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何首乌中二蒽酮类成分肝毒性研究 被引量:19
1
作者 汪祺 戴忠 +1 位作者 张玉杰 马双成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68-274,共7页
目的:以胆红素代谢过程中UDP-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UGT1A1酶)介导的胆红素葡萄糖醛酸结合环节为切入点,考察何首乌中二蒽酮及蒽酮糖苷成分的肝毒性。方法:以胆红素为UGT1A1酶底物,以表观抑制常数Ki为评价指标,采用体外大鼠肝微粒体孵育... 目的:以胆红素代谢过程中UDP-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UGT1A1酶)介导的胆红素葡萄糖醛酸结合环节为切入点,考察何首乌中二蒽酮及蒽酮糖苷成分的肝毒性。方法:以胆红素为UGT1A1酶底物,以表观抑制常数Ki为评价指标,采用体外大鼠肝微粒体孵育法测定待测单体成分肝毒性有无及大小,并寻找构效关系。结果:待测单体成分在大鼠肝微粒体(RLM)体系中对UGT1A1酶的抑制由强至弱的顺序为:顺式-大黄素-大黄素二蒽酮(强抑制),反式-大黄素-大黄素二蒽酮(强抑制),polygonumnolide C2(强抑制),polygonumnolide C3(中等强度抑制),polygonumnolide C4(弱抑制),且存在构效关系,推测6(6′)-羟基为活性必需基团,其空间暴露程度可影响其与UGT1A1酶的结合,导致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结论:本实验初步探讨了何首乌中二蒽酮类成分潜在肝毒性的作用机理,为研究毒性中药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首乌 肝毒性 UDP-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 代谢酶 大鼠肝微粒体 表观抑制常数 中药安全性
原文传递
何首乌相关肝毒性的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
作者 李妍怡 张玉杰 +1 位作者 汪祺 马双成 《中国药物警戒》 2022年第6期605-609,共5页
目的分析探讨何首乌肝毒性作用机制及肝毒性物质基础。方法通过查阅何首乌文献对肝毒性机制和争议成分相关报道进行整理、分析、归纳。结果何首乌的肝毒性具体表现在影响肝脏代谢酶的功能与表达、使胆汁代谢循环及转运蛋白的功能受阻、... 目的分析探讨何首乌肝毒性作用机制及肝毒性物质基础。方法通过查阅何首乌文献对肝毒性机制和争议成分相关报道进行整理、分析、归纳。结果何首乌的肝毒性具体表现在影响肝脏代谢酶的功能与表达、使胆汁代谢循环及转运蛋白的功能受阻、以及免疫应激与线粒体功能紊乱等,文献报道其可能的毒性成分为脂溶性蒽醌类、特征性二苯乙烯苷类、鞣质类和二蒽酮类化合物,推测上述物质对机体的单独或协同作用可能与肝毒性发生有关。结论何首乌肝毒性机制可能众多,相关研究可为何首乌现代研发和安全运用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首乌 肝毒性 毒性机制 苯乙烯苷 鞣质
下载PDF
大黄不同部位的质量对比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黄凤 马龙 +2 位作者 连艳 刘晓芬 蒋桂华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866-1871,共6页
目的:探索大黄不同部位的质量差异,为大黄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栽培第4年的唐古特大黄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根茎与主根直径R≥7 cm归为1组(B1)、其余的主根尾部和支根划分为5.5 cm≤R<7 cm(B2)、4 cm≤R<5.5 cm(B3)、2.5 cm... 目的:探索大黄不同部位的质量差异,为大黄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栽培第4年的唐古特大黄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根茎与主根直径R≥7 cm归为1组(B1)、其余的主根尾部和支根划分为5.5 cm≤R<7 cm(B2)、4 cm≤R<5.5 cm(B3)、2.5 cm≤R<4 cm(B4)、1.2 cm≤R<2.5 cm(B5)、细根R<1.2 cm(B6),粗皮(B7)及糠心(B8)8个组别。比较各部位药材质量占比、水分、总灰分、浸出物及蒽醌、二蒽酮及鞣质3类有效成分含量,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各组水分、总灰分、浸出物均符合2015年版中国药典要求;不同组中蒽醌、二蒽酮及鞣质含量差异明显,整体以直径大于2.5 cm的4个组较优,且干药材重量占比最大,为84.06%;聚类结果聚为4类,分别为直径大于2.5 cm部位(B1~B4)、直径小于2.5 cm部位(B5、B6)、粗皮(B7)和糠心(B8)。结论:白玉栽培大黄以直径大于2.5 cm部位的质量较好,直径小于2.5 cm的细根质量次之,其他部位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可作为蒽醌类成分提取的原料药或做兽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 不同部位质量 鞣质
