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5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隆起与环境变化研究 被引量:375
1
作者 李吉均 方小敏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5期1568-1574,共7页
简要的回顾和总结了国内外近年来、尤其国家“八五”和“九五”攀登计划青藏项目执行以来 ,围绕青藏高原隆升过程和环境变化所取得的主要进展、存在问题和挑战 .它表明青藏高原的隆起是一个多旋回复杂的过程 ,冈底斯山和喜马拉雅山的隆... 简要的回顾和总结了国内外近年来、尤其国家“八五”和“九五”攀登计划青藏项目执行以来 ,围绕青藏高原隆升过程和环境变化所取得的主要进展、存在问题和挑战 .它表明青藏高原的隆起是一个多旋回复杂的过程 ,冈底斯山和喜马拉雅山的隆起开始于中新世早、中期 ,广大高原本部此时主要仅做被动的、相应的应力调整和变形 ,青藏高原的整体快速隆升始于 3 6Ma的青藏运动 ,而开始于 1 1~ 0 6和 0 1 5Ma的昆仑 黄河运动及共和运动 ,则使高原最终达到观今高度 .相应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构造隆升 亚洲季风 季风 环境变化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的地貌演化与亚洲季风 被引量:183
2
作者 李吉均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12,共12页
青藏高原在新生代由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而发生三次上升和两次夷平,因而分别形成高低两级夷平面。较低夷平面形成于新第三纪,结束于3.6MaB.P.,其上常有红色风化壳保存,表明形成于气候温暖的低地环境,海拔不超过1... 青藏高原在新生代由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而发生三次上升和两次夷平,因而分别形成高低两级夷平面。较低夷平面形成于新第三纪,结束于3.6MaB.P.,其上常有红色风化壳保存,表明形成于气候温暖的低地环境,海拔不超过1000m。从3.6MaB.P.开始相继发生三次构造运动,分别命名为青藏运动(A幕3.6MaB.P.,B幕2.6MaB.P.和C幕1.7MaB.P.),昆仑-黄河运动(1.2MaB.P.,0.8MaB.P.和0.6MaB.P.)以及共和运动(0.15MaB.P.)。青藏运动B幕黄土开始堆积,高原达到2000m,冬季风稳定出现。昆仑-黄河运动使高原多数地面达到3000m或更高,许多地方冰期进入冰冻圈,气候转型可能与此有关。共和运动使高原达到现代高度,气候变干变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风 亚洲季风 青藏高原隆升 青藏高原 地貌演化
下载PDF
近百年中国气候变化科学问题的新认识 被引量:149
3
作者 丁一汇 王会军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029-1041,共13页
全球和中国的气候变化问题日益受到各国政府、科技界和公众的关注.其中科学问题作为气候变化影响和对策的科学基础与支撑,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无论在国际上还是在中国都取得了重大进展.本文从全球的视野对与中国气候变化有关的6个... 全球和中国的气候变化问题日益受到各国政府、科技界和公众的关注.其中科学问题作为气候变化影响和对策的科学基础与支撑,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无论在国际上还是在中国都取得了重大进展.本文从全球的视野对与中国气候变化有关的6个方面的重要科学进展和新认知作了概述.它们包括:(1)近百年中国区域地表气温和大气平均气温的变化特征;(2)中国地区的水循环与区域降水变化;(3)亚洲季风的长期变化与原因;(4)海洋在近百年中国气候变化中的作用;(5)中国气候变化的原因;(6)全球与中国气候变化的预估和检验.最后,本文对未来中国气候变化研究需要加强的重点科学问题也提出了研究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亚洲季风 气候变化归因 全球气候变暖趋缓 气候变化预估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影响亚洲夏季气候研究的最新进展 被引量:123
4
作者 吴国雄 毛江玉 +1 位作者 段安民 张琼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28-540,共13页
文中回顾了近 10a来吴国雄等在青藏高原影响亚洲夏季气候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通过分析东西风交界面的演变证明 ,由于青藏高原的春季加热 ,亚洲季风区对流层低层冬季盛行偏东风转变为夏季偏西南风最早发生在孟加拉湾东部 ,与其相伴随的... 文中回顾了近 10a来吴国雄等在青藏高原影响亚洲夏季气候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通过分析东西风交界面的演变证明 ,由于青藏高原的春季加热 ,亚洲季风区对流层低层冬季盛行偏东风转变为夏季偏西南风最早发生在孟加拉湾东部 ,与其相伴随的激烈对流降水出现在其东面。因此孟加拉湾东部至中印半岛西部是亚洲季风最早爆发的地区。同时也指出盛夏伊朗高原和青藏高原加热所激发的同相环流嵌套在欧亚大陆尺度的热力环流中 ,从而加强了东亚的夏季风 ,加剧了中西亚的干旱 ;并通过其所激发的波动对夏季东亚的气候格局产生重要影响。文中还比较了夏季南亚高压的伊朗模态和青藏模态性质的异同及其对亚洲夏季降水异常分布的不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亚洲季风 南亚高压 气候研究 孟加拉湾 最新进展 夏季降水 春季 冬季 东部
