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乳腺癌易患基因1、2基因突变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
作者 李念 续哲莉 《医学综述》 2015年第13期2368-2370,共3页
乳腺癌作为女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在国内外发病率逐年上升,且越发年轻化。在乳腺癌患者中,一部分表现出家族聚集性、发病早,且累及家系中多个成员。乳腺癌易患基因1、2(BRCA1、2)是乳腺癌遗传性易患基因。有研究证实,BRCA1、2基... 乳腺癌作为女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在国内外发病率逐年上升,且越发年轻化。在乳腺癌患者中,一部分表现出家族聚集性、发病早,且累及家系中多个成员。乳腺癌易患基因1、2(BRCA1、2)是乳腺癌遗传性易患基因。有研究证实,BRCA1、2基因参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并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该文对国内外乳腺癌BRCA基因突变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并就BRCA基因突变在乳腺癌防治和预后方面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乳腺癌基因1 乳腺癌基因2 基因突变
下载PDF
乳腺癌与乳腺癌易患基因2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赵铁映 马金柱 刘明 《医学综述》 2016年第24期4839-4843,共5页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是危害女性健康的主要疾病。研究乳腺癌易患基因(BRCA)2的结构与功能、探讨乳腺癌与BRCA2相关性能为临床诊疗提供方向和指导。目前BRCA2的研究成为了国外研究者关注的热点,国外研究结果颇多,...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是危害女性健康的主要疾病。研究乳腺癌易患基因(BRCA)2的结构与功能、探讨乳腺癌与BRCA2相关性能为临床诊疗提供方向和指导。目前BRCA2的研究成为了国外研究者关注的热点,国外研究结果颇多,但国内的研究还未能准确反映其遗传特性。该文主要介绍BRCA2的结构特点、致病机制,并围绕BRCA2的突变与乳腺癌的相关性及乳腺癌的基因水平治疗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乳腺癌基因2 治疗 相关性
下载PDF
上皮性卵巢癌中MRP1、BCRP、BRCA1基因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11
3
作者 杨军 彭梅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8年第4期9-12,共4页
目的探讨MRP1、BCRP、BRCA1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意义。方法 47例上皮性卵巢癌患者卵巢组织标本,根据耐药情况分为耐药组(22例)和敏感组(25例),另选正常卵巢组织标本作为对照组(20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上皮性卵巢... 目的探讨MRP1、BCRP、BRCA1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意义。方法 47例上皮性卵巢癌患者卵巢组织标本,根据耐药情况分为耐药组(22例)和敏感组(25例),另选正常卵巢组织标本作为对照组(20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上皮性卵巢癌组织和正常卵巢组织中MRP1、BCRP、BRCA1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 MRP1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量和表达率均高于正常卵巢组织;BCRP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表达量和表达率均低于正常卵巢组织(P<0.05);BRCA1在上皮性卵巢组织中的表达量和表达率与正常卵巢组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耐药组MRP1、BRCA1表达量和表达率均高于敏感组;BCRP表达量和表达率均低于敏感组(P<0.05)。结论 MRP1和BCRP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量会显著增加,BRCA1表达量变化不大。MRP1和BCRP表达量的增加可能与化疗耐药有关,影响患者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药耐药相关蛋白1 乳腺癌耐药蛋白 乳腺癌基因1 上皮性卵巢癌 化疗耐药
下载PDF
BRCA1、SIRT1与卵巢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4
作者 史贵月 毕芳芳 杨清 《医学综述》 2017年第9期1757-1760,1765,共5页