下载PDF
基于PCA及CA的唐古特大黄蒽醌类、二蒽酮类及鞣质类含量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黄凤 尹显梅 +4 位作者 唐国琳 连艳 刘晓芬 徐鑫梅 蒋桂华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20-926,共7页
大黄药材中蒽醌类、二蒽酮类及鞣质类是其主要有效成分。该文以唐古特大黄主产地药材为研究对象,采用HPLC测定游离和结合蒽醌类、二蒽酮类及鞣质类成分的含量,用多重比较、主成分分析PCA及对应分析CA探究3类成分积累规律。结果显示,不... 大黄药材中蒽醌类、二蒽酮类及鞣质类是其主要有效成分。该文以唐古特大黄主产地药材为研究对象,采用HPLC测定游离和结合蒽醌类、二蒽酮类及鞣质类成分的含量,用多重比较、主成分分析PCA及对应分析CA探究3类成分积累规律。结果显示,不同产地、不同生长方式(野生和家种)的大黄化学成分含量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P<0. 05)。产于白玉县、小金县及若尔盖县的分别在儿茶素、大黄酸及番泻苷A的积累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唐古特大黄野生品与栽培品主成分构成不同,野生条件下,有利于结合型蒽醌组分的积累;规范化种植大黄的3类活性成分积累量优于散户零星种植。因此,唐古特大黄栽培基地选择应充分考虑产地对大黄化学成分积累的影响。规范化种植方式较优,但即使是在此条件下,唐古特大黄栽培品也不及野生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古特大黄 鞣质
原文传递
番泻叶中二蒽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工艺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张阳 曹蔚 +1 位作者 许松林 李教社 《西北药学杂志》 CAS 2007年第6期303-305,共3页
目的研究提取番泻叶中二蒽酮的工艺条件。方法采用正交实验法,以番泻苷A含量为指标,对影响提取的各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番泻叶中二蒽酮的最佳提取工艺为:番泻叶中粉以3倍量体积分数50%乙醇浸泡12h,用6倍量体积分数50%乙醇以10mL.min-1... 目的研究提取番泻叶中二蒽酮的工艺条件。方法采用正交实验法,以番泻苷A含量为指标,对影响提取的各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番泻叶中二蒽酮的最佳提取工艺为:番泻叶中粉以3倍量体积分数50%乙醇浸泡12h,用6倍量体积分数50%乙醇以10mL.min-1的流速渗漉提取。番泻苷A的提取率为86.5%。结论该方法具有简便易行,成本低,效果好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泻叶 渗漉法
下载PDF
基于UDP-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抑制探讨二蒽酮的潜在肝毒性 被引量:1
6
作者 汪祺 杨建波 +1 位作者 文海若 马双成 《药物评价研究》 CAS 2022年第9期1779-1785,共7页
目的基于胆红素代谢酶UDP-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UGT1A1)靶点评价何首乌中二蒽酮类成分的潜在肝毒性。方法采用Discovery Studio 2.5软件的From Receptor Cavities模块对UGT1A1酶蛋白空腔进行自动识别,将反式-大黄素-大黄素二蒽酮(trans-... 目的基于胆红素代谢酶UDP-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UGT1A1)靶点评价何首乌中二蒽酮类成分的潜在肝毒性。