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稻种主要性状多样性分布中心及其规律研究 被引量:29
1
作者 曾亚文 李自超 +4 位作者 杨忠义 王象坤 申时全 张洪亮 陈于敏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511-517,共7页
以云南省地州和县为单位对 6 12 1份云南地方稻种及其优异种质 6 0多个性状进行多样性和密度分布规律研究表明 :(1)云南是中国稻种最大的遗传和生态多样性中心及优异资源的富集地区 ,尤其是滇西南的临沧、西双版纳、德宏、思茅和滇东南... 以云南省地州和县为单位对 6 12 1份云南地方稻种及其优异种质 6 0多个性状进行多样性和密度分布规律研究表明 :(1)云南是中国稻种最大的遗传和生态多样性中心及优异资源的富集地区 ,尤其是滇西南的临沧、西双版纳、德宏、思茅和滇东南的文山共 5个地州 13个县构成了云南稻种多样性中心 ,其稻种的多样性与生态多样性和民族的多样性息息相关 ,并与哈尼族善制梯田栽培稻谷有一定联系。 (2 )临沧地区不仅是云南稻种最大的遗传多样性中心 ,也是丁颖五级分类性状和爪哇稻、光壳稻和普通粳的多样性中心 ;墨江县是云南稻种 40多个性状的分布中心。 (3)云南稻种资源的形态、穗部及籽粒性状、米质性状、抗病虫和抗逆性状的多样性及其分布中心差异较大。综合性状的多样性及其分布中心相对集中以滇西南最大 ,生态多样性起了决定性作用 ;籽粒和米质性状则相对分散 ,它是生态驯化和人工选择综合作用的结果。 (4 )云南紫香软米资源的系统发生规律与生态环境的驯化、少数民族利用习惯密切相关。 (5 )云南初级核心稻种的多样性分布规律与云南地方稻种资源的多样性分布规律的总趋势是一致的 ,即云南稻种资源核心种质取样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稻种 优异种质 多样性 分布规律 地方稻种
下载PDF
云南稻核心种质苗期耐冷性及其地理生态差异 被引量:22
2
作者 曾亚文 李绅崇 +3 位作者 普晓英 杜娟 杨树明 刘昆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45-349,共5页
采用Nagamine等(1991)法研究了598份云南稻核心种质在稻作区划间、地州间苗期耐冷性强弱、变异程度及其地理生态差异。结果表明,稻作区划间苗期耐冷强弱差异较大,平均耐冷级别为:Ⅰ(4.70)〉Ⅱ(4.78)〉Ⅴ(4.79)〉Ⅲ(534... 采用Nagamine等(1991)法研究了598份云南稻核心种质在稻作区划间、地州间苗期耐冷性强弱、变异程度及其地理生态差异。结果表明,稻作区划间苗期耐冷强弱差异较大,平均耐冷级别为:Ⅰ(4.70)〉Ⅱ(4.78)〉Ⅴ(4.79)〉Ⅲ(534)〉Ⅳ(5.36),40份强耐冷种质频率为Ⅱ(45%)〉Ⅰ(25%)〉Ⅲ(22.5%)〉Ⅴ(5.0%)〉Ⅳ(2.5%),其变异系数为Ⅱ(32.22%)〉Ⅰ(31.28%)〉Ⅴ(29.65%)〉Ⅲ(19.66%)〉Ⅳ(19.59%);揭示了苗期耐冷性与低温胁迫下水稻冬存育秧、冷泉水密切相关,其耐冷基因源是云南南部地区冬季育秧和滇中一带苗期倒春寒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苗期而冷种质广泛存在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品种间苗期耐冷差异也明显。云南稻核心种质16个地州平均苗期耐冷强弱差异较大。根据气候、生态、云南稻种多样性及其苗期耐冷性等将云南稻作区划分为重冷害多样性贫乏区、冷害多样性中区和轻冷害区三部分。其中,曲靖、大理、楚雄、昆明和丽江5个地州平均耐冷级别3.65-4,32,0-2级苗期强耐冷种质占27.5%(2.5%~10%)和高海拔冷泉水苗期灌溉,属于重冷害多样性贫乏区;文山、红河、思茅、保山、德宏和临沧6个地州平均而冷级别4.45~5.40,0-2级苗期耐冷种质占70%(5%~30%)和冬春育秧,属于冷害多样性中区;怒江、玉溪、昭通、迪庆和西双版纳5个地州平均耐冷级别5.05~5.87,0-2级苗期耐冷种质占2.5%(0~2.5%),属于轻冷害多样性扩散区。水稻冬春育秧种高海拔冷泉水灌溉在云南稻核心种质苗期耐冷基因源演化中起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苗期耐冷性 地理生态 核心种质 云南稻种