卵巢癌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因其无有效的筛查手段而具有极高的致死率,因此寻找其致病原因及发病机制成了当务之急。目前认为乳腺癌易患基因1(BRCA1)的突变是引起卵巢癌发生的主要原因,具体的致癌机制尚不明确;而沉默信... 卵巢癌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因其无有效的筛查手段而具有极高的致死率,因此寻找其致病原因及发病机制成了当务之急。目前认为乳腺癌易患基因1(BRCA1)的突变是引起卵巢癌发生的主要原因,具体的致癌机制尚不明确;而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的表达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并且BRCA1与SIRT1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关系密切,但两者的具体相互作用机制还需一步研究。鉴于BRCA1、SIRT1与卵巢癌之间的重要关系,深入研究两者的功能及相互作用机制,亦有助于揭示卵巢癌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癌 乳腺癌基因1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
下载PDF
BRCA2在散发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5
5
作者 陈东祥 李军川 +5 位作者 王茁 陈廷煊 张立军 盛波 张吕胜 伍欣星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7年第3期359-361,372,I0002,共5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易感基因2(BRCA2)在散发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了解BRCA2蛋白的表达与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原癌基因C-erbB-2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SABC)对32例乳腺癌患者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乳腺组... 目的:探讨乳腺癌易感基因2(BRCA2)在散发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了解BRCA2蛋白的表达与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原癌基因C-erbB-2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SABC)对32例乳腺癌患者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乳腺组织中BRCA2、C-erbB-2、ER、PR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并结合年龄、病理组织学分级、腋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BRCA2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为56%,而在癌旁及正常乳腺组织中无阳性表达(P<0.05)。BRCA2蛋白的表达在乳腺癌不同组织学分级中有差异(r=0.372 8,P<0.05);与腋下淋巴结转移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r=0.362 2,P<0.05),但与发病年龄、ER、PR、C-erbB-2表达之间未见相关性。结论:BRCA2蛋白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高、腋淋巴结转移相关。BRCA2蛋白的检测有可能成为评估乳腺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新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基因2 乳腺癌 癌旁组织 乳腺组织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乳腺癌患者BRCA1、BRCA2基因的意义 被引量:9
6
作者 李金洁 刁艳君 +4 位作者 李蕊 苏明权 马越云 郝晓柯 杨柳 《检验医学》 CAS 2019年第11期1026-1031,共6页
目的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1和BRCA2,并探讨BRCA1、BRCA2在家族性乳腺癌筛查中的意义。方法选取7例女性乳腺癌患者及12名健康女性,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BRCA1、BRCA2基因进行测序分析,用Sanger测序法验证检出的位... 目的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1和BRCA2,并探讨BRCA1、BRCA2在家族性乳腺癌筛查中的意义。方法选取7例女性乳腺癌患者及12名健康女性,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BRCA1、BRCA2基因进行测序分析,用Sanger测序法验证检出的位点并对新发BRCA1基因突变位点携带者的家庭成员进行检测。结果7例乳腺癌患者中,检测出1例致病性突变BRCA2(c.5073dupA),1例可能致病的突变BRCA1(c.3343G>T)及1例临床未明意义的突变BRCA2(c.1211A>T);12名健康女性中均未检测出BRCA1、BRCA2基因的可疑致病突变位点;携带BRCA1(c.3343G>T)突变的家系中有2名乳腺癌患者。结论BRCA1(c.3343G>T)是首次发现的遗传性乳腺癌的可能致病性变异位点,其携带者家系中乳腺癌发病率明显升高,建议对其他携带者加强随访,尽早进行手术或药物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基因1 乳腺癌基因2 新发基因突变 家族性乳腺癌
