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二叠-三叠纪东特提斯地区古地理、古气候和古海洋演化与地球表层多圈层事件耦合 被引量:34
1
作者 颜佳新 赵坤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751-759,共9页
通过对东特提斯地区二叠纪栖霞期和吴家坪期、三叠纪安尼期和诺利期古地理、古气候和古海洋环流再造,研究了二叠-三叠纪岩石圈(古地理)-水圈(古海洋)-大气圈(古气候)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及其演化.研究表明,特提斯地区二叠-三叠... 通过对东特提斯地区二叠纪栖霞期和吴家坪期、三叠纪安尼期和诺利期古地理、古气候和古海洋环流再造,研究了二叠-三叠纪岩石圈(古地理)-水圈(古海洋)-大气圈(古气候)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及其演化.研究表明,特提斯地区二叠-三叠纪古地理变化和联合古大陆的整体北移,导致了全球古洋流格局的重大调整;而古地理的变化和古洋流格局的调整可能是将二叠-三叠纪巨型季风气候体系推向高潮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表层多圈层 事件耦合 二叠-三叠纪 东特提斯地区 古地理 古气候 古海洋 岩石圈 生物圈
原文传递
北山—阿拉善地区二叠—三叠纪富碱侵入岩的岩石学特征 被引量:29
2
作者 许保良 阎国翰 +5 位作者 路凤香 邹天仁 童英 蔡剑辉 刘楚雄 张华峰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63-272,共10页
甘肃北山—内蒙古阿拉善地区发育有一套以正长岩、石英正长岩、霓辉正长岩、霓霞正长岩类为代表 ,包括碱性辉长岩、二长岩、石英二长岩、碱长花岗岩和碱性花岗岩等类岩石在内的富碱侵入体。本文总结了它们的空间分布、形成时代、产状、... 甘肃北山—内蒙古阿拉善地区发育有一套以正长岩、石英正长岩、霓辉正长岩、霓霞正长岩类为代表 ,包括碱性辉长岩、二长岩、石英二长岩、碱长花岗岩和碱性花岗岩等类岩石在内的富碱侵入体。本文总结了它们的空间分布、形成时代、产状、岩石组合和岩石化学特征 ;指出它们具有近东西向的分布特征 ,主体形成于二叠—三叠纪时期 ,具有富碱、碱性岩类的岩石化学特征 ,构成一条富碱侵入岩带 ;认为其时空分布特点与华北地台、塔里木地台北缘及邻区碱性岩带一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山-阿拉善 二叠-三叠纪 碱性岩带 岩石学特征 侵入岩 空间分布 形成时代
下载PDF
东特提斯地区二叠—三叠纪古气候特征及其古地理意义 被引量:27
3
作者 颜佳新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3-20,共8页
对东特提斯地区二叠—三叠纪古气候特征及其演化的系统分析表明,二叠纪—晚三叠世期间东特提斯地区分带型气候特征仍然较为清楚.二叠纪早期非暖水沉积在印度板块上的时空分布表明,现今印度板块东南边缘当时应贴近南极洲而非澳大利亚... 对东特提斯地区二叠—三叠纪古气候特征及其演化的系统分析表明,二叠纪—晚三叠世期间东特提斯地区分带型气候特征仍然较为清楚.二叠纪早期非暖水沉积在印度板块上的时空分布表明,现今印度板块东南边缘当时应贴近南极洲而非澳大利亚西北部.早二叠世早期非暖水沉积的北界在滇西位于昌宁-孟连带之西;在青藏高原,可能位于班公湖-丁青带.之后随着联合古大陆的整体北移,亲冈瓦纳地块群经历了由南温带到热带的古气候演化,欧亚大陆南部经历了由热带到北温带的古气候演化.各地块二叠—三叠纪期间古气候特征的演化为其古地理位置的确定提供了重要依据.二叠纪栖霞期古地理再造表明特提斯洋具多岛洋特点,二叠纪早期昌宁-孟连洋向北延入班公湖-怒江带,向南延入清迈带,大体占据南部亚热带,宽约10°古纬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三叠纪 东特提斯 古气候 古地理再造
下载PDF
新元古代-寒武纪与二叠-三叠纪转折时期生物和地质事件及其环境背景之比较 被引量:24
4
作者 沈树忠 朱茂炎 +3 位作者 王向东 李国祥 曹长群 张华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228-1240,共13页