方法采用Discovery Studio 2.5软件的From Receptor Cavities模块对UGT1A1酶蛋白空腔进行自动识别,将反式-大黄素-大黄素二蒽酮(trans-EMD)、顺式-大黄素-大黄素二蒽酮(cis-EMD)与UGT1A1酶蛋白进行对接,确定待测单体与酶蛋白的作用方式以及连接的紧密程度;应用大鼠肝微粒体孵育体系,加入底物胆红素对照品溶液,评价trans-EMD、cis-EMD(0.037、0.110、0.330、0.990、2.970μg·mL^(-1))对UGT1A1酶的作用,同时启动Ⅰ、Ⅱ相代谢,以表观抑制常数(Ki)为评价指标;CCK-8法检测trans-EMD、cis-EMD(0.04、0.10、0.30、1.00、3.00μg·mL^(-1))作用24 h对HepaRG细胞的毒性作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实验检测trans-EMD、cis-EMD(0.04、0.30、3.00μg·mL^(-1))作用24 h对HepaRG细胞UGT1A1 mRNA水平的影响。结果分子对接实验显示trans-EMD、cis-EMD可与UGT1A1结合于site F,2个化合物10或10'位不同氢键构型可引起化合物空间构型的改变,影响其与UGT1A1的结合强弱;体外酶抑制实验表明trans-EMD、cis-EMD对UGT1A1酶均表现出竞争型抑制作用,抑制作用较强;细胞毒性实验表明trans-EMD(IC_(50)为1.333μg·mL^(-1))和cis-EMD(IC_(50)为1.715μg·mL^(-1))均表现出较明显的HepaRG细胞毒性,IC_(50)值较小;与对照组比较,trans-EMD和cis-EMD 0.30、3.00μg·mL^(-1)均可显著下调UGT1A1 mRNA表达水平(P<0.05),且作用存在浓度相关性。结论具有大黄素(10→10')大黄素或大黄素(10→10')大黄素母核结构的二蒽酮化合物是一类具有潜在肝毒性的化合物,其毒性作用可能与抑制胆红素代谢酶UGT1A1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对接 胆红素代谢酶 UDP-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UGT1A1) 何首乌 肝毒性
原文传递
9,9—联二蒽合成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董明东 马玲娥 《丹东师专学报》 1995年第3期23-26,共4页
从1885年Schulre第一次采用乙酞氯在封闭管中使用蒽素频哪醇脱水制备9,9—联二蒽(BA)至今已有110年的历史了,在期间,人们开发了BA的许多应用,比如可做为生产分子络合物的溶剂。但其最有前途的应用是日本公开... 从1885年Schulre第一次采用乙酞氯在封闭管中使用蒽素频哪醇脱水制备9,9—联二蒽(BA)至今已有110年的历史了,在期间,人们开发了BA的许多应用,比如可做为生产分子络合物的溶剂。但其最有前途的应用是日本公开特许公报(1990年)阐述的用BA与邻二氯苯形成包接(合)化合物,使之从混合氯苯中选择性、高效率且高纯度地得以分离。因此,BA的合成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BA的众多合成方法进行了分析、比较,指出了具有研究价值和有工业化潜力的几种方法,给有志于这方面研究的人作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研究 频哪醇 合成方法 混合物 研究价值 提高产率 冰醋酸 直接还原
下载PDF
以吸收光谱的变化为手段分析二蒽酮分子的热致变色现象
8
作者 尚蒙娅 吴幸烨 +1 位作者 栗正新 李金玲 《广州化工》 CAS 2022年第14期113-115,共3页
以光谱吸收随温度的变化为手段,对二蒽酮的热至变色现象进行分析。二蒽酮在300~500 nm范围内的强吸收是其在室温下存在的反式折叠构象所引起。同时二蒽酮在500~900 nm范围内也有一定强度的弱吸收,是其在100℃下的扭曲构象所导致。当同... 以光谱吸收随温度的变化为手段,对二蒽酮的热至变色现象进行分析。二蒽酮在300~500 nm范围内的强吸收是其在室温下存在的反式折叠构象所引起。同时二蒽酮在500~900 nm范围内也有一定强度的弱吸收,是其在100℃下的扭曲构象所导致。当同一种测试溶液从室温加热到100℃时,500~900 nm范围内的吸收峰强度会明显的增加,这是由于随着温度的升高,二蒽酮扭曲构象的含量也相应的增加。因此高温能促使反式折叠构象向扭曲构象转变,进而引起溶液颜色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谱吸收 温度 热致变色
下载PDF
毛脉酸模的化学成分研究(Ⅳ) 被引量:14
9
作者 王振月 陈金铭 +2 位作者 王谦博 康毅华 刘颖新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352-1355,共4页