下载PDF
云南稻核心种质耐低磷性状与籼粳亚种间的关系 被引量:17
3
作者 杜娟 曾亚文 +5 位作者 张云孙 普晓英 杨树明 杨晓娟 邰丽梅 郭云周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35-139,共5页
在土壤有效磷含量6.26mg/kg和40mg/kg条件下对548份云南地方稻核心种质进行形态性状与籼粳亚种鉴别性状间的耐低磷特性研究,以明确籼粳亚种及其中间型耐低磷特性有无明显差异以及耐低磷特性和籼粳分化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相对分蘖力... 在土壤有效磷含量6.26mg/kg和40mg/kg条件下对548份云南地方稻核心种质进行形态性状与籼粳亚种鉴别性状间的耐低磷特性研究,以明确籼粳亚种及其中间型耐低磷特性有无明显差异以及耐低磷特性和籼粳分化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相对分蘖力、相对有效穗、相对总干物质量和相对地下干物质量4个耐低磷指标性状可作为水稻耐低磷能力强弱评价的理想指标;低磷胁迫下耐低磷指标性状可作为水稻磷高效基因型筛选指标。(2)云南稻核心种质由95份籼、178份偏籼、85份偏粳和190份粳稻组成,籼粳亚种间平均耐低磷能力存在明显差异:相对分蘖力、有效穗、地下干物质量、总干物质量平均值由大到小依次为籼、偏籼、偏粳、粳,耐低磷能力随程氏指数的增大,呈现递减趋势。(3)云南稻核心种质6个籼粳分类性状和耐低磷指标性状多数呈显著负相关,耐低磷特性和籼粳分化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低磷特性 籼粳分类 核心种质 云南稻种
下载PDF
云南稻种核心种质抗旱性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申时全 曾亚文 +4 位作者 李自超 杨忠义 张洪亮 王象坤 李华俊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1年第5期6-8,共3页
对 8 2 7份云南稻种核心种质结实率鉴定结果表明 :(1)初步筛选出抗旱品种 2 6 2份 ,占31.7%。 (2 )明确云南不同生态群间抗旱性的差异 ,其强弱依次为光壳群 (热带粳稻 (普通粳群(晚籼群 (早中籼群 (冬籼群。 (3)抗旱性强弱与水陆、颖毛... 对 8 2 7份云南稻种核心种质结实率鉴定结果表明 :(1)初步筛选出抗旱品种 2 6 2份 ,占31.7%。 (2 )明确云南不同生态群间抗旱性的差异 ,其强弱依次为光壳群 (热带粳稻 (普通粳群(晚籼群 (早中籼群 (冬籼群。 (3)抗旱性强弱与水陆、颖毛有无密切相关 ,而与籼粳、粘糯关系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种质 结实率 抗旱性 云南稻种 稻种
下载PDF
分子标记及其在云南稻种核心种质中的应用 被引量:9
5
作者 申时全 曾亚文 +3 位作者 李自超 张宏亮 杨忠义 王象坤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8-11,共4页
本文总结了分子生物学发展的各类分子标记及其在核心种质中的应用
关键词 分子标记 核心种质 云南稻种 应用 水稻
下载PDF
云南籼稻核心种质回交后代苗期耐冷性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杨树明 曾亚文 +6 位作者 杜娟 普晓英 杨涛 邰丽梅 崔虹 朱广彬 易加洪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754-1758,共5页