新元古代-寒武纪和二叠-三叠纪转折时期由于分别发生了最为壮观的生物辐射事件(寒武纪生物大爆发)和最具灾难性的生物灭绝事件(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被认为是地球生命演化史中两个最为关键的转折时段.然而,最新的一些研究表明新元古代-... 新元古代-寒武纪和二叠-三叠纪转折时期由于分别发生了最为壮观的生物辐射事件(寒武纪生物大爆发)和最具灾难性的生物灭绝事件(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被认为是地球生命演化史中两个最为关键的转折时段.然而,最新的一些研究表明新元古代-寒武纪和二叠-三叠纪转折时期的地质与生物演化历史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许多新元古代-寒武纪之交发生的重大生物与地质事件在古生代-中生代之交重复发生,这些事件包括与地球深部地幔柱活动有关的地表大陆重组、大规模冰川的形成和消融、与地表和大气环境变化密切相关的C,Sr,S同位素波动、碳酸盐岩的异常沉积以及生物的多次辐射和大规模灭绝等.这些事件的重复发生表明地球深部活动是地表环境发生急剧变化的主要动因,而地表环境的改变导致生物多样性发生剧变.进一步深入比较表明,这两个转折时期虽然发生重复性的重大生物、地质和地球化学异常事件,但具体型式、幅度和过程有明显差别.新元古代的Rodinia大陆在雪球事件以前就已经开始解体,而石炭纪至二叠纪的Pangea大陆在大冰期以后才开始裂解.生物更替的水平比较表明新元古代-寒武纪之交主要反映在埃迪卡拉生物群的集群灭绝和大量新的生物门类占领新的生态空间,是一级新的生态系统的形成过程;而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虽然造成大量生物灭绝、造礁作用和成煤作用停止,但主要反映在纲和目一级生物类群的灭绝与新生,大灭绝后,残存的生物在早三叠世晚期开始重新占领生态空间,复苏时间也远远短于寒武纪早期的小壳动物发展阶段,是一种生态系统结构组成的重大变化.与生物大规模更替相伴生的两个关键转折时期的碳同位素等均发生了强烈波动,但波动的幅度和频率有所不同,说明当时的大气和海水介质条件和地质背景均存在明显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元古代-寒武 二叠-三叠纪 转折时期 生物事件 地质事件 环境背景
原文传递
右江盆地基性岩的地球化学演化特征及其区域构造意义 被引量:19
5
作者 李政林 刘希军 +7 位作者 许继峰 康志强 时毓 黄文龙 陈雪峰 吴伟男 梁琼丹 姚野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27-735,共9页
右江盆地二叠—三叠纪高、低Ti基性岩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规律,高Ti基性岩(Ti/Y〉500)集中在盆地中部、西南部,而低Ti基性岩(Ti/Y〈500)集中在富宁-那坡-靖西-凭祥地区,呈北西向且沿着印支期断裂构造分布。高Ti基性岩属于碱性辉绿岩... 右江盆地二叠—三叠纪高、低Ti基性岩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规律,高Ti基性岩(Ti/Y〉500)集中在盆地中部、西南部,而低Ti基性岩(Ti/Y〈500)集中在富宁-那坡-靖西-凭祥地区,呈北西向且沿着印支期断裂构造分布。高Ti基性岩属于碱性辉绿岩或玄武岩,轻稀土(LREE)相对富集,重稀土(HREE)相对亏损,(La/Yb)_N=6.49~8.83,曲线整体与OIB一致;低Ti基性岩为亚碱性的辉绿岩或玄武岩,并具有向安山岩过渡的趋势,其轻、重稀土分异不明显,(La/Yb)_N=1.1~4.3,Nb、Ta强烈亏损。微量元素判别图解表明:右江盆地高Ti基性岩是与峨眉山地幔柱相关的板内玄武岩,而低Ti基性岩是E-MORB或NMORB部分熔融的产物。高、低Ti基性岩空间与时间的高度重合,以及桂西南与越南北部地区中、酸性岩体的俯冲造山及峨眉山地幔柱成因,暗示低Ti基性岩可能是由峨眉山地幔柱造成的上涌软流圈岩浆与地壳混染的产物,并与印支期的板块运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性岩 二叠三叠纪 地球化学特征 右江盆地
下载PDF
浙江长兴煤山二叠—三叠系界线年龄测定 被引量:12
6
作者 张自超 J.C.Claouè-Long +1 位作者 马国干 杜绍华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372-381,T001,共11页