下载PDF
青藏高原热力作用对北半球气候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02
5
作者 周秀骥 赵平 +2 位作者 陈军明 陈隆勋 李维亮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473-1486,共14页
总结了近年来关于青藏高原热力作用的气候特征及其对北半球区域气候影响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青藏高原热力作用不仅对亚洲季风和降水变率有着重要影响,而且还通过激发类似于亚洲-太平洋涛动的大尺度遥相关,影响着北美和欧洲以及南印度... 总结了近年来关于青藏高原热力作用的气候特征及其对北半球区域气候影响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青藏高原热力作用不仅对亚洲季风和降水变率有着重要影响,而且还通过激发类似于亚洲-太平洋涛动的大尺度遥相关,影响着北美和欧洲以及南印度洋的大气环流和气候.青藏高原气候不是被动的受热带太平洋海温影响,它也可以通过北太平洋大气环流调制着太平洋热带和中纬度海-气相互作用.春、夏季青藏高原加热异常通过影响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哈德莱(Hadley)环流和赤道辐合带(ITCZ),调制着热带ENSO发展,因此研究从青藏高原气候异常来预测ENSO发展的方法是必要的.这体现了北半球海-陆-气相互作用的本质.由于过去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青藏高原对亚洲季风区气候的影响方面,因而加强研究青藏高原在北半球乃至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十分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热力作用 亚洲季风 北半球气候 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
原文传递
印度洋海温异常对亚洲季风区天气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71
6
作者 晏红明 肖子牛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8-27,共10页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IAP9L大气环流模式,模拟研究了印度洋 SSTA对亚洲季风区大气环流和天气气候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印度洋赤道低纬地区的暖(冷)SSTA,可以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激发产生与PNA和EAP...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IAP9L大气环流模式,模拟研究了印度洋 SSTA对亚洲季风区大气环流和天气气候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印度洋赤道低纬地区的暖(冷)SSTA,可以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激发产生与PNA和EAP类似的冬季遥相关型或夏季遥相关型波列,对亚洲季风区中低纬度地区的环流异常或天气气候异常有重要作用。当印度洋暖(冷)SSTA强迫时,亚洲夏季风建立较正常偏晚(偏早),撤退较早(较晚),季风季节长度较短(较长),季风较弱(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季风 印度洋 海温异常 数值模拟 季风
下载PDF
Long-term trend and abrupt events of the Holocene Asian monsoon inferred from a stalagmiteδ^(18)O record from Shennongjia in Central China 被引量:64
7
作者 SHAO Xiaohua WANG Yongjin +3 位作者 CHENG Hai KONG Xinggong WU Jiangying EDWARDS R. Lawrence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6年第2期221-228,共8页