早春低温和连续阴雨是导致籼稻烂秧的主要因素之一,筛选耐冷的种质资源,将耐冷性基因导入高产的籼稻品种之中是防止低温冷害最为经济有效的方法。加强籼籼稻杂交后代的苗期耐冷性研究,可为籼稻耐冷性育种提供条件。以235份云南籼稻核心... 早春低温和连续阴雨是导致籼稻烂秧的主要因素之一,筛选耐冷的种质资源,将耐冷性基因导入高产的籼稻品种之中是防止低温冷害最为经济有效的方法。加强籼籼稻杂交后代的苗期耐冷性研究,可为籼稻耐冷性育种提供条件。以235份云南籼稻核心种质和云南主栽籼稻品种滇屯502(Oryzasatica)配制的杂种F5、BC1F4、BC2F3和BC3F2代为材料,在昆明自然条件下,对亲本及其后代进行苗期(三叶)耐冷性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回交世代与杂种与亲本间的苗期耐冷强弱差异较大,总体趋势为回交供体亲本>F5>BC1F4>BC2F3>BC3F2;揭示了随着回交世代的增加,其回交杂种苗期耐冷性减弱,越来越趋于轮回亲本,在耐冷育种上对回交供体亲本及其早世代材料进行选择更易获得苗期强耐冷材料。(2)同一稻作区,回交供体亲本的苗期耐冷强于杂种后代;稻作区划间,回交供体亲本及杂种F5总趋势相近,滇中一季籼稻粳稻区和滇东北高原粳稻区材料耐冷最强,而BC1F4、BC2F3和BC3F23个回交世代存在一定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苗期耐冷性 核心种质 云南稻种 回交
下载PDF
云南稻种磷高效特性相关性状的生态差异 被引量:7
7
作者 曾亚文 杜娟 +4 位作者 普晓英 杨树明 杜威 杨涛 萧凤回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00-306,共7页
云南不仅是世界稻种(Oryza sativa L.)最大的遗传和生态多样性中心之一,也是中国土壤类型最丰富的地区;中国南方和云南耕地65%以上缺乏有效磷,土壤缺磷已成为稻作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该文中,缺磷(速效磷6.26mg·kg-1)与适磷(速效磷... 云南不仅是世界稻种(Oryza sativa L.)最大的遗传和生态多样性中心之一,也是中国土壤类型最丰富的地区;中国南方和云南耕地65%以上缺乏有效磷,土壤缺磷已成为稻作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该文中,缺磷(速效磷6.26mg·kg-1)与适磷(速效磷40mg·kg-1)酸性红壤进行比较,以相对茎蘖数(RTA)、相对总质量(RTB)、相对地上质量(RDWU)和相对地下质量(RDWG)为参数,研究了来自云南省16个州市5个稻作区577份水稻核心种质的磷高效基因型及其生态差异,结果表明:低磷胁迫下云南稻核心种质的相对茎蘖数、相对总质量、相对地上质量和相对地下质量密切相关,这4个性状是水稻磷高效鉴定较可靠和方便的指标,并筛选出10个磷高效品种;磷高效基因型在籼粳间存在较大差异,但丁颖分类性状中的水陆、粘糯间差异较小;水稻磷高效品种广泛分布于5个稻作区和绝大多数州市,特别是磷高效极强品种主要来自云南稻种的遗传多样性中心(思茅、临沧、西双版纳、德宏和文山州)和基因多样性中心(南部边缘水陆兼作区)。这些结果有力地支持了水稻磷高效特性与酸性红壤和遗传多样性中心有关,更好地理解水稻磷高效特性的地理生态和遗传多样性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高效 相关参数 核心种质 生态差异 云南稻种
下载PDF
云南稻种耐冷性状的杂种优势及配合力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曾亚文 徐福荣 +3 位作者 申时全 杨忠义 叶昌荣 邓家有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15-19,共5页
