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古七言体式的转型——兼论“杂古”归入“七古”类的原因 被引量:9
1
作者 葛晓音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75-84,共10页
文学史研究者一般都视句句韵变隔句韵为中古七言体式转型的标志,本文进一步探讨了七古在杂言诗催化之下由句句韵变为隔句韵的背景和原因。指出鲍照对七古转型的主要贡献在于突破早期七言单句成行的固有观念,解决了双句成行的结构和诗节... 文学史研究者一般都视句句韵变隔句韵为中古七言体式转型的标志,本文进一步探讨了七古在杂言诗催化之下由句句韵变为隔句韵的背景和原因。指出鲍照对七古转型的主要贡献在于突破早期七言单句成行的固有观念,解决了双句成行的结构和诗节的连缀问题,奠定了五七言和七言长篇歌行的基础。同时通过分析宋齐以后杂言的主流五七言和七言在发展中的相互影响,及其在节奏结构和表现感觉上的同异,说明了"杂古"归入七古的时间及其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言古诗 杂言古诗 七言 体式 转型
原文传递
论初唐诗风对盛唐诗作的影响
2
作者 刘万军 《作家》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42-143,共2页
由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9年)至玄宗先天元年(公元712)是初唐诗歌发展的近100年,本文试分述初唐诗歌风格的演变及对盛唐诗歌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 宫体诗 声律 七言 “初唐四杰”
原文传递
钱谦益与曹学佺关系探微——从《明五七言律诗选》切入
3
作者 都轶伦 《文学遗产》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9-111,共13页
上海图书馆藏《明五七言律诗选》稿本是钱谦益以《石仓十二代诗选·明诗选》为蓝本编选的,该稿本参与了《列朝诗集》的编纂过程。但钱谦益从未提及这一事实,还在取用《明五七言律诗选》材料时作了删汰,以淡化其中曹学佺的影响,这种... 上海图书馆藏《明五七言律诗选》稿本是钱谦益以《石仓十二代诗选·明诗选》为蓝本编选的,该稿本参与了《列朝诗集》的编纂过程。但钱谦益从未提及这一事实,还在取用《明五七言律诗选》材料时作了删汰,以淡化其中曹学佺的影响,这种处理背后隐含着从明末到清初钱谦益对曹学佺态度的变化。钱谦益在明末积极结交曹学佺,入清后对《石仓十二代诗选》及曹学佺的诗歌创作均颇有微词。钱谦益态度变化有政治需求、文学观念、个人交谊、气节人格等多方面原因,但核心始终围绕政治。事实上,钱谦益从未真正推重曹学佺,这是研究明清之际文学、论及两位文坛巨擘时需要重点澄清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谦益 曹学佺 《明七言律诗选》 《列朝诗集》
原文传递
节奏与中国古代诗歌体式的演变(下) 被引量:1
4
作者 刘焕阳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1期32-36,共5页
在中国古代诗歌体式演变的过程中,从《诗经》到五言古诗,体现了尚简重自然的节奏特点;从楚辞、楚歌到七言古诗,体现了繁声长言的节奏特点。到唐代五七言律诗的正式形成,由前此句式音节的变化,转向了“异音相从”“同声相应”的声... 在中国古代诗歌体式演变的过程中,从《诗经》到五言古诗,体现了尚简重自然的节奏特点;从楚辞、楚歌到七言古诗,体现了繁声长言的节奏特点。到唐代五七言律诗的正式形成,由前此句式音节的变化,转向了“异音相从”“同声相应”的声律方面,在整饬中体现了“和”的节奏特点,词则融句式的繁简与声调的和谐于一体,在长短相间、奇偶相寻以及三字尾与两字尾的交替中,表现出错综的节奏美,而词的错综节奏又孕育了元曲向自然语言节奏的回归。正是作为诗歌生命的节奏因素推动了中国古代诗歌体式的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言古诗 七言律诗
下载PDF
俞樾与日本文人 被引量:1
5
作者 德田武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1996年第1期52-54,共3页
俞樾与日本文人[日]德田武俞樾是清末的朴学大师。他对中国古代经典拥有广博的学识和修养。而看中他的,则是当时在上海经营贸易公司“乐善堂”的岸田吟香。吟香其人,不仅从商,还是一位颇具汉学修养的文人。吟香将日本江户时代大量... 俞樾与日本文人[日]德田武俞樾是清末的朴学大师。他对中国古代经典拥有广博的学识和修养。而看中他的,则是当时在上海经营贸易公司“乐善堂”的岸田吟香。吟香其人,不仅从商,还是一位颇具汉学修养的文人。吟香将日本江户时代大量出版的,日本人所作汉诗文集带到中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俞樾 日本汉诗 日本江户时代 诗文集 七言古诗 竹添井井 作品 汉学家 汉文创作 广博的学识
