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1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降水遥感研究现状及夏季东亚云-降水研究思考 被引量:10
1
作者 傅云飞 《暴雨灾害》 2018年第6期493-501,共9页
就认知空间大范围的云-降水特征而言,卫星搭载的主被动仪器遥感探测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从卫星多仪器遥感视角出发,就卫星多仪器遥感反演云宏微观参数、云参数与云辐射强迫、云参数和降水关系及其潜热廓线、气溶胶对云-降水作用的研究... 就认知空间大范围的云-降水特征而言,卫星搭载的主被动仪器遥感探测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从卫星多仪器遥感视角出发,就卫星多仪器遥感反演云宏微观参数、云参数与云辐射强迫、云参数和降水关系及其潜热廓线、气溶胶对云-降水作用的研究进行了有限综述,并就东亚夏季风区上述四个方面研究的不足,提出了需要关注的研究问题,最后提出利用多源卫星多仪器遥感结果研究夏季东亚云-降水结构的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参数 辐射强迫 潜热廓线 卫星多仪器遥感
下载PDF
1960年以来东亚季风区云-降水微物理的直接观测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王东海 尹金方 翟国庆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39-657,共19页
云-降水的直接观测结果是云微物理参数化的重要依据。自1960年以来,处于东亚季风影响下的中国实施了大量对云-降水微物理参数的观测和研究,旨在加深对云-降水微物理过程的认识,从而改进数值模式中云微物理参数化方案和指导人工影响天气... 云-降水的直接观测结果是云微物理参数化的重要依据。自1960年以来,处于东亚季风影响下的中国实施了大量对云-降水微物理参数的观测和研究,旨在加深对云-降水微物理过程的认识,从而改进数值模式中云微物理参数化方案和指导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云-降水微物理参数包括气溶胶、冰核、云滴、雨滴、冰晶、雪晶、冰雹等粒子浓度和谱分布,以及云滴、雨滴含水量等。中国已有云-降水微物理参数的成果可归纳为:(1)通常云-降水微物理粒子浓度变化较大,但总体变化有一定的范围;(2)采用Γ函数拟合云滴谱更接近实际谱,但不同拟合谱参数差异较大;(3)可用指数函数和Γ函数来拟合层状云降水雨滴谱,Γ函数拟合积云和层积混合云降水雨滴谱精度更高;(4)中国冰核浓度较高,冰核浓度随温度的降低近似成指数变化;(5)冰晶谱、雪晶谱、冰雹谱通常采用指数函数来描述;(6)通常使用荣格(Junge)和Γ函数来分段描述气溶胶粒子谱拟合误差更小。由于云-降水过程及其反馈作用描述不准确是数值模式预报结果不确定性的最大因素,中国正在不断地推进云降水的微物理观测研究,以期进一步加深对东亚季风区云-降水微物理特征的认识,从而为模式中微物理参数化方案的改进提供观测依据和科学指导。基于数值预报模式中云微物理过程参数化发展的需要,总结了中国1960年以来云-降水微物理直接观测的研究成果,可为东亚地区云-降水微物理研究及其模式参数化方案的改进提供观测依据。此外,针对云微物理参化发展的需求,结合过去已有的大量观测提出了几点建议,为今后云-降水物理综合性观测方案的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直接观测 微物理特征 微物理参数化
下载PDF
物理协调大气变分客观分析模型及其在青藏高原的应用Ⅱ:那曲试验区云——降水、热量和水汽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2
3
作者 张春燕 王东海 +2 位作者 庞紫豪 姜晓玲 马千惠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36-952,共17页
本文利用约束变分客观分析法构建的物理协调大气变分客观分析模型,通过融合地面、探空、卫星等多源观测资料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建立了青藏高原那曲试验区5年(2013~2017年)长时间序列的热力、动力相协调的大气分析数据集,并以此分... 本文利用约束变分客观分析法构建的物理协调大气变分客观分析模型,通过融合地面、探空、卫星等多源观测资料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建立了青藏高原那曲试验区5年(2013~2017年)长时间序列的热力、动力相协调的大气分析数据集,并以此分析那曲试验区大气的基本环境特征与云—降水演变和大气动力、热力的垂直结构。分析表明:(1)试验区350 h Pa以上风速的季节变化非常明显,风速在冬季11月至次年2月达到最大(>50 m s),盛夏7~8月风速的垂直变化最弱,温度的垂直变化最强,大气高湿区在夏秋雨季位于350~550 h Pa,在冬春干季升至300~400 h Pa。