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李东垣脉诊理论探析
1
作者 王洪忠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第9期37-39,共3页
李东垣是金元时期著名医家,问学于张元素,全面继承了金元前期的医学成就,并开创了“补土派”。同时,他在脉学方面也有突出的贡献,所著《脉诀指掌病式图说》等书较为全面地论述了26种脉象以及人迎寸口脉、阴阳脉、五行脉、阴火脉等脉法,... 李东垣是金元时期著名医家,问学于张元素,全面继承了金元前期的医学成就,并开创了“补土派”。同时,他在脉学方面也有突出的贡献,所著《脉诀指掌病式图说》等书较为全面地论述了26种脉象以及人迎寸口脉、阴阳脉、五行脉、阴火脉等脉法,基于临床切实可行地提出了人迎寸口分内外,关前关后分阴阳,五脏演绎五行、辨识脾胃病以及阴火脉象等要点,及凭脉用药。李东垣论述的脉学理论与前人一脉相承,又自成枢机,对中医脉学发展有深刻影响和重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迎寸口 阴阳 五脏 阴火 用药
下载PDF
浅谈五脏脉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田传玺 张洪春 +1 位作者 王秋园 杨道文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5812-5814,共3页
五脏脉依于四时五脏而产生,具体指弦、钩、代、毛、石五脉。文章总结梳理《黄帝内经》和《难经》的五脏脉,临床上基于中医藏象理论,根据五季、五脏脉和外在症状表现之间所对应的五行关系应用五脏脉,可以指导判断五脏病病机,分析病情,确... 五脏脉依于四时五脏而产生,具体指弦、钩、代、毛、石五脉。文章总结梳理《黄帝内经》和《难经》的五脏脉,临床上基于中医藏象理论,根据五季、五脏脉和外在症状表现之间所对应的五行关系应用五脏脉,可以指导判断五脏病病机,分析病情,确立治法和选用方药,并判断疾病预后等。对于五脏脉的临床应用有待进一步研究,从而形成对五脏脉的系统认识,为推动中医五行五脉辨证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脏 五脏
原文传递
李东垣应用五脏脉诊疗脾胃病的思路探讨
3
作者 田传玺 张洪春 +1 位作者 贾元萍 杨道文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6422-6424,共3页
文章探讨李东垣应用五脏脉治疗脾胃病的思路。在整理《黄帝内经》和《难经》五脏脉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脾胃论》和《内外伤辨惑论》等文献,分析李东垣应用五脏脉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结果发现,李东垣继承《黄帝内经》和《难经》五脏脉... 文章探讨李东垣应用五脏脉治疗脾胃病的思路。在整理《黄帝内经》和《难经》五脏脉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脾胃论》和《内外伤辨惑论》等文献,分析李东垣应用五脏脉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结果发现,李东垣继承《黄帝内经》和《难经》五脏脉,在临床中应用五脏脉贯穿诊疗以脾胃为中心的肝之脾胃病、心之脾胃病、脾胃自病、肺之脾胃病、肾之脾胃病的病因分析、病机判断、治法确定、方药选择等,并通过腹痛这一疾病的具体案例分析,展示其应用五脏脉诊疗疾病的思路。李东垣应用和发展五脏脉,将五脏脉和外在症状相结合,参照《难经》“是其病,有内外证”的脉证相参原则,将五脏脉用于临床分析病邪性质、把握疾病病机、确定治法、选方及用药加减等,其应用五脏脉的思路可为我们临床所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脏 李东垣 脾胃病 黄帝内经 难经 思路
原文传递
从《诊家枢要》论定五脏法
4
作者 潘迪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54-455,共2页
以《诊家枢要》一书为出发点,着重讨论呼吸沉浮定五脏法、指下轻重定五脏法、寸关尺分候五脏法3种诊法之间的关系及在脉诊中的作用,发现3种脉法在诊察部位、诊察内容、诊察对象上存在一定差异。呼吸沉浮定五脏法与指下轻重定五脏法之间... 以《诊家枢要》一书为出发点,着重讨论呼吸沉浮定五脏法、指下轻重定五脏法、寸关尺分候五脏法3种诊法之间的关系及在脉诊中的作用,发现3种脉法在诊察部位、诊察内容、诊察对象上存在一定差异。呼吸沉浮定五脏法与指下轻重定五脏法之间,在描述及理论基础上虽略有差异,但其实际内容与临床意义基本相同。呼吸沉浮定五脏法、指下轻重定五脏法与寸关尺分候五脏之间为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寸关尺分候五脏法较前两者差异较大,具有一定的互补作用,在临床中可协助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脏 阴阳
下载PDF
浅议藏族切脉占卜(预测)
5
作者 张庆有 《西藏艺术研究》 1998年第3期52-57,共6页
关键词 《四部医典》 藏医 宇妥·元丹贡布 五行学说 诊断方法 藏族历算 五行生克 五脏 中医