下载PDF
南唐诗人李中和他的《碧云集》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兴武 《漳州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2期13-20,共8页
本文考述了南唐诗人李中的生平行事,并对其沉寂已久的《碧云集》作了详尽的探讨。认为《碧云集》通过苦吟这一艺术手法所传达出来的愁多欢少的情感基调,代表了那个时代身处社会中下层的文人的真实心声。
关键词 庐山国学 唐诗人 唐末 情感基调 《南唐书》 苦吟诗人 七言律诗 李建勋 代诗 晚唐
下载PDF
元好问对王士禛神韵诗学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颜庆余 《民族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3-81,共9页
元好问对王士稹的影响体现在多方面。王渔洋对元遗山诗集的批点,对其诗文小说的引用,对其诗的选录和评论,对其济南题咏的欣赏,当然还有对其论诗绝句的效仿,都表明王士稹心目中元好问的重要地位。如翁方纲所论,元好问是王士稹神韵诗学的... 元好问对王士稹的影响体现在多方面。王渔洋对元遗山诗集的批点,对其诗文小说的引用,对其诗的选录和评论,对其济南题咏的欣赏,当然还有对其论诗绝句的效仿,都表明王士稹心目中元好问的重要地位。如翁方纲所论,元好问是王士稹神韵诗学的开端;又如许昂霄所论,元好问是五七言分界说的发端,而王士稹大畅其说;神韵诗学与五七言分界说又互为表里,互相支撑。可知元遗山是王士稹神韵诗学不可或缺的前驱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好问 王士禛 神韵诗学 七言分界
原文传递
汉魏六朝的“赋末附诗”及其文体学意义 被引量:1
8
作者 李贺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27-133,共7页
当赋体文学发展到东汉时,有些赋的末尾开始出现诗歌,在体制上属于赋的一部分,学界多以"赋末附诗"称之。纵观整个汉魏六朝,涉及赋作11篇,附诗18首。赋家在赋末附诗,主要是源于抒情言志的需要;同时,五七言诗的出现,也是重要因... 当赋体文学发展到东汉时,有些赋的末尾开始出现诗歌,在体制上属于赋的一部分,学界多以"赋末附诗"称之。纵观整个汉魏六朝,涉及赋作11篇,附诗18首。赋家在赋末附诗,主要是源于抒情言志的需要;同时,五七言诗的出现,也是重要因素。这一文学现象背后,暗含的是诗歌和辞赋之间相互承续、渗透和影响的复杂关系,故"赋末附诗"也为汉魏六朝的诗歌和辞赋的相关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依据和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魏六朝 赋末附诗 七言
原文传递
王渔洋《十种唐诗选》与《唐贤三昧集》成书之诱因——浅析康熙二十二年文酒之会 被引量:1
9
作者 刘宝强 《长春大学学报》 2013年第3期315-317,共3页
康熙二十二年,王渔洋、徐乾学、汪懋麟、王又旦、陈廷敬五人进行了一次文酒之会。这次文酒之会是"诗坛圭臬"王渔洋编选《十种唐诗选》与《唐贤三昧集》两部唐诗选本的直接诱因。但王渔洋编选的《五七言古诗选》应成书于这次... 康熙二十二年,王渔洋、徐乾学、汪懋麟、王又旦、陈廷敬五人进行了一次文酒之会。这次文酒之会是"诗坛圭臬"王渔洋编选《十种唐诗选》与《唐贤三昧集》两部唐诗选本的直接诱因。但王渔洋编选的《五七言古诗选》应成书于这次文酒之会前,而非学界通常认为的文酒之会后。认真分析那次文酒之会的内容对理解王渔洋选本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渔洋 《十种唐诗选》 《唐贤三昧集》 成书 文酒之会 七言古诗选》
下载PDF
诗才史笔众体兼擅-杜甫及其诗歌概说
10
作者 钟尚钧 《阿坝师专学报》 1996年第1期29-32,共4页
关键词 杜甫 诗歌 唐代 中国 现实主义 爱国主义思想 七言律诗
下载PDF
中国古代五、七言诗滥觞的文化背景考察
11
作者 周建军 《中国韵文学刊》 2008年第1期4-6,共3页
五七言诗的起源问题是学术界长期以来争论不休,且至今仍然悬而未决的问题,古代学者多为"诗骚派",现代学者多为"民歌派"。但从文化背景来考察,《楚辞》、"骚体诗"、《楚歌》是促成其产生的最重要因素。
关键词 七言 楚辞 骚体诗 楚歌 方言
下载PDF
金圣叹律诗分解说探析
12
作者 牛月明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3期65-69,共5页