下载PDF
BRCA1和BRCA2阴性家族性与散发性乳腺癌患者临床特征及影响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因素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黄倩 钟亚春 徐曼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8年第8期861-864,共4页
目的分析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和乳腺癌易感基因2(BRCA2)阴性家族性与散发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影响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93例BRCA1与BRCA2基因突变检测结果为阴性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家族性乳腺癌54例... 目的分析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和乳腺癌易感基因2(BRCA2)阴性家族性与散发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影响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93例BRCA1与BRCA2基因突变检测结果为阴性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家族性乳腺癌54例为A组,散发性乳腺癌339例为B组。通过免疫组化法对两组乳腺癌组织标本中的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孕激素受体(PR)及雌激素受体(ER)进行检测。比较两组临床病理特征及化疗后病理完全缓解率的差异,并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新辅助化疗疗效的相关因素。结果 A组患者发病年龄≤30岁、双侧乳腺癌的比率较B组均显著升高(P<0.05);两组患者在病理类型、肿瘤直径、组织学分级、HER-2表达、ER表达、PR表达、淋巴结转移状态和新辅助化疗、三阴性乳腺癌的比率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经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均发现,BRCA1、BRCA2阴性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的临床疗效与肿瘤直径、组织学分级和是否为家族性乳腺癌、三阴性乳腺癌均存在显著关系(P<0.05)。结论相比BRCA1、BRCA2阴性的散发性乳腺癌患者,BRCA1、BRCA2阴性的家族性乳腺癌患者发病年龄较早,且双侧乳腺癌的占比较高,其在新辅助化疗后的病理完全缓解率较高,因此其有着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患者对新辅助化疗较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乳腺癌基因1 乳腺癌基因2 临床病理特征 新辅助化疗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家族性乳腺癌患者及家系成员乳腺癌易感基因携带情况调查 被引量:8
8
作者 阳泽龙 靳彦文 +6 位作者 刘晓静 韩小伟 进淑娟 庞汉民 郝晓鹏 曹诚 黄焰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621-626,共6页
目的乳腺癌易感基因1(breast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 1,BRCA1)和BRCA2基因已经证实与家族性乳腺癌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分析中国汉族家族性乳腺癌患者及家系成员BRCA1和BRCA2突变特征及携带情况。方法收集2013-12-02-2015-06-08军... 目的乳腺癌易感基因1(breast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 1,BRCA1)和BRCA2基因已经证实与家族性乳腺癌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分析中国汉族家族性乳腺癌患者及家系成员BRCA1和BRCA2突变特征及携带情况。方法收集2013-12-02-2015-06-08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确诊的中国汉族家族性乳腺癌患者55例及家系成员48名,共计103例样本。抽取外周静脉血提取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DNA直接测序方法检测BRCA1和BRCA2基因全编码外显子序列。结果 55例家族性乳腺癌患者中发现5个BRCA基因致病性突变位点,1个突变位点乳腺癌信息库中见报道(BRCA1:4730insG),4个为新发现突变位点(BRCA1:1937insC,4538insAG;BRCA2:1382delA,2820delA)。家族性乳腺癌患者BRCA1/2突变率为9.09%(BRCA1,5.45%;BRCA2,3.64%),其中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突变率为22.22%(χ2=1.99,P=0.20),早发性乳腺癌患者(≤35岁)突变率为20.00%,χ2=0.79,P=0.39。48例家系成员检测到3个新发现突变位点(BRCA1:1370insA,3459insA;BRCA2:6502insT),总突变率为6.25%。结论中国汉族家族性乳腺癌患者BRCA基因突变率显著低于国外,应重点关注有家族史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和早发性乳腺癌患者;家系成员中发现BRCA基因致病性突变,家系成员突变率和发病风险有待进一步研究,应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乳腺癌基因1 乳腺癌基因2 基因突变 家系