A high-resolution oxygen-isotope record from a thorium-uranium-dated stalagmite from Shanbao Cave at Shennongjia reflects variations in the amount of monsoon precipitation for the period from 11.5 to 2.1 ka (1 ka = 10... A high-resolution oxygen-isotope record from a thorium-uranium-dated stalagmite from Shanbao Cave at Shennongjia reflects variations in the amount of monsoon precipitation for the period from 11.5 to 2.1 ka (1 ka = 1000 cal aBP). Between 11.5 and 9.3 ka, a sharp decrease in δ18O indicates a rapid increase in monsoon precipitation. An interval of generally high monsoon precipitation is observed between 9.3 and 4.4 ka. An arid period has prevailed between 4.4 and 2.1 ka. The long-term trend of Shanbao record appears to follow summer insolation at 33°N latitude. An abrupt decrease in monsoon precipitation around 4.3 ka is synchronous with the collapse of Neolithic culture in central China. This abrupt change could have resulted from the amplifi- cation of the gradually decreased summer insolation by the positive vegetation-atmosphere-aerosol feed- back. The weakened Asian monsoon events were in concert with decreased Greenland temperature dur- ing the early Holocene, centered at 8.2, 8.6, 9.3, 10.2 and 11.0 ka. This correlation suggests that changes in low-latitude monsoon are connected with climate change in high-latitude polar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 亚洲季风 长期趋势 突发事件 古气候 氧同位素 中国 神龙架 石笋
原文传递
近7000年巢湖沉积物环境磁学特征及其指示的亚洲季风变化 被引量:53
8
作者 张卫国 戴雪荣 +3 位作者 张福瑞 师育新 俞立中 J.A.Dearing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53-1062,共10页
利用巢湖ACN钻孔,通过多参数磁性测量、粒度和AMS14C测年分析,探讨了近7000年以来巢湖沉积物磁性特征变化及其控制因素,并进而探讨了其对亚洲季风变化的指示意义。研究结果表明,ACN钻孔磁性特征由磁铁矿主导,其变化主要受沉积动力环境控... 利用巢湖ACN钻孔,通过多参数磁性测量、粒度和AMS14C测年分析,探讨了近7000年以来巢湖沉积物磁性特征变化及其控制因素,并进而探讨了其对亚洲季风变化的指示意义。研究结果表明,ACN钻孔磁性特征由磁铁矿主导,其变化主要受沉积动力环境控制,间接反映了流域降水的变化。总体上粘土含量高的沉积物中磁性矿物含量较低、颗粒较细,形成于高湖泊水位环境,对应了降水量高的时期;而>32μm组分含量高的沉积物磁性较强、颗粒较粗,形成于低湖泊水位环境,对应了降水量低的时期。巢湖ACN的磁性记录(尤其是ARM/和ARM/SIRM两个参数)揭示了近7000年以来巢湖流域降水具有减少的趋势,导致湖泊收缩和沉积物中磁性矿物颗粒变粗。在这一长期变化的基础上,还存在6000aB.P.,5500aB.P.和3800aB.P.附近的显著干旱事件。这一磁性记录与中国东部地区的石笋、湖泊等记录可以很好地对比,是亚洲季风演变的区域响应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磁学 沉积动力 降水 亚洲季风 全新世 巢湖
下载PDF
亚洲季风与ENSO循环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48
9
作者 黄荣辉 傅云飞 臧晓云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1996年第1期38-54,共17页
ENSO事件对亚洲季风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对东亚夏季风环流有较大影响。许多观测事实表明,在ENSO事件处于发展阶段的夏季,江淮流域往往发生洪涝,黄河流域往往发生干旱,东北地区往往发生冷夏。本研究利用观测资料分析了亚洲季... ENSO事件对亚洲季风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对东亚夏季风环流有较大影响。许多观测事实表明,在ENSO事件处于发展阶段的夏季,江淮流域往往发生洪涝,黄河流域往往发生干旱,东北地区往往发生冷夏。本研究利用观测资料分析了亚洲季风对ENSO事件发生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在ENSO事件发生前,在热带太平洋上空对流层下层有明显的西风异常;这个西风异常将会加强东传暖Kelvin波和西传冷Rossby波,为ENSO循环提供必要的赤道海洋波动条件;并且这个西风异常与东亚季风区西风异常向南传播有密切关系。通过遥相关分析表明,东亚季风西风异常的南传是通过欧亚型遥相关的波列来实现。通过分析,本研究提出一种亚洲季风与ENSO循环相互作用的物理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季风 ENSO循环 西风异常 欧亚型遥相关
