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汤液经法图”系列研究之二:基于五味补泻理论的10首经方配伍原理解析 被引量:17
1
作者 金锐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961-2968,共8页
"汤液经法图"是已遗汉代之前方书《汤液经法》的关键原理图,经梁·陶弘景《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的转述而留存下来,是汉·张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并进行经方配伍的理论来源,又称"五味补泻体用图"。它采... "汤液经法图"是已遗汉代之前方书《汤液经法》的关键原理图,经梁·陶弘景《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的转述而留存下来,是汉·张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并进行经方配伍的理论来源,又称"五味补泻体用图"。它采用脏腑虚实辨证体系和五味化合配伍组方的方式,进行疾病的诊疗。本文采用"汤液经法图"所示的五味补泻理论,对《伤寒杂病论》所载的10首治疗各类病证的代表性经方(桂枝汤、葛根汤、三黄泻心汤、栀子豉汤、理中丸、干姜人参半夏丸、麻杏石甘汤、大承气汤、猪苓汤和肾气丸)进行组方配伍的解释分析,探索性揭示了桂枝汤(功效为补肝治风,组方为2个辛补药、1个酸泻药和2个甘缓药,数字含义下同)、葛根汤(补肝治风,辛补3酸泻1甘缓3)、三黄泻心汤(泻心止血,苦泻2咸补1)、栀子豉汤(泻心除烦,苦泻1酸收1)、理中丸(补脾益气,甘补2辛泻1苦燥1)、干姜人参半夏丸(泻脾止呕,辛泻2甘补1)、麻杏石甘汤(泻肺清热,苦甘化咸泻2酸补1辛散1)、大承气汤(泻肺通便,咸泻3酸补1)、猪苓汤(泻肾利水,甘泻4咸润1)和肾气丸(补肾强腰膝兼补肝,子能令母实,苦补2甘泻1咸润1辛补2酸泻1甘缓1)的组方原理,为更好的使用和研究经方提供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汤液经法图 伤寒杂病论 经方 中药配伍 五味补泻
下载PDF
浅解《黄帝内经》的补泻 被引量:9
2
作者 刘晓明 鞠宝兆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57-1159,共3页
补泻是中医治疗的总原则,其内容在《黄帝内经》中分散在各篇章之中,理清并汇总各篇章之中有关补泻的内容,分析《内经》中补泻的内涵十分重要。文章从文字学和医理的角度对《内经》中"补"和"泻"进行研究,来探求《内... 补泻是中医治疗的总原则,其内容在《黄帝内经》中分散在各篇章之中,理清并汇总各篇章之中有关补泻的内容,分析《内经》中补泻的内涵十分重要。文章从文字学和医理的角度对《内经》中"补"和"泻"进行研究,来探求《内经》中补泻理论的原始内涵和核心思想。《内经》中补泻有两种内涵,而以"调均有无"为多见。在此内涵中,补的含义是"移气于不足",泻的含义是"去此注彼"。补泻即"调均有无"。"调均有无"的含义大多被后世医家所忽略了。针刺和药物只是治疗手段的区别,其治病的原理是一致的。中医治疗的根本大法是补虚泻实,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或选择药物治疗,或选择针刺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补泻 五味补泻 针刺补泻
下载PDF
以“汤液经法图”视角重构中医组方配伍理论体系 被引量:7
3
作者 金锐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45-1449,共5页
“汤液经法图”是商代伊尹《汤液经法》的配图,因敦煌遗书《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的转述而保留下来,被许多学者认为是解开中医组方配伍之秘的钥匙。“汤液经法图”描述了一个完整的、逻辑严谨的以五脏虚实辨证理论和五味补泻治疗理论为... “汤液经法图”是商代伊尹《汤液经法》的配图,因敦煌遗书《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的转述而保留下来,被许多学者认为是解开中医组方配伍之秘的钥匙。“汤液经法图”描述了一个完整的、逻辑严谨的以五脏虚实辨证理论和五味补泻治疗理论为基础的辨证论治方法学体系,能够用于识方、解方和组方。如“气上冲心、头目眩晕、目??无所见、恐疑”诸症属于肝虚证,而辛味补肝、酸味泻肝、甘味缓肝,故肝虚证当以辛味为主、酸甘为辅来组方治疗,方如小补肝汤。文章系统梳理“汤液经法图”的传承源流,展示五脏虚实病证的代表性证候和补泻治疗原则,讲解其中蕴含的组方配伍原理和规律,并运用“汤液经法图”对逍遥散、小建中汤、麻杏石甘汤、理中丸、安宫牛黄丸、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化湿败毒方和《古今医案按》气冲病治疗方的组方配伍原理进行解析,阐明其配伍结构特点和药证相符的本质。为广大学者了解“汤液经法图”的理论内涵与实践价值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复方 配伍 汤液经法图 五脏虚实 五味补泻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 辨证论治