原文传递
BRCA1、BRCA2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
9
作者 金敏 邵佳 +2 位作者 徐海波 何爱琴 姚涓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7期520-526,共7页
目的 探讨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乳腺癌易感基因2(BRCA2)在上皮性卵巢癌(EOC)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3年6月南通市肿瘤医院收治的98例EOC患者,采集术中切除的新鲜癌组织和癌旁组织,采用实时定... 目的 探讨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乳腺癌易感基因2(BRCA2)在上皮性卵巢癌(EOC)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3年6月南通市肿瘤医院收治的98例EOC患者,采集术中切除的新鲜癌组织和癌旁组织,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组织中BRCA1、BRCA2 mRNA表达情况,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以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Cox回归模型分析其对EOC患者总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的影响。结果 EOC组织BRCA1、BRCA2 mRNA表达量、蛋白相对表达量均低于癌旁组织(P<0.05)。腹腔积液量≥500 mL、国际妇产科学联合会(FIGO)分期Ⅲ—Ⅳ期、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的BRCA1、BRCA2 mRNA表达低于无腹腔积液和腹腔积液量<500 mL、FIGO分期Ⅰ—Ⅱ期及无淋巴结转移患者(P<0.05)。中位随访时间27(9~50)个月,随访率95.92%(4例失访),随访期间39例(39.80%)复发,26例(26.53%)死亡。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BRCA1、BRCA2 mRNA高表达者累积生存率高于低表达者(P<0.05)。BRCA1、BRCA2 mRNA高表达者累积无进展生存率高于低表达者(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化疗≤6疗程、腹腔积液量≥500 mL、FIGO分期Ⅲ+Ⅳ期及BRCA1、BRCA2 mRNA低表达是影响EOC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术后残灶>2 cm、化疗≤6疗程、腹腔积液量≥500 mL及BRCA1、BRCA2 mRNA低表达是影响EOC患者PF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EOC癌变组织中BRCA1、BRCA2异常低表达,BRCA1、BRCA2 mRNA低表达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关系密切,且影响患者PFS及O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性卵巢癌 乳腺癌基因1 乳腺癌基因2 病理特征 预后
下载PDF
遗传性乳腺癌相关易感基因突变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岩 崔久嵬 《山东医药》 CAS 2018年第42期86-89,共4页
乳腺癌的发生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导致,如环境、激素水平、遗传因素等。大多数乳腺癌是散发的,只有5%~10%的乳腺癌具有遗传性。在诊断和治疗上,遗传性乳腺癌与散发性乳腺癌也有一定的区别,应对其高度重视。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遗传因... 乳腺癌的发生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导致,如环境、激素水平、遗传因素等。大多数乳腺癌是散发的,只有5%~10%的乳腺癌具有遗传性。在诊断和治疗上,遗传性乳腺癌与散发性乳腺癌也有一定的区别,应对其高度重视。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遗传因素对一部分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且多种易感基因(乳腺癌易感基因1、乳腺癌易感基因2、TP53基因、同源丢失性磷酸酶-张力蛋白基因等)与遗传性乳腺癌密切相关,其突变将增加罹患乳腺癌风险。了解遗传性乳腺癌相关易感基因突变,可帮助临床进一步研究遗传性乳腺癌,有利于对其进行提前筛查、早期诊断及个体化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乳腺癌 基因 乳腺癌基因1 乳腺癌基因2 基因突变
下载PDF
中国遗传性乳腺癌研究经验浅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胡震 邵志敏 《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11年第3期52-55,共4页