本文报道了用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离子探针,测定的浙江长兴煤山二叠—三叠系临界层位,斑脱岩中锆石的U-Pb年龄,结果为351.3±3.4Ma(2σ)。这是国际上首次直接从界线层位准确测定的二叠—三叠系界线的同位素年龄。长兴煤山二叠—三叠系... 本文报道了用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离子探针,测定的浙江长兴煤山二叠—三叠系临界层位,斑脱岩中锆石的U-Pb年龄,结果为351.3±3.4Ma(2σ)。这是国际上首次直接从界线层位准确测定的二叠—三叠系界线的同位素年龄。长兴煤山二叠—三叠系界线剖面是迄今所发现的地层剖面连续,所含化石门类众多,数量丰富,且在临界层位夹有火山岩层的少有剖面之一,它不仅对国际显生宙地质年表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具有作为二叠—三叠系界线层型剖面的优越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三叠纪 斑脱岩 界线年龄
下载PDF
古太平洋板片晚二叠-早三叠世俯冲后撤:来自海南岛弧岩浆作用的制约 被引量:4
7
作者 刘飞 杨经绥 +3 位作者 冯光英 牛晓露 李观龙 张超凡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3455-3483,共29页
海南岛大规模二叠-三叠纪侵入岩的形成是与古特提斯洋有关,还是与古太平洋俯冲闭合有关还存在巨大争议。本文对琼中金波两处辉绿岩脉及其围岩花岗岩的研究显示,露头1辉绿岩脉的锆石U-Pb年龄为245.4±3.8Ma,TiO_(2)含量(1.07%~1.18%)... 海南岛大规模二叠-三叠纪侵入岩的形成是与古特提斯洋有关,还是与古太平洋俯冲闭合有关还存在巨大争议。本文对琼中金波两处辉绿岩脉及其围岩花岗岩的研究显示,露头1辉绿岩脉的锆石U-Pb年龄为245.4±3.8Ma,TiO_(2)含量(1.07%~1.18%)低,而MgO(8.60%~9.41%)和Mg^(#)值(62.31~65.02)较高,为钙碱性系列,球粒陨石和原始地幔标准化配分曲线中具有明显的Eu、Nb、Ta、Ti和Ba负异常,以及显著Th、U、Zr、Rb和Pb等正异常,(^(87)Sr/^(86)Sr)_(i)=0.707138~0.712797,(^(143) Nd/^(144)Nd)_(i)=0.511884~0.511965,ε_(Nd)(t)值为-7.01~-8.58,指示其形成于大陆岛弧环境。相比之下,露头2辉绿岩锆石U-Pb年龄为242.8±3.1Ma,但其TiO_(2)(2.65%~3.06%)含量较高,而MgO(4.24%~5.39%)和Mg^(#)值(40.09~45.86)较低,具有Eu、Rb、Pb、Nb、Ta和Ti弱正异常和Th负异常,(^(87)Sr/^(86)Sr)_(i)=0.690244~0.717031,(^(143) Nd/^(144)Nd)_(i)=0.512886~0.512915,ε_(Nd)(t)值为+6.41~+7.93,具有板内玄武岩的特征,指示其形成于板内裂解环境。辉绿岩脉围岩二长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为255.3±3.0Ma和255.7±3.2Ma,含少量角闪石和黑云母,具有较高的SiO_(2)(71.62%~73.72%)、Na_(2)O+K_(2)O(6.60%~9.17%)和Al_(2)O_(3)(平均14.88%)含量,A/CNK值(0.97~1.03)较低,亏损Nb、Ta、Ti、Sr和Ba,富集Rb、Th、U和Pb,为高分异I型岛弧花岗岩。总的来看,二长花岗岩和辉绿岩形成于大陆岛弧挤压向伸展过渡的构造环境。对比二叠-三叠纪侵入岩体的走向、碰撞前-同碰撞-碰撞后岩浆岩的时代以及榴辉岩的变质年龄等,发现海南岛侵入岩与哀牢山-松马造山带明显不同,而与日本和朝鲜半岛的岛弧岩浆岩类似,由此我们认为海南岛大规模晚二叠-早三叠世岩浆岩为古太平洋板片向欧亚板块俯冲后撤的产物,后撤过程受到古特提斯俯冲板片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三叠纪 二长花岗岩 辉绿岩 俯冲后撤 大陆岛弧 古太平洋 海南岛
下载PDF
