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19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异质性:测度与事实 被引量:321
1
作者 施炳展 《经济学(季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63-284,共22页
本文首次测算了中国企业层面出口产品质量,并提炼了相关典型化事实。结论发现:由于持续出口企业产品质量升级,质量总体水平上升;质量升级效应主要发生在第二年;产品质量越高,出口持续时间越长、广度越大;由于生产低质量产品企业的大量进... 本文首次测算了中国企业层面出口产品质量,并提炼了相关典型化事实。结论发现:由于持续出口企业产品质量升级,质量总体水平上升;质量升级效应主要发生在第二年;产品质量越高,出口持续时间越长、广度越大;由于生产低质量产品企业的大量进入,本土企业产品质量总体水平下降,与外资企业差距扩大;本土企业的产品质量升级效应、出口稳定性、持续时间、广度均劣于外资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应成为本土企业出口的更高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 质量 测算 事实
原文传递
从话语角度论证语气词“的” 被引量:115
2
作者 李讷 安珊笛 张伯江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93-102,共10页
一观察"的"字问题的角度"的"是汉语里语法作用最强的虚词之一,但长期以来学者们对它的功能未能取得一致的认识。其中比较明显的问题是对"的"字功能的解释缺乏概括性。近年来这种局面有了改观,如袁毓林(19... 一观察"的"字问题的角度"的"是汉语里语法作用最强的虚词之一,但长期以来学者们对它的功能未能取得一致的认识。其中比较明显的问题是对"的"字功能的解释缺乏概括性。近年来这种局面有了改观,如袁毓林(1995)、沈家煊(1997)等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的"作用的一致性作出了探讨。"的"字可以出现在多种语法位置,它们之间有没有功能上的一致性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句末语气词 结构助词 说话人 句子 事件 话语 角度 传信范畴 汉语 事实
原文传递
“大证据学”的建构及其学理 被引量:83
3
作者 龙宗智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2-98,共17页
证据学关注事实的证明,而事实是一个多义概念。证据有抽象形态与具体形态,只能对具体形态的证据提出资格要求。证明一词具有他向性,证明的必要性是“他者”对待证事实不明。由于受到证据来源、证明方法等限制,事实证明具有一定程度的不... 证据学关注事实的证明,而事实是一个多义概念。证据有抽象形态与具体形态,只能对具体形态的证据提出资格要求。证明一词具有他向性,证明的必要性是“他者”对待证事实不明。由于受到证据来源、证明方法等限制,事实证明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由于不确定性的消除与证明资源的耗费成正比,因此在证明中应当区分严格证明与自由证明。证实与证伪是证明的途径。推定与证明责任机制用以应对真伪不明。证明基本方法包括经验的方法、逻辑与非逻辑的方法以及与之相关的心证方法、解释学方法等。建立由基础证据学与部门证据学构成的“大证据学”体系,有利于深化法证据学等部门证据学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实 证据 证明 方法
原文传递
注重体系解释 实现刑法正义 被引量:66
4
作者 张明楷 《法律适用》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4-38,共5页
法解释是指“探求规范的法律意义”;刑法解释当然是指探求刑法规范、规定的法律意义。狭义的刑法解释是指探求作为文本的成文刑法的法律意义;广义的刑法解释则可谓刑法的适用,使规范与事实进入对应关系,解释规范、剪裁事实并且目光... 法解释是指“探求规范的法律意义”;刑法解释当然是指探求刑法规范、规定的法律意义。狭义的刑法解释是指探求作为文本的成文刑法的法律意义;广义的刑法解释则可谓刑法的适用,使规范与事实进入对应关系,解释规范、剪裁事实并且目光不断地往返于规范与事实之间,从而形成结论。体系解释,一般是根据刑法条文在整个刑法中的地位,联系相关法条的含义,阐明其规范意旨的解释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法解释 法律意义 法的适用 刑法条文 刑法规范 正义 事实 体系 结论 对应关系
原文传递
实践法律观要义——以转型中的中国为出发点 被引量:61
5
作者 郑永流 《中国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2-65,共14页