(2)试验区6~7月上旬降水最多;春、秋、冬三季,300~400 h Pa高度层作为大气上升运动和下沉运动的交界处,是云量的集中区;夏季,增多的水汽和增强的大气上升运动导致高云和总云量明显增多,中、低云减少。(3)夏季的地表潜热通量与大气总的潜热释放最强,大气净辐射冷却最弱,高原地区较强的地面感热导致试验区500 h Pa以下的近地面全年存在暖平流,500 h Pa以上则由于强烈的西风和辐射冷却存在冷平流。此外,试验区整层大气全年以干平流为主,但在夏季出现了较弱的湿平流。(4)视热源Q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特征:全年500 h Pa以下大气表现为冷源,300~500 h Pa和100~150 h Pa表现为热源,150~300 h Pa则在冬春干季表现为冷源,在夏秋雨季表现为热源,不同高度层的冷、热源的形成原因不同,其中夏季由于增强的上升运动、感热垂直输送和水汽凝结潜热以及高云的形成,因此几乎整层大气表现为热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协调大气变分客观分析模型 那曲试验区 降水 上升运动 热源结构
下载PDF
气溶胶对云宏微观特性和降水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2
4
作者 杨慧玲 肖辉 洪延超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25-542,共18页
气溶胶—云—降水相互作用是当今大气科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概述性地回顾了气溶胶对云宏微观特性和降水影响的研究进展,分别讨论了气溶胶对层状云、对流云等典型云系的动力和微物理过程的影响,总结了国内外研究关于气溶胶对云宏微... 气溶胶—云—降水相互作用是当今大气科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概述性地回顾了气溶胶对云宏微观特性和降水影响的研究进展,分别讨论了气溶胶对层状云、对流云等典型云系的动力和微物理过程的影响,总结了国内外研究关于气溶胶对云宏微观特性影响的可能的物理解释。回顾外场观测及数值研究表明,气溶胶对云液态水含量、地面降水及光学厚度的影响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另外指出,在研究气溶胶对云宏观特性和降水影响时,应该加强气溶胶对云微物理特性影响的观测(卫星、雷达、飞机、地面观测等)和数值模拟的综合分析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降水相互作用 宏微观物理 动力
下载PDF
关于发展人工影响天气数值模式的一些问题 被引量:8
5
作者 许焕斌 尹金方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7-66,共10页
人工影响天气的学科基础是中小尺度天气动力学与云降水物理学,需要将天气-动力-云降水物理耦合为一体。考虑到目前将天气动力学性质的基础数值模式用于人工影响天气中的问题,从数值模式动力方程、模式分辨率、云物理过程、数值求解方案... 人工影响天气的学科基础是中小尺度天气动力学与云降水物理学,需要将天气-动力-云降水物理耦合为一体。考虑到目前将天气动力学性质的基础数值模式用于人工影响天气中的问题,从数值模式动力方程、模式分辨率、云物理过程、数值求解方案、初边值条件等方面系统地探索了发展人工影响天气数值模式中一些需要重点解决、且不可忽视的特色问题,并举例对相关问题提出了解决思路和方法。期望提出的问题有助于构思更适合于人工影响天气数值模式,使数值模式功能真正向满足人工影响天气的要求靠近一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影响天气 数值模式 动力过程 -降水微物理过程
下载PDF
一次高原涡过境的不同云-降水垂直结构和特征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左园园 郑佳锋 +4 位作者 贺婧姝 尹晓燕 李博勇 胡志群 雷之雨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51-1265,共15页
利用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的垂直探测Ka波段毫米波云雷达(Ka-MMCR)、K波段微降水雷达(K-MRR)和地面雨滴谱仪,结合天气雷达、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和FY-2E卫星资料,对那曲2015年8月13-14日一次高原涡过境的不同云-降水垂直结构和... 利用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的垂直探测Ka波段毫米波云雷达(Ka-MMCR)、K波段微降水雷达(K-MRR)和地面雨滴谱仪,结合天气雷达、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和FY-2E卫星资料,对那曲2015年8月13-14日一次高原涡过境的不同云-降水垂直结构和特征进行了研究和对比.