原文传递
《黄帝内经》五味理论中的若干问题浅析 被引量:9
4
作者 张明丽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7期1523-1524,1530,共3页
《黄帝内经》对于五味影响五脏的论述存在有不完全一致之处。过食五味损伤五脏的基本规律具有多样性,可以伤及本脏、所克之脏、克己之脏等,远非损伤所克之脏这一种情况。利用五味对五脏的不同亲和力纠正脏腑之间的不平衡,这是《黄帝内... 《黄帝内经》对于五味影响五脏的论述存在有不完全一致之处。过食五味损伤五脏的基本规律具有多样性,可以伤及本脏、所克之脏、克己之脏等,远非损伤所克之脏这一种情况。利用五味对五脏的不同亲和力纠正脏腑之间的不平衡,这是《黄帝内经》治疗理论的一大特色,受文字及篇幅的限制,原文只是举例阐释,后学当举一反三。依据五味理论确立治法,在宋元以后逐渐被淡化,这就需要我们在研读经典的过程中深入挖掘,去伪存真,准确把握经典理论的精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五味理论 五味所禁 五味补泻
原文传递
《内经》论五味 被引量:2
5
作者 张琳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01年第3期6-7,共2页
关键词 《内经》 五味 五味归藏 五味补泻 五味致病 五味调治
下载PDF
基于量化探析祛湿三法治疗湿温病的方药性味配伍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周思彤 牛阳 周波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23年第6期640-644,共5页
目的依据《汤液经法图》五味五脏补泻之法及五味合化、不合化之法,探讨性味对三焦脏腑的影响,总结诊疗湿热相关疾病的方法,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以《汤液经法图》为理论研究基础,结合蒋永光性味量化的计算方法,计算藿朴夏苓汤、王氏连... 目的依据《汤液经法图》五味五脏补泻之法及五味合化、不合化之法,探讨性味对三焦脏腑的影响,总结诊疗湿热相关疾病的方法,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以《汤液经法图》为理论研究基础,结合蒋永光性味量化的计算方法,计算藿朴夏苓汤、王氏连朴饮、宣清导浊汤的性味量化值。总结中医方剂性味配伍的治疗特点,为临床治疗疾病提供新的诊疗思路。结果藿朴夏苓汤性温,五味为甘主、苦次、辛更次。王氏连朴饮性寒,五味为甘主、苦次、辛更次。宣清导浊汤性温,五味为甘主、辛次、咸更次。结论藿朴夏苓汤重视卫气分湿热双解之法。王氏连朴饮重视健运脾胃,梳理气机,解表湿功效比藿朴夏苓汤弱。宣清导浊汤治疗重在清热利湿、理气除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汤液经法图 五味补泻 湿温病 性味配伍 性味量化
下载PDF
谢晶日运用“五味补泻”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 被引量:3
7
作者 王继萱 艾宗雄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0年第4期51-53,共3页
"五味补泻"法是中医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药物的五味因其化学结构及所含成分的不同有着各自的功能,又有可随其所喜入五脏,分别对五脏起着或补或泻的功用,调节其不足或有余,以恢复脏腑正常的生理功能。谢晶日教授依据慢性萎缩... "五味补泻"法是中医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药物的五味因其化学结构及所含成分的不同有着各自的功能,又有可随其所喜入五脏,分别对五脏起着或补或泻的功用,调节其不足或有余,以恢复脏腑正常的生理功能。谢晶日教授依据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情的演变,并根据脏腑辨证,运用"五味补泻"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可有效缓解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症状,扭转其病理改变。治疗特色主要包括苦辛通降,调畅气机,甘味培中,苦燥坚阴,酸甘化阴,以滋其本,辛以通络,佐苦解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味补泻 慢性萎缩性胃炎 名医经验
下载PDF
基于阴阳五行学说论中药药性 被引量:2
8
作者 刘峰林 金辉 +1 位作者 王瑞琼 袁菊丽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21-24,共4页
基于阴阳五行学说,探讨依据药物外部之表象归属药物之性能,基于五脏的生理特点确定五味对五脏之补泻,根据药物四气五味判别其作用趋势,以五行相生、相属关系研究药物归经规律,阐释了中药药性理论的建立基于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