在当今问题时代,对何谓法律的回答,应围绕事实与规范的紧张关系而展开。这一关系表现有二:认识论上的事实与规范的不对称性,伦理上的事实与规范的对立,前者极具普适性,而后者主要为中国特有。以往的法律观,集中于认识论,在事实与规范中... 在当今问题时代,对何谓法律的回答,应围绕事实与规范的紧张关系而展开。这一关系表现有二:认识论上的事实与规范的不对称性,伦理上的事实与规范的对立,前者极具普适性,而后者主要为中国特有。以往的法律观,集中于认识论,在事实与规范中偏袒一方,造成两者不可沟通。本文欲提取实践的两大要素,以"践行"应对两者在伦理上的对立,以"反思"解决两者在认识论上的不对称性,形成以"法是实践智慧"为核心命题的打通事实与规范的实践法律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实 规范 实践智慧 实践法律观
原文传递
试论口述史学的功用和困难 被引量:56
6
作者 杨祥银 《史学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7-46,共10页
关键词 口述历史 口述史学 历史学家 阿兰 年代 历史文献 著作 创立 事实 手段
原文传递
行政诉讼应该确立调解原则吗? 被引量:37
7
作者 朱新力 高春燕 《行政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75-81,共7页
在制度多元的今天 ,在纠纷解决机制日趋灵动的当今社会 ,调解所具有的优越性固然不应该被忽略 ;但是 ,在我国行政审判的现实环境下 ,一旦在实定法上规定调解原则 ,调解本身所具有的弊端极可能彰显无疑。从策略上考虑 ,在撤诉制度实践事... 在制度多元的今天 ,在纠纷解决机制日趋灵动的当今社会 ,调解所具有的优越性固然不应该被忽略 ;但是 ,在我国行政审判的现实环境下 ,一旦在实定法上规定调解原则 ,调解本身所具有的弊端极可能彰显无疑。从策略上考虑 ,在撤诉制度实践事实上已起到调解作用的情况下 ,不宜再在立法上确立行政诉讼调解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解原则 行政诉讼 确立 纠纷解决机制 行政审判 撤诉 彰显 立法 制度 事实
原文传递
“起去”的普方古检视 被引量:48
8
作者 邢福义 《方言》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97-107,共11页
差不多所有的现代汉语教材和语法著作,都不提趋向动词“起去”。本文用足够的事实,证明“起去”的使用是客观存在,不应否认。全文包括四部分:前三部分从“普-方-古”大三角上分别对“起去”进行检视;第四部分,提出几点思考。文章末尾有... 差不多所有的现代汉语教材和语法著作,都不提趋向动词“起去”。本文用足够的事实,证明“起去”的使用是客观存在,不应否认。全文包括四部分:前三部分从“普-方-古”大三角上分别对“起去”进行检视;第四部分,提出几点思考。文章末尾有个后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趋向动词 现代汉语 后缀 语法 文章 教材 著作 四部 事实
原文传递
在“后真相”喧嚣下新闻业的坚持——一个以“副文本”为修辞的视角 被引量:50
9
作者 潘忠党 《新闻记者》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16,共13页
本文借助文学理论中"副文本"这一学术概念及研究路径,反视新闻职业理念讨论所牵涉的一些周边话语。这些基础性概念,在新闻职业理念的讨论中常被用作不需论证的预设,但在现实变幻的情境下,它们又因为缺乏阐述而常常寓意含混。... 本文借助文学理论中"副文本"这一学术概念及研究路径,反视新闻职业理念讨论所牵涉的一些周边话语。这些基础性概念,在新闻职业理念的讨论中常被用作不需论证的预设,但在现实变幻的情境下,它们又因为缺乏阐述而常常寓意含混。本文聚焦周边话语中的以下话题:新闻业的管辖区垄断与开放,新闻真实性背后的事实观和真相观,"后真相"以及"后学"语境的批判逻辑。通过这个"凸显副文本"的思想之旅,本文强调,社会交往伦理规范在网络时代面临重构的挑战,重新阐发新闻的专业主义理念是直面这个挑战的组成部分,也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现代性重建的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文本 新闻职业理念 事实 后真相 现代性
原文传递
量刑概说 被引量:35
10
作者 冯军 《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 2002年第3期27-35,共9页
对量刑存在广义与狭义的认识。大陆法系国家有六种量刑模式,对刑罚目的的认识不同。将影响量刑的标准。凡是影响责任和预防必要性的因素,都是量刑事实。
关键词 量刑 大陆法系国家 刑事 刑罚目的 事实 责任 必要性 模式 影响 因素
下载PDF
关于夏商周文明形成时期农业经济特点的一些思考 被引量:38
11
作者 赵志军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5-81,101,共8页