下载PDF
影响华北汛期降水的水汽输送过程 被引量:52
10
作者 周晓霞 丁一汇 王盘兴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45-357,共13页
利用1951~2005年NCEP再分析资料和中国160站月降水资料,分析了华北汛期水汽输送的时空特征及其与降水的关系,发现不同水汽通道对华北降水的影响区域不同。华北的水汽输送也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华北多雨年和少雨年的水汽通量分布有明显... 利用1951~2005年NCEP再分析资料和中国160站月降水资料,分析了华北汛期水汽输送的时空特征及其与降水的关系,发现不同水汽通道对华北降水的影响区域不同。华北的水汽输送也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华北多雨年和少雨年的水汽通量分布有明显差异。EOF分析表明,在华北汛期多雨年,上述水汽通道有向华北地区的正异常水汽输送。华北汛期水汽主要来自亚洲季风水汽输送,其次是西风带的水汽输送,它们与降水具有相似的年代际变化。1970年代中期以后,季风的水汽输送显著减弱,西风带水汽输送的重要性相对增大,华北降水在1980年代初的突变与季风水汽输送1970年代中期的突变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汛期 水汽输送 亚洲季风 西风带
下载PDF
青藏高原大气水分循环特征 被引量:53
11
作者 徐祥德 赵天良 +1 位作者 Lu Chungu 施晓晖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79-1095,共17页
青藏高原对亚洲季风环流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同时作为"世界屋脊"拥有丰富的冰川、积雪、河流、湖泊和地下蓄水层。青藏高原特殊大地形动力和热力作用深刻地影响着亚洲与全球大气水分循环,也对全球气候与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基... 青藏高原对亚洲季风环流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同时作为"世界屋脊"拥有丰富的冰川、积雪、河流、湖泊和地下蓄水层。青藏高原特殊大地形动力和热力作用深刻地影响着亚洲与全球大气水分循环,也对全球气候与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基于青藏高原在亚洲夏季风系统大气水分循环过程的重要地位,从青藏高原对全球大气水分循环重要作用的视角,综述了青藏高原大气水分循环过程中青藏高原局地热力对流、高原的"阶梯式"水汽流爬升"第二类条件不稳定(CISK)"物理模型、青藏高原视热源结构影响及多尺度水汽汇流通道、海洋-青藏高原"水汽源-汇"结构、青藏高原跨半球垂直环流圈水分循环结构、青藏高原大气水分循环综合模型等的相关研究进展,剖析了青藏高原大气水分循环综合模型的研究背景,探讨了青藏高原特殊大地形热力驱动机制及其云水效应,描述出与青藏高原热力驱动的亚洲区域和跨半球垂直环流圈水分循环结构,揭示了青藏高原热力强迫与海洋-大气-陆地水文过程特殊的相互反馈作用。青藏高原发源的亚洲河流水系是为人口众多的亚洲区域供给生活、农业和工业用水的重要水资源之一。因此,认识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的水分循环及其对水资源变化影响至关重要,仍需深入地探讨青藏高原大气水分循环机制及其全球影响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水分循环 亚洲季风 水汽输送 全球变暖
下载PDF
关于亚洲季风与ENSO循环相互作用研究最近的进展 被引量:46
12
作者 黄荣辉 陈 文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2年第2期146-159,共14页
综述和回顾了最近6年我国在实施国际气候变化与可预测性研究计划(CLIVAR)中在季风与ENSO循环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回顾了ENSO循环对东亚和我国降水、水汽输送、季风环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影响,以及亚洲季风对ENSO循环的... 综述和回顾了最近6年我国在实施国际气候变化与可预测性研究计划(CLIVAR)中在季风与ENSO循环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回顾了ENSO循环对东亚和我国降水、水汽输送、季风环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影响,以及亚洲季风对ENSO循环的动力作用和ENSO循环的物理机制等的研究成果,并且,还回顾了关于季风与ENSO循环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和可预测性的研究成果。同时指出今后在此领域急待研究的一些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季风 ENSO循环 副热带高压 西风异常 厄尔尼诺 海气相互作用
下载PDF
过去50年中国西部气候和径流变化的区域差异 被引量:42
13
作者 丁永建 叶柏生 +3 位作者 韩添丁 刘时银 沈永平 谢昌卫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06-214,共9页
