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间性 被引量:1
1
作者 周建军 《黑龙江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07-109,共3页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同为主体,彼此结成主体际关系,因此,主体间性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从当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出发,应着力于双主体之间"互识"和"共识"的构建和深化。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主体性 主体间性
下载PDF
叶维廉比较诗学理论的独特建构 被引量:2
2
作者 于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6期17-20,共4页
叶维廉的比较诗学研究始终寻求异质文化中共同的美学规律和共同的美学据点,寻求中西诗学的汇通。他的"模子"理论,无疑为他对目的的追寻打通了道路,而他的互照、互识理论,虽然也是在对同一目的的追求过程中产生的,却已经超越... 叶维廉的比较诗学研究始终寻求异质文化中共同的美学规律和共同的美学据点,寻求中西诗学的汇通。他的"模子"理论,无疑为他对目的的追寻打通了道路,而他的互照、互识理论,虽然也是在对同一目的的追求过程中产生的,却已经超越了原来确定的目标,转向了异质文化和文学间的"同异全识",转向了异质文化间、文学间的对话。而这种转向的产生,固然是时代文化发展迫切需求的结果,但更重要的是叶维廉对道家美学的参悟和领会不断加深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诗学 模子 道家美学
下载PDF
文学伦理学批评与马克思主义文论:互识、互证、互补 被引量:1
3
作者 费小平 《中外文化与文论》 CSSCI 2016年第1期43-51,共9页
文学伦理学批评系中国学者在借鉴西方伦理批评和中国道德批评的基础上而创建的文学批评方法。它将伦理选择作为理论基础,将道德产物视作文学起源,将伦理描写及教诲功能挖掘视作批评的任务。我们可以在以弘扬道德倾向为旨归的经典马克思... 文学伦理学批评系中国学者在借鉴西方伦理批评和中国道德批评的基础上而创建的文学批评方法。它将伦理选择作为理论基础,将道德产物视作文学起源,将伦理描写及教诲功能挖掘视作批评的任务。我们可以在以弘扬道德倾向为旨归的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论那里找到它的"因缘"。二者构成一个比较文学问题,用乐黛云教授的话说,可以互识、互证、互补,对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的当代转型及比较文学学科建设具有不容忽视的学术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伦理学批评 马克思主义文论 比较文学
原文传递
“主题分享式”教学法在《社会政策学》课程中的运用及其成效 被引量:1
4
作者 杨芳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年第3期40-43,67,共5页
如何激发研究的兴趣,如何让知识变得灵动,如何让智慧涤荡心灵,是今天大学教育必须面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主题分享式"教学法在讲授基本理念和知识的基础上,根据课程内容安排主题,让同学们根据主题分享自己的体验和观点,把课... 如何激发研究的兴趣,如何让知识变得灵动,如何让智慧涤荡心灵,是今天大学教育必须面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主题分享式"教学法在讲授基本理念和知识的基础上,根据课程内容安排主题,让同学们根据主题分享自己的体验和观点,把课堂由"教授的场所"转换为"学习的场所",实现了从枯燥无趣的课堂到丰富润泽的课堂、从"标准答案"到达成互识、从传递知识到生成知识的转变,使大学教育成为师生共同研究探索、共同发现创造、共同收获成长的旅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题分享 反思 生成 社会政策学
下载PDF
论中西文学“互识”的途径与特征 被引量:1
5
作者 张雁泉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68-69,共2页
中外文学在广泛的文化交流中所形成的不同文学体系间自觉的借鉴与吸收,为促进中西文学的互识性对话提供了基本视点。这种相互的借鉴与吸收(继承、引进、创新等),在中西诸多文学主题与题材的流变中体现得最直接、最集中。
关键词 中西文学 主题 题材 流变
下载PDF
中国接受印度梵剧的历时研究:知识、思考与对话——以《沙恭达罗》为视角
6
作者 刘建树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17年第4期93-99,共7页
除旧布新、西学东渐是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特色,西方文化是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同时印度文化也是当时中国文化向外学习的重要源泉之一。民国报刊主要介绍印度戏剧知识和印度经典剧作家;随着译介《沙恭达罗》等剧作的活动展开,并有了... 除旧布新、西学东渐是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特色,西方文化是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同时印度文化也是当时中国文化向外学习的重要源泉之一。民国报刊主要介绍印度戏剧知识和印度经典剧作家;随着译介《沙恭达罗》等剧作的活动展开,并有了中印戏剧经典比较研究的成果。《沙恭达罗》在中国的成功上演,为戏剧跨文化接受塑造了成功的典范,反映出了文学间的互证、互识、互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 戏剧 人类学