用Griffing II等法对5个不同耐冷级别的标准品种及其配制的14个杂交、回交组合F1 进行穗部花药、颖壳和结实率等耐冷性状的细胞质效应、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分析表明: (1) 强、弱耐冷性状的影响是母本基因型和细胞质效应在子代的直接表达... 用Griffing II等法对5个不同耐冷级别的标准品种及其配制的14个杂交、回交组合F1 进行穗部花药、颖壳和结实率等耐冷性状的细胞质效应、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分析表明: (1) 强、弱耐冷性状的影响是母本基因型和细胞质效应在子代的直接表达及母子物质交换效应综合作用的结果。(2) 地理远缘和耐冷性差异较大的品种间的杂交, 后代杂种优势较强, 尤其是丽粳2号、合系4 号与十和田间的杂交组合,无论是花药大小还是结实率均较高;丽粳2号药药大小与结实率性状的GCA明显比十和田、大理早籼高, 丽粳2号可作为云南稻种耐冷性育种的骨干亲本和培育近等基因系(NIL) 较好的遗传材料, (3) 不同组合耐冷性状的SCA差异较大, 昆明小白谷与大理早籼杂交SCA较高,GCA较低的大理早籼、十和田与丽粳2号杂交SCA也较高。(4) 水稻耐冷性强弱不仅与花药大小有关, 还与颖壳长增量有关, 可望提出耐冷性动态鉴定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种优势 配合力 耐冷性状 细胞质效应 云南稻种
下载PDF
云南稻种核心种质不同生态群间分蘖初期耐热性鉴定 被引量:3
9
作者 申时全 曾亚文 +5 位作者 杨忠义 陈于敏 李自超 王象坤 张洪亮 李华俊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1期18-21,共4页
对1281份云南稻种核心种质分蘖初期耐热性鉴定结果表明:(1)初步筛选出分蘖初期耐热品种283份,其中1级耐热品种2份,分别是矮子糯和团结糯,3级281份,两者共占22.1%。(2)明确云南不同生态群间耐热性的差异,其强弱依次为爪哇群>晚籼群>... 对1281份云南稻种核心种质分蘖初期耐热性鉴定结果表明:(1)初步筛选出分蘖初期耐热品种283份,其中1级耐热品种2份,分别是矮子糯和团结糯,3级281份,两者共占22.1%。(2)明确云南不同生态群间耐热性的差异,其强弱依次为爪哇群>晚籼群>早中籼群>冬籼群>普通群>光壳群。(3)耐热性强弱与籼粳、水陆、有无颖毛密切相关,而与粘糯关系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种质 生态群 分蘖初期 耐热性 云南稻种
下载PDF
云南稻种的酚反应鉴定 被引量:1
10
作者 叶昌荣 熊建华 文国松 《云南农业科技》 1994年第6期13-14,共2页
苯酚具有氧化作用,稻谷浸泡在稀苯酚溶液中一段时间后,有的稻谷的谷壳颜色会发生变化,谷壳颜色的变化与否及变化程度因所用品种而异.一般而言,籼稻的谷壳会变成暗褐色,而粳稻的则不变色.酚反应不仅能作为税粳稻鉴别的指标之一,还可作为... 苯酚具有氧化作用,稻谷浸泡在稀苯酚溶液中一段时间后,有的稻谷的谷壳颜色会发生变化,谷壳颜色的变化与否及变化程度因所用品种而异.一般而言,籼稻的谷壳会变成暗褐色,而粳稻的则不变色.酚反应不仅能作为税粳稻鉴别的指标之一,还可作为稻种分类及遗传变异研究的一个指标.前人对稻种的酚反应已进行过一定范围的研究,证明酚反应是受水稻第11染色体上的一个主效基因(Ph=Bh- C)所控制的,但对云南稻种资源的酚反应调查还不多.本鉴定目的在于通过对云南地方稻种酚反应的调查,研究云南稻种的酚反应特性,为云南稻种的分类和遗传变异的系统化全面研究作一方面的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种 云南稻种 酚反应 鉴定 水稻 品种
下载PDF