结果表明:随高原涡移动,那曲上空先后出现"深厚强对流云-降水(DSP)-深厚弱对流云-降水(DWP)-浅薄对流云-降水(SP)"三个阶段.DSP时间尺度最短、对流最旺盛、发展高度最高,内部的强上升气流使冰晶与过冷水冻撞形成粒径较大的霰粒子,随后又快速沉降并融化成大雨滴,回波垂直变化表现为随高度从上到下Z_(e)逐渐增大和V_(T)逐渐减小;DWP时间尺度最长、对流强度和发展高度次于DSP,内部主要是冰晶的淞附或聚并增长,随后融化成雨滴,从8 km到融化层Ze的垂直变化幅度较DSP更大,但VT减小的速率仅为-1 m·s^(-1),融化层前后Z_(e)突增和V_(T)的突降现象比强对流云更为显著;SP对流强度最弱、发展高度最低,由尺度非常小的积云紧密排列组成,垂直变化大体趋势与前者一致.三个阶段云-降水观测到的回波亮带明显程度为DWP>SP>DSP,雷达谱偏度也可作为判断亮带的重要指示.三个阶段云-降水雨滴谱的宽度和数浓度量级都表现为DSP>DWP>S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低涡 -降水垂直结构 雨滴谱 毫米波雷达
下载PDF
华北一次暴雨过程中潜热对中尺度系统和降水影响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陶玥 齐彦斌 洪延超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0-64,共15页
针对2005年7月22日的发生于华北的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在用中尺度ARPS模式数值模拟和分析云场、动力场以及微物理过程释放的潜热垂直分布和作用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改变主要微物理过程潜热做敏感性数值试验,研究和分析了潜热对云系发展演... 针对2005年7月22日的发生于华北的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在用中尺度ARPS模式数值模拟和分析云场、动力场以及微物理过程释放的潜热垂直分布和作用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改变主要微物理过程潜热做敏感性数值试验,研究和分析了潜热对云系发展演变、云系宏观动力场、水汽场、云场和降水的影响,总结出云暖区潜热的影响途径。结果表明,在对流云团中,5000 m以上微物理过程起加热作用,以下起冷却作用。不同物理过程潜热加热的云层高度不同:高层起加热作用的主要为水汽凝结、云冰初生和雪凝华增长、霰撞冻云水过程;中层起加热/冷却作用的主要为水汽凝结、霰/雹融化过程;低层雨水的蒸发过程起冷却作用。微物理过程潜热通过影响云系和降水发展过程、云系动力场,进而影响水汽场、云场和降水。忽略霰/雹融化潜热,相当于增加云系暖区潜热,促进了低层气旋性环流的形成,增强了低层动力场的辐合,使得低层辐合区增多、增强;中低层水汽通量辐合区增多、面积扩大,明显地促进了对流云系的发展,增大了含水量和覆盖范围,云系的降水量显著增加,强降水区覆盖范围扩大。即使减少20%的凝结潜热,云系的发展也受到极大抑制,没有气旋性环流生成,低层辐合区缩小、强度降低,水汽通量辐合区也同样缩小、强度降低,云系对流发展减弱、含水量降低,因此,降水量大为减小,降水范围也显著缩小。此外,微物理过程潜热还影响到此次中尺度对流系统发展演变过程,改变了云系的形态、影响到系统的移动和系统中对流云团的发展强度和分布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对流系统 微物理过程 潜热 降水 动力过程
下载PDF
秦巴山区云垂直结构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周镜石 王东海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16年第5期523-530,共8页
为探讨秦巴地区降水与云垂直结构特征之间的关系,利用近8年(2006年7月~2014年6月)的Cloud Sat数据,通过归一化等频率高度图(NCFAD)统计方法统计了各物理量各层的发生频数并对秦巴山区降水云的雷达反射率、云类型、云微物理量及热力... 为探讨秦巴地区降水与云垂直结构特征之间的关系,利用近8年(2006年7月~2014年6月)的Cloud Sat数据,通过归一化等频率高度图(NCFAD)统计方法统计了各物理量各层的发生频数并对秦巴山区降水云的雷达反射率、云类型、云微物理量及热力参数的垂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秦巴山区降水云以层云和雨层云为主,夏季对流云的垂直发展最旺盛;(2)降水云雷达回波随高度先增加后减少,夏季具有典型强降水回波特征,春秋季呈一般降水回波特特征,即回波大值区同时出现几个极值,冬季降水回波特征不显著;(3)冰云粒子主要分布在3~8 km,粒子浓度随高度递增;液云粒子集中在2~4 km,粒子浓度随高度递减;(4)热力结构季节差异不大,且季节平均呈大气对流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学 微物理 秦巴山区 垂直结构特征 水汽--降水相互关系
