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西柳桥地区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黏土矿物及古气候特征 被引量:10
1
作者 蒙有言 冯庆来 +3 位作者 何卫红 顾松竹 金雨溪 张凡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5-30,共6页
对广西柳桥地区深水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进行了详细的黏土矿物研究,依据黏土矿物种类的质量分数将东攀剖面划分为3个带。质量分数总体较高的蒙脱石和伊利石组合的出现,说明该区当时处于中低纬度温和干湿交替的古气候环境。大隆组绝... 对广西柳桥地区深水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进行了详细的黏土矿物研究,依据黏土矿物种类的质量分数将东攀剖面划分为3个带。质量分数总体较高的蒙脱石和伊利石组合的出现,说明该区当时处于中低纬度温和干湿交替的古气候环境。大隆组绝大部分地层出现质量分数相对稳定的高岭石,表明晚二叠世末具有温暖-炎热潮湿气候的特点。大隆组顶部(第二带)伊蒙混层的剧增,表明火山活动增强。罗楼组(第三带)中高岭石和伊蒙混层消失,主要的黏土矿物为伊利石,表明火山活动明显减弱,气候变成温和干旱。剖面中长石和伊利石呈逐潮增多的趋势,表明相对海平面下降,陆源物注入量逐渐增加,这与沉积相的分析结果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纪三叠纪 黏土矿物 古气候 广西柳桥
下载PDF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环境的不稳定性和生物危机的多阶段性:浙江长兴微生物分子化石记录 被引量:12
2
作者 黄咸雨 焦丹 +7 位作者 鲁立强 谢树成 黄俊华 王永标 殷鸿福 王红梅 张克信 赖旭龙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29-635,共7页
从生态系统的底层——蓝细菌和绿硫细菌出发,从分子化石角度分析浙江长兴煤山剖面的环境变化和生物危机的特点.系列2-甲基藿烷(C28-C32)指数揭示了二叠纪-三叠纪之交蓝细菌的剧烈变化,蓝细菌在动物灭绝期间和期后出现多次(至少两次)繁盛... 从生态系统的底层——蓝细菌和绿硫细菌出发,从分子化石角度分析浙江长兴煤山剖面的环境变化和生物危机的特点.系列2-甲基藿烷(C28-C32)指数揭示了二叠纪-三叠纪之交蓝细菌的剧烈变化,蓝细菌在动物灭绝期间和期后出现多次(至少两次)繁盛,反映了生态系统和水体营养条件的不稳定性.2-烷基-1,3,4-三甲基苯系列化合物(C12-C23)指标与姥鲛烷/植烷比值(Pr/Ph)共同揭示了沉积环境快速多变的氧化-还原条件.这些分子化石参数记录了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处于一种极度不稳定的环境.这种环境条件长期的极度不稳定状态与生物危机的多阶段性、生物复苏的长期性相吻合.因此,生物危机的多阶段性与生物复苏的长期性是统一的,它们都是对环境条件不稳定性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细菌 绿硫细菌 分子化石 二叠纪-三叠纪 环境
原文传递
豫西荥阳陆相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微生物成因构造(MISS)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7
3
作者 郑伟 齐永安 +1 位作者 张忠慧 邢智峰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737-750,共14页
微生物成因构造(MISS)是微生物活动及其生物地质作用的沉积记录,为人们认识早期地球生物以及微生物活动提供了依据。微生物成因构造在前寒武纪以及显生宙地质危机期海相地层中分布较广,而在陆相地层中则报道较少。在豫西荥阳地区二叠纪... 微生物成因构造(MISS)是微生物活动及其生物地质作用的沉积记录,为人们认识早期地球生物以及微生物活动提供了依据。微生物成因构造在前寒武纪以及显生宙地质危机期海相地层中分布较广,而在陆相地层中则报道较少。在豫西荥阳地区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陆相地层孙家沟组和刘家沟组中,发现了较为丰富的三大类微生物成因构造(生长构造、破坏构造和腐烂构造),可详分为瘤状突起、变余波痕、隆脊构造、似正弦状脱水裂痕、纺锤状脱水裂痕、树枝状脱水裂痕、多边形脱水裂痕、曲形脱水裂痕、砂火山构造、微生物席砂片和似雨痕构造11个小类。微观分析显示:脊处纵切面显示U型、石英颗粒和黏土矿物条带定向排列、捕捉的云母颗粒不连续和近平行等特征,这些均表明其为微生物成因。研究区发育丰富的微生物成因构造,是二叠纪末灾变事件导致研究区陆地生态系统迅速退化,微生物大量繁殖而形成的,代表着以微生物群落为基础、后生生物少、钙质结核等特殊沉积发育的灾后陆地生态系统。通过对陆相微生物成因构造的研究,有助于人们全面了解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全球灾变事件在陆相环境中的具体表现,为认识微生物席在全球的空间分布提供新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成因构造 二叠纪三叠纪 陆相生态系 豫西