川西地区中二叠世—中三叠世生物相及其分区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肖传桃 肖胜 +2 位作者 田宜聪 韩超 胡明毅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02-608,共7页
生物相及其分区的研究对于川西地区中二叠世—中三叠世的古生物古地理、古板块等特征的恢复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研究区内二叠系—三叠系生物化石丰富,其门类主要有腕足类、珊瑚、蜓类、菊石、牙形石、头足类、双壳类及有孔虫等。研究表... 生物相及其分区的研究对于川西地区中二叠世—中三叠世的古生物古地理、古板块等特征的恢复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研究区内二叠系—三叠系生物化石丰富,其门类主要有腕足类、珊瑚、蜓类、菊石、牙形石、头足类、双壳类及有孔虫等。研究表明,这些生物门类的分布受沉积环境控制较为明显。在对生物群落划分和研究基础上,根据其与沉积特征的组合规律,在研究区识别出6种类型的生物相。通过对生物的生态类型、产出岩性以及对应沉积相类型等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研究区中二叠世—中三叠世生物相模式,并详细阐述了各类型生物相中的生物类别以及典型群落等特征和含油性特征。根据生物的生态、地理分布特征及生物相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组合规律,将川西地区中二叠世—中三叠世划分为3个生物相区,认为台地生物相区受控于扬子台地的发展,盆地生物相区受控于龙门—松潘海槽的发育。生物相类型的分布特征表明,台地型和缓坡型生物相主要分布于研究区的主体区域,体现了其分布主要受控于扬子台地,而深水盆地型生物相则主要分布于研究区边缘区域,反映出其分布主要受控于其北部的龙门海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相 群落 沉积相 四川西部 二叠三叠纪
原文传递
英国北海北部彭古因油气田群的构造演化
9
作者 R.Dominguez 白振瑞(译) 朱起煌(校) 《石油地质科技动态》 2008年第6期22-44,21,共24页
彭古因油气田群(Penguins Cluster)由东设得兰盆地北端的4个油气田组成。它的构造复杂性来自不同走向的两组或多组断层的相互作用、断层复活以及断层作用对布伦特群储层结构的影响。可以解释为加里东剪切带的一条NW-SE走向的基底线形... 彭古因油气田群(Penguins Cluster)由东设得兰盆地北端的4个油气田组成。它的构造复杂性来自不同走向的两组或多组断层的相互作用、断层复活以及断层作用对布伦特群储层结构的影响。可以解释为加里东剪切带的一条NW-SE走向的基底线形构造,进一步使构造复杂化。目前的构造格局是中生代两个裂谷作用幕以及相关的热沉降作用的结果。二叠-三叠纪的裂谷作用形成了很多南一北走向的掀斜断块,而此后到中侏罗世之前是一个构造静止期。在中侏罗世,有一个与布伦特群沉积同期的断层作用幕造成了断层下盘的旋转以及Rannoch组的隆起和剥蚀,随后又在本区沉积了Etive组地层。裂谷作用在晚侏罗世达到了高潮,那时彭古因C油气田的原有断层在斜向滑动条件下的复活,产生了小型菱形的扭压和扭张断块。可以解释本区为何存在逆断层的,是构造演化和斜向滑动断层复活的连续运动学模型,而不是盆地的正向反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油气田 断层作用 北海 英国 裂谷作用 二叠-三叠纪 中侏罗世
原文传递
华北二叠-三叠纪植物化石的扫描电镜研究
10
作者 张志平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5期617-618,共2页
本实验是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通过对植物角质层细胞结构的观察,来对华北二叠—三叠系红层中各类植物的形态进行研究。实验内容及结果为了保证本实验的样品具有代表性和特殊性。首先对植物化石进行一系列的筛选和处理,然后放入扫描电... 本实验是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通过对植物角质层细胞结构的观察,来对华北二叠—三叠系红层中各类植物的形态进行研究。实验内容及结果为了保证本实验的样品具有代表性和特殊性。首先对植物化石进行一系列的筛选和处理,然后放入扫描电子显微镜中进行分析观察。华北植物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三叠纪 扫描电镜研究 植物化石 华北
