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生物岩的概念和重庆老龙洞剖面P-T界线地层微生物岩成因 被引量:31
1
作者 吴亚生 姜红霞 +1 位作者 虞功亮 刘丽静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37-775,共39页
微生物岩的原始定义指底栖微生物主导形成的沉积体或岩石体。笔者对该概念进行了扩充,认为微生物岩除了包括叠层石、凝块石、纹层石、核形石、均一石之外,还应该包括微生物骨架岩、微生物粘结岩、非钙化浮游或漂浮微生物形成的模铸岩、... 微生物岩的原始定义指底栖微生物主导形成的沉积体或岩石体。笔者对该概念进行了扩充,认为微生物岩除了包括叠层石、凝块石、纹层石、核形石、均一石之外,还应该包括微生物骨架岩、微生物粘结岩、非钙化浮游或漂浮微生物形成的模铸岩、矿化浮游或漂浮微生物形成的颗粒岩和泥粒岩。P-T界线地层微生物岩的特征是具有由较粗矿物晶体(主要是方解石,其次是白云石)组成的斑点状、树枝状、网状结构的灰岩。这3种结构分别称为斑点状体、树枝状体、网状体,在露头上呈暗色,在薄片中呈浅色,一般由无定形的亮晶充填体和其间的微亮晶组成。亮晶充填体是指无定形的孔洞被不同成岩期形成的矿物充填形成的结构体,因成岩作用各异,造成不同层位、不同地点的亮晶充填体内部的矿物类型和充填顺序存在差异;所有的亮晶充填体都不具有壁,故不是钙化化石。通过形态、大小和生态比较,以及形成演化分析,认为亮晶充填体的前身是漂浮蓝细菌微囊菌,胶鞘是微囊菌形成模铸化石的关键因素。亮晶充填体是表层水漂浮生活的微囊菌沉入海底后,被泥晶沉积物掩埋或者被早期海底胶结物胶结,在泥晶沉积物半固结或固结之后腐烂留下的孔洞被后期成岩作用形成的矿物充填形成的。P-T界线地层微生物岩段顶部遭受成岩作用程度高,树枝状体和网状体中的亮晶充填体的轮廓基本都被破坏,变成微亮晶和亮晶,以前被学者解释为凝块石;但斑点状体、树枝状体、网状体是成岩流体沿着亮晶充填体或其他化石丰富的地方运移形成较粗的晶体而造成的,并不符合凝块石的定义。同时,少数学者把树枝状体本身当成底栖生物,也是没有充分认识树枝状体的矿物组成而做的解释。该微生物岩段含有钙化的小球状化石和同心层状化石,但它们不是组成微生物岩的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岩 凝块石 二叠纪-三叠纪界线地层 蓝细菌 微囊菌
下载PDF
江西修水二叠纪-三叠纪界线地层海平面下降的岩石学证据 被引量:24
2
作者 吴亚生 YANG Wan +1 位作者 姜红霞 范嘉松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3039-3046,共8页
在江西修水四都镇东岭村发现了一个连续的、出露完好的二叠纪-三叠纪界线地层剖面。在剖面中有一段厚约2.1m 的地层具有指示海平面下降的岩石组构。这段地层的底部为红色的碳酸盐颗粒岩。红色是颗粒表面的红色铁染,成分为褐铁矿,是出露... 在江西修水四都镇东岭村发现了一个连续的、出露完好的二叠纪-三叠纪界线地层剖面。在剖面中有一段厚约2.1m 的地层具有指示海平面下降的岩石组构。这段地层的底部为红色的碳酸盐颗粒岩。红色是颗粒表面的红色铁染,成分为褐铁矿,是出露地表风化形成的。这层红色颗粒岩之上有约2.0 m 的去白云石化灰岩,其中保留了原来粉晶白云石的晶形。去白云石化作用是白云岩受淡水影响而发生的,指示海平面下降事件。这段地层之上是厚1m 的颗粒岩和灰泥岩,代表浅水潮下环境。其上是二叠系-三叠系的界线。这段地层之下的地层中生物丰富多样,并且有复(蜒)、钙藻等大绝灭前的生物。这段地层及其以上的地层中生物种类很少,(蜓)、钙藻等已经消失,表明集群绝灭事件开始于这段地层之下,生物大绝灭的发生与海平面下降事件的发生是基本同时的。由此认为,可能是海平面下降有关的环境剧变事件引发了二叠纪末的集群绝灭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纪-三叠纪界线地层 二叠纪 集群绝灭 海平面下降 去白云石化
下载PDF
二叠纪末生物礁生态系绝灭的方式 被引量:14
3
作者 吴亚生 范嘉松 +1 位作者 姜红霞 Yang Wan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07-214,共8页
