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ZDDP)的成键特征与润滑机理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文小红 王学业 《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77-80,共4页
采用量子化学从头算法,全优化计算了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ZDDP)化合物的平衡几何构型和成键特征,用前线轨道能级和组成以及前线电子密度等参数,探讨了ZDDP的润滑机理.研究表明ZDDP的活性元素为2种位置上的S元素,ZDDP与铁摩擦副作用最可... 采用量子化学从头算法,全优化计算了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ZDDP)化合物的平衡几何构型和成键特征,用前线轨道能级和组成以及前线电子密度等参数,探讨了ZDDP的润滑机理.研究表明ZDDP的活性元素为2种位置上的S元素,ZDDP与铁摩擦副作用最可能的断键位置是S-P和P=S键.随后S-P和P=S键的断裂,S及分解产物继续与铁摩擦副表面反应,形成由多磷酸盐和铁的硫化物组成的反应膜,从而有效地降低摩擦磨损.计算结果与摩擦学实验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烷基硫代磷酸(zddp) 润滑机理 量子化学计算
下载PDF
^(31)P-NMR技术考察CD/SF5W/30通用内燃机油中ZDDP在行车试验中的氧化降解机理 被引量:6
2
作者 杨明 陈德友 +2 位作者 胡高飞 粟斌 严宝珍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6-108,共3页
文中应用31 P NMR技术考察了CD/SF 5W / 3 0通用内燃机油中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 (ZDDP)添加剂在行车试验条件下的氧化降解机理。研究结果表明 ,ZDDP的氧化降解 ,首先是形成硫代磷酸酯以及硫代磷酸盐 ,其最终氧化降解产物是磷酸酯 (盐 )。
关键词 31P-NMR CD/SF 5W/30通用内燃机油 烷基硫代磷酸(zddp) 行车试验 降解
下载PDF
清净剂、分散剂与ZDDP复配对a-C薄膜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3
作者 张绍筠 岳文 +2 位作者 王艳艳 黄海鹏 张广安 《中国表面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0-99,共10页
固-液复合润滑系统是获得高燃油经济性和高耐用性发动机系统的关键技术。极压抗磨剂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Zinc dialkyldithiophosphate,ZDDP)、清净剂高碱基磺酸钙(Over-base calcium sulfonate,OBCa Su)与分散剂聚异丁烯丁二酰亚胺(Poly... 固-液复合润滑系统是获得高燃油经济性和高耐用性发动机系统的关键技术。极压抗磨剂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Zinc dialkyldithiophosphate,ZDDP)、清净剂高碱基磺酸钙(Over-base calcium sulfonate,OBCa Su)与分散剂聚异丁烯丁二酰亚胺(Polyisobutylene succinimide,PIBSI)作为配方润滑油中使用最广泛的三种润滑油添加剂,与常用发动机表面强化薄膜类金刚石(Diamond-like carbon,DLC)薄膜复配下摩擦学性能的相关研究仍较少。利用非平衡磁控溅射方法制备a-C薄膜,通过CSM摩擦磨损试验机评价ZDDP与OBCa Su(ZDDP+OBCa Su)、ZDDP与PIBSI(ZDDP+PIBSI)复配条件下a-C薄膜的摩擦学性能,并利用拉曼光谱、SEM和EDS能谱等手段分析摩擦化学反应,探究摩擦机理。结果表明,ZDDP、ZDDP+OBCa Su和ZDDP+PIBSI润滑三种润滑条件下,GCr15钢和a-C薄膜磨损表面形成含磷酸盐的摩擦反应膜,两者摩擦学性能随润滑剂的变化规律相似。ZDDP+OBCa Su复配润滑下,磨损表面形成的Ca_(3)(PO_(4))_(2)和Zn_(3)(PO_(4))_(2)复合摩擦反应膜可以提高GCr15钢和a-C薄膜的抗磨损性能。ZDDP+PIBSI复配润滑下,GCr15钢和a-C薄膜摩擦学性能下降。通过对比研究传统润滑油添加剂在GCr15钢和a-C薄膜表面的摩擦学行为和摩擦化学反应机理,为a-C薄膜在发动机系统中应用以及研发适配a-C薄膜的润滑油配方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金刚石(DLC)薄膜 油润滑 烷基硫代磷酸(zddp) 摩擦 磨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