下载PDF
建立早三叠世三角洲与先成地貌的联系:巴伦支海西南边缘源-汇系统研究
11
作者 Christian Hauge Eide 白燕(翻译) 王忠(译审) 《石油地质科技动态》 2019年第2期30-55,共26页
近沉积盆地的现代集水区可能保存着曾经长时期活跃的地貌要素。现代地貌中残留的古集水区可通过物质平衡模型进行研究,而且能够提供有关高地地貌演化和相邻盆地内储层分布的重要信息。但是,这些方法仍很不成熟,而且通常会因后期地貌改... 近沉积盆地的现代集水区可能保存着曾经长时期活跃的地貌要素。现代地貌中残留的古集水区可通过物质平衡模型进行研究,而且能够提供有关高地地貌演化和相邻盆地内储层分布的重要信息。但是,这些方法仍很不成熟,而且通常会因后期地貌改变而很难用于深-时系统研究。挪威北部和俄罗斯西北部的巴伦支海南部边缘自石炭纪以来所经历的构造活动非常弱,而且大部分都幸免于第四纪冰川侵蚀,因而是进行源-汇模型研究的理想对象。现代海岸附近的一个区域可能是自石炭纪以来盆地与集水区之间的界线。在二叠-三叠纪过渡期,一个大型三角洲体系开始从该地区现代最大规模河流(Tana河)所在区域开始进积,而这条河流早就被认为具有发育于现代地貌形成之前的特征。我们对这个古老沉积体系进行了源-汇研究,以认识现代地貌与古代沉积之间的潜在关联性。我们采用钻井、岩心、二维和三维地震资料以及数字高程模型来研究古三角洲及陆上集水区及其附近区域的地貌。结果表明,现代Tana集水区的形成时间接近二叠-三叠纪过渡期,三叠纪三角洲沉积体系的储层物性优于三叠纪盆地沉积充填的其他部分。这说明这里的地貌确实在极长的时期内保留了集水区的形态,也证实源-汇分析技术可用于预测地下储层的分布范围及其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貌要素 三角洲体系 巴伦支海 三叠 系统 二叠-三叠纪 三角洲沉积体系 沉积盆地
原文传递
巴颜喀拉构造带二叠-三叠纪岩相特征及构造演化 被引量:40
12
作者 陈守建 李荣社 +5 位作者 计文化 赵振明 李国栋 刘荣丽 戴传固 朱迎堂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93-408,共16页
特提斯洋的形成与演化问题是青藏高原重大基础地质问题之一,通过多年的野外观察、分析测试和综合研究,结合覆盖全区及相邻地区的1∶25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及其他前人研究成果,尤其是对巴颜喀拉构造带二叠-三叠纪地层、岩相特征及构造古... 特提斯洋的形成与演化问题是青藏高原重大基础地质问题之一,通过多年的野外观察、分析测试和综合研究,结合覆盖全区及相邻地区的1∶25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及其他前人研究成果,尤其是对巴颜喀拉构造带二叠-三叠纪地层、岩相特征及构造古地理环境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探讨了其构造演化,以期对提高青藏高原特提斯洋演化历史和潘吉亚大陆形成特征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有所禆益.巴颜喀拉构造带未出露前二叠纪地层,二叠-新近纪地层均有出露,尤以三叠纪地层广泛出露为其主要特征.其中,二叠-三叠系主要为海相沉积,比较连续,尤以海相三叠系最具特色,著名的巴颜喀拉山群横贯全区,分布广泛,厚度巨大,侏罗-第四系主要为陆相河湖沉积.二叠系黄羊岭群岩性为碎屑岩、碳酸盐岩夹火山岩,自下而上表现为浅海相-深海、半深海相-浅海相沉积演化特征;三叠系主要为巴颜喀拉山群,岩性单调,主要为砂泥质类复理石沉积,局部地区夹钙质及火山物质,沉积环境总体表现为浅海相-深海、半深海相-滨浅海相-陆相沉积演化序列.二叠-三叠纪构造古地理环境表现为拉张裂陷形成洋(海)盆-汇聚、部分碰撞形成残留洋(海)盆、前陆盆地-拉张裂陷形成洋(海)盆-汇聚、部分碰撞形成残留洋(海)盆、前陆盆地-完全碰撞造山,海水退出,进入陆相沉积演化的历史.巴颜喀拉地区是塔里木-中朝陆块与南方大陆(冈瓦纳陆块)之间古特提斯洋域的主洋盆所在地区之一,与其南部龙木错-双湖洋盆共同构成古特提斯洋域的双洋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颜喀拉构造带 二叠三叠纪 构造古地理 古特提斯洋 主洋域 构造演化.
