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论《荒原狼》与二重性格组合型人物的终结 |
|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96 |
9
|
|
2
|
湘楚文化视野下的《爸爸爸》读解 |
杨汉云
刘敏
|
《船山学刊》
|
2006 |
3
|
|
3
|
论哈姆雷特性格的模糊性 |
田民
|
《外国文学研究》
|
1987 |
1
|
|
4
|
堂吉诃德何以不朽 |
秦凤珍
|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
|
2002 |
2
|
|
5
|
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病态心理刻画 |
李火森
|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1987 |
1
|
|
6
|
王莽二重性格心理探析 |
孟繁冶
柴春法
|
《许昌学院学报》
CAS
|
1996 |
2
|
|
7
|
比较:曹七巧、三仙姑二重性格的双向流动 |
宋阜森
|
《山东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
2005 |
2
|
|
8
|
初论王熙凤 |
吴柏樵
|
《红楼梦学刊》
|
1987 |
2
|
|
9
|
无辜的“妖姬”——浅论中国传统戏剧中杨贵妃形象的演变 |
姜斯轶
|
《艺海》
|
2010 |
2
|
|
10
|
红与黑——于连的真假面孔 |
贺元秀
|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4 |
1
|
|
11
|
秦始皇二重性格的心理试探 |
徐为华
|
《历史教学问题》
北大核心
|
1990 |
1
|
|
12
|
灵的追求,肉的毁灭──也论《巴黎圣母院》中的克洛德 |
王学文
|
《法国研究》
|
1997 |
1
|
|
13
|
扭曲的人性 畸变的爱情——简析克洛德·孚罗洛人格的二重性 |
王红莉
|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
2001 |
1
|
|
14
|
舒曼二重性格对音乐评论的影响 |
郑华
|
《作家》
北大核心
|
2008 |
0 |
|
15
|
城乡交叉地带的“双面人”——对小说《人生》主人公高加林的重新审视 |
谷显明
|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
2010 |
1
|
|
16
|
《巴黎圣母院》中心人物形象辨 |
孔建平
殷大云
|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1985 |
1
|
|
17
|
试论编辑学的二重性 |
徐耀明
|
《编辑之友》
|
1986 |
0 |
|
18
|
美哉,好一朵“押不芦花”──谈叶新涛在《阿盖公主》中的表演 |
张继成
|
《民族艺术研究》
|
1994 |
0 |
|
19
|
永生的凤凰──郭沫若性格初探 |
罗建中
|
《郭沫若学刊》
|
1996 |
0 |
|
20
|
去假存真:现代化转换中的儒家人格 |
许苏民
|
《东岳论丛》
|
1988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