下载PDF
中西叙事学研究的互识与共进
7
作者 汤黎 《探索与批评》 2019年第1期23-37,共15页
本文首先梳理和厘清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叙事学中国化的历程和存在的症结,而后对当代英语学界的中国叙事研究进行了介绍和阐发,进而探讨了未来中西叙事学研究的方向。本文认为,未来中西叙事学融会的方式,要从西方叙事学本土化和中... 本文首先梳理和厘清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叙事学中国化的历程和存在的症结,而后对当代英语学界的中国叙事研究进行了介绍和阐发,进而探讨了未来中西叙事学研究的方向。本文认为,未来中西叙事学融会的方式,要从西方叙事学本土化和中国叙事学国际化两大议题展开;不仅要找到西方叙事学这一舶来品最大化地适应中国文化土壤的途径,在借鉴西方叙事学的同时,还要立足于中国本身的叙事传统和文化语境,探寻和挖掘中国文化中的叙事理论话语资源,构建中国叙事学的理论体系,实现中西叙事学的互识与共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叙事学中国化 中国叙事学 叙事传统 共进
下载PDF
数据链2.0:智能化战争的制胜利器 被引量:20
8
作者 陈赤联 唐政 +2 位作者 胡军锋 王瑜 姜希 《指挥与控制学报》 2020年第1期5-12,共8页
分析了数据链与战争形态之间的发展关系,结合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发展,对数据链2.0-武联网的主体架构"浮云、泛网、智端"进行了深入分析,进一步提出了决策处理前移、机器互识、智能微端控制等技术,构建以全维域... 分析了数据链与战争形态之间的发展关系,结合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发展,对数据链2.0-武联网的主体架构"浮云、泛网、智端"进行了深入分析,进一步提出了决策处理前移、机器互识、智能微端控制等技术,构建以全维域作战要素互操作、侦控打评信息高效流转为核心特征的智能跨域杀伤网发展思路,实现网络信息体系向战场末端聚能,支撑发现即摧毁能力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链2.0 武联网 决策处理前移 机器 智能微端控制
下载PDF
《降临》中的东西方文化意蕴 被引量:4
9
作者 周景辉 聂英杰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7期142-144,共3页
根据华裔科幻作家姜峯楠原著小说《你一生的故事》改编的电影《降临》,虽以科幻电影的形式问世,却蕴含了丰富的东西方文化意蕴,其中空灵逍遥的意境、周而复始的叙事策略、和而不同的共存观念、圆满融通的生命哲学无不体现着东方文化精髓... 根据华裔科幻作家姜峯楠原著小说《你一生的故事》改编的电影《降临》,虽以科幻电影的形式问世,却蕴含了丰富的东西方文化意蕴,其中空灵逍遥的意境、周而复始的叙事策略、和而不同的共存观念、圆满融通的生命哲学无不体现着东方文化精髓,影片中的西方文化符号如"非零和博弈"、汉娜的回文式命名、隐含的乌托邦理想无不与东方文化符号如"和而不同""周而复始"运行观、大同理想形成了互识与互证,影片的不足是将中国误读为霸权国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临》 东方文化 西方文化
下载PDF
比较形象学及之外——读《跨文化研究:以中国形象为方法》
10
作者 章叶浩薇 《时代人物》 2023年第23期20-23,共4页
周宁教授的《跨文化研究:以中国形象为方法》至今已经出版十年有余,这本著作系统地论述了他学术生涯中关注的中外互识中的比较形象学问题,并且对学界的各种质疑与争论做出了回应。诚然,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建构主义的佳作,虽然其中理论... 周宁教授的《跨文化研究:以中国形象为方法》至今已经出版十年有余,这本著作系统地论述了他学术生涯中关注的中外互识中的比较形象学问题,并且对学界的各种质疑与争论做出了回应。诚然,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建构主义的佳作,虽然其中理论框架并不能够称之为完美,但依旧为跨文化领域的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及路径。在笔者看来,周宁教授在文中展现了恰到好处的现实关怀,在解构西方现代文化霸权的同时解答了某些隐藏于政治秩序之下的权力内涵。在本书中我们还能够看到中国未来实现完全的文化自觉会面临的重重阻力,以及与当下许多全球外交现象相关联的隐喻。在本书比较形象学的主线之外,我们还能够借此延伸出一些未尽的话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外 形象建构 比较形象学 中国形象
下载PDF
从初识到会通:李渔作品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肖娴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4-125,共12页