云南稻种核心种质光温反应型与早中晚稻研究
11
作者 曾亚文 申时全 +4 位作者 李自超 文国松 张洪亮 李华俊 王象坤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02-505,共4页
以 10 37份云南稻种核心种质为研究对象 ,在新平 (5 5 0m)的早、中季稻和元江 (40 0m)晚季稻上进行抽穗期鉴定研究 :(1)提出了云南稻种早中晚的划分标准。 (2 )云南稻种核心种质中早、中、晚稻分别为 0 .5 % ,30 .5 %和 6 9.0 % ;其中... 以 10 37份云南稻种核心种质为研究对象 ,在新平 (5 5 0m)的早、中季稻和元江 (40 0m)晚季稻上进行抽穗期鉴定研究 :(1)提出了云南稻种早中晚的划分标准。 (2 )云南稻种核心种质中早、中、晚稻分别为 0 .5 % ,30 .5 %和 6 9.0 % ;其中育成品种以中粳 (6 6 .4 % )和晚籼 (17.8%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稻种 核心种质 光温反应型 晚稻 早稻 中稻
下载PDF
云南野生稻在保护中繁衍生息
12
作者 谭江华 《云岭先锋》 2021年第2期36-37,共2页
及时抢救建设原位保护区据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现存标本记载,1936年,水稻研究专家在云南车里县(今景洪市)橄榄坝发现疣粒野生稻,还在该县找到了药用野生稻,这是现存对云南稻种资源考察与采集较早的记录。
关键词 昆明植物研究所 药用野生稻 疣粒野生稻 中国科学院 云南稻种 橄榄坝 云南野生稻 景洪市
下载PDF
云南稻种对几个白叶枯菌系的抗性遗传研究
13
作者 高和平 林兴华 +2 位作者 余功新 张端品 谢岳峰 《孝感师专学报》 1999年第4期68-71,共4页
分析了云南水稻品种堆金子、扎昌龙、毫糯扬和干炸谷对白叶枯病菌系“江陵691”和“Pxo61”抗性的遗传模式和等位关系,鉴定了这4个品种所带抗病基因与华中农业大学命名的和国外命名的抗白叶枯病基因的异同。结果表明:堆金子等4个品种... 分析了云南水稻品种堆金子、扎昌龙、毫糯扬和干炸谷对白叶枯病菌系“江陵691”和“Pxo61”抗性的遗传模式和等位关系,鉴定了这4个品种所带抗病基因与华中农业大学命名的和国外命名的抗白叶枯病基因的异同。结果表明:堆金子等4个品种对“江陵691”和“Pxo61”的抗性分别受一对相互独立的显性基因控制。毫糯扬和干炸谷对两菌系的抗病基因呈独立遗传。堆金子和扎昌龙对两菌系的抗病基因呈连锁遗传,其重组值分别为29.8±4.7%和26.9±4.6%。干炸谷带的显性抗病基因与Xa-e(华中农业大学命名)和Xa-3(日本命名)等位或相同。堆金子、扎昌龙和毫糯扬带有的显性抗病基因分别与Xa-a、xa-c、Xa-e和Xa-f(华中农业大学命名)不同,呈独立遗传,并分别与Xa-1、Xa-2、Xa-3、Xa-4、xa-5和Xa-14(日本或国际水稻研究所命名)是独立遗传。推测堆金子、扎昌龙和毫糯扬可能分别带有新的抗白叶枯病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稻种 白叶枯菌系 抗性遗传 水稻 抗病基因遗传 等位性测验 白叶枯病
下载PDF
低磷胁迫下云南稻形态性状的氮肥反应
14
作者 曾亚文 周国华 +5 位作者 杜娟 杨树明 普晓英 杜威 杨晓娟 李本逊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740-746,共7页