目的研究毛脉酸模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聚酰胺柱色谱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手段,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分析鉴定结构。结果从毛脉酸模乙醇提取物的60%乙醇洗脱部位中分离出10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酸模素(Ⅰ)、大黄素(Ⅱ)、6... 目的研究毛脉酸模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聚酰胺柱色谱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手段,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分析鉴定结构。结果从毛脉酸模乙醇提取物的60%乙醇洗脱部位中分离出10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酸模素(Ⅰ)、大黄素(Ⅱ)、6-羟基芦荟大黄素(Ⅲ)、6′-乙酰基-大黄酚-8-O-β-D-葡萄糖苷(Ⅳ)、大黄酚-8-O-β-D-葡萄糖苷(Ⅴ)、白藜芦醇(Ⅵ)、9,9′-双蒽酮-2,2′-二甲基-5,5′-二(β-D-吡喃葡萄糖)-9,9′,10,10′-四氢-4,4′-二羟基-10,10′-二羰基(Ⅶ)、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Ⅷ)、白藜芦醇-3-O-β-D-葡萄糖苷(Ⅸ)、芦丁(Ⅹ)。结论化合物Ⅶ经文献检索为新化合物,命名为酸模苷A(rumosideA)。化合物Ⅲ、Ⅳ为首次从酸模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Ⅴ、Ⅷ、Ⅹ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脉酸模 醌类化合物 类化合物 类化合物 酸模苷A
原文传递
对苯二亚甲基联二高三蝶烯的合成 被引量:2
10
作者 蒋晓乾 李志云 曹德榕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0期2069-2076,共8页
报道了一种从蒽酮出发制备对苯二亚甲基联二高三蝶烯的合成方法.以蒽酮为原料,经缩合、加氢还原以及Williamson烷基化反应得到一系列的联二蒽酮衍生物10e,12f~12h.受其10位取代基等因素的影响,12f~12g在NaBH4还原和酸催化条件下发生... 报道了一种从蒽酮出发制备对苯二亚甲基联二高三蝶烯的合成方法.以蒽酮为原料,经缩合、加氢还原以及Williamson烷基化反应得到一系列的联二蒽酮衍生物10e,12f~12h.受其10位取代基等因素的影响,12f~12g在NaBH4还原和酸催化条件下发生选择性的1,7-跨环脱水成环反应,高产率地得到了联二高三蝶烯14f~14g.在相同条件下,10e和12h却发生了1,4-脱水和重排反应生成了联二蒽衍生物15i~15j,而不是预期的螺环类联二高三蝶烯产物16i~16j.另外,在制备过程中还得到了一些结构新颖的副产物如蒽醇过氧化物5a~5c,以及蒽醚酮类衍生物11a,13a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蝶烯 高三蝶烯 高三蝶烯 醇过氧化物
原文传递
何首乌中顺式(反式)-大黄素-大黄素二蒽酮肝保护活性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智伟 杨建波 +2 位作者 陈子涵 马双成 孙华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11-720,共10页
顺式-大黄素-大黄素二蒽酮(化合物1)和反式-大黄素-大黄素二蒽酮(化合物2)均从何首乌的干燥块根中分离得到。在本研究中,首先评价了化合物1和2的混合样品(大黄素-大黄素二蒽酮)对刀豆蛋白A(concanavalin A,ConA)诱导ICR小鼠急性肝损伤... 顺式-大黄素-大黄素二蒽酮(化合物1)和反式-大黄素-大黄素二蒽酮(化合物2)均从何首乌的干燥块根中分离得到。在本研究中,首先评价了化合物1和2的混合样品(大黄素-大黄素二蒽酮)对刀豆蛋白A(concanavalin A,ConA)诱导ICR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大黄素-大黄素二蒽酮在1 mg·kg^(-1)可显著降低肝损伤小鼠血清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和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水平(P<0.05),改善肝组织病理损伤。1 mg·kg^(-1)大黄素-大黄素二蒽酮还能显著降低肝组织Bcl-2相关X蛋白(Bcl-2 assaciated X protein,Bax)mRNA水平,同时升高B淋巴细胞瘤-2(B-cell lymphoma-2,Bcl-2)mRNA表达水平(P<0.05)。进一步利用过氧化氢(H_(2)O_(2))诱导的肝细胞损伤模型评价化合物1和2对肝细胞损伤的保护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1和2可显著抑制H_(2)O_(2)诱导的肝细胞损伤,降低细胞培养上清转氨酶ALT、AST及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水平,提高细胞存活率。