两百多年来,英语世界对李渔作品的译介和研究呈现如下阶段性特征:作为中西互识之"镜",经历了从单一译介到译研并重的多元化研究过程,从最初对东方文化的猎奇走向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学、文化对话。其嬗变历程反映了中西文化心理... 两百多年来,英语世界对李渔作品的译介和研究呈现如下阶段性特征:作为中西互识之"镜",经历了从单一译介到译研并重的多元化研究过程,从最初对东方文化的猎奇走向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学、文化对话。其嬗变历程反映了中西文化心理、理论语境和研究视角的差异。海外汉学界对译介题材选取的偏好和研究成果为国内的李渔研究提供了多维度视角,而李渔作品在英语世界呈现经典化趋势的最终决定因素,乃是作品的世界性及其文学本体价值。国内学界应关注海外汉学界的译介与研究成果,了解以求互鉴,对话以求会通,或可形成学术对话新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渔 译介 中西 文学本体价值 会通
下载PDF
叶维廉对比较文学研究宗旨的探究--兼谈关于“共同诗学”的论争 被引量:1
12
作者 于伟 《华文文学》 2021年第3期97-104,共8页
张汉良就"共同诗学"的概念向叶维廉发难,引起了叶维廉的反驳。问题究竟如何?在笔者看来,叶维廉提出这个概念,其实是对当时学界普遍认同的信条的概括,他虽对其有质疑,但因未旗帜鲜明地反对,使得学界对他产生了误解。叶维廉提出... 张汉良就"共同诗学"的概念向叶维廉发难,引起了叶维廉的反驳。问题究竟如何?在笔者看来,叶维廉提出这个概念,其实是对当时学界普遍认同的信条的概括,他虽对其有质疑,但因未旗帜鲜明地反对,使得学界对他产生了误解。叶维廉提出的"文化模子"理论和"互照、互识"的研究方法,本是为了修正学界因追求共同诗学而提出的"阐发法",结果却导向了以"互拓互补"、"争战共生"为宗旨的文学对话。叶维廉在诠释学的烛照下,廓清了"对话"的涵义,扬弃了"共同诗学"的理论追求,终于确立了以"互照、互识"的文学对话为方法论,以寻求异质文化间文学的"互拓互补"、"争战共生"为鹄的的比较文学研究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诗学 文学对话 争战共生
下载PDF
文化精神的求索——老舍与20世纪论之二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晓琴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61-66,共6页
中国的 2 0世纪 ,是走向现代化的过程 ,也是东西古今文化大碰撞的历史。文学巨擘老舍视文化为民族命脉、立国之本 ,于时代递嬗中 ,进行着文化精神的求索。多重文化融合的人格构成 ,五四新潮的洗礼 ,使他超越封闭的政治视阈 ,以世界眼光 ... 中国的 2 0世纪 ,是走向现代化的过程 ,也是东西古今文化大碰撞的历史。文学巨擘老舍视文化为民族命脉、立国之本 ,于时代递嬗中 ,进行着文化精神的求索。多重文化融合的人格构成 ,五四新潮的洗礼 ,使他超越封闭的政治视阈 ,以世界眼光 ,人类意识 ,立志献身现代文化建设。二三十年代 ,通过中西文化的互识、互证 ,对中国封建文化和西方资本主义文明进行双向批判。 40年代 ,在战火中“给文化照了‘爱克斯光’” ,并通过东西古今多元文化的互补融合 ,预见世界“和而不同”的发展前景。 5 0、60年代 ,积极投身新中国移风易俗的伟大变革 ,致力于新文化的再造 ,但终陷入困惑失望 ,在民族大劫难中 ,以身殉文化。老舍的可贵的探索 ,使其构建的文学世界 ,显示出深厚的文化内涵 ,放射出独异的艺术光彩 ,为多元发展的 2 1世纪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舍 文化 补融合
下载PDF
互文性与中国诗学的“互识、互证、互补”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颖育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27-31,共5页
互文性理论与中国诗学互文修辞两个概念在名称和内涵上存在差异,但其内在诗学精神是相通的。本文从"意义生成方式"、"言语生成方式"、"话语阐释方式"三方面阐述互文性理论与中国诗学的"互识、互证... 互文性理论与中国诗学互文修辞两个概念在名称和内涵上存在差异,但其内在诗学精神是相通的。本文从"意义生成方式"、"言语生成方式"、"话语阐释方式"三方面阐述互文性理论与中国诗学的"互识、互证、互补"。互文性理论与中国诗学一系列概念可以互为他者、互为参照,以彰显各自的优势,弥补对方之不足。在进行比较时,应把这些概念还原到当时的社会历史语境和文化传统中去辨识考证。互文性理论研究不应该停留在以识别文本互文符号指涉现象阶段的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维度,而应该通过分析其意义、言语生成方式和话语阐释方式,来研究作品的艺术价值和互文指涉间的动态变量关系,以及互文效果的有效性等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性 中国诗学 证、补”
下载PDF
浅析吴冠中作品中形式美的传承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祥芝 《中华少年》 2017年第29期254-255,共2页
'抽象美是形式美的核心,人们对形式美和抽象美的喜爱是本能的。'吴冠中先生认为写实已经不足以表达人们在这个时代的情感需要,而形式更适合这个时代的情绪需要。中国画和西方油画的的确确有一个感性和理性上的差异,油画的写实... '抽象美是形式美的核心,人们对形式美和抽象美的喜爱是本能的。'吴冠中先生认为写实已经不足以表达人们在这个时代的情感需要,而形式更适合这个时代的情绪需要。中国画和西方油画的的确确有一个感性和理性上的差异,油画的写实用笔会保持一个理性的范畴,而国画的表现更有一个感性的表达。而形式美自然就成了理想与自然相融合的最好媒介,既体现中国式的审美思想,又能发挥理性的绘画态度,体现在作品中深厚的情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冠中 中国画的形式美 艺术的“