黄河流域地区是粟和黍的起源地, 也是夏商周文明的诞生地, 由此导致了夏商周文明的农业基础应该是以粟和黍为主要粮食作物的传统认识, 但事实是否如此是一个值得认真讨论的问题。结合甲骨文的记载, 并通过对该地区自然生态环境背景、农... 黄河流域地区是粟和黍的起源地, 也是夏商周文明的诞生地, 由此导致了夏商周文明的农业基础应该是以粟和黍为主要粮食作物的传统认识, 但事实是否如此是一个值得认真讨论的问题。结合甲骨文的记载, 并通过对该地区自然生态环境背景、农作物的生长习性以及现有的考古资料的综合分析, 本文认为, 黄河流域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在夏商周时期出现了新的变化, 粟和黍的主导地位开始受到冲击, 麦类作物已经传入, 稻谷在夏商周文明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商周时期 考古资料 文明 甲骨文 传入 形成时期 自然生态环境 应该 诞生地 事实
原文传递
林纾与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 被引量:32
12
作者 杨联芬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28,共28页
关键词 林纾 中国文学 西方文学 新文学 现代性 五四时期 超越 新文化 历史地位 事实
下载PDF
根基性的错误:对犯罪学理论前提的质疑 被引量:35
13
作者 王牧 《中国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18-128,共11页
为了追求犯罪的减少和消灭 ,犯罪学家们由对犯罪现象价值的否定而最终导致对犯罪现象客观存在的否定 ,把犯罪“不该存在”演绎成为犯罪“不存在” ,并在事实和逻辑上把犯罪不存在作为犯罪学的理论前提 ,从而放弃了犯罪现象存在、发展和... 为了追求犯罪的减少和消灭 ,犯罪学家们由对犯罪现象价值的否定而最终导致对犯罪现象客观存在的否定 ,把犯罪“不该存在”演绎成为犯罪“不存在” ,并在事实和逻辑上把犯罪不存在作为犯罪学的理论前提 ,从而放弃了犯罪现象存在、发展和变化过程的研究 ,而只研究犯罪产生的原因 ,同时也放弃了与犯罪现象本质、发展变化规律等这些以存在为前提的一系列问题的研究 ,把本来只是犯罪现象历史和逻辑起点的犯罪原因作为犯罪学的全部内容 ,放弃了事物的过程 ,从研究的起点直接到达终点 ,违背了认识事物过程的基本规律 ,使犯罪学这座理论大厦失去了它应有的理论基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学 犯罪现象 犯罪原因 根本 理论前提 根基 事实 发展 违背 过程
原文传递
试评宫崎骏90年代的动画电影制作 被引量:16
14
作者 秦刚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01-104,共4页
关键词 动画电影 宫崎骏 制作水平 大师 年代 名字 事实
下载PDF
禁止重复评价之刑法展开与贯彻 被引量:38
15
作者 聂慧苹 《中国刑事法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8-58,共11页
重复评价是对同一事实的同一不法内涵和罪责内涵的重复考量。禁止重复评价对象包括定罪量刑的所有事实,由于同一事实上可能存在不同的不法内涵和罪责内涵,而同一事实的同一不法内涵和罪责内涵也存在程度之分,对于重复评价的认定不能根... 重复评价是对同一事实的同一不法内涵和罪责内涵的重复考量。禁止重复评价对象包括定罪量刑的所有事实,由于同一事实上可能存在不同的不法内涵和罪责内涵,而同一事实的同一不法内涵和罪责内涵也存在程度之分,对于重复评价的认定不能根据评价次数判断,而应根据对不法内涵和罪责内涵的评价是否重复为标准。刑法立法和司法均应避免重复评价。刑法立法对于切实因为正义外的功利因素而重复评价的,应当明确司法适用标准并协调刑罚配备;在司法适用中,定罪事实不得重复评价,定罪事实对量刑的影响表现为启动刑罚并确定法定刑,除此之外,定罪事实不得作为量刑情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评价 事实 评价程度 不法 罪责
原文传递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我国毛姆研究 被引量:29
16
作者 申利锋 《外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22-127,共6页
关键词 毛姆 英国文学 作家 威廉 雅俗共赏 文学评论 作品 事实 中国 兴趣
下载PDF
怎样从事实推出价值?——是与应当之谜新解 被引量:36
17
作者 刘清平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3-21,共9页
通过语义分析可以发现,"能不能从事实推出价值"其实是个假问题,因为人们只有从"事实"中才能依据"需要"推出"价值",所以真实的问题在于"怎样从事实推出价值"。西方主流哲学在这方面... 通过语义分析可以发现,"能不能从事实推出价值"其实是个假问题,因为人们只有从"事实"中才能依据"需要"推出"价值",所以真实的问题在于"怎样从事实推出价值"。西方主流哲学在这方面误入歧途的主要原因在于:它凭借认知理性精神将"是"与"应当"嵌入到了某种二元对立的理论架构之中,没有看到两者之间通过"需要"这个核心纽结形成的交叠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实 价值 应当 需要 认知理性 二元架构