原文传递
三叠纪全球海水的锶同位素组成及主要控制因素 被引量:24
13
作者 黄思静 孙治雷 +3 位作者 吴素娟 张萌 裴昌蓉 胡作维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3-48,共6页
三叠纪是地球环境的重大变革时期,海水锶同位素组成的研究也较为困难。三叠纪海水的87S r/86S r值或是在短时间内剧烈变化(如早三叠世),或是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如中三叠世—晚三叠世早期);已公布的全球海水锶同位素曲线也具有显著的... 三叠纪是地球环境的重大变革时期,海水锶同位素组成的研究也较为困难。三叠纪海水的87S r/86S r值或是在短时间内剧烈变化(如早三叠世),或是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如中三叠世—晚三叠世早期);已公布的全球海水锶同位素曲线也具有显著的不一致性。早三叠世约10 M a时间中海水87S r/86S r值在海平面上升的背景下反而急剧增加,其控制因素与二叠/三叠纪生物绝灭事件之后的生态空白、尤其是全球古陆缺乏植被的保护和相应的侵蚀作用加剧有关;早三叠世末全球生态环境的逐步恢复(尤其是大陆植被的复苏)以及该时间间隔中的火山作用是全球海平面上升背景下早三叠世末—中三叠世早期海水87S r/86S r值的下降的主要控制因素;中三叠世—晚三叠世早期海水87S r/86S r值的长时间稳定主要与全球海平面持续上升的背景下,大范围分布的陆表海对放射性成因锶的保护作用有关;古特提斯洋的关闭、西米里亚大陆与欧亚大陆的碰撞造山、以及全球海平面的显著下降造成了晚三叠世中期以后再次出现的海水87S r/86S r值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叠纪 二叠/三叠纪界线 海水^87Sr/^86Sr值 地质事件
下载PDF
大陆岩板俯冲与折返的穿时性:桐柏造山带晚二叠-三叠纪高压变质地体提供的制约 被引量:8
14
作者 刘晓春 江博明 李三忠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3期2251-2258,共8页
桐柏造山带高压变质地体主要由两个高压岩片(Ⅰ和Ⅱ)及其北侧的绿片岩相构造混杂岩带和南侧的蓝片岩-绿片岩带构成.高压岩片Ⅰ以北、南两条低温榴辉岩带为代表,构成桐柏山背形构造的两翼;高压岩片Ⅱ以桐柏杂岩中早白垩纪片麻状花岗岩内... 桐柏造山带高压变质地体主要由两个高压岩片(Ⅰ和Ⅱ)及其北侧的绿片岩相构造混杂岩带和南侧的蓝片岩-绿片岩带构成.高压岩片Ⅰ以北、南两条低温榴辉岩带为代表,构成桐柏山背形构造的两翼;高压岩片Ⅱ以桐柏杂岩中早白垩纪片麻状花岗岩内含有退变榴辉岩的变质岩包体为代表,构成桐柏山背形构造的核部.综合U-Pb,Lu-Hf,Rb-Sr和40Ar-39Ar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表明,高压岩片Ⅰ的峰期变质年龄为255 Ma,高压岩片Ⅱ的主期变质作用发生在232-220 Ma,北侧构造混杂岩带的变质年龄为256 Ma.这种沿造山带横向上不同岩片的穿时性在红安-大别-苏鲁造山带高压/超高压变质岩中普遍存在,可以用同俯冲拆离/折返的构造模型来解释.不仅如此,桐柏造山带高压岩片Ⅰ的变质时间比红安造山带与之对应的高压岩片约早15 Myr,表明同一岩片在造山带纵向上可能也存在穿时性,采用翘翘板式俯冲/折返模型可以解释这种年代学差异以及华南陆块向西俯冲变浅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三叠纪 同俯冲拆离与折返 翘翘板式俯冲与折返 高压变质地体 桐柏造山带
原文传递
下扬子PTB界线深水相区粘土岩的火山成因研究及其对LPME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7
15
作者 廖志伟 胡文瑄 +3 位作者 王小林 曹剑 姚素平 万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85-800,共16页