通过对过去50年中国西部降水和主要河流径流变化的对比分析,研究降水和径流的区域变化差异,结果表明,黄河上游径流和降水与新疆北部和青藏高原南部雅鲁藏布江流域径流、降水呈显著的反相关关系.中国西部降水变化大体上以青藏高原唐古拉... 通过对过去50年中国西部降水和主要河流径流变化的对比分析,研究降水和径流的区域变化差异,结果表明,黄河上游径流和降水与新疆北部和青藏高原南部雅鲁藏布江流域径流、降水呈显著的反相关关系.中国西部降水变化大体上以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和天山为界,表现出南北一致,中部(西部的喀喇昆仑山除外)相反,即从南到北呈现出干-湿-干或湿-干-湿的区域变化差异;在河流径流上表现为北部伊犁河流域和南部雅鲁藏布江流域径流变化的一致性,而与黄河上游径流变化呈反位相变化;同时,新疆和黄河径流的反位相变化表现在年代际上,而黄河和雅鲁藏布江径流变化表现在年际变化上.黄河上游径流的变化与西北太平洋季风指数的变化比较一致,这表明黄河上游径流变化受到较强的东亚季风的影响;新疆总径流分别与西北太平洋季风指数和西风指数存在显著的正负相关关系,寻找不同地区径流变化异同对于认识和预测径流未来变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变化 降水 中国西部 亚洲季风
原文传递
有关东亚季风的形成及其变率的研究 被引量:35
14
作者 何金海 宇婧婧 +1 位作者 沈新勇 高辉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49-459,共11页
季风是全球气候系统中一种重要的大气环流系统,随着气候学研究及季风动力学研究的深入,国内外学者对季风的形成及其变率问题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亚洲季风的认识与形成机制的研究,特别是对东亚季风爆发及其过... 季风是全球气候系统中一种重要的大气环流系统,随着气候学研究及季风动力学研究的深入,国内外学者对季风的形成及其变率问题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亚洲季风的认识与形成机制的研究,特别是对东亚季风爆发及其过程的影响因子的认识。此外,对于东亚季风的季节性变化、低频振荡、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及其可能机制也进行了分析、讨论。最后提出了在季风动力学研究方面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季风 变率 年代际变化 大气环流 亚洲季风 气候学 全球气候 影响因子 动力学研究 季节性变化
下载PDF
中国石笋古气候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44
15
作者 程海 张海伟 +3 位作者 赵景耀 李瀚瑛 宁有丰 Gayatri KATHAYAT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565-1589,共25页
石笋是洞穴次生碳酸盐的一种,是由含Ca2+和HCO3的洞穴滴水滴到洞穴地面后,水中碳酸钙在一定条件下过饱和析出,经年复一年沉积形成.石笋是古气候研究的重要地质材料之一,其优势在于空间分布广、适合UTh和U-Pb精确定年、气候代用指标丰富... 石笋是洞穴次生碳酸盐的一种,是由含Ca2+和HCO3的洞穴滴水滴到洞穴地面后,水中碳酸钙在一定条件下过饱和析出,经年复一年沉积形成.石笋是古气候研究的重要地质材料之一,其优势在于空间分布广、适合UTh和U-Pb精确定年、气候代用指标丰富、记录较连续、时间跨度较大、相互对比性强和采样成本低等.以上有利因素使得洞穴石笋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石笋古气候研究于20世纪60~70年代在欧美等西方国家起步,中国的相关研究是在改革开放后80~90年代中期逐步发展起来的.这一时期虽然总体研究水平与国际水平有较大差距,但打下了良好的研究基础、培养了多个人才队伍.进入21世纪,以2001年发表南京葫芦洞石笋记录为起点,中国石笋古气候研究在开放合作的基础上,迎来了蓬勃发展和真正意义上的飞跃,产生了重大国际影响,在多个相关技术和研究领域迈向了国际前沿.标志性成果包括建立了目前世界最长的东亚季风(64万年)石笋记录,以及印度季风(28万年)、南美季风(25万年)、北美西风区(33万年)、中亚西风带(13.5万年)和中国西部西风带(50万年)最长的石笋记录,奠定了这些气候系统石笋古气候研究的里程碑;揭示了轨道-亚轨道尺度上亚洲季风与太阳辐射、南-北极地气候变化的关联,以及与南美季风的反相位关系,为发展轨道-亚轨道气候变化理论提供了新的内涵和证据;阐述了亚洲季风与西风带气候模态之间的耦合和分异关系;精细刻画了全新世亚洲季风变化历史、提供了中国和印度文明-文化演化的水文气候变化背景;建立了大量的2000年以来的高分辨率石笋记录,对理解短尺度气候变率、幅度、事件、周期及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改进或发展了包括U-Th测年技术在内的多项重要技术和新的水文气候学指标;为精准重建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穴石笋 氧同位素 亚洲季风 西风带 全球气候变化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感热气泵影响亚洲夏季风的机制 被引量:41
16
作者 吴国雄 刘屹岷 +2 位作者 何编 包庆 王子谦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88-504,共17页