化合物1和2显著改善H_(2)O_(2)诱导的肝细胞氧化应激状态,0.5μmol·L^(-1)化合物1可显著提高肝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的酶活力(P<0.01),0.5μmol·L^(-1)化合物2可显著降低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含量、提高SOD酶活力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的含量(P<0.01)。同时,0.5μmol·L^(-1)化合物1和2可通过提高Bcl-2/Bax蛋白表达比例(P<0.05)、降低剪切体半胱天冬酶3(cleaved caspase-3)和前体胱天蛋白酶3(pro caspase-3)的比例抑制肝细胞凋亡(P<0.05)。本研究表明,何首乌中大黄素-大黄素二蒽酮成分具有抗肝组织损伤活性,其中化合物1和2可通过抑制细胞凋亡和氧化应激发挥肝保护作用。本研究为常用量何首乌肝补益功效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本研究中所有动物实验在开展前经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首乌 细胞凋亡 氧化应激 肝损伤 大黄素-大黄素
原文传递
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型二蒽酮化合物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汪祺 杨建波 +1 位作者 文海若 马双成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2年第8期1425-1430,共6页
目的:评价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型二蒽酮化合物的潜在肝毒性风险。方法:采用计算机分子对接构建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 (UGT1A1)与反式-大黄素-大黄素甲醚二蒽酮(trans-EPD)、顺式-大黄素-大黄素甲醚二蒽酮(cis-EPD)的结合模型,... 目的:评价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型二蒽酮化合物的潜在肝毒性风险。方法:采用计算机分子对接构建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 (UGT1A1)与反式-大黄素-大黄素甲醚二蒽酮(trans-EPD)、顺式-大黄素-大黄素甲醚二蒽酮(cis-EPD)的结合模型,考察化合物与酶蛋白的结合位点及结合强弱;体外采用大鼠肝微粒体酶抑制实验评价化合物对UGT1A1的抑制作用;通过细胞增殖与活性检测试剂盒-8 (CCK-8)评价化合物对肝细胞活力的影响;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实验检测肝细胞中UGT1A1 mRNA水平。结果:计算机分子对接实验结果显示,trans-EPD及cis-EPD均与UGT1A1结合于site F区;体外酶抑制实验及细胞毒性实验证明,transEPD和cis-EPD均可显著抑制UGT1A1活性,下调其基因表达,产生肝细胞毒性作用。结论:具有大黄素(10→10′)大黄素甲醚或大黄素(10→10′)大黄素甲醚母核结构的二蒽酮化合物可能是一类具有潜在肝毒性的化合物,其作用靶点为胆红素代谢酶UGT1A1。研究结果为此类成分的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对接 尿苷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 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型 肝毒性
下载PDF
何首乌中大黄素-大黄素二蒽酮抗心肌缺血作用研究
13
作者 杨建波 汪祺 +8 位作者 王莹 程显隆 魏锋 陈子涵 孙华 高慧宇 王雪婷 宋云飞 马双成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2年第8期1420-1424,共5页
目的:研究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 Thunb.干燥块根中大黄素-大黄素二蒽酮的抗心肌缺血作用。方法:采用大孔吸附树脂、反相硅胶和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柱色谱方法快速制备大黄素-大黄素二蒽酮。采用雄性昆明种小鼠制备异丙肾上腺素... 目的:研究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 Thunb.干燥块根中大黄素-大黄素二蒽酮的抗心肌缺血作用。方法:采用大孔吸附树脂、反相硅胶和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柱色谱方法快速制备大黄素-大黄素二蒽酮。