全球,尤其是特提斯域二叠—三叠纪之交(PTB)剖面中普遍发育火山成因的粘土岩,对理解晚二叠世末生物大灭绝(LPME)的触发机制及相关基础地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报道了在华南下扬子区新发现两条深水PTB剖面(皖南牛山和蔡村)的粘土岩工... 全球,尤其是特提斯域二叠—三叠纪之交(PTB)剖面中普遍发育火山成因的粘土岩,对理解晚二叠世末生物大灭绝(LPME)的触发机制及相关基础地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报道了在华南下扬子区新发现两条深水PTB剖面(皖南牛山和蔡村)的粘土岩工作,包括岩石学、矿物学和全岩地球化学等,填补了区域研究空白。研究结果发现,粘土岩主要由伊利石等粘土矿物,以及石英、岩浆锆石、长石等斑晶矿物组成。在地球化学上具有高K_2O、低Na_2O、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等特征。据此,认为这些粘土岩为火山成因的钾质斑脱岩,其原岩可能为中酸性流纹英安岩,具有弧岩浆作用的源区背景。对比华南其他地区已发现的PTB界线粘土岩,发现它们成因类似,可能来源于古特提斯洋周缘陆陆碰撞,抑或是泛大洋俯冲潘吉亚大陆东缘(包括华南板块)所导致的长英质火山岩浆喷发,且具有多期多源性特点。PTB时期全球活跃的火山岩浆活动(包括镁铁质火山作用和华南地区火山灰所指征的长英质火山作用)可能是导致LPME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三叠纪界线(PTB) 粘土岩 生物大灭绝 火山成因 皖南 下扬子
下载PDF
山东省石炭-二叠-三叠纪岩石地层清理意见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淑芳 张增奇 +1 位作者 宋志勇 高美霞 《山东地质》 1994年第B06期46-52,共7页
重新厘定的山东省石炭-二叠-三叠纪岩石地层分为二个群、七个组、五个正式段。下部的含煤岩系为月门沟群,时代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包括本溪组、太原组和山西组,本溪组底部的铁铝岩系为湖田段;中部一套杂色地层,以黄绿、灰绿、... 重新厘定的山东省石炭-二叠-三叠纪岩石地层分为二个群、七个组、五个正式段。下部的含煤岩系为月门沟群,时代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包括本溪组、太原组和山西组,本溪组底部的铁铝岩系为湖田段;中部一套杂色地层,以黄绿、灰绿、紫色砂、页岩为主,基本不含煤层,为石盒子组,时代为早二叠世-晚二叠世,分为黑山段、万山段、奎山段和孝妇河段;上部一套基本不含植物化石的红色地层,主要以砂岩为主,夹泥岩,为石千峰群,分为孙家沟组和刘家沟组,时代为三叠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 石炭-二叠-三叠纪 岩石地层 月门沟群 本溪组 太原组 山西组 石盒子组
下载PDF
甘肃玉门大山口动物群层位及北祁连区二叠和三叠纪地层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俊 尚庆华 +1 位作者 孙克勤 李录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73-381,共9页
重新研究了甘肃玉门含大山口动物群的地层,讨论了北祁连区二叠和三叠系划分,指出西大沟组存在误用,建议将上三叠统的西大沟组更名,将中二叠统产大山口动物群的西大沟组更名为青头山组,并将青头山剖面指定为青头山组命名剖面。
关键词 甘肃玉门 二叠三叠纪 西大沟组 青头山组 肃南组
下载PDF
缅甸掸邦地块二叠纪-三叠纪灰岩的岩石磁学初步研究结果 被引量:2
18
作者 柏千惠 闫永刚 +3 位作者 黄宝春 赵杰 Zaw Win Hla Hla Aung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177-1184,共8页