原文传递
阿尔让对中国的想象和思考
16
作者 钱林森 《华文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2-49,共8页
阿尔让侯爵是法国伊壁鸠鲁主义的一个重要人物,其主要作品《中国人信札》集中对欧亚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和基督教文化进行审视和比较。由于阿尔让所创设的这些中国游历家双重的文化背景,双重的文化身份与文化视角,使得《中国人信札》... 阿尔让侯爵是法国伊壁鸠鲁主义的一个重要人物,其主要作品《中国人信札》集中对欧亚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和基督教文化进行审视和比较。由于阿尔让所创设的这些中国游历家双重的文化背景,双重的文化身份与文化视角,使得《中国人信札》在很多方面呈现为一部"审视他者"、"反观自我"的文化游记或比较文化著作。作品中的中国游历家,无疑是阿尔让本人的代言者,他们的视角和观照,都真实地转达作家对中法文化、社会和哲学的比较和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让 《中国人信札》 中国
下载PDF
“郁结”下的“求索”——叶维廉“文化模子”理论
17
作者 陆志胜 《武夷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17-21,共5页
针对中国在现代性进程中所面临的文化主体性丧失的危机,叶维廉先生提出的"文化模子"理论具有启发性的意义:在理论层面上否决和消解了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中心主义,通过多元文化的平等对话,来促进彼此间的"互照互识"... 针对中国在现代性进程中所面临的文化主体性丧失的危机,叶维廉先生提出的"文化模子"理论具有启发性的意义:在理论层面上否决和消解了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中心主义,通过多元文化的平等对话,来促进彼此间的"互照互识";揭示了现代性进程下,西方工业文化对非西方国家民族意识弱化和文化独特性破坏的危害以及其中潜藏的某种权力关系,在方法论的层面,为我们反思中国的现代性进程和重塑当代中国的文化主体性提供了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郁结 文化模子
下载PDF
论文言文白话文在当代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互识互补
18
作者 冯芳芳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6年第2期130-131,共2页
文章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阐述“文白”在当代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互识互补,互为一体,相互依存的关系及“文白并举”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 文言文 白话文 语文教学
下载PDF
主体间性理论视域下的教学特征探讨
19
作者 朱文华 《教育界(综合教育)》 2015年第5期92-93,共2页
主体间性理论认为,人是处于“普遍交往”中的主体,处于交往关系中的人的主体性是一种交互主体性,教学过程是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在互识基础上达成共识的过程,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是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教学具有主体地位的平等性、主... 主体间性理论认为,人是处于“普遍交往”中的主体,处于交往关系中的人的主体性是一种交互主体性,教学过程是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在互识基础上达成共识的过程,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是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教学具有主体地位的平等性、主体间的互识性和教学内容的共识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间性理论 教学特征 平等性
下载PDF
亚洲世纪的澳大利亚文化研究
20
作者 王敬慧 《山东外语教学》 2015年第2期62-68,共7页
本文通过追溯澳大利亚文化的发展历史,比较分析澳大利亚文化发展的新方向。澳大利亚多元文化政策凸现了文化互识的重要性,是澳大利亚文化迅速发展的基础,使得澳大利亚文化的活力与世界化程度迅速提高。目前澳大利亚多元文化政策的新方... 本文通过追溯澳大利亚文化的发展历史,比较分析澳大利亚文化发展的新方向。澳大利亚多元文化政策凸现了文化互识的重要性,是澳大利亚文化迅速发展的基础,使得澳大利亚文化的活力与世界化程度迅速提高。目前澳大利亚多元文化政策的新方向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土著文化在澳大利亚文化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其次是对亚洲文化的态度的改变,随着亚洲的日益强大,澳大利亚的文化政策从百年前的排斥亚洲改变为拥抱亚洲。这一点尤其可以从2012年10月澳大利亚政府发布的白皮书中得到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文化 文化 土著文化 亚洲世纪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