穷困潦倒的金圣叹穷尽力气要评点六部“才子书”,但仅完成了《水浒》、《西厢》便绝命于“哭庙案”,临终前有“且喜唐诗略分解,庄骚马杜待如何”的诗句,看来他的唐诗分解是意外的收获,对此他颇有些自负:《与徐子能增》中说:“总之弟意... 穷困潦倒的金圣叹穷尽力气要评点六部“才子书”,但仅完成了《水浒》、《西厢》便绝命于“哭庙案”,临终前有“且喜唐诗略分解,庄骚马杜待如何”的诗句,看来他的唐诗分解是意外的收获,对此他颇有些自负:《与徐子能增》中说:“总之弟意只欲与唐律诗分解。‘解’之为字,出《庄子·养生主篇》所谓‘解牛’者也。彼唐律诗者有间也,而弟之分之者无厚也。经弟之无厚,入唐律诗之有间,犹牛之謋然而已解也。”他认为诗的分解是很重要的,《唱经堂杜诗解》中《赠李白》一诗的注释说:“夫人未有解数不识,而尚能为诗者也。”《与顾掌丸》中有:“分解,而后知唐人律之严,真是一字不可得添,一字不可得减也。如使不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圣叹 七言律诗 唐诗 唐才子诗 探析 文学艺术 诗歌创作 杜诗 唐律 《西厢记》
下载PDF
试论唐代律诗形成的历史因素
13
作者 李国芳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1期27-31,共5页
律诗是以五七言绝句和五七言律诗兼有排律等形式所组成的诗歌群体。而这些诗歌群体,自唐代以来又都以绝句和律诗为主要形式出现在文坛之上。以唐代为例,结集的《全唐诗》多达九百卷,有诗人两千三百多家,诗歌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其中绝大... 律诗是以五七言绝句和五七言律诗兼有排律等形式所组成的诗歌群体。而这些诗歌群体,自唐代以来又都以绝句和律诗为主要形式出现在文坛之上。以唐代为例,结集的《全唐诗》多达九百卷,有诗人两千三百多家,诗歌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其中绝大多数又是五言七言绝句和五言七言律诗。唐代诗歌的辉煌成就,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卓越的才华和无穷的智慧。她不仅是中国人民而且是世界人民的精神财富和艺术瑰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律诗 《子夜歌》 《古诗十九首》 《文心雕龙》 唐代诗歌 六朝时代 七言律诗 对偶句 谢灵运
下载PDF
先秦至唐五代五、七言古体哀悼诗
14
作者 温瑜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6年第6期31-38,共8页
先秦至唐五代五、七言古体哀悼诗以五古为主、七古为辅,大多运用平实的词汇、常式句和陈述句,以及随哀情而定的自然章法,较少运用积极修辞中的形象描述类手法,从而构成先秦至唐五代五、七言古体哀悼诗朴实、平易的语言风格。
关键词 先秦至唐 七言古诗 哀悼诗 语言风格
下载PDF
应尊重《马氏文通》作者的意见 被引量:1
15
《社会科学》 1981年第6期72-72,共1页
关于《马氏文通》作者的署名问题,最近王鉴清同志撰文指出,现摘录如下:1980年3月《社会科学战线》朱星同志的文章根据自己与马相伯的相处,记忆所及,认为《马氏文通》的实际作者原来是马建忠的大哥马相伯”(应是二哥),而不是马建忠本人。
关键词 《马氏文通》 马相伯 马建忠 社会科 王鉴 学战 中国文法 七言律诗 上海商务印书馆 研究方法
下载PDF
戏联:楹联文化的奇葩
16
作者 高占祥 《黄梅戏艺术》 1999年第1期43-43,共1页
楹联,又叫对联,俗称对子,具有文艺性、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应用性的特点。由于它易诵易记、雅俗共赏,故长期以来,成为人们所喜爱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楹联的历史渊源,可以上溯到中国的律诗、骈文乃至《诗经》。在《诗经》、骈文中... 楹联,又叫对联,俗称对子,具有文艺性、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应用性的特点。由于它易诵易记、雅俗共赏,故长期以来,成为人们所喜爱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楹联的历史渊源,可以上溯到中国的律诗、骈文乃至《诗经》。在《诗经》、骈文中,早有大量成对的字句问世,律诗则更讲究字句对仗的工整了。本书收集的近2000副戏联,五七言便占300多副,可见五七言律诗的对仗句法,在历代楹联作品中,留有深深的痕迹。不过,以独立的对联形式出现,应该说,还是五代时后蜀主孟昶所撰“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为我国传世最早的春联。此后,不断丰富发展,延至明清,始广泛悬挂、张贴,并盛行一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楹联 《诗经》 知识性 七言律诗 文艺性 艺术特点 对联 “二南” 文化 丰富发展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