下载PDF
多种波长雷达数据一致性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天正 刘宏 +1 位作者 芦山 张建昌 《科技通报》 2019年第10期46-53,共8页
利用'华南季风降水试验'联合观测资料,对比了Ka波段云雷达和C波段连续波雷达对非降水云和降水云宏观结构的观测结果,定量对比了Ka波段云雷达、C波段连续波雷达、Ku波段微降水雷达和雨滴谱仪的探测回波强度和径向速度,对比分析... 利用'华南季风降水试验'联合观测资料,对比了Ka波段云雷达和C波段连续波雷达对非降水云和降水云宏观结构的观测结果,定量对比了Ka波段云雷达、C波段连续波雷达、Ku波段微降水雷达和雨滴谱仪的探测回波强度和径向速度,对比分析了Ka波段云雷达和Ku波段微降水雷达云-降水的功率谱密度数据,得到了如下结论:(1) Ka波段云雷达和C波段连续波雷达对不同类型云的探测结果在回波整体的形状、高度及随时间演变上是一致的,云雷达对云的探测灵敏度要略高,对云边缘、云底和云顶的弱回波探测能力更强,但云雷达探测积云和降水云时稍微回波强中心偏弱,两部雷达探测的径向速度和谱宽较为一致;(2)弱降水条件下,Ku波段微降水雷达探测的回波强度较雨滴谱仪偏弱,但偏弱的最大平均误差在-2. 84d BZ,微降水雷达的探测结果基本可靠;(3)弱降水条件下,云雷达和连续波雷达探测的回波强度较微降水雷达分别偏弱4. 81 d BZ和3. 01 d BZ,三者回波强度统计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 842、0. 887和0. 920 (Ka-Ku,C-Ku,Ka-C),在考虑衰减、雷达采样体积差异、雷达灵敏度和天线积水等因素后认为3种雷达回波强度探测结果均较为可靠;(4)微降水雷达探测的径向速度分别比云雷达和连续波雷达偏小0. 59m/s和1. 02m/s,统计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 835、0. 690和0. 9442 (Ku-Ka,Ku-C,Ka-C),云雷达和连续波雷达探测的结果较为一致,造成微降水雷达径向速度偏小的原因与多普勒速度谱偏移和多普勒速度谱速度模糊现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a波段雷达 Ku波段微降水雷达 C波段连续波雷达 -降水联合观测 定量对比
下载PDF
黄南地区汛期云和降水特征的分析
10
作者 乔国兴 《青海气象》 2011年第1期32-35,31,共5页
利用黄南地区尖扎、同仁、泽库、河南4站2007-2009年汛期(5-9月份)的地面观测资料,对该地区主要降水云状和降水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混合云的降水频率最高,其次是积云,层云较低;降水特征有明显的差异,降水强度,降水次数北部明显... 利用黄南地区尖扎、同仁、泽库、河南4站2007-2009年汛期(5-9月份)的地面观测资料,对该地区主要降水云状和降水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混合云的降水频率最高,其次是积云,层云较低;降水特征有明显的差异,降水强度,降水次数北部明显小于南部,大降水南部多于北部;尖扎、泽库混合性降水出现频率最高,河南阵性降水最高,同仁连续性降水多,各站降水最高频数多出现在8月份,而河南则出现在6月份;降水概率各站之间有明显的差异,降水最大值多站出现在8月份,而河南则出现在7月份。低云量进入统计后,部分站出现了双峰型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汛期::降水特征
下载PDF
气溶胶对北京地区不同类型云降水影响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26
11
作者 岳治国 刘晓东 梁谷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356-1367,共12页
利用耦合Milbrandt双参数显式云方案的WRF模式,在大陆型和海洋型气溶胶浓度背景下,对北京地区暴雨、中雨和微量降水等3次云降水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气溶胶的增加对北京地区云降水有多方面的影响:(1)影响地面降水量。随着... 利用耦合Milbrandt双参数显式云方案的WRF模式,在大陆型和海洋型气溶胶浓度背景下,对北京地区暴雨、中雨和微量降水等3次云降水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气溶胶的增加对北京地区云降水有多方面的影响:(1)影响地面降水量。随着气溶胶浓度的增加,北京地区的暴雨、中雨和微量降水平均累计降水量分别减少了23.8%,16.6%和14%;(2)影响地面降水分布。在暴雨过程中,随着气溶胶浓度的增加,北京大部分地区的降水量减少了20mm以上。在中雨降水过程中,随着气溶胶浓度增加,降水量增加的面积较大而总降水量减少。在微量降水过程中,随着气溶胶浓度的增加,北京西部的降水量有所增加,东部则减少。气溶胶浓度的增加延迟了暴雨系统中对流云团降水的发生;(3)影响地面雨强。随着气溶胶浓度的增加,暴雨雨强峰值宽度变窄,雨强峰值高度降低,高气溶胶浓度延长了暴雨降水时间。气溶胶浓度的增加导致了中雨降水过程提早结束;(4)影响空中水凝物。气溶胶浓度的增加导致了暴雨和中雨降水过程中云水含量的增加和雨水含量的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地区 气溶胶 降水 数值试验
