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坤土建中三伏治疗的理论构建与探讨 被引量:4
1
作者 谢胜 刘园园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26-627,633,共3页
基于多年的临床实践,我们认为三伏治疗之关键在于健中焦、复其"转枢"之用,救庚金、复其"从革"之用。据此提出"坤土建中三伏治疗"并进行了理论探讨,赋予三伏治疗更加科学的内涵,在中医治未病实践中将有积... 基于多年的临床实践,我们认为三伏治疗之关键在于健中焦、复其"转枢"之用,救庚金、复其"从革"之用。据此提出"坤土建中三伏治疗"并进行了理论探讨,赋予三伏治疗更加科学的内涵,在中医治未病实践中将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坤土建中三伏治疗 时补 脾胃 五行藏象 天人合一
下载PDF
从心肺肾同治顽固性心衰 被引量:4
2
作者 陈芳 何怀阳 +1 位作者 黄琳 容超 《江西中医药》 2015年第2期18-19,共2页
心、肺、肾无论在五行藏象还是在经络中都息息相关,顽固性心衰病位虽在心,但与肺肾密切相关,故在治疗中应心肺肾同治,起到标本同治的效果。
关键词 心肺肾同治 顽固性心衰 经络 五行藏象
下载PDF
基于“以枢调枢”探讨五行藏象疗法在胃食管反流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22
3
作者 谢胜 李建锋 +8 位作者 刘园园 黄晓燕 刘礼剑 陈广文 杨成宁 刘倩 谭金晶 张丽敏 黎丽群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826-2828,共3页
胃食管反流病症候多样、病机复杂,存在多脏腑偏颇的复合病机。脾胃枢机升降失和在本病发病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脾胃枢机失和与心肾、肺肾、肝肺等脏腑枢机失和关系密切。故提出"以枢调枢"为治疗大法,通过五行藏象疗法"... 胃食管反流病症候多样、病机复杂,存在多脏腑偏颇的复合病机。脾胃枢机升降失和在本病发病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脾胃枢机失和与心肾、肺肾、肝肺等脏腑枢机失和关系密切。故提出"以枢调枢"为治疗大法,通过五行藏象疗法"以象补藏"调和脏腑枢机以调衡脾胃枢机升降之用,即"以枢调枢",则脾胃气机升降有序,而致"气归于权衡"的生理常态,由此疾病虽成于枢机也可止于枢机,从而达到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枢调枢 五行藏象疗法 中医外治疗法 胃食管反流病
下载PDF
基于四象脾土模型及以枢调枢理论探讨中医五行藏象疗法 被引量:15
4
作者 谢胜 刘园园 廉永红 《江西中医药》 2016年第1期19-22,54,共5页
基于对藏象理论"以象测藏""取象比类"及"五行制化"的认识,我们提出"以象补藏"的观点,以"五行互藏"理论为指导,对中医外治疗法的五行"象"属性(金、木、水、火、土)进行归... 基于对藏象理论"以象测藏""取象比类"及"五行制化"的认识,我们提出"以象补藏"的观点,以"五行互藏"理论为指导,对中医外治疗法的五行"象"属性(金、木、水、火、土)进行归纳、整理,形成了五行藏象系列疗法。基于前期对四象脾土模型特点的认识,提出了"四象脾土六气调神论",针对四时六气脾胃枢机主事阶段不同体质状态人群的五行偏颇,依据"五行之人应五象疗法"的原则,选择相应方案实施治疗,达到"以象补藏"和五脏防治疾病之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行“象”属性 五行藏象系列疗法 以象补藏 四象脾土 以枢调枢
下载PDF
乾土建中三九治疗在治未病干预中的理论构建及其应用探讨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园园 谢胜 《陕西中医》 2019年第3期378-380,共3页
三九治疗作为传统特色的治疗项目,由于缺乏规范和科学的内涵,且治疗手段单一,很大程度上影响疗效并造成一定程度的社会负面作用。我们在治未病实践中基于对"九"之象数理、"四象脾土"、"枢机"等认识基础上... 三九治疗作为传统特色的治疗项目,由于缺乏规范和科学的内涵,且治疗手段单一,很大程度上影响疗效并造成一定程度的社会负面作用。我们在治未病实践中基于对"九"之象数理、"四象脾土"、"枢机"等认识基础上,提出"乾土建中三九治疗",并对其应用进行了探讨。这一理论方法的构建是基于《黄帝内经》五运六气、天人合一等中医科学思维的指导,依据"脏气法时,应时而调"的原则,重视后天脾胃枢机和四时调五脏,赋予三九治疗更加科学的内涵,在中医治未病实践中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乾土建中三九治疗 治未病 四象脾土 时补 五行藏象疗法 藏象学说
下载PDF
基于象思维分析背俞指针疗法 被引量:1
6
作者 彭柳莹 谢胜 +4 位作者 张丽敏 刘园园 蒋中原 卢文生 李刚 《中医药导报》 2022年第6期163-166,共4页
从象思维角度,对背俞指针疗法的藏象理论构建、手法之象、节奏频次之象及四时之象等进行系统的整理分析。将红外热像技术与五运六气理论相融合,通过象思维指导的背俞指针疗法,发现契合当下的运气格局的“开穴”方式,并在临床治疗中取得... 从象思维角度,对背俞指针疗法的藏象理论构建、手法之象、节奏频次之象及四时之象等进行系统的整理分析。将红外热像技术与五运六气理论相融合,通过象思维指导的背俞指针疗法,发现契合当下的运气格局的“开穴”方式,并在临床治疗中取得明显疗效。“以象补藏”的“五行藏象中医外治疗法”为中医非药物疗法的运用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俞指针疗法 象思维 五运六气 红外热成像 开穴 以象补藏 五行藏象疗法
下载PDF
由“五行-五脏”配属演变论及“肝脾”位置 被引量:5
7
作者 孙晨耀 张其成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6987-6991,共5页
“五行-五脏”的配属,由“古文经”较直观的“脏器位置对应”,逐渐演变为现今通行的“木-肝、火-心、土-脾、金-肺、水-肾”对应模式。由于相关文献材料较少,学界通常将“五脏”视为某一类功能集合的抽象概括,对“藏象-脏器”对应关系... “五行-五脏”的配属,由“古文经”较直观的“脏器位置对应”,逐渐演变为现今通行的“木-肝、火-心、土-脾、金-肺、水-肾”对应模式。由于相关文献材料较少,学界通常将“五脏”视为某一类功能集合的抽象概括,对“藏象-脏器”对应关系的研究较少。文章重溯“五行-五脏”配属演变过程,并根据《难经·第四十二难》,提出“肝分左右”“脾居中央”,由此解释“五行-五方-五脏-五色”的对应关系,为中医理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文经 今文经 五行模式:藏象 难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