交林〉杉木林〉湿地松林;地下组的第1、2年分解速率顺序分别为马尾松林〉混交林〉杉木林〉湿地松林,马尾松〉杉木林〉湿地松林〉混交林。各林分地上组凋落物分解速率明显快于地下部分,马尾松林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在不同时期均高于其它林分。4种林分凋落物的分解动态符合Olson指数衰减模型。根据拟合方程得出的凋落物分解95%时间为4~01a,介于暖温带常见树种凋落物95%被分解所需时间8~17a,地处南亚热带季风区的鼎湖山凋落物分解95%所需的时间2~8a。养分元素释放率的变化因不同林分和分解时期而异。C在各林分中始终表现为净释放,地上组凋落物的释放率大多数时间均高于地下组。N则于湿地松林、马尾松林和混交林中前期表现出富集现象,而后开始净释放,其中湿地松林凋落物的N富集现象最为显著,释放速率在两个试验年度均为各林分中最低,凋落物中初始的高C/N比是导致上述现象的原因。杉木林凋落物具有最低的初始C/N比,没有出现N富集现象,且在两个试验年度末期均维持了较高的N释放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物 分解 养分释放 林分 亚热带
下载PDF
用人工模拟降雨仪研究我国亚热带土壤的可蚀性 被引量:40
15
作者 史学正 于东升 吕喜玺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38-42,共5页
用人工模拟降雨仪研究了我国亚热带7种有代表性土壤的可蚀性,结果表明土壤可蚀性因子K值以紫色土最高,第四纪红色粘土发育的土类最低,该文还用诺谟方法估算了土壤可蚀性因子K值,但其中大部分与人工模拟降雨仪测得的相差较大,因... 用人工模拟降雨仪研究了我国亚热带7种有代表性土壤的可蚀性,结果表明土壤可蚀性因子K值以紫色土最高,第四纪红色粘土发育的土类最低,该文还用诺谟方法估算了土壤可蚀性因子K值,但其中大部分与人工模拟降雨仪测得的相差较大,因此,认为该地区极大多数土壤类型不能直接用诺谟图方法来估算土壤可蚀性因子K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性 人工模拟降雨 亚热带
下载PDF
亚热带6种针叶和阔叶树种凋落叶分解比较 被引量:61
16
作者 郭培培 江洪 +3 位作者 余树全 马元丹 窦荣鹏 宋新章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55-659,共5页
针叶和阔叶树种分别代表了不同的生活型,其凋落叶片具有不同的分解速率.应用分解网袋法,在中国亚热带地区,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3种针叶树种(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和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和... 针叶和阔叶树种分别代表了不同的生活型,其凋落叶片具有不同的分解速率.应用分解网袋法,在中国亚热带地区,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3种针叶树种(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和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和3种阔叶树种(木荷Schima superb、乐昌含笑Michelis chapensis和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的凋落叶,放置于样地杭州千岛湖的林地中,经过1a的分解实验,分析不同类型树种凋落叶的分解特征.6种树种凋落叶质量损失过程基本符合Olson指数模型,其中,3种针叶树种(马尾松、水杉和杉木)凋落叶的分解系数k值(分别为0.51、0.30和0.44),明显小于3种阔叶树种(木荷、乐昌含笑和青冈)凋落叶的分解系数k值(分别为0.55、1.12和0.66);同时,针叶树种(马尾松、水杉和杉木)凋落叶分解50%和95%所需时间(分别为1.36、2.31、1.78a和5.87、9.99、7.68a),大于阔叶树种(木荷、乐昌含笑和青冈)凋落叶的分解时间(分别为1.26、0.62、1.05a和5.45、2.68、4.54a).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凋落物分解系数与初始钾元素含量显著相关(P<0.05).一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凋落物的分解系数与初始钾元素和初始木质素含量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亚热带地区针、阔叶树种凋落叶分解的差异与自身质量密切相关,其中初始木质素与钾元素含量是控制凋落物分解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 针叶树种 阔叶树种 凋落物 失重率
下载PDF
千岛湖湖泊区水体季节性分层特征研究 被引量:63
17
作者 董春颖 虞左明 +1 位作者 吴志旭 吴春金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2574-2581,共8页