原文传递
湖北赤壁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古海洋沉积环境演化 被引量:6
4
作者 邓宝柱 余黎雪 +2 位作者 王永标 李国山 孟亚飞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17-326,共10页
晚二叠世时,湖北赤壁位于扬子台地与北部硅质岩盆地的过渡地带.特殊的古地理位置,使该地区发育一套独特的地层沉积序列.沉积微相、古生物化石和草莓状黄铁矿的综合研究表明,晚二叠世长兴期至早三叠世早期,赤壁剖面沉积环境演化可分为6... 晚二叠世时,湖北赤壁位于扬子台地与北部硅质岩盆地的过渡地带.特殊的古地理位置,使该地区发育一套独特的地层沉积序列.沉积微相、古生物化石和草莓状黄铁矿的综合研究表明,晚二叠世长兴期至早三叠世早期,赤壁剖面沉积环境演化可分为6个阶段:近氧化的深水台缘硅质岩沉积、含氧量正常的台缘缓坡沉积、火山活动加剧而含氧量正常的台缘缓坡沉积、大灭绝后严重缺氧环境的沉积、大灭绝后贫氧环境下的沉积、大灭绝后氧化环境的沉积.由于赤壁剖面处在远离陆地的台缘缓坡环境,陆源剥蚀的影响可能比较有限,因此火山作用带来的营养物质可能是引起大灭绝后海洋缺氧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赤壁 二叠纪-三叠纪 古海洋环境 草莓状黄铁矿 沉积岩 地层学
原文传递
湖南慈利礁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及其对大灭绝事件的启示 被引量:6
5
作者 宋逢林 杨浩 王钦贤 《华南地质与矿产》 CAS 2010年第3期51-56,共6页
湖南慈利康家坪长兴组礁相地层上直接覆以大冶组"错时相"钙质微生物岩、鲕状灰岩、蠕虫状灰岩等沉积物。岩相、生物地层和碳同位素演变表明大灭绝事件处地层连续;剖面上长兴期末的化石分布呈现一种单幕式灭绝型式和过程;占据... 湖南慈利康家坪长兴组礁相地层上直接覆以大冶组"错时相"钙质微生物岩、鲕状灰岩、蠕虫状灰岩等沉积物。岩相、生物地层和碳同位素演变表明大灭绝事件处地层连续;剖面上长兴期末的化石分布呈现一种单幕式灭绝型式和过程;占据大灭绝后浅水碳酸盐相的是一种以微生物主导的"异常生态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纪-三叠纪 灭绝型式 微生物生态系 湖南慈利
下载PDF
湖北省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牙形石生物地层序列研究进展
6
作者 吴奎 邹亚锐 +4 位作者 杨良哲 杨波涌 苑金玲 余浩宇 赵璧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23年第5期489-495,共7页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发生了自显生宙以来最大的生物大灭绝事件,彻底改变了当时的海洋生态系统。牙形石作为二叠纪—三叠纪之交最重要的标准化石,为该时期地层对比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在当时属于上中扬子地区的湖北省,由于位于三叠系底界...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发生了自显生宙以来最大的生物大灭绝事件,彻底改变了当时的海洋生态系统。牙形石作为二叠纪—三叠纪之交最重要的标准化石,为该时期地层对比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在当时属于上中扬子地区的湖北省,由于位于三叠系底界的全球界线层型剖面——浙江长兴煤山D剖面和曾经的层型候选剖面——四川广元上寺剖面之间,同样记录了该时期大量的地层,基于此,对湖北省该时期牙形石带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总结和对比。结果表明,湖北省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牙形石序列发育完整,可以识别出与煤山、上寺剖面精确对比的牙形石带,为充分理解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过程提供了有利线索。但不同程度的海退事件对湖北省该时期牙形石带的记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正是因为如此,在牙形石序列研究的基础上,加强对牙形石个体形态、成分组成等其他方向的研究,将会帮助理解区域事件及全球性事件对生物的影响,从而对该时期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过程有更深刻的展示。同时,由于鄂西地区大隆组是下一页岩气开采重点层位,对其进行详细的牙形石生物地层研究,也能为未来探索页岩气富集机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纪三叠纪 牙形石 生物地层序列 湖北