下载PDF
事实陈述、意见表达与公益性言论保护——最高法院1993年《名誉权问题解答》第8条之检讨 被引量:34
18
作者 张红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06-117,共12页
言论自由与名誉权同属宪法基本权利,无位阶先后之分,二者的平衡应在个案中实现。言论分为事实与意见,二者的区分是规则建立的基础。对于事实,真实是基础性要求,但真实并非一定不诽谤,不真实也不一定必然诽谤,表面的、片面的真实事实暗... 言论自由与名誉权同属宪法基本权利,无位阶先后之分,二者的平衡应在个案中实现。言论分为事实与意见,二者的区分是规则建立的基础。对于事实,真实是基础性要求,但真实并非一定不诽谤,不真实也不一定必然诽谤,表面的、片面的真实事实暗示虚假事实亦可构成诽谤。合理查证是判断事实是否诽谤的基本标准,我国不宜引进真实恶意原则。对于意见,应坚持合理评论原则。善意地针对可受公评事项发表言论不构成侮辱,侮辱不必然导致名誉受损。以事实为基础的评论应将合理查证与合理评论相结合,评论的空间应尽量宽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诽谤 侮辱 事实 意见 合理查证 合理评论
下载PDF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理论与事实的互动 被引量:33
19
作者 邢福义 谢晓明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8,95,共7页
本文讨论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理论与事实的互动。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一直是我国语言学界最为热门、最受关注、被公认为起着引领作用的一个领域,讨论这一研究领域中论实互动的问题既有理论意义,也有实践价值。全文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q... 本文讨论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理论与事实的互动。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一直是我国语言学界最为热门、最受关注、被公认为起着引领作用的一个领域,讨论这一研究领域中论实互动的问题既有理论意义,也有实践价值。全文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与事实";第二部分为"历史脚印:从马建忠到朱德熙";第三部分为"面向未来:论实互动的几点思考";第四部分是"结语"。本文认为,加强事实发掘与理论创新的良性互动,这是现代汉语研究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其结果必能形成"务实创新"的大好局面,必能促进学术流派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 事实 互动 务实 创新 学术流派
下载PDF
“亲亲相隐”与“隐而任之” 被引量:33
20
作者 梁涛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35-42,128,共8页
最近学术界围绕“亲亲相隐”的问题,引发了一场如何认识、评价儒家伦理的讨论,涉及到如何看待血缘亲情,以及孔孟等儒者是如何处理血缘亲情与仁义普遍原则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参见郭齐勇主编,2004年;2011年)对此,学者已发表了... 最近学术界围绕“亲亲相隐”的问题,引发了一场如何认识、评价儒家伦理的讨论,涉及到如何看待血缘亲情,以及孔孟等儒者是如何处理血缘亲情与仁义普遍原则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参见郭齐勇主编,2004年;2011年)对此,学者已发表了不少高见,澄清了一些问题。但总体上看,该次讨论更多的是一场“立场之争”而非“学术之争”。其实对于“亲亲相隐”这一复杂的学术问题,辨明“事实”比作出“评判”更为重要,“立场”应建立在“学术”的基础之上。值得注意的是,近年出土的简帛文献中涉及到与“亲亲相隐”相关的内容,为我们理解这一学术公案提供了重要的材料。本文拟结合新出土材料以及前人的讨论,对“亲亲相隐”尤其是儒家对于血缘亲情的态度和认识,作一深入、系统的分析和梳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亲相隐” 血缘亲情 儒家伦理 学术界 普遍原则 学术问题 事实 简帛文献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