遗传性乳腺癌大约占所有乳腺癌的5%~10%,目前的研究显示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1和BRCA2突变能解释很大比例的遗传性乳腺癌,另外还有很多已知基因与遗传性乳腺癌有关,但仍有至少超过50%的遗传性乳腺癌尚无法解释其致病原因。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乳腺癌基因1 乳腺癌基因2
原文传递
一步法制备荧光开启传感器检测BRCA2
12
作者 任林娇 魏铭航 +5 位作者 陈青华 张培 闫艳霞 薛梦晓 秦自瑞 姜利英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26-1531,共6页
筛查乳腺癌易感基因2(BRCA2)基因突变对于乳腺癌患病风险评估、发病检测、早期诊断及基因治疗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现有乳腺癌基因传感检测方法大多需要复杂的处理过程,成本较高且对单碱基突变识别能力较弱。为简化基因传感器制备过程,... 筛查乳腺癌易感基因2(BRCA2)基因突变对于乳腺癌患病风险评估、发病检测、早期诊断及基因治疗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现有乳腺癌基因传感检测方法大多需要复杂的处理过程,成本较高且对单碱基突变识别能力较弱。为简化基因传感器制备过程,提高其应用可能性,文章通过DNA分子发夹结构设计,一步实现了BRCA2的检测。其中分子发夹茎部含BRCA2互补序列,茎与环连接处标记四甲基罗丹明荧光基团(TAMRA),环部5个G碱基通过光诱导电子转移猝灭部分荧光信号,降低背景荧光信号;待测BRCA2序列与发夹茎部序列竞争结合,发夹结构被打开,荧光信号上升,测量上升的荧光信号强度即可实现一步法定量检测靶基因。优化实验结果表明,分子发夹浓度不同时,传感器检测范围不同。当分子发夹浓度为150 nmol·L^(-1)时,对BRCA2的线性检测区间为1~50 nmol·L^(-1);浓度为300和600 nmol·L^(-1)时,线性检测区间分别为1~100和1~200 nmol·L^(-1)。三种浓度传感器检出限分别为0.54、0.72和1.81 nmol·L^(-1)。此外,传感器对BRCA2的特异性检测较为突出,尤其对单碱基突变的识别能力较强。该方法制备与检测过程简单且特异性突出,不仅可用于乳腺癌高危人群的早期筛查,还可拓展应用于其他种类的基因检测,为基因传感器的推广应用提供一种制备简单、操作便捷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基因2 一步法 荧光开启传感器 基因检测
下载PDF
家族性乳腺癌家系成员乳腺癌易感基因突变的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军改 回天立 +5 位作者 李峥 白杨 马国明 孙玉巧 李春晓 耿翠芝 《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12年第6期20-23,共4页
目的研究河北省地区家族性乳腺癌家系中的患者及健康一级亲属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和乳腺癌易感基因2(BRCA2)突变位点及携带情况。方法研究对象为2002年6月至2008年5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接诊的乳腺癌患者及其亲属,分别来自12个独... 目的研究河北省地区家族性乳腺癌家系中的患者及健康一级亲属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和乳腺癌易感基因2(BRCA2)突变位点及携带情况。方法研究对象为2002年6月至2008年5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接诊的乳腺癌患者及其亲属,分别来自12个独立的汉族家族性乳腺癌家系,该家系中有2个及2个以上一级或二级亲属乳腺癌患病史,研究病例包括13例患者及46例健康一级亲属,共59例样本。由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和基因测序技术对国内外报告中常见的4个BRCA1/BRCA2突变热点区域(BRCA1:外显子2、11、20;BRCA2外显子11)进行检测。结果发现1个BRCA1突变位点(4193insA)和1个BRCA2突变位点(5329insT),全部为移码突变;发现4个变异位点(BRCA1:4165T>A、287G>C,BRCA2:6251G>T、5416C>A),4193insA、5329insT、287G>C携带者的家系中均有3例乳腺癌患者。结论 BRCA1(4193insA)、BRCA2(5329insT)以及BRCA1:4165T>A、287G>C和BRCA2:6251G>T、5416C>A可能是河北省家族性乳腺癌相关性突变位点,其携带者家系中乳腺癌发病率明显升高,建议对其一级亲属密切随访或尽早进行手术或药物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乳腺癌基因1 乳腺癌基因2 突变 家系
原文传递
苏州地区乳腺癌患者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的分析
14
作者 刘凯丽 祁洁 +1 位作者 陈建华 国风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2023年第7期602-608,共7页