下载PDF
贵州安顺新民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剖面磁化率变化及古气候环境意义 被引量:4
7
作者 徐国真 冯凡斌 +2 位作者 雷勇 沈俊 冯庆来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17-824,共8页
贵州安顺新民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剖面磁化率测试结果表明,该剖面二叠系磁化率整体偏低(平均6.4×10-8m3/kg),界线之上磁化率快速增加并相对稳定在1.3×10-7m3/kg附近,与华南其他二叠系—三叠系剖面磁化率变化趋势相同;与陆源孢... 贵州安顺新民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剖面磁化率测试结果表明,该剖面二叠系磁化率整体偏低(平均6.4×10-8m3/kg),界线之上磁化率快速增加并相对稳定在1.3×10-7m3/kg附近,与华南其他二叠系—三叠系剖面磁化率变化趋势相同;与陆源孢粉丰度、TiO2曲线的同步变化趋势表明,新民剖面磁化率主要来自陆源物质。结合磁化率、地球化学指标的变化特征,将源区P—T之交古气候划分为3个阶段:阶段Ⅰ(1-2层中部)为化学风化作用较强的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阶段Ⅱ(2层上部-P—T界线)整体处于较强化学风化作用条件下温热潮湿的气候环境,变化较为频繁,表现为温润/湿热交替;阶段Ⅲ(P—T界线之上)物理风化加强,化学风化明显减弱,经短暂"过渡段",气候总体转变为干热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化率 地球化学 孢粉 古气候 二叠纪三叠纪 华南
下载PDF
西秦岭甘南地区二叠纪–三叠纪遗迹化石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3
8
作者 党志英 张立军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30-444,共15页
西秦岭甘南地区晚二叠世–中三叠世半深海–深海相地层中赋存丰富的遗迹化石,出现了居住迹、觅食迹、停歇迹和牧食迹4大类,14属,包括:Arenicolites、Chondrites、Dictyodora、Diplichnites、Diplopodichnus、Helminthopsis、Laevicyclus... 西秦岭甘南地区晚二叠世–中三叠世半深海–深海相地层中赋存丰富的遗迹化石,出现了居住迹、觅食迹、停歇迹和牧食迹4大类,14属,包括:Arenicolites、Chondrites、Dictyodora、Diplichnites、Diplopodichnus、Helminthopsis、Laevicyclus、Lockeia、Nereites、Palaeophycus、?Phycodes、Planolites、Protovirgularia、Scolicia。二叠纪乐平统毛毛隆组主要包括Protovirgularia组合、 Dictyodora–Helminthopsis组合和Diplichnites–Palaeophycus组合,上述3个遗迹化石组合主要由牧食迹和觅食迹组成,结合沉积相标志,指示了斜坡相沉积环境。早三叠世山尕岭群识出现了Diplopodichnus–Planolites组合,结合相应岩性及沉积相标志,反映了斜坡–盆地的深海沉积环境。中三叠世古浪堤组出现了Laevicyclus组合和丰富多样的沉积构造,指示了浊积扇的内扇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纪三叠纪 深海相 遗迹化石 遗迹组合 古环境
原文传递
江西乐平沿沟二叠纪末有孔虫的演变及对鲕状灰岩的古环境指示意义 被引量:3
9
作者 田力 童金南 +6 位作者 宋海军 梁蕾 杨利蓉 宋虎跃 王成刚 赵小明 孙冬英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473-1486,共14页
江西乐平沿沟剖面均一的碳酸盐相岩沉积,完整地记录了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生物演变过程.通过对该剖面系统的化石切片研究,共鉴别出有孔虫27属39种,包含类4属7种.该剖面有孔虫的演变在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呈现出单幕式的消减过程,对应于... 江西乐平沿沟剖面均一的碳酸盐相岩沉积,完整地记录了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生物演变过程.通过对该剖面系统的化石切片研究,共鉴别出有孔虫27属39种,包含类4属7种.