采用盆栽试验每份材料栽2桶,每盆装4kg低磷酸性红壤(速效磷2.53mg·kg-1、速效氮156.7mg·kg-1和pH=6.03),设置不施氮肥(速效氮156.7mg·kg-1)和施氮肥(速效氮490.0mg·kg-1)两种处理对539份云南稻核心种质17个形态性... 采用盆栽试验每份材料栽2桶,每盆装4kg低磷酸性红壤(速效磷2.53mg·kg-1、速效氮156.7mg·kg-1和pH=6.03),设置不施氮肥(速效氮156.7mg·kg-1)和施氮肥(速效氮490.0mg·kg-1)两种处理对539份云南稻核心种质17个形态性状及其相对指标,研究低磷胁迫下云南稻形态性状的氮肥效应结果表明:总体上低磷胁迫下云南稻核心种质籼稻氮效反应明显比粳稻敏感;按氮反应相对指标将云南稻种17形态性状划分为氮反应的强敏感、中敏感、弱敏感和不敏感型四种类型;揭示了低磷胁迫下云南稻种氮高效鉴定指标以相对穗干质量和相对总干质量为主,相对穗长、秆干质量、地上干质量、根干质量和茎蘖数可作为参考指标,其中穗干质量为氮反应的强敏感型,总干质量、地上干质量、秆干质量和茎蘖数属中敏感型,根干质量属弱敏感型和穗长属不敏感型。另外,低磷胁迫下云南稻种8个对氮反应敏感相对性状无论是在539份云南稻核心种质及其籼粳亚种间,还是在五个稻作区间总趋势是一致的;既证实了该文提出的低磷胁迫下8个氮反应敏感指标性状是十分可靠的,又揭示了低磷胁迫下5大稻作区氮反应的生态差异和土攘类型多样性是云南成为亚洲栽培稻籼粳分化中心之一的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磷胁迫 形态性状 氮肥效应 核心种质 云南稻种
下载PDF
云南稻种资源稻飞虱抗性多样性的生态地理分布研究
15
作者 杨超振 方海东 +3 位作者 苏艳 陈晓艳 刘晓利 杨忠义 《作物杂志》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09-114,共6页
为探讨云南丰富生态地理环境中稻种资源稻飞虱抗性多样性的分布规律,观察分析了3703份稻种资源(1561份稻褐飞虱和2142份稻白背飞虱)的稻飞虱抗性多样性在云南不同气候类型、海拔、日照时数、气温、降水量和稻作区划中的地理分布和差异... 为探讨云南丰富生态地理环境中稻种资源稻飞虱抗性多样性的分布规律,观察分析了3703份稻种资源(1561份稻褐飞虱和2142份稻白背飞虱)的稻飞虱抗性多样性在云南不同气候类型、海拔、日照时数、气温、降水量和稻作区划中的地理分布和差异表现。结果表明,稻飞虱抗性多样性富集程度较高的地区在云南省滇中西部的保山市(龙陵县、施甸县、昌宁县、隆阳区、腾冲市)、大理白族自治州(漾鼻县、永平县)和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县、双柏县、武定县)。气候类型、海拔、日照时数、气温和降水量是影响稻种资源稻飞虱抗性多样性的主要因素,稻飞虱抗性多样性富聚的气候类型为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海拔600.1~800.0m、日照时数1600.1~1900.0h、年均气温13.1℃~15.0℃、年均降水量1100.1~1300.0mm。此外,筛选了11份值得研究利用的优异双抗虫稻种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稻种资源 稻飞虱 抗虫性 多样性 生态地理分布
原文传递
云南地方稻种籼粳亚种的生态群分类及其地理生态分布 被引量:52
16
作者 曾亚文 李自超 +3 位作者 杨忠义 申时全 张洪亮 王象坤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5-20,共6页
用程-王分类体系对云南收集保存的地方稻种资源进行系统分类和遗传变异研究表明:(1)云 南是中国稻种最大的遗传多样化中心和优异种质的富集地区及其天然宝库,受中国与南亚两个稻种独 立起源中心的强烈影响,因而形成了云南尤其是... 用程-王分类体系对云南收集保存的地方稻种资源进行系统分类和遗传变异研究表明:(1)云 南是中国稻种最大的遗传多样化中心和优异种质的富集地区及其天然宝库,受中国与南亚两个稻种独 立起源中心的强烈影响,因而形成了云南尤其是滇西南稻种资源类型的多样性举世瞩目。(2)云南地 方稻种分为籼粳2个亚种及其6大生态群,其中热带粳稻、光壳粳群和普通粳群分别占云南地方稻种 的3.6%、18.1%32.1%;早中籼群、晚籼群和冬籼群分别占云南地方稻种的2.1%、43.9%、0.2%。 (3)六大生态群的平均多样指数依次为热带粳稻(1.2319)>晚籼群(1.1738)>普通粳群(1.1726)>光 壳群(1.1618)>早中籼群(1.1371)>冬籼群(0.9889);其地理生态分布与海拔、纬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多样性 生态群 云南地方稻种 籼粳亚种 分类