目的探讨中国苏州地区乳腺癌患者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和乳腺癌易感基因2(BRCA2)基因的突变位点及携带情况,并对携带致病突变基因患者的家系成员进行基因筛查和风险管理。方法收集2018年7月至2021年10月确诊的85例乳腺癌患者,其中早... 目的探讨中国苏州地区乳腺癌患者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和乳腺癌易感基因2(BRCA2)基因的突变位点及携带情况,并对携带致病突变基因患者的家系成员进行基因筛查和风险管理。方法收集2018年7月至2021年10月确诊的85例乳腺癌患者,其中早发性乳腺癌40例,家族性乳腺癌36例,三阴性乳腺癌35例。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患者外周血中BRCA1和BRCA2基因的外显子及其部分内含子序列进行检测,将检测到的致病突变与ClinVar数据库进行对照,确定是否为新发现的致病突变。通过对家系先证者进行遗传咨询和肿瘤易感基因检测,进一步对携带致病基因患者的健康家系成员进行BRCA基因突变筛查。结果85例乳腺癌患者中BRCA1和BRCA2的总致病突变率为21.2%(18/85),其中BRCA1致病突变率为11.8%(10/85),BRCA2致病突变率为9.4%(8/85)。在18例致病性突变患者中发现3个新发位点,分别为BRCA1基因c.1559dupA,BRCA2基因c.8939-8941delinsT和BRCA2基因c.3677-3678insATGAAAT。进一步对携带BRCA1/BRCA2致病性突变家系的一级亲属进行基因检测,共发现3例健康者携带BRCA1/BRCA2致病性突变,其中2例为BRCA1突变(c.3607C>T,c.1700-1701insA),1例为BRCA2突变(c.2259delT)。在5个独立家系中发现重复突变BRCA1:c.5470-5477delTGCCCAAT。发现新发意义不明突变位点36个,均为错义突变。早发性、家族性和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BRCA1/BRCA2基因致病性突变频率分别为20.0%、36.1%和25.7%,同时有乳腺癌或卵巢癌家族史的早发性病例的BRCA1/BRCA2基因突变率明显高于无家族史者(66.7%vs.11.8%,P=0.010)。有家族史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BRCA1/BRCA2基因致病性突变频率明显高于无家族史者(42.9%vs.7.1%,P=0.028)。结论本研究丰富了中国人群BRCA基因突变频谱,临床医师应重点关注有家族史的早发性乳腺癌患者和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BRCA基因突变情况。如家系成员中发现BRCA基因致病性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乳腺癌基因1 乳腺癌基因2 基因突变 家系
下载PDF
BRCA1/2基因突变与梅州地区女性乳腺癌亚型关系的研究
15
作者 张锦宏 李亮 +4 位作者 邓勋伟 朱文标 王秋明 张裕诺 张茹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3年第20期3542-3544,共3页
目的:分析乳腺癌易感基因1/2(BRCA1/2)基因突变和梅州地区女性乳腺癌亚型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1年12月本院经病理检查确诊的初治乳腺癌患者300例,结合病理组织学、免疫组化染色(IHC)以及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开展准确分型... 目的:分析乳腺癌易感基因1/2(BRCA1/2)基因突变和梅州地区女性乳腺癌亚型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1年12月本院经病理检查确诊的初治乳腺癌患者300例,结合病理组织学、免疫组化染色(IHC)以及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开展准确分型,包含Luminal A型90例、Luminal B型72例、Her-2过表达型70例和Basal-like型68例,对BRCA1/2基因全编码区和编码区上下游20bp内含子区域开展高通量测序获得两基因突变情况,比较不同乳腺癌亚型患者的BRCA1/2基因突变率。结果:不同乳腺癌亚型组BRCA1、BRCA2基因突变率相比差异显著(P<0.05),Basal-like型组的BRCA1、BRCA2基因突变率高于其他分型组(P<0.05),Luminal B型、Her-2过表达型组的BRCA1、BRCA2基因突变率高于Luminal A型组(P<0.05),Luminal B型、Her-2过表达型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梅州地区Luminal B型、Her-2过表达型以及Basal-like型乳腺癌患者的BRCA1/2基因突变率较高,尤其是Basal-like型乳腺癌的BRCA1/2基因突变率最高,而Luminal A型乳腺癌的BRCA1/2基因突变率不高,提示BRCA1/2能当作本地区女性乳腺癌治疗的重要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基因1 乳腺癌基因2 基因突变 乳腺癌亚型
下载PDF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BRCA1和BRCA2 mRNA表达在散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6
作者 孙昌瑞 马誓 +2 位作者 杨继云 佘颖 邓君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5年第1期59-61,共3页
