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天台智顗的“二諦”與“三諦”理論探析
1
作者 趙東明 《佛教文化研究》 2021年第1期106-139,379,共35页
本文旨在探析天台智顗的"二諦"與"三諦"理論。就智顗而言,不論是"二諦"或"三諦",皆和他"藏、通、别、圓"這"化法四教"的判教論緊密相聯繫。智顗經由其創造性的思維與判教... 本文旨在探析天台智顗的"二諦"與"三諦"理論。就智顗而言,不論是"二諦"或"三諦",皆和他"藏、通、别、圓"這"化法四教"的判教論緊密相聯繫。智顗經由其創造性的思維與判教理論,將"二諦"分成"七種二諦",以及"四種二諦";接着再搭配"三種二諦",則又可再分成"二十一種二諦"。而其"三諦"理論,雖與印度中觀學的立場有差异,但可説這是他在印度佛學傳入中國背景下的獨特創發。這方面他以"七種二諦"爲基礎,而提出"五種三諦"説。而其中最重要的,則是"圓教"的"圓融三諦",這是在他藉以認知真理的止觀功夫認識論,以及表詮諸法實相的世界觀本體論上所構思出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種三 圓融三
下载PDF
歐陽竟無“空有之争”思想研究——“空有之争”的本土化與現代化
2
作者 丁建華 《佛教文化研究》 2022年第1期338-364,404,共28页
作爲佛教理論系統中的重要議題,“空有之争”源於印度,在佛教傳入漢地後呈現爲不同於印度時期的形態,并在佛教近現代轉型過程中表現出不同以往的特質。作爲近代唯識學研究的巨匠,歐陽竟無的中觀學研究鮮有人論及,他對中觀與唯識之間的... 作爲佛教理論系統中的重要議題,“空有之争”源於印度,在佛教傳入漢地後呈現爲不同於印度時期的形態,并在佛教近現代轉型過程中表現出不同以往的特質。作爲近代唯識學研究的巨匠,歐陽竟無的中觀學研究鮮有人論及,他對中觀與唯識之間的“空有之争”的探究也未見有系統論述。本文從三個方面論述歐陽竟無關於“空有之争”問題的思考:首先,歐陽竟無創設“龍樹法相學”,在意涵更爲廣闊的法相學基礎上融攝中觀學;其次,討論了空有兩宗的關鍵性範疇“二諦”與“三性”,其實質是用三性來詮解二諦以達到兩者的統一;最後,他以“兩宗一聖”的命題,闡明空有兩宗都以“非空非不空”爲宗,在所詮、所宗上實現了統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歐陽竟無 空有之争 龍樹法相學 三性 兩聖一宗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