采用雄性昆明种小鼠制备异丙肾上腺素诱导的心肌缺血模型,灌胃给予大黄素-大黄素二蒽酮(10 mg·kg–1),以地尔硫卓为阳性对照组,观察其对小鼠的保护作用。采用心电图检测仪监测小鼠心电图ST段抬高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试剂盒检测小鼠血清中心肌损伤生物标记物心肌肌钙蛋白-T (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结果:何首乌中分离得到的大黄素-大黄素二蒽酮在10 mg·kg–1剂量下能显著改善心肌缺血小鼠心电图ST段抬高情况,降低血清cTn-T、CK-MB水平,改善心肌缺血损伤状态。结论:何首乌中大黄素-大黄素二蒽酮显示较好的抗心肌缺血作用,值得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首乌 分离与纯化 大黄素-大黄素 抗心肌缺血
下载PDF
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贯叶金丝桃中苯并二蒽酮类成分的工艺研究
14
作者 樊敏伟 宋崎 +3 位作者 王冰 宋英 奚静芳 王建新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09年第B05期155-159,共5页
本文以贯叶金丝桃中苯并二蒽酮类成分为考察指标,采用动静态吸附试验相结合的方式考察大孔吸附树脂对贯叶金丝桃中苯并二蒽酮类成分的分离纯化工艺,得到了稳定可行的工艺路线和吸附参数。该方法可为贯叶金丝桃中苯并二蒽酮类成分的大... 本文以贯叶金丝桃中苯并二蒽酮类成分为考察指标,采用动静态吸附试验相结合的方式考察大孔吸附树脂对贯叶金丝桃中苯并二蒽酮类成分的分离纯化工艺,得到了稳定可行的工艺路线和吸附参数。该方法可为贯叶金丝桃中苯并二蒽酮类成分的大孔树脂精制工艺的确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贯叶金丝桃 苯并 大孔吸附树脂 静态吸附 动态吸附
下载PDF
贯叶金丝桃中苯并二蒽酮类成分的超声提取和大孔树脂的吸附研究
15
作者 胡坪 蔡皤皤 +3 位作者 李飏 章弘扬 王月荣 张敏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59-262,共4页
目的研究贯叶金丝桃中苯并二蒽酮类成分的超声提取以及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工艺。方法采用单因素实验研究超声提取条件,以每克药材中金丝桃素和伪金丝桃素提取量之和为指标,考察了超声提取中影响苯并二蒽酮类成分提取量的因素。通过静态吸... 目的研究贯叶金丝桃中苯并二蒽酮类成分的超声提取以及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工艺。方法采用单因素实验研究超声提取条件,以每克药材中金丝桃素和伪金丝桃素提取量之和为指标,考察了超声提取中影响苯并二蒽酮类成分提取量的因素。通过静态吸附和动态吸附实验选择分离介质,并对所选树脂的分离工艺进行研究。结果贯叶金丝桃中苯并二蒽酮类成分最优提取条件为:15倍量70%的乙醇超声提取2次,每次40min。选取D101大孔树脂为分离介质,上样流速为0.5 BV/h,以6BV 70%乙醇以2BV/h流速洗脱目标物,最终产品中含苯并二蒽酮类成分约6.3mg/g。结论该贯叶金丝桃中苯并二蒽酮类成分的超声提取和大孔树脂分离富集工艺操作条件温和,稳定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贯叶金丝桃 苯并 超声提取 大孔树脂
原文传递
大黄中1,8—二羟基—9—蒽酮的薄层鉴别法
16
作者 罗文毓 王跃生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228-231,共4页
关键词 中药材 大黄 羟基9 薄层鉴别
下载PDF
1,4-二羟基蒽醌的合成 被引量:3
17
作者 蒋志良 施宪法 徐海宝 《化学试剂》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56-56,共1页
1,4-二羟基蒽醌的合成蒋志良,施宪法,徐海宝(同济大学化学系,上海200092)1,4-二羟基蒽醌是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本身为分散棕GL。用于制造分散蓝5R,分散蓝B,分散深蓝RB,酸性蒽醒蓝R,弱酸艳蓝RAN,... 1,4-二羟基蒽醌的合成蒋志良,施宪法,徐海宝(同济大学化学系,上海200092)1,4-二羟基蒽醌是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本身为分散棕GL。用于制造分散蓝5R,分散蓝B,分散深蓝RB,酸性蒽醒蓝R,弱酸艳蓝RAN,弱酸绿GS,还原灰BG,还原棕B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基 合成 氯苯酚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