下载PDF
《内经》四时五脏脉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成振镛 李晓君 刘洋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817-819,共3页
《内经》时代古人非常重视"时脏脉"的临床价值,目前很多医家公认"时脏脉"中蕴含科学性。然而由于"离圣久远",《内经》时脏脉的痕迹渐渐模糊,所以后世医家对时脏脉的看法各异,时脏脉诊法在临床上也很少运... 《内经》时代古人非常重视"时脏脉"的临床价值,目前很多医家公认"时脏脉"中蕴含科学性。然而由于"离圣久远",《内经》时脏脉的痕迹渐渐模糊,所以后世医家对时脏脉的看法各异,时脏脉诊法在临床上也很少运用。本文主要根据《内经》经文,参考注家的注释,以探索时脏脉的原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经 四时五脏
下载PDF
四时五脏脉法源流探析 被引量:1
7
作者 王超 徐旻灏 +3 位作者 吴琼 刘修超 刘寨华 徐世杰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963-1966,共4页
中医脉诊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在诸多脉法中四时五脏脉法地位尤为突出。《黄帝内经》《难经》《脉经》《千金要方》等经典均对四时五脏脉法格外重视,论述翔实。我们探索四时五脏脉法的理论渊源及其传承演变,得出以下结果:四时五脏思想在... 中医脉诊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在诸多脉法中四时五脏脉法地位尤为突出。《黄帝内经》《难经》《脉经》《千金要方》等经典均对四时五脏脉法格外重视,论述翔实。我们探索四时五脏脉法的理论渊源及其传承演变,得出以下结果:四时五脏思想在《黄帝内经》时期已经成熟完备;《黄帝内经》中论述以四时脉为常脉,五脏脉为病脉;《难经》中论述将《黄帝内经》中的四时五脏脉法与胃气脉法结合;《脉经》中论述为《黄帝内经》四时五脏脉法尚不成熟的早期雏形;《千金翼方》中论述以四时五季脉为常脉非其时而出现的即为病脉。四时五脏脉法开启了中医通过四时常脉与五脏病脉生克关系以判断疾病的先河,并为后世“独取寸口”脉法体系以及《难经》“五邪相干”理论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时五脏 四时五脏 《黄帝内经》 经》
下载PDF
五脏脉图与脉象胃神根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1
8
作者 周凤龙 曹克刚 +1 位作者 张滢 李成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400-1402,共3页
从中医基础理论出发,以脏腑学说为基础,提出五脏脉图假说并阐述了脉图形成机理,进而探讨了脉象的“胃神根”在脉图中的表现。①平脉,为有胃神根之脉,心肺波为脉图的主体,脾肾肝波不显示,节律匀齐。②病脉,少胃神根之脉:弦而有力脉,心肺... 从中医基础理论出发,以脏腑学说为基础,提出五脏脉图假说并阐述了脉图形成机理,进而探讨了脉象的“胃神根”在脉图中的表现。①平脉,为有胃神根之脉,心肺波为脉图的主体,脾肾肝波不显示,节律匀齐。②病脉,少胃神根之脉:弦而有力脉,心肺波为脉图主体,脾波显示且大于等于心波幅,肝波显示,肾波不显示;弦而无力脉,心肺波为脉图主体,且波幅减低,脾肾波显示;滑而有力脉,心波为脉图主体,肺波明显下移,脾波显示且明显下移;滑而无力脉,心波较高,脾肺肾肝波依次显示于后;涩脉,心波减低与脾肝波融合为一体波群;结脉,脉图节律不齐,大小不一。无“胃神根”之脉:微脉,心脾肺肾肝波全显现,呈低波幅绕基线波动。此外,还以胃神根在脉图中的表现探讨了五脏气血盛衰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脏 胃神根
下载PDF
四时五脏脉法浅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孟超 吕俊知 +4 位作者 肖洪波 蔡润 朱庆军 张海燕 陈瑞全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2年第2期18-21,共4页
四时五脏脉法是源于《黄帝内经》的脉法,根据"脏气法时"的理念,天人相应,年、月、日之"四时"均与五脏相应,通过对四时五脏相关、脉法诊断思维模式、脉法常变、脉法应用等进行整理总结,析四时五脏之疑惑,明脏气法时... 四时五脏脉法是源于《黄帝内经》的脉法,根据"脏气法时"的理念,天人相应,年、月、日之"四时"均与五脏相应,通过对四时五脏相关、脉法诊断思维模式、脉法常变、脉法应用等进行整理总结,析四时五脏之疑惑,明脏气法时之内涵。推广吕俊知医师所悟四时五脏脉法,加深对疾病转归预后的了解,从而指导中医的临床诊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时五脏 脏气法时 知常达变
下载PDF
四时五脏脉浅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京民 滕晶 刘继蕾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年第1期21-22,共2页
