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诉调对接的逻辑起点:意见裁判主义引论
被引量:
1
1
作者
陆而启
《厦门大学法律评论》
CSSCI
2013年第2期175-194,共20页
作为纠纷产生基础的事实冲突本质上就是意见之争。诉讼模式从职权主义向当事人主义的转向和纠纷解决方式从诉讼向非诉讼方式的转向在是否强调严格程序上相互背离,但是两种转向一致地蕴含了私权自治和寻求当事人自主合意的内在精神。在...
作为纠纷产生基础的事实冲突本质上就是意见之争。诉讼模式从职权主义向当事人主义的转向和纠纷解决方式从诉讼向非诉讼方式的转向在是否强调严格程序上相互背离,但是两种转向一致地蕴含了私权自治和寻求当事人自主合意的内在精神。在诉调对接机制中作为一种诉讼分流渠道的调解程序从来不放弃对事实真相的追求,可以说发现事实是诉调对接的逻辑起点。进而言之,在发现调解真实的过程中不管是合意还是强制,不管是查证、举证还是意见交涉都可见以意见取代证据的端倪。在诉调对接程序中,认定事实的材料来源,不再是原始的证据而是一种初级加工过的意见,不再是静态的信息载体而是解释、论证和评价的动态过程。这种意见裁判主义甚至普适于诉讼、调解等纠纷解决程序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诉调对接
事实
冲突
意见之争
合法性
有效性
意见裁判主义
原文传递
案件事实为何疑难?——认知局限、事实冲突和证据形成
2
作者
张晓冉
《北京警察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1-8,共8页
案件事实并非是一成不变地对真相的完美重现,法官审理案件时不应仅将事实与法律简单相加。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相一致的程度将直接影响法律的适用和判决结果的正确性,实践中二者之间以及其本身都存在冲突的可能。对案件事实认知的局限属...
案件事实并非是一成不变地对真相的完美重现,法官审理案件时不应仅将事实与法律简单相加。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相一致的程度将直接影响法律的适用和判决结果的正确性,实践中二者之间以及其本身都存在冲突的可能。对案件事实认知的局限属于实然层面的初级事实疑难;当面对案件事实的冲突时会出现应当如何认定的问题,该种追问亦可上升到应然的法哲学层面,而应然层面的事实认定与法律疑难一样,也需要相关的法学方法作为基础。法官通过补充侦查等方式排查案件的实然事实疑难,并结合实质性价值选择对应然的事实疑难做出认定,通过对已知事实的证明,方可对事实疑难案件形成合法且合理的定案证据,为后续的法律适用提供基础,避免刑事错案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疑难案件
案件
事实
认知局限
事实
冲突
证据形成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诉调对接的逻辑起点:意见裁判主义引论
被引量:
1
1
作者
陆而启
机构
厦门大学法学院
出处
《厦门大学法律评论》
CSSCI
2013年第2期175-194,共20页
基金
2011年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诉调对接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2011B207)资助研究成果
2009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法官事实认定的心理学分析”(编号:09YJC820058)资助研究成果
2012年厦门大学、福建省、国家级(教育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三级)“诉调对接机制的理论与实践”指导老师成果
文摘
作为纠纷产生基础的事实冲突本质上就是意见之争。诉讼模式从职权主义向当事人主义的转向和纠纷解决方式从诉讼向非诉讼方式的转向在是否强调严格程序上相互背离,但是两种转向一致地蕴含了私权自治和寻求当事人自主合意的内在精神。在诉调对接机制中作为一种诉讼分流渠道的调解程序从来不放弃对事实真相的追求,可以说发现事实是诉调对接的逻辑起点。进而言之,在发现调解真实的过程中不管是合意还是强制,不管是查证、举证还是意见交涉都可见以意见取代证据的端倪。在诉调对接程序中,认定事实的材料来源,不再是原始的证据而是一种初级加工过的意见,不再是静态的信息载体而是解释、论证和评价的动态过程。这种意见裁判主义甚至普适于诉讼、调解等纠纷解决程序之中。
关键词
诉调对接
事实
冲突
意见之争
合法性
有效性
意见裁判主义
分类号
D926.2 [政治法律—法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案件事实为何疑难?——认知局限、事实冲突和证据形成
2
作者
张晓冉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出处
《北京警察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1-8,共8页
文摘
案件事实并非是一成不变地对真相的完美重现,法官审理案件时不应仅将事实与法律简单相加。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相一致的程度将直接影响法律的适用和判决结果的正确性,实践中二者之间以及其本身都存在冲突的可能。对案件事实认知的局限属于实然层面的初级事实疑难;当面对案件事实的冲突时会出现应当如何认定的问题,该种追问亦可上升到应然的法哲学层面,而应然层面的事实认定与法律疑难一样,也需要相关的法学方法作为基础。法官通过补充侦查等方式排查案件的实然事实疑难,并结合实质性价值选择对应然的事实疑难做出认定,通过对已知事实的证明,方可对事实疑难案件形成合法且合理的定案证据,为后续的法律适用提供基础,避免刑事错案的发生。
关键词
疑难案件
案件
事实
认知局限
事实
冲突
证据形成
Keywords
hard case
case facts
cognitive limitations
factual conflicts
evidence formation
分类号
D918 [政治法律—法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诉调对接的逻辑起点:意见裁判主义引论
陆而启
《厦门大学法律评论》
CSSCI
2013
1
原文传递
2
案件事实为何疑难?——认知局限、事实冲突和证据形成
张晓冉
《北京警察学院学报》
2019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