目的: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检测乳腺癌易感基因1(breast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 1,BRCA1)、乳腺癌易感基因2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探讨其在散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采用FQ-PCR法,并以甘油醛-3-磷... 目的: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检测乳腺癌易感基因1(breast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 1,BRCA1)、乳腺癌易感基因2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探讨其在散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采用FQ-PCR法,并以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为内对照测定30名健康女性体检者、55例良性乳腺疾病患者、96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BRCA1和BRCA2的表达量。结果:乳腺癌患者BRCA1和BRCA2的mRNA显著低于健康女性体检者和良性乳腺疾病患者。健康女性体检者和良性乳腺疾病患者BRCA1和BRCA2的mRNA无显著性差异。GAPDH和BRCA1/BRCA2比值在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乳腺癌BRCA2 mRNA显著高于BRCA1。BRCA1和BRCA2 mRNA之间有微弱的相关性(r=0.378,P<0.01)。BRCA2 mRNA和BRCA1/BRCA2比值与临床病理(ER和PR、组织学分级)存在相关性。BRCA1基因表达与临床病理不存在相关性。结论:采用FQ-PCR检测BRCA1和BRCA2基因表达水平,可有效监测散在乳腺癌的诊断、疗效和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乳腺癌基因1 乳腺癌基因2 乳腺癌
下载PDF
Centrobin与BRCA2蛋白间相互作用及其细胞定位 被引量:5
17
作者 薛丽 杨芳 +3 位作者 张贺龙 赵锦荣 张文红 白玉杰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017-1023,共7页
为分析乳腺癌易感基因2(breast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2,BRCA2)蛋白与中心体BRCA2相互作用蛋白(centromal BRCA2interacting protein,centrobin)间相互作用及其细胞定位的关系,探讨二者功能上的联系,本研究采用哺乳细胞双杂交... 为分析乳腺癌易感基因2(breast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2,BRCA2)蛋白与中心体BRCA2相互作用蛋白(centromal BRCA2interacting protein,centrobin)间相互作用及其细胞定位的关系,探讨二者功能上的联系,本研究采用哺乳细胞双杂交实验检测体内结合并初步判定BRCA2分子上的结合区域 免疫共沉淀实验进一步验证其体内结合活性,GST-pulldown法检测其体外结合活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测BRCA2蛋白的细胞定位及在有丝分裂各期centrobin的细胞定位.结果显示,BRCA2与centrobin间存在体内和体外结合,且BRCA2分子的结合区域主要位于2393-2952氨基酸残基处 外源表达BRCA2定位于中心体,在有丝分裂各时相centrobin均定位于中心体.BRCA2与centrobin在体内形成复合物,并存在直接物理结合作用,二者存在细胞空间定位的一致性.该结果为进一步研究BRCA2在中心体复制中的调控作用提供了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体 乳腺癌基因2 中心体的BRCA2相互作用蛋白 有丝分裂
下载PDF
丙戊酸和2-己基-4-戊炔酸对乳腺癌易感基因2失活的成纤维细胞放射增敏作用及其机制
18
作者 韩永涛 蔡祖超 凤志慧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695-702,共8页
目的研究丙戊酸(VPA)及其衍生物2-己基-4-戊炔酸(HPTA)对乳腺癌易感基因2(BRCA2)失活的成纤维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取生长良好BRCA2双等位基因失活的EUFA423成纤维细胞,实验分组:(1)电离辐射(IR)0(细胞对照),2,4和6 Gy组,... 目的研究丙戊酸(VPA)及其衍生物2-己基-4-戊炔酸(HPTA)对乳腺癌易感基因2(BRCA2)失活的成纤维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取生长良好BRCA2双等位基因失活的EUFA423成纤维细胞,实验分组:(1)电离辐射(IR)0(细胞对照),2,4和6 Gy组,VPA+IR 0,2,4和6 Gy组(VPA 500μmol·L^(-1)预处理24 h后进行IR)和HPTA+IR 0,2,4和6 Gy组(HPTA 15μmol·L^(-1)预处理24 h后进行IR);(2)细胞对照、VPA、HPTA、IR对照、VPA+IR和HPTA+IR组,除IR剂量为8 Gy外,其他处理同(1)。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中性和碱性彗星实验检测细胞核拖尾尾距,并计算DNA双链断裂(DSB)百分率;细胞免疫荧光实验和Western印迹法分别检测磷酸化组蛋白(γH2AX)、53BP1、重组酶Rad51和BRCA1蛋白焦点阳性细胞百分率及其蛋白表达。