该剖面有孔虫的演变在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呈现出单幕式的消减过程,对应于华南两幕生物灭绝中的第1幕.有孔虫的个体数和多样性在21-2层顶部发生了突然降低.4个不同有孔虫组合的演替关系,揭示了有孔虫在灭绝事件中的演变过程,即由灭绝前的高丰度、高分异度组合转变为灭绝后低丰度、低分异度组合.通过对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处鲕状灰岩的化石和沉积特征研究,发现Hindeodus changxingensis带内的鲕状灰岩中仍存在较为丰富的有孔虫等化石.剧烈的海平面变化以及鲕状灰岩形成使下伏地层中的化石颗粒发生再沉积作用,是形成这一特殊现象的主要原因.通过对鲕状灰岩中化石和沉积特征的深入研究,论证了该鲕状灰岩形成于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大灭绝之后,是当时特殊的海洋生态系产物,反映了当时较高的海水回旋速率、微生物繁盛、海水碳酸盐超饱和等异常的环境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纪-三叠纪 有孔虫 生物灭绝 乐平沿沟 古生物学
原文传递
距今2.52亿年前后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海洋生态系统崩溃:对现代海洋的启示 被引量:2
10
作者 谢树成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600-1605,共6页
在2.52亿年前的二叠纪-三叠纪之交,海洋系统出现了海水表面温度的快速升高、最严重的动物大灭绝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变化,这对研究现代海洋生态系统具有很好的启示意义.随着当时阶段性的全球变暖,海洋系统碳、氮和硫的地球化学循环从... 在2.52亿年前的二叠纪-三叠纪之交,海洋系统出现了海水表面温度的快速升高、最严重的动物大灭绝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变化,这对研究现代海洋生态系统具有很好的启示意义.随着当时阶段性的全球变暖,海洋系统碳、氮和硫的地球化学循环从动物大灭绝前的解耦关系转变到大灭绝期间的耦合关系.后者又从动物大灭绝第一幕的碳与氮的耦合关系转变到大灭绝第二幕的碳、氮和硫的耦合关系,显示了海洋环境和动物危机不断加剧的变化过程.也就是说,当海洋从第一幕的缺氧发展到第二幕的硫化时,生态系统就从生物危机发展到生态危机.元素循环耦合关系的出现说明了在当时的海洋系统中以几种主要的循环途径占主导,参与元素循环的途径多样性明显在降低.这一解剖案例显示了元素地球化学循环的变化可以很好地指示了地质时期全球变暖所引发的海洋生态系统的阶段性崩塌.实际上,地质环境中元素循环的这种耦合/解耦关系与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而这种环境条件又影响生态系统(如缺氧导致生物大灭绝、硫化导致生态系结构转变).在现代海洋系统,全球变暖所引发的碳和氮的耦合关系已经在局部海区出现.如果这种耦合关系进一步发展到全球规模,就会出现碳、氮和硫的耦合关系,海洋生态系统将会出现严重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 大灭绝 二叠纪-三叠纪 硫化 全球变暖 地球生物学
原文传递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深水海洋环境生态系统工程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立军 党志英 +1 位作者 李飞洋 杨琦琦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3期4295-4306,共12页
发生在距今约252.28 Ma的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事件是显生宙中最大的生物危机,导致了陆地和海洋约3/4的物种灭绝.旧的海陆生态系统几乎崩溃,但生物群体对环境恶化的应对策略和海洋生态系统工程仍不确定.本研究从生物学和生态学的角度出发... 发生在距今约252.28 Ma的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事件是显生宙中最大的生物危机,导致了陆地和海洋约3/4的物种灭绝.旧的海陆生态系统几乎崩溃,但生物群体对环境恶化的应对策略和海洋生态系统工程仍不确定.本研究从生物学和生态学的角度出发,以深水海洋环境遗迹化石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际资料和文献调研建立了二叠纪-三叠纪深水海洋环境遗迹化石和生物扰动数据库.依据遗迹化石反映的生物运动能力、觅食策略、生物与沉积物相互作用的方式、生物改造沉积物的方式,构建出二叠纪-三叠纪之交深水海洋环境生态空间利用和生态系统工程的三维空间模型.研究结果发现深水海洋环境遗迹多样性、遗迹歧异度、生态空间利用立方体和生态系统工程立方体并未有显著的丢失现象.乐平世至中三叠世深水海洋环境生态系统仍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其中非选择型食沉积物(觅食策略)、自由型(运动能力)、巷道型运输者(生物改造沉积物的方式)和压实作用(生物与沉积物相互作用方式)是二叠纪-三叠纪之交最为常见的深水海洋环境生态工程建造者,代表着生态级次较高的生态工程建造者,控制着深水海洋环境生态系统中的资源流动和物理化学环境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纪-三叠纪 深水海洋环境 生态空间利用 生态系统工程 遗迹化石