下载PDF
山东一次暴雨过程的云降水微物理特征分析 被引量:23
12
作者 周黎明 王庆 +1 位作者 龚佃利 李芳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92-199,共8页
以2013年7月29日发生在山东的一次暴雨过程为例,利用高空间分辨率的MODIS极轨卫星资料以及布设在章丘的THIES激光雨滴谱仪连续采样获取的降水粒子谱资料,并采用Rosenfeld等提出的云微物理分析方法,对云和降水的微物理特征进行了分析。... 以2013年7月29日发生在山东的一次暴雨过程为例,利用高空间分辨率的MODIS极轨卫星资料以及布设在章丘的THIES激光雨滴谱仪连续采样获取的降水粒子谱资料,并采用Rosenfeld等提出的云微物理分析方法,对云和降水的微物理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这个暴雨云团由多种不同高度的云系组成,其中对流云团在-10℃以上存在深厚的混合相增长带和冰化增长带,冰化增长起始温度基本都在-20℃左右。系统性层云中存在凝结增长、碰并增长和混合相增长过程,但无冰化增长过程。此降水过程多次出现强度>100 mm·h^(-1)的高雨强值,最大雨滴数浓度达10~4量级,并存在接近8 mm的特大滴,降水强度与雨滴数浓度和谱宽的关系极为密切;直径>2 mm的雨滴数浓度不足1%,但对降水的贡献却占绝大多数。从雨滴谱谱型分布来看,多峰型结构所占比例最大,单峰型次之,指数型分布出现频率最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卫星反演 激光雨滴谱仪 降水 微物理特征
下载PDF
河南春季一次云降水过程的宏微观物理特征分析 被引量:21
13
作者 彭亮 姚展予 +3 位作者 戴进 濮江平 汪晓滨 廖菲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11,共9页
云降水的宏微观物理特征的观测和研究,有助于建立典型的云降水多尺度结构模型,为确定科学的人工增雨催化方案提供重要依据。借助于雷达、卫星等多种遥感探测手段,结合飞机的云中观测,对2004年3月31日河南云降水观测外场试验区(31.5-35&... 云降水的宏微观物理特征的观测和研究,有助于建立典型的云降水多尺度结构模型,为确定科学的人工增雨催化方案提供重要依据。借助于雷达、卫星等多种遥感探测手段,结合飞机的云中观测,对2004年3月31日河南云降水观测外场试验区(31.5-35°N,111-114°E)的一次云降水过程实施了综合探测,综合分析了此次云降水过程的宏微观物理特征。此次云降水系统属于比较典型的低槽、冷锋活动所造成的一次小至中雨过程。根据GOES卫星云图和天气图可以看出,沿锋面云系的后部,有一槽线,它对试验区的降水起主要作用,地面冷锋位于云带的前沿。雷达PPI回波显示为一条窄而长的回波带,宽度较窄,强度不大;RHI显示回波高度不高,回波云顶高度平均在5-6km左右,除存在一些20-30dBz的回波团外,回波强度比较均匀,回波中存在明显的0℃层亮带。这次降水为锋上高积云(Ac)和其下部液水较为丰沛的层积云(Sc)结合而成,在Ac云的4340m(-4.8℃)和3670m(0℃)液态水含量出现高值,分别为0.072g/m^3和0.086g/m^3,在Sc云中的0℃附近液态水含量出现高值。降水形成前,云中粒子谱型主要为单峰型,粒子直径大部分在5-10μm之间变化,大粒子浓度很低,不到0.1个/cm^3,且呈不连续分布,随着云中微物理过程的发展和降水的形成,粒子谱型逐渐转为双峰或多峰型,粒子浓度明显增高,粒子直径逐渐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锋 降水 宏微观特征 PMS
下载PDF
近50年三江源地区云水资源分布及降水效率研究 被引量:12
14
作者 强安丰 汪妮 +2 位作者 魏加华 魏霞 牛升达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74-593,共20页