关键词 中药药性 五行归属 五味补泻 升降浮沉 归经
原文传递
略谈《金匮要略》对五味补泻之“肝实肝虚治法”理论的应用 被引量:2
9
作者 刘丹妮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年第2期66-67,共2页
仲景对于补肝治法论述详细,《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曰:"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以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 仲景对于补肝治法论述详细,《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曰:"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以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再用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实 肝虚 五味补泻 治法 临床应用 金匮要略
下载PDF
《黄帝内经》五味补泻理论及五味补泻图构思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大魁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7期845-847,共3页
《黄帝内经》五味补泻理论是中医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但其内容较为分散,缺乏条理和系统性,给学习和研究带来诸多不便。作者受《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五味补泻体用图"启发,从医易同源论出发,以河图为基本框架,以《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五味补泻理论是中医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但其内容较为分散,缺乏条理和系统性,给学习和研究带来诸多不便。作者受《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五味补泻体用图"启发,从医易同源论出发,以河图为基本框架,以《黄帝内经》五味补泻理论为理论依据,对比《黄帝内经》与《辅行诀》中五味补泻理论的不同,设计出《黄帝内经》"五味补泻图"。"五味补泻图"完整地表达了《内经》有关五方、五气、五行、五味、五脏的相互关系及五味补泻法则,具有简洁、直观、明了的特点,有助于学习和记忆,为学习、研究《内经》五味补泻理论提供了便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味补泻 五味补泻理论 黄帝内经 辅行诀 中医基础理论
下载PDF
从张元素学术角度浅析《内经》五脏五味补泻理论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俊哲 《中医研究》 2004年第6期8-9,共2页
五脏五味补泻理论最早源于《内经》 ,是正确阐释中药归经理论的源头之一 ,对指导临床灵活遣药制方有着深远的意义。金元时期医家张元素探究《内经》 ,曾对其有所研究。本文试从张元素的学术角度去阐发此理论 ,望能从中总结临床用药的普... 五脏五味补泻理论最早源于《内经》 ,是正确阐释中药归经理论的源头之一 ,对指导临床灵活遣药制方有着深远的意义。金元时期医家张元素探究《内经》 ,曾对其有所研究。本文试从张元素的学术角度去阐发此理论 ,望能从中总结临床用药的普遍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元素 医学家 《内经》 五脏五味补泻/分析 金元时期
下载PDF
从食养食疗角度看《本草纲目》的养生贡献 被引量:1
12
作者 孙晓生 陈晔 《中医文献杂志》 2012年第4期53-53,共1页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包含了诸多养生保健内容,被誉为养生保健“圣经”。它在结构上以中医五行学说为核心理论,以水部、火部、土部、金部、木部“五部”彰显五行学说;在理论上以“五味”发挥五行学说,专门有《五味宜忌》、《五味偏...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包含了诸多养生保健内容,被誉为养生保健“圣经”。它在结构上以中医五行学说为核心理论,以水部、火部、土部、金部、木部“五部”彰显五行学说;在理论上以“五味”发挥五行学说,专门有《五味宜忌》、《五味偏胜》、《五脏五味补泻》等篇章,根据《内经》关于五味宜忌的论述“五宜”、“五禁”、“五走”、“五伤”、“五过”等,合理利用“五味”而达到养生延年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草纲目》 养生保健 中医五行学说 食疗 食养 保健内容 五味补泻 《内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