原文传递
黔西滇东地区二叠纪-三叠纪之交有机碳同位素和生物地层对比 被引量:1
12
作者 曹怡然 王垚 +6 位作者 缪雪 吴奎 吴玉样 宋海军 宋虎跃 童金南 楚道亮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264-2274,共11页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海、陆相地层对比研究对陆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的定义以及全面认识该全球性重大生物与环境突变事件具有重要意义,是当前国际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选择贵州六盘水仲河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剖面为研究对象,系...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海、陆相地层对比研究对陆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的定义以及全面认识该全球性重大生物与环境突变事件具有重要意义,是当前国际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选择贵州六盘水仲河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剖面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该剖面的化石面貌和有机碳同位素演变特征.结合黔西滇东地区二叠纪-三叠纪之交良好的陆相、海陆过渡相和浅海碎屑岩相地层记录,初步搭建了海、陆相生物地层与有机碳同位素地层对比框架.值得关注的是,综合已有研究的陆相和海陆过渡相剖面植物有机碳同位素和海相剖面无机碳同位素数据,发现均存在相同的碳同位素演变特征,且与生物地层对比方案一致.据此,认为高分辨率的有机碳同位素化学地层是实现海-陆相地层对比的有效手段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纪-三叠纪 海、陆对比 化学地层 生物地层 大灭绝
原文传递
陕西渭北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叶肢介化石及其地层对比 被引量:2
13
作者 楚道亮 缪雪 +3 位作者 吴玉样 郭文伟 舒文超 童金南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3910-3921,共12页
陆相二叠纪-三叠纪地层划分与对比对全面认识该时期全球性重大生物与环境突变事件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当前国际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选择陕西渭北为重点研究区域,通过对该地区石川河剖面和后周公庙剖面的叶肢介化石进行系统... 陆相二叠纪-三叠纪地层划分与对比对全面认识该时期全球性重大生物与环境突变事件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当前国际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选择陕西渭北为重点研究区域,通过对该地区石川河剖面和后周公庙剖面的叶肢介化石进行系统的分类学研究,恢复了叶肢介化石的面貌和组合特征,从而利用叶肢介化石组合来进行该地区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生物地层划分和对比.其中,石川河剖面共产出叶肢介化石4属8种,后周公庙剖面共产出叶肢介化石2属3种.据此,该地区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叶肢介化石由老到新可划分为3个组合,分别是晚二叠世晚期的Pseudestheria minutaPseudestheria xinjiangensis组合,二叠纪-三叠纪过渡期的Euestheria gutta-Palaeolimnadiopsis vilujensis组合和早三叠世早期的Magniestheria subcircularis-Cornia germari组合,并且通过这些叶肢介化石组合可以大致建立不同沉积区之间的生物地层对比关系.另外,两条剖面上都存在叶肢介化石与海相化石同层产出的现象,认为通过研究陕西渭北地区由于多期次海泛事件所导致的海、陆混合生物群,有望建立二叠纪-三叠纪之交该地区与海相地层的生物地层对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纪-三叠纪 叶肢介化石 地层对比 陕西渭北 生物地层学
