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机器能否拥有意识——机器意识研究及其意向性分析 被引量:13
1
作者 周昌乐 刘江伟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8,21,共9页
对机器意识的研究,是人工智能哲学领域一个受到广泛关注的问题。按照研究目标与内容的不同,可将机器意识的研究分为五种类别:面向感知意识实现的(MC-P)、面向具体特性意识实现的(MC-C)、面向机制意识实现的(MC-A)、面向自我意识实现的(M... 对机器意识的研究,是人工智能哲学领域一个受到广泛关注的问题。按照研究目标与内容的不同,可将机器意识的研究分为五种类别:面向感知意识实现的(MC-P)、面向具体特性意识实现的(MC-C)、面向机制意识实现的(MC-A)、面向自我意识实现的(MC-S)和面向感受意识实现的(MC-Q)。人工智能哲学和脑科学的研究表明,前四类的机器意识研究是切实可行的,而MC-Q的研究则面临着许多争议。援引佛教唯识论的五蕴学说对意识活动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前四类的机器意识都具有意向性,而MC-Q则不具有意向性。对于机器意识的研究与开发,应该搁置有争论的主观体验方面的实现研究,围绕意向性意识能力,采用仿脑与量子计算思想相结合的策略,来开发具有一定意向能力的机器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哲学 机器意识 五蕴学说 意向性
下载PDF
五蕴学说再探——人·蕴、处、界三者互摄
2
作者 虢侗 思和 《中国佛学》 2017年第2期155-164,共10页
以五蕴学说为核心的佛陀人论的两大要点:第一,人是"名色不二"的浑然整体,此论与某些传统人论中"灵与肉"或"精神与肉体"二元对立的思维划清了界限;第二,人与其生存环境是一个统一的体系,这特别体现在蕴、处、界三者互摄,"三事和... 以五蕴学说为核心的佛陀人论的两大要点:第一,人是"名色不二"的浑然整体,此论与某些传统人论中"灵与肉"或"精神与肉体"二元对立的思维划清了界限;第二,人与其生存环境是一个统一的体系,这特别体现在蕴、处、界三者互摄,"三事和合"的论述中。这种认识在人类思想发展第一次觉醒的轴心时代,是独树一帜的。这就与古希腊、古印度,以及中国先秦诸贤哲们的有关论述,相互辉映,各放异彩,对当今的我们仍然具有深刻的启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蕴学说 人论 五蕴 十八界 《杂阿含经》
下载PDF
五蕴学说初探——五蕴界说及其三重结构管窥
3
作者 思和 虢侗 《中国佛学》 2017年第1期164-173,共10页
本文依据佛典,特别是《阿含经》严格界定了五蕴、五取蕴两个概念,指出在逻辑上它们具有“属一种”之间的层级关系,并以“五蕴一五取蕴结构解析图”予以标示。此外,还梳理了五蕴学说的三种三重结构关系,亦分别以三个系统图予以表示... 本文依据佛典,特别是《阿含经》严格界定了五蕴、五取蕴两个概念,指出在逻辑上它们具有“属一种”之间的层级关系,并以“五蕴一五取蕴结构解析图”予以标示。此外,还梳理了五蕴学说的三种三重结构关系,亦分别以三个系统图予以表示。总览这些图示,大体可知,五蕴学说作为佛陀的“人论”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至少包括三个结构层次的巨系统。其最基础的一层是色、受、想、行、识诸蕴。其第二层级或两分地解析为人的肉体物质方面和心理精神方面,或解析为能认识的我与所认识的我所二者。也可以三分,依因缘理论从发生学上将诸蕴分为三组:第一组是色蕴,“四大因、四大缘,是名色阴”;第二组包括受、想、行三蕴,经日:“触因、触缘,生受、想、行,是故名受、想、行阴”;第三组是识蕴。这第二层级上的五蕴三分或二分反映了精神与物质,能与所,以及因缘发生等深刻的哲学思考,是五蕴学说最高一个层级的概括,即心色不二的五蕴这个生命存在系统——整体的人。在五蕴整体这个最高层级上,五蕴学说所关注的是取一非取或漏一无漏的种种五蕴,这是人生观问题,这是佛陀“人论”的核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蕴 五取蕴 五蕴学说 人论
下载PDF
论四塔五蕴学说与傣医疾病观 被引量:11
4
作者 牛菲 张闯 郑进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9年第6期30-32,共3页
论述了四塔五蕴学说是傣医疾病观形成的基础,强调了四塔五蕴学说对傣医学疾病观的影响有:内外并重的发病观;整体联系与恒动变化的病理观。揭示了四塔五蕴学说指导下的同源性和联系性思维对人与自然、人本身精神与形体以及形体内部的整... 论述了四塔五蕴学说是傣医疾病观形成的基础,强调了四塔五蕴学说对傣医学疾病观的影响有:内外并重的发病观;整体联系与恒动变化的病理观。揭示了四塔五蕴学说指导下的同源性和联系性思维对人与自然、人本身精神与形体以及形体内部的整体联系的认识观点,贯穿于傣医学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养生、防治等理论各个方面,是傣医学基础理论的基本特点和临床实践指导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塔五蕴学说 傣医疾病观 内外并重 联系变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