遵《内经》之旨,论述了五脏本脉和四时五脏脉的含义,指出研究与四时相应的五脏脉象,对研究脉诊的产生机制和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 五脏 四时 含义
下载PDF
川派中医韩懋脉学思想探要 被引量:1
11
作者 叶静 尹沫淋 +2 位作者 申重阳 吴垠莲 肖红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第3期66-68,80,共4页
川派中医韩懋,由儒入医,医名盛于一时。所著《韩氏医通》在四诊中尤重脉诊,继承《内经》《难经》寸口脉诊、分定脏腑和五脏平脉思想,形成一套完整的指法,并进一步详述五脏平脉及其诊断意义。韩懋以右尺切诊命门之火,认为三焦为其流行通... 川派中医韩懋,由儒入医,医名盛于一时。所著《韩氏医通》在四诊中尤重脉诊,继承《内经》《难经》寸口脉诊、分定脏腑和五脏平脉思想,形成一套完整的指法,并进一步详述五脏平脉及其诊断意义。韩懋以右尺切诊命门之火,认为三焦为其流行通道,元气为其表现形式,命门之火为“呼吸之根,性命之蒂”。对于各家脉学思想,韩懋提出自身理论见解,批判继承、补充发展。除此之外,韩懋提出绢上习脉,为后代学习者提供脉学学习范式。本文旨在通过系统总结韩懋脉学思想,为中医临床提供脉诊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懋 韩氏医通 川派中医 五脏 命门之火
下载PDF
基于五行之形再论五脏之脉
12
作者 赵艳 杨必安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77-79,共3页
一直以来,历代医家对《黄帝内经》中有关五脏脉形经文的解读争论不一。五脏脉形的构建,与四时五行系统紧密相连。五行学说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囊括世间万物,“形”根据自身特性也被赋予了五行的内涵。采用文献考据研究方法,依据五行之... 一直以来,历代医家对《黄帝内经》中有关五脏脉形经文的解读争论不一。五脏脉形的构建,与四时五行系统紧密相连。五行学说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囊括世间万物,“形”根据自身特性也被赋予了五行的内涵。采用文献考据研究方法,依据五行之形重新论述《黄帝内经》五脏平脉之形,论证脉之五形“木直、土方、金圆、火尖、水曲”与“春弦、夏钩、脾代、秋毛、冬石”的关系,从而还原古典中医五脏脉有关脉形的真实内涵,并拓展五行之形在四诊中的应用,以丰富四时五行哲学系统的内容,更好地服务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行之形 之五形 五脏
下载PDF
李东垣五脏五行脉法初探 被引量:1
13
作者 白龙 任慧霞 +2 位作者 朱珂 朱晓晓 王常海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097-3100,共4页
李东垣五脏五行脉法以《黄帝内经》《难经》中五行学说为其指导思想,以《难经》中脉之阴阳、四季王脉和一脉十变为依据将五行学说和脉之阴阳相结合,并效法仲景病、脉、证、治为一体的思想形成一套完整的脉法。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发觉李... 李东垣五脏五行脉法以《黄帝内经》《难经》中五行学说为其指导思想,以《难经》中脉之阴阳、四季王脉和一脉十变为依据将五行学说和脉之阴阳相结合,并效法仲景病、脉、证、治为一体的思想形成一套完整的脉法。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发觉李东垣五脏五行脉法以脉部和脉体为两大要素。诊脉时通过脉部和脉体的结合可查病因,知病机,探知五行脏腑生克的状态,并可以脉探知疾病的预后和预测疾病的发生,从而把握疾病的动态过程。李东垣五脏五行脉法的探究不仅对中医脉诊的临床应用具有指导意义,还可为研究中医经典中的脉诊病案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东垣 五行学说 五脏五行 黄帝内经 难经
原文传递
论五胜取脉法
14
作者 刘宪平 《北京中医》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12-13,共2页
人体生理变化错综复杂,其五行六气之盛衰强弱,亦殊乏绝对尺寸可以丈量,必须视各例之特殊情况,灵活取舍。切诊是中医诊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因脉象千变万化,牵涉太广,临症仓促,难免挂一漏万。兹就病脉兼见之常性,根据师传心法与《黄帝内... 人体生理变化错综复杂,其五行六气之盛衰强弱,亦殊乏绝对尺寸可以丈量,必须视各例之特殊情况,灵活取舍。切诊是中医诊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因脉象千变万化,牵涉太广,临症仓促,难免挂一漏万。兹就病脉兼见之常性,根据师传心法与《黄帝内经》本义,特设“五胜取脉”法,以执简驭繁,祛除迷雾,并直接沟通针灸取穴、中药配方、生活起居以及饮食忌宜等治疗措施。1.五脏病脉五脏系统神气之有余,则外现五脉,其与五行气之系属关系如下: 肝病有余,脉弦,主风木之邪,属木;心病有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