基于云水资源积分推导公式,选取50年的气象站资料研究三江源地区(the Three River Headwaters Region,TRHR)云量与降水时空演变规律及其统计关系,并对降水效率(Precipitation Efficiency,PE)时空特征深入分析,挖掘人工增雨试验潜力.结... 基于云水资源积分推导公式,选取50年的气象站资料研究三江源地区(the Three River Headwaters Region,TRHR)云量与降水时空演变规律及其统计关系,并对降水效率(Precipitation Efficiency,PE)时空特征深入分析,挖掘人工增雨试验潜力.结果表明:①总、低云量分别以长江源区的治多、清水河为高值中心向西呈"经向型"分布,向东呈"纬向型"分布.低云量与降水量呈增加趋势且通过了α=0.005显著性检验,总云量呈减少趋势并通过了α=0.01显著性检验;②各源区总、低云量与降水的突变年份不同步.降水年际波动较云量变化大且低云与降水相关性较好.低云量随总云量增加而增加,当总云量增加1.7%时,低云量将增加1%,同期降水增加10mm,年降雨频率最高出现在400mm;③TRHR多年PE空间分布与降水、云量一致,整体表现出自东南向西北方向递减空间分布,PE高、低值区分布在34°N以南和34°N以北.④TRHR多年平均PE为40.3%且增幅变化不大,长江源区西部和黄河源区东北部增雨潜力(Precipitation Enhancement Potential,PEP)最大,最佳开发时间在3~4月和10~11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 时空分布 水汽含量 降水 Mann-Kendall突变检验 PE PEP
原文传递
中国夏季模式降水方案的应用分析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徐国强 薛纪善 《干旱气象》 2003年第4期6-12,共7页
通过对我国夏季一次连续降水过程的模拟分析,研究了不同云降水方案在中国区域的应用特征。结果指出,使用不同的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模拟产生的积云降水是有差异的,并且由于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的不同,也会引起网格尺度降水产生差异。
关键词 夏季降水 网格尺度降水 降水 数值预报 降水
下载PDF
基于雷达资料的一次高原涡天气云降水宏微观特征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李筱杨 郑佳锋 +2 位作者 朱克云 张杰 王雨琪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415-1425,共11页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并结合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TIPEX-Ⅲ)的毫米波云雷达资料和激光雨滴谱仪雨滴谱资料,对影响那曲地区的一次高原涡天气进行了综合分析,包括天气背景和云-降水水平、垂直结构和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此次高原涡天...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并结合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TIPEX-Ⅲ)的毫米波云雷达资料和激光雨滴谱仪雨滴谱资料,对影响那曲地区的一次高原涡天气进行了综合分析,包括天气背景和云-降水水平、垂直结构和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此次高原涡天气形成了涡旋状的云系,从垂直结构看本次过程由对流云演变为积层混合云。对流云阶段,回波多呈小面积的零星稀疏分布,持续时间较短,与此同时还伴有强烈的上升运动,云中正速度区多呈条状或细带状,云顶较高,呈“蘑菇状”,此时对应降水强度小,雨滴粒子浓度较低。混合云阶段,回波多呈整齐的片状,回波持续时间较长,云中的正速度区常呈柱状或方块状,近地面1 km位置处亮带明显,是由于粒子相态变化造成的,亮带以下降水粒子碰撞破碎,反射率因子明显降低,对应雨滴粒子直径多处于1~3 mm,且浓度较大。高原涡过程中不同阶段云所对应的雷达回波结构和降水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别,本研究可为高原天气预报和物理过程等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那曲 高原涡 降水 宏微观特征 雷达
下载PDF
不同吸湿性的气溶胶对云和降水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7
作者 陈玲 周筠珺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4年第1期90-95,共6页
气溶胶、云、降水相互关系是现今大气科学的前沿领域。本文总体概括了气溶胶作为云凝结核和冰核,对云宏微观物理特性及降水的影响原理研究的主要成果。并根据气溶胶自身化学性质的吸湿性,从吸湿性气溶胶和非吸湿性气溶胶两方面,重点探... 气溶胶、云、降水相互关系是现今大气科学的前沿领域。本文总体概括了气溶胶作为云凝结核和冰核,对云宏微观物理特性及降水的影响原理研究的主要成果。并根据气溶胶自身化学性质的吸湿性,从吸湿性气溶胶和非吸湿性气溶胶两方面,重点探讨了模拟研究中,硫酸盐、海盐、沙尘、黑碳气溶胶对于云和降水的影响,以及各类气溶胶与其它类型气溶胶相比,作用于云降水的不同方式。提出之前研究工作的不足,以期为今后该方向的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 降水 硫酸盐 沙尘 黑碳