千岛湖是典型的亚热带人工深水水库.为了解水库的物理特征,于2011年对水库温度、溶解氧(DO)、pH值、浊度、有效光合作用辐照强度(PAR)和叶绿素a的季节动态和垂直分层结构进行分析,探讨水库水体季节性分层特征.结果表明,千岛湖水库表层... 千岛湖是典型的亚热带人工深水水库.为了解水库的物理特征,于2011年对水库温度、溶解氧(DO)、pH值、浊度、有效光合作用辐照强度(PAR)和叶绿素a的季节动态和垂直分层结构进行分析,探讨水库水体季节性分层特征.结果表明,千岛湖水库表层水温在10.4~32.7℃,在4~12月间出现水体分层现象,在夏季形成明显分层,是典型的亚热带单混合水体.水温分层结构对DO、pH值、浊度、PAR和叶绿素a的垂直剖面变化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水体溶解氧出现显著的分层现象,且温跃层内DO浓度较低,冬季底层溶解氧出现暂时周期性缺氧;浊度在温跃层内达到最大值,其表层大小主要受降水的影响;叶绿素a含量表层含量较高,且温跃层以下水深维持较低水平,这说明水体分层对水库水质的变化起重要作用.此外,水体光合作用最强处在5~10 m左右,此深度适合藻类生长,这为分析千岛湖水体蓝藻暴发取样和分析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岛湖水库 水体分层 亚热带 季节性 物理特征
原文传递
热带亚热带果蔬低温贮藏冷害及御冷技术 被引量:48
18
作者 陆旺金 张昭其 季作梁 《植物生理学通讯》 CAS CSCD 1999年第2期158-163,共6页
综述了常见的几种热带亚热带果蔬的最适贮藏温度、冷害症状,减轻果蔬低温贮藏冷害的方法及其机理,探讨了这些方法在生产中应用的可能性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蔬菜 水果 低温贮藏 冷害 循冷技术 热带 亚热带
全文增补中
中国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森林45个常见树种细根直径变异 被引量:58
19
作者 常文静 郭大立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248-1257,共10页
细根在发挥植物功能以及生态系统碳和养分循环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为了解我国不同森林生态系统细根直径变化规律,提供建立根系模型的基础,该文研究了我国温带、亚热带和热带45个常见树种1~5级根直径的变异以及直径与根序的关系。结果... 细根在发挥植物功能以及生态系统碳和养分循环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为了解我国不同森林生态系统细根直径变化规律,提供建立根系模型的基础,该文研究了我国温带、亚热带和热带45个常见树种1~5级根直径的变异以及直径与根序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所有树种中,1级根直径最细,5级根直径最粗,直径随根序的增加而增加。此外,同一根序的直径在不同树种间变异较大,在不同生态系统中,各树种1级根的总体平均直径呈现温带<亚热带<热带的格局。2)不同生态系统树种同一根序平均直径变异程度不同,各个根序都是温带最小,亚热带次之,热带最大。3)细根内部各个根序的平均直径变异的52%由根序解释,33%由树种解释,生态系统类型和生活型分别解释7%和2%。不同系统不同树种直径的变异说明无法用统一的直径级来研究根的功能,也无法用统一的根序和直径间的关系来建立根系形态模型。今后的研究需要进一步认识根序和直径在不同树种中如何与根的功能相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根 直径 根序 温带 亚热带 热带
下载PDF
中国亚热带红壤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CO_2排放规律初探 被引量:42
20
作者 周志田 成升魁 +1 位作者 刘允芬 李家永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83-87,共5页
以千烟洲试验站为例 ,对亚热带红壤丘陵区杉木林、柑桔园、玉米地、水稻田四种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CO2 年排放总量、排放速率的年变化和日变化进行了详细的比较。 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CO2 年排放总量从高到低依次为玉米地 5 799k... 以千烟洲试验站为例 ,对亚热带红壤丘陵区杉木林、柑桔园、玉米地、水稻田四种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CO2 年排放总量、排放速率的年变化和日变化进行了详细的比较。 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CO2 年排放总量从高到低依次为玉米地 5 799kg·m- 2 、柑桔园 4 1 76kg·m- 2 、水稻田 3 388kg·m- 2 、杉木林3 1 1 9kg·m- 2 。研究发现 ,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CO2 排放速率均是夏季高于冬季 ,白天高于夜间。此外 ,本文还分析了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和人类活动等因子对土壤CO2 排放速率的影响 ,发现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速率与 5cm地温存在显著的指数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亚热带 红壤丘陵区 土壤 CO2排放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温度 土壤湿度 人类活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