本文回顾了二十年来关于青藏高原感热驱动气泵(TP-SHAP)及其影响亚洲夏季风的研究进展,并从能量(?)、位涡—加热(PV–Q)、和角动量守恒(AMC)的不同角度阐述其影响机制。指出高原斜坡上的表面感热加热改变了移向高原的大气质块的能量从... 本文回顾了二十年来关于青藏高原感热驱动气泵(TP-SHAP)及其影响亚洲夏季风的研究进展,并从能量(?)、位涡—加热(PV–Q)、和角动量守恒(AMC)的不同角度阐述其影响机制。指出高原斜坡上的表面感热加热改变了移向高原的大气质块的能量从而出现垂直抽吸的重要性。强调了高原加热产生的位涡强迫在近地层制造了强度大范围广的、环绕高原的气旋式环流,把丰沛的水汽从海洋输运到大陆,为季风对流降水提供充足的水汽条件。证明高原加热还通过改变其上空的温、压场的结构从而制造出高原上空近对流层顶的绝对涡度和位涡的最小值,在角动量平衡约束下,在亚洲季风区激发出与Hadley环流反向的季风经圈环流,从而为季风发生发展提供了大范围上升运动的背景。文中还对近年来有关青藏高原影响亚洲夏季风机制的讨论进行概述,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TP) 青藏—伊朗高原(TIP) 亚洲季风 感热驱动气泵(SHAP) 水汽输送
下载PDF
Influence of the Tibetan Plateau uplift on the Asian monsoon-arid environment evolution 被引量:41
17
作者 LIU XiaoDong DONG BuWe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3年第34期4277-4291,共15页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geological events in Cenozoic era,the uplift of the Tibetan Plateau(TP)has had profound influences on the Asian and global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evolution.During the past four decades,ma...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geological events in Cenozoic era,the uplift of the Tibetan Plateau(TP)has had profound influences on the Asian and global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evolution.During the past four decades,many scholars from China and abroad have studied 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effects of the TP uplift by using a variety of geological records and paleoclimate numerical simulations.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enrich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mechanisms of Asian monsoon changes and interior aridification,but so far there are still a lot of issues that need to be thought deeply and investigated further.This paper attempts to review the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the TP uplift on the Asian monsoon-arid environment,summarize three types of numerical simulations including bulk-plateau uplift,phased uplift and sub-regional uplift,and especially to analyze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responses of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to different forms of tectonic uplifts.From previous modeling results,the land-sea distribution and the Himalayan uplift may have a large effect in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outh Asian monsoon.However,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monsoon in northern East Asia,the intensified dryness north of the TP and enhanced Asian dust cycle may be mo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uplift of the main body,especially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TP.In