原文传递
豫西P–Tr之交的微生物成因构造与后生动物扰动构造的耦合变化及生态学意义
14
作者 郑伟 吴盼盼 +4 位作者 许欣 邢智峰 齐永安 刘云龙 李婉颖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0-35,共16页
豫西登封、济源、宜阳、荥阳和巩义等地发育一套连续的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陆相地层孙家沟组、刘家沟组和和尚沟组,保存着有环境和生物信息的微生物成因构造以及后生动物扰动构造,对二者的深入研究对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陆相微生物与... 豫西登封、济源、宜阳、荥阳和巩义等地发育一套连续的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陆相地层孙家沟组、刘家沟组和和尚沟组,保存着有环境和生物信息的微生物成因构造以及后生动物扰动构造,对二者的深入研究对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陆相微生物与环境以及早三叠世的生物复苏有着重要的意义。研究区5个剖面保存了丰富的微生物成因构造和后生动物扰动构造,其中微生物成因构造有3大类、25小类,后生动物扰动构造有6属13种。这些构造在地层自下而上有一定的变化规律:微生物成因构造自孙家沟组中上部出现到刘家沟组顶部消失;后生动物扰动构造自刘家沟组上部出现,到和尚沟组上部逐渐增多,至中三叠世油房庄组基本达到灾变事件前的生物水平;二者仅在刘家沟组共生。本研究表明研究区微生物成因构造和后生动物扰动构造在整体上具有负相关性与耦合变化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纪三叠纪 微生物成因构造 后生动物扰动构造 耦合变化 豫西地区
原文传递
显生宙碳循环异常环境的地球生物学过程研究
15
作者 颜佳新 王永标 +2 位作者 童金南 龚一鸣 宋海军 《科技资讯》 2016年第21期180-181,共2页
该研究以显生宙碳循环异常环境的地球生物学过程为研究主体,重点研究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和晚泥盆世两大重大地质突变期的地球生物学过程特点和规律,查明碳循环异常的起因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探索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二叠纪—三叠纪... 该研究以显生宙碳循环异常环境的地球生物学过程为研究主体,重点研究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和晚泥盆世两大重大地质突变期的地球生物学过程特点和规律,查明碳循环异常的起因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探索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二叠纪—三叠纪之交是古生代海洋生态系破坏和中生代型海洋生态系开始重建的转折点,古海洋缺氧对该转折影响深远。通过对华南多条剖面高精度碳同位素、碳-硫形态、碳酸盐晶格硫(CAS)、DOP和Δδ13C等分析测试,该年度研究在认识该时期古海洋缺氧的时限、程度、演化和成因机制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大灭绝前的二叠纪浅水碳酸盐岩台地以氧化环境为主。由于火山活动释放大量的CO2、SO2等气体,导致气温上升、陆地生态系统开始瓦解、陆源输入增加、海洋贫氧层(OMZ)扩张,大灭绝后海洋环境向缺氧环境转变。早三叠世早期δ34SCAS明显比晚二叠世偏重,波动剧烈,且与δ13Ccarb明显正相关(3次同步正漂),意味着严重的海洋缺氧、硫化事件,海水硫酸盐浓度很低(<3 m M)。早三叠世早期δ13Ccarb频繁和幅度较大的波动,指示了动荡不稳定的海洋碳循环;之后δ13Ccarb和δ34SCAS变化率同步减小,两者呈现负相关关系,可能是由于海水温度下降、海水循环增强,海洋碳循环趋于稳定。中三叠世δ34SCAS下降,变化率进一步降低,碳-硫同位素的正相关关系逐渐消失,反映该时期海洋硫酸盐浓度进一步升高,以正常的氧化状态为主。大灭绝后动荡的海洋碳-硫循环及缺氧环境导致了生物复苏迟缓。晚泥盆世弗拉斯-法门(F-F)生物大灭绝事件是显生宙又一重大地质转折时期,集中体现在生物礁生态系中,菌藻类取代后生动物(珊瑚-层孔虫)造礁。对华南地区多个剖面细致的观察和统计分析表明,菌藻类可侵入"活着"的后生动物并抑制后生动物的发育。后生动物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循环 地球生物学 古氧相 二叠纪-三叠纪 弗拉斯-法门 地微生物
下载PDF