对缅甸东部掸邦地块二叠纪-三叠纪灰岩样品进行了饱和等温剩磁获得曲线及反向场退磁曲线、三轴等温剩磁的系统热退磁、磁化率-温度曲线等岩石磁学测试分析,试图通过岩石磁学方法识别缅甸掸邦地块二叠纪和三叠纪灰岩样品中的磁性矿物种... 对缅甸东部掸邦地块二叠纪-三叠纪灰岩样品进行了饱和等温剩磁获得曲线及反向场退磁曲线、三轴等温剩磁的系统热退磁、磁化率-温度曲线等岩石磁学测试分析,试图通过岩石磁学方法识别缅甸掸邦地块二叠纪和三叠纪灰岩样品中的磁性矿物种类、含量等信息,为研究样品中主要磁性矿物所携带的特征剩磁分量的磁化年龄等性质提高可靠的基础,从而为进一步研究掸邦地块及滇缅泰地块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的古地理位置等提供有力的证据.结果表明缅甸掸邦地块二叠纪和三叠纪灰岩样品中的主要磁性矿物为磁铁矿,或磁铁矿和针铁矿的组合,少部分三叠纪灰岩样品显示有赤铁矿、磁赤铁矿和针铁矿的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缅甸掸邦地块 二叠-三叠纪灰岩 岩石磁学
原文传递
广西东攀二叠—三叠系界线剖面磁学特征及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建业 冯庆来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529-539,共11页
对广西东攀深水相二叠三叠系(T/P)界线剖面进行了高密度的岩石磁学研究.磁化率、饱和等温剩磁、不同S比值、FeO、Fe_2O_3/FeO曲线和磁性矿物综合研究显示:T/P界线下至界线上岩石的载磁矿物发生由低矫顽力组分向高矫顽力组分的截然转变,... 对广西东攀深水相二叠三叠系(T/P)界线剖面进行了高密度的岩石磁学研究.磁化率、饱和等温剩磁、不同S比值、FeO、Fe_2O_3/FeO曲线和磁性矿物综合研究显示:T/P界线下至界线上岩石的载磁矿物发生由低矫顽力组分向高矫顽力组分的截然转变,该转变发生在界线下约12cm处,这可能指示T/P之交气候发生由温湿向干热的转化.不同剖面T/P界线附近的磁化率曲线可以进行区域性对比;界线之下普遍存在的磁化率高值段可能指示了特殊的古气候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三叠纪之交 磁化率 岩石磁学 古气候 广西
下载PDF
四川盆地长兴组—飞仙关组礁、滩分布的控制因素及有利勘探区带 被引量:50
20
作者 文龙 张奇 +8 位作者 杨雨 刘划一 车琴 刘微 曾云贤 魏小薇 徐亮 刘敏 刘璐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9-44,120-121,共6页
四川盆地二、三叠系长兴组—飞仙关组礁、滩气藏勘探的不断突破需要更进一步弄清其礁、滩体分布及其控制因素。为此,在对比分析各种过井资料及三维地震资料的基础上,研究了晚二叠世区域古地貌格局、拉张作用、长兴组—飞仙关组体系域等... 四川盆地二、三叠系长兴组—飞仙关组礁、滩气藏勘探的不断突破需要更进一步弄清其礁、滩体分布及其控制因素。为此,在对比分析各种过井资料及三维地震资料的基础上,研究了晚二叠世区域古地貌格局、拉张作用、长兴组—飞仙关组体系域等对开江—梁平海槽形态和礁、滩分布、发育的影响。结论认为:①晚二叠世末,四川盆地呈"三隆三凹"的古地貌格局,其对礁滩的分布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②拉张作用的不均衡性使得环开江—梁平海槽台缘斜坡带坡度陡缓存在差异,这一差异影响着礁滩发育的早晚和连续性;③层序演化结果表明龙潭期以海侵体系域为主,长兴组中后期为高水位体系域,体系域的变迁使得近台缘地区可能发育多期礁体。此外,还对台缘地区微古地貌的刻画方法进行了探讨,认为台缘生物礁的分布形态可以是沿台地边缘弯曲展布的串珠状礁体,也可能是与海槽斜交的斜列式分布的礁体。最后根据研究结果,划分出了有利勘探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二叠-三叠纪 礁滩气藏 控制因素 层序演化 拉张作用 古地貌格局 有利勘探区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