结果细胞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给予EUFA423细胞IR 2,4和6 Gy处理后,与同剂量IR对照组比较,VPA+IR和HPTA+IR组细胞克隆形成率均显著降低(P<0.05,P<0.01)。中性和碱性彗星实验结果均显示,与同时间IR对照组比较,IR 8 Gy处理后0,30和60 min VPA+IR和HPTA+IR组细胞核拖尾尾距均明显增加,DNA DSB百分率明显增加(P<0.01)。细胞免疫荧光实验和Western印迹法结果显示,IR 8 Gy处理后6 h,VPA+IR和HPTA+IR组γH2AX和53BP1焦点阳性细胞百分率及γH2AX和53BP1蛋白表达水平与IR对照组比较明显增加(P<0.01),BRCA1和Rad51焦点阳性细胞百分率及BRCA1和Rad5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上述指标VPA+IR和HPTA+IR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结论VPA和HPTA对BRCA2失活的EUFA423细胞具有放射增敏作用,VPA 500μmol·L^(-1)和HPTA15μmol·L^(-1)对细胞放射增敏作用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戊酸 2-己基-4-戊炔酸 放射增敏 DNA损伤 乳腺癌基因2
下载PDF
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关键驱动基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9
作者 姜凤丽 吴天一 吴凡 《医学综述》 CAS 2021年第13期2583-2588,共6页
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HGSOC)的驱动改变主要包括p53突变、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1突变、BRCA2突变和细胞周期蛋白E1(CCNE1)扩增。其中p53突变的比率最高,是HGSOC发生的必要条件。而BRCA1/2突变与CCNE1扩增不同时出现,形成了HGSOC的不同亚... 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HGSOC)的驱动改变主要包括p53突变、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1突变、BRCA2突变和细胞周期蛋白E1(CCNE1)扩增。其中p53突变的比率最高,是HGSOC发生的必要条件。而BRCA1/2突变与CCNE1扩增不同时出现,形成了HGSOC的不同亚群。p53突变+BRCA1/2突变型HGSOC有同源重组修复(HRR)功能缺陷,对铂类药物及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抑制剂敏感,预后相对较好;而p53突变+CCNE1扩增型HGSOC的HRR通路过度激活,对化疗药物及靶向药物均不敏感,预后差。针对肿瘤的不同基因亚型进行分群研究和治疗是未来的研究方向,对改善HGSOC的预后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 P53 乳腺癌基因1 乳腺癌基因2 细胞周期蛋白E1
下载PDF
74例早发性乳腺癌患者BRCA1和BRCA2基因致病突变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杨柳春 刘晓静 +9 位作者 靳彦文 进淑娟 韩小伟 庞汉民 李建鹏 孟迪 左思 公彦栋 曹诚 黄焰 《军事医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98-401,共4页
目的研究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1和BRCA2在早发性乳腺癌(确诊年龄≤35岁)患者中突变情况,分析致病突变与临床特征之间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9月至2016年6月期间就诊于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的早发性乳腺癌患者74例,采用高通量二代测序技术... 目的研究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1和BRCA2在早发性乳腺癌(确诊年龄≤35岁)患者中突变情况,分析致病突变与临床特征之间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9月至2016年6月期间就诊于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的早发性乳腺癌患者74例,采用高通量二代测序技术以及生物信息分析,对纳入患者BRCA1和BRCA2基因的49个外显子序列及拼接区序列进行检测分析,并将患者按临床特征分组,X^2检验比较BRCA1和BRCA2致病突变在各组的分布。结果在74例早发性乳腺癌患者中,检测到15例(20.27%)BRCA1/2致病突变,包括5例(6.76%)BRCA1致病突变,10例(13.51%)BRCA2致病突变。其中11例为新发现致病突变,检测到1例患者携带相对高频致病基因突变BRCA1∶c.5470_5477delTGCCCAAT。有乳腺癌或卵巢癌家族史组携带致病突变率明显高于无家族史组(40.91%vs 11.54%,X^2=6.534,P=0.011)。结论 BRCA1/2致病突变对早发性乳腺癌意义重大,尤其是伴有乳腺癌或卵巢癌家族史的早发性乳腺癌。新发现的致病突变可能为中国人群特有突变。BRCA1∶c.5470_5477delTGCCCAAT可能成为中国人群的始祖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乳腺癌基因1 乳腺癌基因2 突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