下载PDF
利用与抗稻瘟病基因Pi1连锁的MRG4766标记鉴定173份云南地方稻种 被引量:19
17
作者 李进斌 李鼎 +1 位作者 孙一丁 许明辉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3-79,共7页
稻瘟病是世界上危害最严重的水稻病害之一,鉴定与发掘抗稻瘟病种质资源是抗稻瘟病育种的重要基础工作。本研究利用与抗稻瘟病基因Pi1连锁的SSR引物MRG4766对173份云南地方稻种抗性基因Pi1进行了检测,并选择其中30个材料进行了人工接种... 稻瘟病是世界上危害最严重的水稻病害之一,鉴定与发掘抗稻瘟病种质资源是抗稻瘟病育种的重要基础工作。本研究利用与抗稻瘟病基因Pi1连锁的SSR引物MRG4766对173份云南地方稻种抗性基因Pi1进行了检测,并选择其中30个材料进行了人工接种验证。结果表明,人工接种验证与分子鉴定结果完全相符,说明SSR引物MRG4766用于鉴定抗稻瘟病基因Pi1是可行的。分子标记检测表明,供试的173份材料中有64份含有抗稻瘟病基因Pi1,占36.99%;其中102份籼稻中有33份含有该基因,占32.35%,而71份粳稻中有31份含有该基因,占43.66%,粳稻含有抗稻瘟病基因Pi1的比例比籼稻要高。检测到含有Pi1基因的种质材料分布在云南省11个州市29个县(市),分布范围较为广泛。南部边缘水陆稻区分布频率为41.03%,滇南单双季籼稻区分布频率为32.69%,滇中一季粳稻籼稻区分布频率为35.29%、滇东北高原粳稻区为35.29%、滇西北高原粳稻区33.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地方稻种 稻瘟病 SSR分子标记 Pil基因
下载PDF
两个时期收集的云南水稻农家品种表型多样性比较 被引量:11
18
作者 李金梅 崔迪 +8 位作者 汤翠凤 阿新祥 余滕琼 马小定 张恩来 刘昌文 徐福荣 戴陆园 韩龙植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38-244,共7页
本研究以两个时期(1980年、2007年)收集的来自云南15个州、市有代表性的601份水稻农家品种为试验材料,在云南西双版纳和海南三亚种植鉴定,调查记载了播抽历期、株高、穗长、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谷粒长、谷粒宽、长宽... 本研究以两个时期(1980年、2007年)收集的来自云南15个州、市有代表性的601份水稻农家品种为试验材料,在云南西双版纳和海南三亚种植鉴定,调查记载了播抽历期、株高、穗长、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谷粒长、谷粒宽、长宽比、穗抽出度、剑叶长和剑叶宽等13个农艺性状,并分析了两个不同时期收集群体间的表型和多样性指数差异。研究表明,在云南西双版纳和海南三亚,播抽历期、株高、每穗粒数、谷粒宽、长宽比、穗抽出度等6个性状的表型平均值在两个时期间均表现为显著或极显著差异,而且播抽历期、每穗粒数、长宽比的均值表现为2007年收集的群体(简称G2群体)高于1980年收集的群体(简称G1群体),株高、谷粒宽、穗抽出度的均值表现为G1群体高于G2群体。在两种植地点两个群体的变异系数在两时期间差异均不显著,多样性指数在云南种植地点有显著差异。对两个时期间不同州、市的表型多样性分析发现,在两个种植地点,各州、市在两个时期间的表型多样性指数差异不显著。对不同时期收集的籼、粳两亚群间多样性比较表明,两个群体中粳稻亚群的平均多样性指数均高于籼稻亚群;籼稻亚群的平均多样性指数在两个种植地点均是G2群体(1.845/1.867)高于G1群体(1.791/1.830),而粳稻亚群的平均多样性指数则相反。综上所述,近30年来云南水稻农家品种的表型变异在两个时期间无显著差异,但总体表现为播抽历期变长,株高变矮,每穗粒数变多,谷粒长宽比变大,穗抽出度变短等趋势,表型性状的多样性指数也有增加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地方稻种 表型性状 多样性