this review,we also discuss relative roles of the TP uplift and other impact factors,origins of the South Asian monsoon and East Asian monsoon,feedback effects and nonlinear responses of 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to the plateau uplift.Finally,we make comparisons between numerical simulations and geological records,discuss their uncertainties,and highlight some problems worthy of further study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隆升 亚洲季风 环境演化 干旱化 青藏高原隆起 数值模拟 构造抬升 全球气候
原文传递
越赤道气流特征及其年际变化特征初探 被引量:34
18
作者 彭维耿 蒋尚城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87-93,共7页
用1979~1999年共21年资料分析了全球越赤道气流的空间分布,并初步讨论了东半球低层主要通道越赤道气流强度的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全球越赤道气流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不对称性,即通道分布的高低层不对称性和沿纬圈不对称。低层通道... 用1979~1999年共21年资料分析了全球越赤道气流的空间分布,并初步讨论了东半球低层主要通道越赤道气流强度的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全球越赤道气流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不对称性,即通道分布的高低层不对称性和沿纬圈不对称。低层通道窄而多,高层通道宽而少;东半球低层通道数目远较西半球多,且强度更强。无论高、低层,夏季越赤道气流总和都强于冬季。这也反映了南北半球空气质量交换的时空分布的不对称性,即空气质量的交换主要集中在夏季和东半球。 东半球低层越赤道气流的年际变化主要受TBO(2~3年周期)和ENSO(4~7年周期)的周期振荡影响,尤其是北半球夏季85 oE弱的越赤道气流年份基本上都与ENSO年相对应。这说明85 oE越赤道气流的强弱不仅决定于南北半球环流,还与热带纬向环流有关。而冬季105 oE越赤道气流的强弱不仅受TBO的影响,同时还受ENSO的影响。东半球各不同通道越赤道气流的年际变化特征必将对亚洲季风及降水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79-1999年 资料分析 越赤道气流 空间分布 年际变化 空气质量 亚洲季风 降水
下载PDF
印度季风与东亚夏季环流的遥相关关系 被引量:34
19
作者 戴新刚 丑纪范 吴国雄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44-552,共9页
通过NCAR/NCEP再分析资料诊断发现印度夏季降水与东亚 5 0 0hPa位势高度有显著的相关性 ,形成了印度—东亚遥相关型 (IEA型 )。结合太平洋日本型 (PJ型 )的特征 ,指出PJ型主要决定夏季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南北位置 ;IEA型在一定程度... 通过NCAR/NCEP再分析资料诊断发现印度夏季降水与东亚 5 0 0hPa位势高度有显著的相关性 ,形成了印度—东亚遥相关型 (IEA型 )。结合太平洋日本型 (PJ型 )的特征 ,指出PJ型主要决定夏季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南北位置 ;IEA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副高脊西伸的东西经度或夏季中国大陆上空的平均位势高度距平。气候模式数值试验揭示出印度—东亚遥相关型对东亚很重要并且与印度洋海温异常有关 ,借此提出ENSO影响东亚夏季风的两条途径 :一条是直接路径 ,另一条为选择性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 东亚 遥相关关系 ENSO 亚洲季风 厄尔尼诺 夏季 海温
下载PDF
青藏高原雪盖对亚洲季风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34
20
作者 杨梅学 姚檀栋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86-191,共6页
资料分析和数值模拟均表明,青藏高原作为一个特殊的抬高了的下垫面,其上雪盖面积和积雪日数等的异常均与亚洲夏季风的强弱及起讫有关.雪盖面积大、积雪日数多的年份,亚洲季风弱且爆发迟,推进慢;雪盖面积小、积雪日数少的年份,亚... 资料分析和数值模拟均表明,青藏高原作为一个特殊的抬高了的下垫面,其上雪盖面积和积雪日数等的异常均与亚洲夏季风的强弱及起讫有关.雪盖面积大、积雪日数多的年份,亚洲季风弱且爆发迟,推进慢;雪盖面积小、积雪日数少的年份,亚洲季风强且爆发早,推进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雪盖 亚洲季风 季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