二叠纪末生物礁生态系的绝灭是怎样发生的?一蹴而就,还是分几步发生的?对贵州紫云长兴期生物礁顶二个二叠纪-三叠纪界线地层(PTB)剖面的研究表明:礁生态系的绝灭是分二幕进行的.第一幕是钙质海绵、蜓等狭适性生物的完全绝灭,发生在Clark... 二叠纪末生物礁生态系的绝灭是怎样发生的?一蹴而就,还是分几步发生的?对贵州紫云长兴期生物礁顶二个二叠纪-三叠纪界线地层(PTB)剖面的研究表明:礁生态系的绝灭是分二幕进行的.第一幕是钙质海绵、蜓等狭适性生物的完全绝灭,发生在Clarkina yini带内.此后的生物群是由小腹足类、一些介形虫以及某些小型钻孔生物组成的简单生物群,或仅由藻席组成.在Hindeodus parvus带开始的时候,生物礁顶部变成缺氧环境.原来以小腹足类或藻席为主的简单生物群发生绝灭(此为第二个绝灭幕),代之以小球状的疑源类微生物为主的特化生物群.以后在环境变成有氧时,这个特化生物群又被微小腹足类为主的简单生物群取代,代表海洋生态系的初步复苏.此后随着海洋环境的进一步改善,这个生物群被正常大小的菊石、双壳类、腹足类组成的较为多样性的生物群取代,代表海洋生态系的进一步恢复.谈陆寨剖面是目前所知的唯一的生物礁发育到二叠纪最晚期并遭受大绝灭事件影响的剖面.与煤山金钉子剖面和意大利Dolomites的Tesero剖面的对比表明,非礁生态系有一个和礁生态系相同的第一幕绝灭事件.发生缺氧事件的非礁生态系,有一个和礁生态系相似的第二幕绝灭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纪 生物礁 集群绝灭 贵州 二叠纪.三叠纪界线地层
原文传递
重庆二叠—三叠系界线地层的干裂缝和侵蚀面及其意义 被引量:11
4
作者 姜红霞 吴亚生 袁生虎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3-59,共7页
剖面研究揭示,重庆老龙洞地区二叠系—三叠系界线上下地层中发育厚约3m的微生物岩。该微生物岩的上部发育树枝状构造,下部具斑点状构造,因此被明显的分为上下两部分;其上部岩层顶面发育有侵蚀面,下部岩层顶面发育干裂缝。根据微生物岩... 剖面研究揭示,重庆老龙洞地区二叠系—三叠系界线上下地层中发育厚约3m的微生物岩。该微生物岩的上部发育树枝状构造,下部具斑点状构造,因此被明显的分为上下两部分;其上部岩层顶面发育有侵蚀面,下部岩层顶面发育干裂缝。根据微生物岩上下岩层的沉积相分析和相关资料的对比研究表明,研究区在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经历了暴露和侵蚀过程。研究结果为深入探讨这一重要地质时期的海平面变化提供了新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裂缝 微生物岩 二叠纪-三叠纪界线地层 海平面下降
下载PDF
川东地区二叠纪-三叠纪界线地层地质与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6
5
作者 刘萍 郑荣才 +2 位作者 常海亮 梁宁 周刚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9-44,共16页
PTB界线是地学界长期以来讨论最热烈、最前缘的科学问题和研究热点之一。以华蓥山涧水沟和重庆尖刀山2个PTB界线地层剖面为例,按生物演化过程和沉积相特征,将剖面中的PTB界线地层划分为生物富集层、生物绝灭层和生物萧条层3个生物演替层... PTB界线是地学界长期以来讨论最热烈、最前缘的科学问题和研究热点之一。以华蓥山涧水沟和重庆尖刀山2个PTB界线地层剖面为例,按生物演化过程和沉积相特征,将剖面中的PTB界线地层划分为生物富集层、生物绝灭层和生物萧条层3个生物演替层组,从中识别出生物地层PTB(B)界线和岩石地层PTB(R)界线2种性质的PTB界线,其中位于下部的PTB(B)界线以Hindeodus parvus牙形石首现为标志,上部的PTB(R)界线以古暴露面和暴露面两侧岩性、岩相突变的沉积超覆面为标志,两者相距约4.56 m,分别为3个生物演替层的组分界线。P—T之交发生的所有海平面下降、生物绝灭、火山喷发及晚二叠世晚期正常海向早三叠世早期文石海转化等复杂地质事件,都发生在此2个不同性质的PTB界线之间。Fe、Mn、Sr微量元素和C、O、Sr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的规律性变化与相关控制因素,也都出现在此2个PTB界线之间,与PTB界线地层中所出现的各种复杂地质事件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和沉积学响应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纪三叠纪界线地层 全球海平面下降 生物大绝灭 火山活动 牙形石带 地球化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