下载PDF
中尺度模式和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识别云降水方法 被引量:6
18
作者 胡雯 黄勇 翟菁 《气象科技》 2007年第4期470-473,共4页
介绍一种结合中尺度模式产品和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的云降水识别方法。首先利用中尺度模式(MM5)产品计算得到降水潜力区识别因子,分析降水潜力区。进一步结合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分析潜力区内云团的降水参数,确定有利于降水的云团。分析... 介绍一种结合中尺度模式产品和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的云降水识别方法。首先利用中尺度模式(MM5)产品计算得到降水潜力区识别因子,分析降水潜力区。进一步结合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分析潜力区内云团的降水参数,确定有利于降水的云团。分析结果表明,潜力综合指标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具有大量水资源的对流性系统具有指示意义,可以用于分析对流性系统的降水潜力;另一方面雷达降水等级是对实际对流云团水资源等级的划分。综合这两者进行降水潜力的分析判别,可以增强降水云的识别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中尺度模式 MM5 新一代天气雷达
下载PDF
人工影响天气云降水的雷达观测研究
19
作者 拉巴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 2024年第10期0006-0009,共4页
现今,以雷达观测技术在人工影响天气云降水中应用效果为主,分析雷达观测基本原理及其数据处理方法,结合云降水物理机制,揭示雷达在识别云类型、监测云发展及降水作用。雷达观测数据指导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流程,如作业点选取、催化剂播撒... 现今,以雷达观测技术在人工影响天气云降水中应用效果为主,分析雷达观测基本原理及其数据处理方法,结合云降水物理机制,揭示雷达在识别云类型、监测云发展及降水作用。雷达观测数据指导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流程,如作业点选取、催化剂播撒量计算等。展示雷达观测在提升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效率、降低作业成本等方面潜力,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达观测 人工影响天气 降水 效果评估 催化剂
下载PDF
祁连山云降水特征及云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
20
作者 罗汉 张强 +5 位作者 杨兴国 奚立宗 程鹏 王琦 岳平 沈秉璐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68-381,共14页
地处中国西北地区的祁连山是全球气候变化下的敏感地区与生态脆弱区。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祁连山冰川、雪盖加剧消融退缩,严重影响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安全。人工增雨是补充自然降水、增加地表径流、增加冰川储量的有效手段,但... 地处中国西北地区的祁连山是全球气候变化下的敏感地区与生态脆弱区。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祁连山冰川、雪盖加剧消融退缩,严重影响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安全。人工增雨是补充自然降水、增加地表径流、增加冰川储量的有效手段,但人工增雨受制于空中云水资源分布特征和云微物理特征影响,只有充分了解祁连山云水资源背景场特征和地形云及其降水规律,才能科学有效指导人工增雨作业。为此,本文对近十年来祁连山云水资源特征和地形云人工增雨的研究现状进行归纳总结,分别介绍了祁连山地形云的宏微观特征、水汽特征以及降水特征,重点包括大气可降水量、云水路径、水汽输送、降水效率等,以及人工增雨探测和效果评估新进展。研究发现,虽然祁连山空中云水资源分布不均,季节差异大,但可利用其变化规律进行人工增雨作业,利用云降水微物理检验、数理统计和生态效果检验等得出祁连山人工增雨具有显著效果。最后,本文指出未来对祁连山云降水的研究方向,以期为祁连山科学开展人工增雨提供参考,保护祁连山脆弱的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降水 水资源 人工增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