下载PDF
云南作物资源特征特性及生态地理分布研究 Ⅲ.云南地方稻种资源的外观品质 被引量:6
19
作者 杨忠义 刘加富 +4 位作者 曹永生 苏艳 卢义宣 刘晓莉 李华惠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6年第3期378-384,共7页
利用云南省128个县所属的气候类型并结合云南区域内的5个稻作分区,应用GIS、Excel、Foxpro等软件分析研究了云南地方稻种资源外观品质的生态地理分布。初步摸清了外观品质主要是粒型包括粒长、粒长宽比和米色的生态地理分布习性,从总趋... 利用云南省128个县所属的气候类型并结合云南区域内的5个稻作分区,应用GIS、Excel、Foxpro等软件分析研究了云南地方稻种资源外观品质的生态地理分布。初步摸清了外观品质主要是粒型包括粒长、粒长宽比和米色的生态地理分布习性,从总趋势上看北热带和南亚热带以及滇南单双季籼稻区和南部边缘水陆稻区的资源中粒长的长和粒长宽比值都十分理想;而南亚热带及滇南单双季籼稻区的有色米资源分布较丰富,但针对外观品质不同的成分和特性还有着各自的分布侧重区域等,其研究结果可为优异资源挖掘和利用、优质稻育种研究、生产等领域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地方稻种资源 外观品质 生态地理分布
下载PDF
云南地方稻种不同分类方法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曾亚文 申时全 +2 位作者 李自超 张洪亮 文国松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85-388,392,共5页
在中国的丁 颖和程侃声栽培稻分类体系的基础上 ,按俞履祈的变种分类方法对云南搜集保存的 5 2 85份地方稻种资源进行分类研究表明 :(1)云南是中国稻种最大的遗传变异中心。 (2 )云南地方稻分属 5 8个变种 ,为中国栽培稻变种的总和 ,... 在中国的丁 颖和程侃声栽培稻分类体系的基础上 ,按俞履祈的变种分类方法对云南搜集保存的 5 2 85份地方稻种资源进行分类研究表明 :(1)云南是中国稻种最大的遗传变异中心。 (2 )云南地方稻分属 5 8个变种 ,为中国栽培稻变种的总和 ,但品种数约占中国栽培稻的 8.6 % ;其变种特点是以普通籼、红籼 ,红粳、普通粳、普通糯粳和红光壳粳为优势变种 ,粳稻变异大于籼稻 ,深色型、糯稻、光壳稻和有芒变种占有较高比例。 (3)云南地方稻种分为籼粳 2个亚种、6大生态群 ,其中热带粳群、光壳粳群和普通粳群的品种数分别占云南地方稻种的 3.6 % ,18.1% ,32 .1% ,分别为13,11和 18个变种 ;早中籼群、冬籼群和晚籼群的品种分别占云南地方稻种的 1.8% ,0 .5 % ,4 3.9% ,分别为 11,4和 2 4个变种。 (4)云南地方稻籼亚种 2 6个变种和粳亚种 32个变种。籼水稻和晚稻是籼亚种的基本型 ,籼陆稻和早中稻则是生态变异型。粳亚种中的水陆稻、粘糯稻、早中和晚稻之间均没有基本型与变异型之分 ,且与籼亚种中的有明显区别。这进一步揭示了云南地方稻种籼和粳为两个独立起源中心。 (5 )初步提出云南栽培稻分类体系为按“种—亚种—生态群—生态变种群—品种类型”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类方法 比较研究 云南地方稻种 分布 生态群 起源中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