腕足类新戟贝(Neochonetes)属与特提斯戟贝(Tethyochonetes)属的鉴定特征及其比较
16
作者 吴会婷 胡飞 +4 位作者 何卫红 杨廷禄 李省晔 滕霏 乐明亮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5-40,共6页
Neochonetes(新戟贝)和Tethyochonetes(特提斯戟贝)是二叠纪-三叠纪界线剖面常见的腕足类化石,对二叠纪-三叠纪之交这一重大地质历史转折期的古生态和古环境研究都具有重要价值,但它们在外部形态上十分相似,给鉴定工作带来难度。通过对... Neochonetes(新戟贝)和Tethyochonetes(特提斯戟贝)是二叠纪-三叠纪界线剖面常见的腕足类化石,对二叠纪-三叠纪之交这一重大地质历史转折期的古生态和古环境研究都具有重要价值,但它们在外部形态上十分相似,给鉴定工作带来难度。通过对中寨剖面所产该2属化石的详细观察、度量、描述、鉴定、统计与对比,从壳形、壳饰、外部和内部构造等几个方面阐述了Neochonetes和Tethyochonetes的异同。此外,在对所采标本进行分类整理的过程中,笔者还发现这2个属较多地出现在长兴阶粉砂质泥岩和硅质泥岩相中,且其时代与岩相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纪-三叠纪 腕足类 Neochonetes Tethyochonetes
下载PDF
古环境、古气候分析对P-T之交灭绝事件的启示——以豫西济源孙家沟组为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郑伟 许欣 +5 位作者 齐永安 邢智峰 刘云龙 李婉颖 吴盼盼 张湘赟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92-408,共17页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海洋和陆地均经历了地球历史上最严重的生物危机,大灭绝事件前后沉积环境的恢复及古气候的重建是生物大灭绝事件研究的基础。济源盆地位于华北板块南缘,二叠纪—三叠纪陆相地层发育完整且接触清晰,是研究华北板块二...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海洋和陆地均经历了地球历史上最严重的生物危机,大灭绝事件前后沉积环境的恢复及古气候的重建是生物大灭绝事件研究的基础。济源盆地位于华北板块南缘,二叠纪—三叠纪陆相地层发育完整且接触清晰,是研究华北板块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古气候和沉积环境演化的良好区域。以豫西济源大峪镇剖面孙家沟组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岩石学、沉积学、古生物学和地球化学方法对研究区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济源孙家沟组从下部曲流河环境逐渐过渡为滨湖环境。孙家沟组下、中段地化数据表明当时的年降水量较低,古温度与化学风化强度较高,反映了干旱—半干旱为主的气候特征,可能为全球性巨型季风影响的结果,并由此导致了“济源动物群”的消失和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MISS)的发育。中段沉积期末期气候向湿润转变,到上段顶部干旱气候再次占据主导地位并持续至早三叠世。整体上,孙家沟组沉积期呈湿润—干旱—半湿润—干旱的气候变化,干旱炎热的气候可能是研究区陆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重要原因,环境的退化加剧了陆相生物灭绝;根据岩性特征、古气候、古环境、MISS等,综合推测P-T之交灭绝事件发生在孙家沟组沉积期早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源盆地 孙家沟组 沉积环境 古气候 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
下载PDF
中国南方二叠纪末深水相无脊椎动物的特征及其对古生代-中生代之交生物大绝灭事件的启示
18
作者 何卫红 张阳 +3 位作者 张克信 吴顺宝 杨廷禄 乐明亮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89-589,共1页
通过对中国南方二叠系一三叠系界线附近十余条深水相剖面的海相无脊椎动物的研究,发现该动物群有如下特点:1)以浮游动物放射虫、游泳动物头足类、个体小且壳体薄的腕足类和双壳类以及少量小个体有孔虫为特征,总体上,动物群的属级... 通过对中国南方二叠系一三叠系界线附近十余条深水相剖面的海相无脊椎动物的研究,发现该动物群有如下特点:1)以浮游动物放射虫、游泳动物头足类、个体小且壳体薄的腕足类和双壳类以及少量小个体有孔虫为特征,总体上,动物群的属级(大部分门类的种级)分异度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地层 无脊椎动物 腕足类 放射虫 深水相 二叠纪-三叠纪 中国南方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